「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
6000年人類文明史、2500年建城史、450年建都史,豐厚的文化積澱和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南京人最自豪的古都氣質。
既為六朝古都人文薈萃,又是城鎮化率超過80%的東部發達城市,南京在賡續文脈中難以繞開兩個課題: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敗筆,怎樣走出「如數家珍」的窘迫。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主政者飽受「鐘擺困境」之苦:要麼因保護掣肘發展,要麼為發展忽視保護。
歷史文化是城市發展之源,城市化是城市發展之流,唯有源遠方能流長。近年來,南京鮮明提出建設「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城市願景,意在走出彎路覓得出路,既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高質量發展探路,也力求向世界展示歷史底蘊與時代潮流兼備的城市形象。
▲ 8月14日無人機拍攝的南京城區 李博攝
老城有機更新,不能失去活力。
對歷史積澱豐厚的城市來說,保護文物建築、留下街巷肌理、呵護歷史文脈只是底線,通過改造更新解決城市功能衰退的根本問題,促使蒼老的軀體長出新的血肉,重新煥發活力,才是擺在城市建設者面前最棘手的一道考題。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行走在南京城中常常有新舊時空穿越之感,不少老街巷通過設施嵌入、功能融入、文化代入等舉措,空間品質和文化魅力得以提升,創新創業、綠色發展不斷融入,生態、生活、生產、生意「四生合一」的嶄新氣象不斷湧現。
城市的主體是人,有機更新離不開全體市民共謀共建。從「拆改留」到「留改拆」,「留」與「拆」位次對調;多個歷史風貌區規劃設計從「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反向操作;從舊城改造「就地平衡」到新城反哺老城……越來越多體制機制突破,源自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更新理念,凸顯政府、專家、居民各方共謀共建的治理變革。
保有形還需續無形。延續歷史文脈不是臨終關懷,關鍵是要讓它活起來、火起來,融入當代生活,成為市民的文化底蘊和城市的精神地標。以生活化、當代化、國際化為抓手,南京系統梳理城市文脈,大力實施內涵建設,「造景」變「育境」,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形成合力,為城市發展不斷注入文化牽引力。
「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麼。」在美國城市規劃學家沙裡寧看來,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以及城市中每個人的精神面貌,都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反之,城市風貌作為城市氣質和性格的外在表現,也體現著城市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市民對生活的態度。
歷史留下一個厚重的南京,現實賦予南京省會城市、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三重身份」。留給後人一個怎樣的南京?面對這個時代之問,古都建設者們努力破題並等待時間檢驗。
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南京調研月餘,從南京古城風貌、城市精神、傳統習俗以及對外文化交流的嬗變之中,洞悉其破題的基本邏輯;從整理城市文脈、實施內涵建設、融入當代生活、實現立人育人的實踐中,解碼文化為古都新生賦能的現實路徑。LW
2
金陵尋根
◇ 南京賡續文脈要克服兩個難題:「千城一面」的敗筆,「如數家珍」的困境。
◇ 解決之道,一靠高水平規劃引領,二靠法律保駕護航
◇ 南京上半年GDP增速位列江蘇省首位,領跑東部城市。這也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南京GDP首次進入全國城市十強
葉兆言被譽為當代最懂南京的作家。在他看來,南京這座城市「是一扇我們回首歷史的窗戶」。
六朝古都,十朝都會,許多南京人與葉兆言一樣,都以生活在中國四大古都之一的這座城市而深感自豪。然而南京在城市化進程中也留有遺憾。舊城改造曾讓一些歷史建築消失於塵土,城市文脈一度支離破碎。
痛定思痛,近年來南京開始注重對歷史文化的鉤沉梳理,把文化傳承作為城市發展的「根」「魂」,努力讓歷史文化瑰寶保得住、留得下、傳得開,力求從文脈的賡續中找到城市更新的密碼。從一座座傳統民居院落到一條條歷史街巷,從傳統習俗的延續新生到文化走出去的交流互鑑,南京不僅用結構完整、布局生動的歷史文脈來展示城市形象的厚重與個性,更讓歷史文化走進現實立人育人化人,涵養市民素質,鍛造城市精神,塑造城市的國際形象。
▲ 8月14日無人機拍攝的南京解放門城牆 李博攝
造景?育境!
每座古都,都有老城區。當城市發展進入存量時代,每個老城區,都是拆與保、危改與宜居的博弈中心。
不到10平方公裡的「老城南」,是南京人文積澱最深厚的區域,也數次引發拆改輿情:2006年,牛市、顏料坊明清老宅被大規模拆除;2009年,南捕廳等歷史文化街區及風貌區因危舊房改造被大規模推倒式拆遷;2013年,老門東歷史街區改造居民幾被搬光、高端商業入駐……
2019年8月,小西湖片區啟動「逐院落」改造更新,很久沒有新動作的老城南再獲關注。文史學家薛冰這次依舊「盯得很緊」,令他欣慰的是,「過去,老城南只要動,就要鬧。這次小半年了,一切風平浪靜。」
曾經走過彎路,正在回歸正軌,背後是從政府、社會到企業對歷史文脈價值判定的轉變。薛冰細數他看到的變化:上世紀90年代,經濟建設絕對優先,對於文保人士提出的訴求,政府往往置之不理;2000年後十幾年間,政府對文物保護日趨重視,但有時也會因短視犧牲保護;2016年至今,無論是政府還是開發商觀念都變了,從過去發現文物急於剷平,到現在希望在自己的「地盤」上發現遺蹟,哪怕能找到些典故也好……
從包袱到財富,楊新華對此亦有同感。頤和路民國公館區擁有1920年至1930年的民國建築群,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街區。2007年,市級文保單位張治中故居被開發商拆毀,時任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的楊新華站在推土機前報警,最終還是沒能阻擋施工隊進場。
循著他的指引,記者再訪頤和路發現,頤和路的保護範圍已經從掛牌文物建築擴大至整個片區,第十二片區的頤和公館項目榮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這裡還是外地遊客不可錯過的「打卡地」。
南京市副市長邢正軍表示,與大多數歷史文化名城一樣,南京賡續文脈要克服兩個難題:「千城一面」的敗筆,「如數家珍」的困境。解決之道,一靠高水平規劃引領,二靠法律保駕護航,以制度確保政府到社會、個體對歷史文脈保護的珍視化作理性共識、科學謀劃、有效舉措。
近年來,南京系統梳理了從六朝、明清到近現代的歷史文脈,編制完成11片歷史文化街區和22片代表南京不同時期最具特色的歷史風貌區保護規劃。同時,《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南京城牆保護條例》《南京市地下文物保護條例》等相繼頒布實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其中,僅南京城牆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就佔地17.47平方公裡,佔南京43平方公裡主城面積的41%。
歷史文化是城市發展之源,城市化是城市發展之流,源遠方能流長。如今,行走在南京,人們常常會有一種新舊時空交錯感。而每一個感性的瞬間背後,都是有形之手在化解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協調歷史與未來的關係。
600歲的明城牆,是南京這座文化古都的框架和骨骼。鮮為人知的是,最繁華的長江路地下還「藏」了一段1700年前六朝建康宮城。參觀者站在透明玻璃地面上俯視城牆遺址,穿越感撲面而來。南京市博物總館館長曹志君介紹,這裡曾是高檔酒店建設用地,後闢出一半建設六朝博物館。這也促成南京率先在全國出臺地方性法規,變「建設前考古」為「出讓劃撥前考古」,以制度化解地下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之間的矛盾。
從六朝博物館出發,江寧織造博物館、總統府、民國的中央美術館……1800米的長江路串聯著上起六朝、下及當代的歷史。南京幾乎所有重要的文化符號,都高度凝聚、鮮活展現於此。
除了在國土空間規劃上統籌考慮,南京還打破「就地平衡」的運作方式,探索建立了新城反哺老城機制。通過將創新創業、綠色發展融入老城,為古都注入新活力。老街巷縱橫交錯,遊人們徜徉懷古,不經意間卻會鑽進一條「矽巷」,與字節跳動(南京)研發中心、中航金城無人系統有限公司、「中科紫臺」創新基地等未來產業相遇。
「把一個什麼樣的城市留給後人?南京的答案是建設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美麗的關鍵在於新老協調發展,既賡續傳統,又守成出新。」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表示,南京從2018年開始圍繞這一目標做規劃、出政策,力求實現生態、生活、生產與文脈、文化、文明融合發展,做到有景觀更有境界。
保有形續無形
暑假期間,南京市博物館結合熱播電視劇《清平樂》策劃了《雲裳簪影——宋明服飾展》,泰州女孩楚妍一邊對比劇照和出土文物,一邊通過VR技術體驗試穿宋代服飾,感受宋代美學。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內,「我是小小傳承人」免費活動吸引了中小學生參與,孩子們通過觸摸歷史感悟歷史。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南京全市近百家博物館共舉辦展覽315場,組織社教活動5180場次,約4058萬人次參觀。
讓博物館成為城市的「說書人」,光打開免費的大門還不夠。南京市文旅局副局長顏一平認為,關鍵是要從沉默的文物、文脈中提煉出真正具有當代價值、符合城市發展取向的元素,然後再努力把這樣的元素變為故事,講得更好、傳得更遠、叫得更響。
南京秦淮區委宣傳部部長何素玉這幾年抓了一項重點工作——「大故事(大IP)」挖掘工程,初衷源自她在工作上的困惑:秦淮歷史積澱深厚,六朝御道、明朝御道兩條城市軸線,一條秦淮河「文採風流,甲於海內」,更有不勝枚舉的歷史名人、典籍文獻、詩詞歌賦……「我們不缺歷史文化資源,缺的是有創意、科技感、藝術性、精準化地表達,好資源講不出好故事。」何素玉說。
為了讓好資源講出好故事,秦淮區組建了秦淮文化藝術研究院,通過引智,整理提煉出「1+4」故事線:即以秦淮河、明城牆「一城一河」為核,科舉文化、報恩文化、非遺文化、鄭和文化為支撐,弘揚蘊含其中的為國求賢、感恩報國、工匠品質、和平發展等精神。
秦淮區的探索只是縮影。作為傳統節日振興工程四個試點城市之一,南京牢牢抓住了一個更大的IP——傳統節日,通過這一最大眾、最生活化的載體,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潤物無聲、融入日常,幫人們找回文化記憶、喚醒文化自覺、厚植文化底蘊。
去年,南京農業大學民俗研究所所長季中揚教授加入「我們的節日」南京工作室。一年多來,專家們圍繞7大傳統節日和二十四節氣,理順傳統節日和現代生活的關係、全國節日和城市特點的關係、習俗傳承和形式創新的關係等,建立「政府引導、學界主腦、民眾主體」的工作機制,通過為活化傳統節日提供政策支持、專業支撐,推動老民俗不斷出新,融入現代生活。
老傳統、新風尚,推陳出新。春節,明城牆十二道城門上掛起春聯,帶動撰、寫、送、掛春聯融入百姓生活;元宵節,明城牆、秦淮河張燈結彩,與「中國加油武漢加油」亮燈儀式呼應,在朋友圈刷屏……
「在重要時間節點為人們提供情感交流、身份認同、情感共鳴的契機,播撒文化自覺和自信的種子,教育功能不可忽視。」南京市教育局局長孫百軍說。
記者在南京的學校、社區、博物館調研時發現,在校內,「我們的節日」中小學讀本、「薪火相傳——我愛中國年」主題班會等,已覆蓋全市80多萬中小學生;在校外,除了文博場館發揮陣地作用,社區也在「見縫插針」。南京市民霍雪松告訴記者:「以前一到聖誕節、萬聖節,社區、商場、培訓機構都會擺聖誕樹、掛南瓜燈,慶祝洋節。現在都改為慶祝傳統節日,潛移默化中孩子對傳統文化了解更深、興趣更濃。」
▲ 8月14日無人機拍攝的南京城區 李博攝
文化育人精神立人
蒼松翠柏成蔭,碧水青山環繞,莊嚴古樸的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掩映其中。走進紀念館,巨大的金屬字「信仰的力量」在主題牆上方赫然醒目,兩側佇立了12座白色的豐碑,上面鐫刻了1519位已知姓名的革命烈士,其中,受過高等教育者佔比62%。
不久前,東南大學的百餘位在讀大學生在雨花臺烈士陵園的指導下,組成校友口述史採訪團隊,採訪了健在的數十位參加過1949年護校和迎接解放的中央大學老校友。
原中央大學農化系女生王慕臧,講述了她和同學們受到當時犧牲的校友程履繹、成貽賓的事跡鼓舞,冒著生命危險開展地下鬥爭的往事。這位90歲老人一邊回憶她在南京解放後立即趕到總統府,給進駐的解放軍戰士教唱歌曲《我們的隊伍來了》的場景,一邊不由自主地唱了起來。
現場的東南大學學生會主席陳佳龍深有感觸地說:「70年前,我們是同齡人。他們是全國最好大學的學生,新中國成立前夕不怕流血犧牲向黨組織靠攏,選擇站在歷史前進的方向上。我反問自己,我們這代大學生的時代使命是什麼?」
作為紅色文化、高校資源十分豐富的城市,南京尤其重視活化紅色遺產資源。近年來,大學生給烈士寫信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為黨員幹部量身定做「做合格共產黨員」專題展,「百姓名嘴」帶著烈士故事走進社區……一系列紅色文化主題展陳和活動,針對不同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教育。如今,青年到包括雨花臺在內的紅色地標開展志願服務,舉行成年禮、入黨禮等,蔚然成風。
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勇認為,有形的、無形的文化遺產不是為保護而保護,而是要讓它融入當代生活,成為市民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地標,塑造城市精神,培育人文氛圍。
記者在南京調研時發現,這種歷史文化遺蹟與當代城市精神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故事並不鮮見。
疫情期間,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南京抗疫現場》在國內外熱播。此前的7年,他已在南京拍了200集《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竹內亮告訴記者,他一直有個突出的感受:「南京人對外來人總是很包容、很熱情,在我的鏡頭前也那麼自然真實。」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生認為,2015年南京大屠殺檔案成為世界記憶遺產,2017年南京成為我國首座國際和平城市。一年又一年從銘記歷史中反思和平可貴,激發了人們基因中博愛、包容的特質。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這座城市骨子裡的精氣神,平時看著溫潤,但越到攻堅克難之時,越能迸發潛力、凸顯韌勁。
南京的鄭和中路正在崛起一個長江航運物流樞紐產業集群,600多年前,鄭和船隊正是從這裡啟航,開啟了海上絲綢之路。一季度末,南京率先復甦,水路貨運已超去年同期的八成,也是全國17個萬億城市中唯一逆勢增長的城市。
統計顯示,南京上半年GDP達到6612.35億元,增長2.2%,增速位列江蘇省首位,領跑東部城市。這也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南京GDP首次進入全國城市十強。
鼓樓區委書記劉軍認為,推動復產復工諸多舉措先走一步,既是對疫情形勢有把握,也源於背後的勇氣與魄力,「時至今日,鄭和敢為天下先的航海精神作為城市基因仍在激勵著我們,要做你追我趕,有旗必奪的拼命三郎。」
文明互鑑增自信
疫情期間,6歲的南京女孩周昭妍(暱稱Miumiu)抱著吉他自彈自唱的視頻,經社交媒體傳播火遍全球。6月下旬,雲上「南京周」在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主展廳開幕,她又和米蘭、倫敦、紐約等「南京周」海外夥伴城市的12組藝術家一起,以《小手拉大手》為主題,融合傳統樂器、木偶劇、舞蹈、3D文本景觀、機械臂、數位化設計等多元藝術門類,奉獻一場文化+科技的跨藝術的雲上合奏。
周昭妍和傳遞的南京形象收穫了不少海內外網友的喜愛。點讚最多的一條留言說:「世界不應該是這樣的嗎?不同年齡、膚色、出身和背景的人互相愛、鼓勵、激勵和支持,互相微笑,並試著理解對方。」
疫情,沒能擋住南京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2015年起,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帶著推動「南京走出去」的使命,一年一城漂洋過海,結合每座國際城市的不同特色推陳出新,充分展現了這座城市的開放包容和多元文化。
2015年,南京雲錦時裝秀亮相米蘭世博會,被稱為「活化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現代時尚設計的跨界碰撞,演繹了古今交融的服飾之美;2016年,大報恩寺塔與倫敦邱園古塔的「雙塔會」,湯顯祖崑曲藝術家與莎士比亞劇作導演合作的「湯莎會」,上演了東西方文化的精彩相會;2017年,南京「山水城林VR秀」引得紐約市民排隊體驗;2019年,原創歌劇《鑑真東渡》《拉貝日記》相繼在美國、歐洲等地演出,場場座無虛席,觀眾反響熱烈……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
南京本土設計師馬聰也通過名城會等平臺,把作品送到國外展示,陸續獲得德國紅點獎等一系列國際性獎項。他的每一件獲獎作品都緊緊圍繞中國文化主題,博採數種甚至數十種非遺精華。
「這些年最大收穫,就是在引進來、走出去的交流中探索創新。」馬聰說,傳統文化的魅力毋庸置疑,但走得更遠必須要國際化。為此,他致力於做好傳統文化的當代轉化,非遺技藝的活態轉化以及中國文化產業在國際空間的拓展轉化。
2019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南京成為「文學之都」,填補了中國空白。回首三年創建歷程,南京市政府新聞辦專職副主任汪曉燕認為,南京把古代「天下文樞」美譽、當代江蘇作家群體影響力、全民閱讀氛圍濃厚等城市的文化特質聯繫起來,以創建為抓手,取得了提升書香城市建設水平、實施文學創作繁榮工程、拓寬中外文化交流渠道等多重效應。
在南京作家葉兆言看來,文學之都的首要標誌是一個城市對文學的熱情。正如李白的那句「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說明早在唐朝,南京就有很多文學粉絲。
一批寫書人、出版人、藏書人和讀書人可以證明,今天的南京仍然延續著這種熱情。
南京出版社社長盧海鳴說,市內有13家出版社,每家平均出版1000種出版物,估算每年有1.3億冊出版量,數量質量均在全國名列前茅。
文化走出去,在世界版圖中不斷更新坐標,並非最終目標,而是新的開始。
南京市市長韓立明表示,通過與國際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把「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轉化成「世界通用文化語言」,與世界文明在交流中互鑑成長,才是南京推動文化「走出去」的意義所在。LW
3
老城改造的美麗樣板
◇ 建設性破壞發生在街巷根子在人心,源於缺乏足夠的文化自信
◇ 「小西湖改造最大的價值在於探索出更加明確和可操作的路徑,找到了在改造和更新中延續城市之魂的平衡點。」
來到六朝古都南京,沿有著600年歷史的中華門城牆向東走,就進入了秦淮區老城南門東地區。「最金陵是城南,最城南是門東」,曾經的城市輝煌和歷史縱深感在這裡俯仰即是。
這一區域內的小西湖片區歷史文化悠久,承載著老城南記憶,但也歷經風霜,破舊衰敗,亟待更新。
2015年,一輪以「小規模、漸進式」為特色的改造行動在此展開。原本老舊斑駁的街巷和房屋,顏值悄然提升,人居環境同步改善。在共商、共享的微更新過程中,保留的不僅是原汁原味的老城南民居、老街巷肌理,還有與原住民共生的煙火氣。
▲ 南京小西湖片區,一名居民走過改造一新的共享花園(7月1日攝) 楊磊攝
留下搬不走的煙火氣
小西湖片區屬於大油坊巷歷史風貌區,是南京22個歷史風貌區之一。該片區串接夫子廟與「老門東」歷史街區,形成了門東地區中軸線。片區保留了傳統建築空間格局,街巷寬窄不定、蜿蜒曲折,無規則延伸自然形成的街巷肌理,串聯了兩側風貌建築,形成了毗鄰關係複雜的江南民居式院落。
70歲的陳鴻榮幼年隨父母落戶,在堆草巷31號生活了一輩子。雖然居住條件簡陋,但期待「住得好」之餘,他更在意能不能「留得下」。當聽說小西湖要改造,他已經不安了一段日子。
與小西湖片區一街之隔的「老門東」歷史街區是南京的一處熱門景點,白天遊客摩肩接踵,夜間華燈綻放。10年前,這裡由南京市秦淮區政府委託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簡稱「歷保集團」)改造建設,保留下了各級文物、重要歷史建築、古樹、古井,留下大部分街巷肌理,但先搬遷後改造的方式,造成了大量原住民未能回遷。
人氣雖旺,缺了原住民、煙火氣,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到了做小西湖片區規劃時,南京主動調整過去「自上而下」的策略為「自下而上」的更新。南京市副市長邢正軍表示,「自下而上」的更新是在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的前提下共謀共商,讓居民自主選擇遷與留:遷出的釋放了空間,為改善基礎設施和植入新業態創造條件;留下的或自住或租賃,歷保集團根據建築完損程度進行適當修繕整治。一改過去「留下要保護的、拆掉沒價值的、搬走原有居民」的操作方式。
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韓冬青從業時間很久,卻是第一次參與這樣的「反向操作」。「高校設計專家和志願者團隊合作,走進百姓家門一起看現場、談方案、出謀劃策,最終確定了自我更新、有機更新、持續更新實施路徑。」
「自下而上」四個字彌足珍貴。長期跟蹤老城南改造更新,文史作家薛冰感觸很深,10年前南京啟動舊城改造,老城南一片「拆」聲。「其實,建設性破壞發生在街巷根子在人心,缺乏足夠的文化自信。我很高興,小西湖決定留下原住民和煙火氣,彌補了老門東的遺憾。」
探索傳統院落保護更新路徑
「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走進小西湖片區,老屋清水磚牆、條石臺階,一戶人家的灶臺就設在進門過道處,向外望,一位老大娘拎著馬桶從門口走過……
這是生活不便的真實寫照。如何既改善群眾生活條件,又保護好歷史遺存,延續城市文脈,是小西湖片區改造時著力解決的難題。經過前期工作,小西湖片區原有的810戶居民中,有半數左右沒有選擇遷走。韓冬青在充分調研走訪之後,提出了「逐院落改造」方案。即將片區劃分成15個管控單元和127個實施院落,「一院一策」徐徐推進,成熟一片再改造一片。
堆草巷31號院子裡的鄰居大多願意搬遷,只剩下陳鴻榮和對門住戶無法搬離,院落無法騰空開發利用。歷保集團邀請專家到老陳家共商。
韓冬青團隊根據院落空間位置和內部結構,設計了一個「共生院落」的方案——老屋院落一分為二,一半用作設計規劃師的工作室,一半作為居民生活用房,創業者與原住民共處同一屋簷下,改造後老陳將擁有獨立廚房和衛生間,如廁、洗澡不便等問題也隨之解決。
老陳覺得挺滿意,於是籤約搬出去過渡,約定四個月後回歸。
堆草巷33號的住戶劉光紀選擇了「共享院落」方案,近日已整修完畢。隔著鏤空磚牆和籬笆,可以看到一處院子裡花團錦簇,布置得清新雅致。推開院門進去逛逛,興許主人還會出來跟你聊幾句。過去,這是老劉家的後院菜地。
主動將私家院落共享,劉光紀想得很清楚,「開放後既不改變產權,也不會影響我們原有的生活,片區整體環境和品質提升了,我們住得更舒心。」
7月以來,南方累計降水量之大、梅雨期之長、覆蓋範圍之廣,歷史罕見,小西湖並未發生明顯積水。居民們說,這多虧了前陣子剛鋪好的「微型管廊」。
記者看到,專門為古街小巷設計的這款管廊雖小,卻五臟俱全,燃氣、雨汙分流、光纖電纜等管網均鋪設其中。棚戶區改造項目一般不具備建設地下管廊的條件,而且一邊要徹底改造基礎設施,一邊要儘可能不影響居民生活,把這兩件事都做到位,花的是繡花功夫。
「小西湖改造最大的價值在於探索出更加明確和可操作的路徑,找到了在改造和更新中延續城市之魂的平衡點。」韓冬青說。
美麗未來可期
馬道街29號被改造為一座臨街咖啡屋,整體風格保持歷史感又兼具時尚氣息,還沒開業就成了「網紅景點」,吸引遊人前來「打卡」。
將這棟兩層小樓租賃給歷保集團的是屋主李彩鳳,家族四代人在這裡生活成長,這位95歲的老人對老屋充滿了感情。剛開始改造的時候,老人不放心,不去投奔子女,而是在附近租房,當起了「監工」。當看到房屋結構沒有變,外牆青磚也得以保留,尤其是木質樓梯還加上了一層玻璃隔板,老人很滿意。
老人的女兒董南南告訴記者,原來家裡有一件150年的老家具,老人捨不得丟,未來修復後也將搬回老屋在咖啡廳中展示,這一細節讓他們全家都很感動。
「有很多居民開始打聽,怎麼進行自我更新改造,我們有一批社區規劃師為他們出謀劃策。」韓冬青告訴記者,當政府、居民和社會資本協同努力,留下的不只是院落形態、街巷肌理,更會留住原有生活方式、生活傳統。
據了解,未來這裡引入的商業業態,不僅注重保留老城南味道,也注重業態形式「以靜為主」,布局充分考慮群眾生活需求,以求和諧共處。考慮到小西湖知名度和影響力有所欠缺,歷保集團採取線上引流的方式,將流量業態引入線下。目前與騰訊合作的歡樂茶館、與網易合作的5G場景化體驗項目均在洽談中。
從2015年啟動保護與復興規劃研究算,小西湖片區的有機更新已經有5年了,到今年底,小西湖片區改造將初見模樣。那時走進蜿蜒的街巷,傳統江南民居、社區博物館、大師工作室、24小時書屋或許就在下一個轉角,老城南的故事將在這裡延續。LW
4
探索城市有機更新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凌軍輝 蔣芳
舊城改造為何必須以「留」為先?尋根鑄魂、民生需求和未來發展如何兼顧?生態、生產、生活、生意「四生合一」的更新路徑是什麼?……
圍繞城市有機更新中的熱點焦點,南京市副市長邢正軍、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主任黃輝、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葉斌、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局長蔣冰進行了深入討論。
從「拆改留」到「留改拆」
《瞭望》: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作為一座千年古都,南京如何延續歷史文化根脈、塑造城市品格?
邢正軍:城市風貌是城市氣質和性格的外在表現,體現著城市的歷史、文化以及人們對生活的態度。因此,有機更新文化是內核。近年來,南京將「尋根鑄魂」作為城市發展的底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堅持以「找、保、亮、用、串」為工作路徑,努力在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當代城市發展之間互動並進。
所謂找出來,是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保下來,即通過城市戰略、法規制定、創新投入等多種手段,實現應保盡保;亮出來,是充分展示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南京各類城市名片;用起來,是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與城市特色塑造、當代城市發展及居民生活條件改善相結合,實現保護與合理利用的良性循環;最後是串起來,整合現有分布相對較零散的歷史文化資源,放大歷史文化的規模效應。近年來,小西湖、頤和路等片區漸進式有機更新,政府、專家、居民等各方共謀共建,保留了歷史風貌、街巷肌理和煙火氣息,實現人與城、傳統與現代和諧共生。
《瞭望》:南京城市更新模式從「拆改留」到「留改拆」,「留」的次序變化意味著什麼?
葉斌:南京城市更新大致分兩個階段:2010年前,以「拆改留」式土地再開發為主,拆除為主、改留為輔,這一模式的好處是更新速度快,劣勢是不注重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容易產生千城一面的同質化現象,同時居民的參與程度不高,治理模式相對粗放。黨的十八大以來,南京明確提倡城市更新模式轉變為「留改拆」,「留」字放在首位,意味著城市更新模式轉變。為城市留住文脈、留住風貌、留住記憶成為首要目標,路徑上從連片化、政府主導,轉變為常態化、小規模、政府引導、社會多元參與模式。實踐證明,城市更新模式的轉變有利於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有利於城市特色塑造、有利於社會各界多元參與、有利於發揮經濟社會綜合效益。
▲ 8月14日無人機拍攝的南京大報恩寺 李博攝
創新創業激發老城生機
《瞭望》:近年來,南京為何重視將創新創業融入老城改造?
黃輝:現實賦予南京省會城市、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三重身份」。南京把「創新名城、美麗古都」作為城市發展願景,以老城改造為代表的美麗古都建設也必須始終踐行創新理念。具體來說,老城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功能衰退導致生機活力不足,過去的藥方是拆舊建新,通過物理層面的置換讓老城變新城。但對南京這樣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城市來說,文化底蘊破壞了,設施再新也內涵不足。南京通過設施嵌入、功能融入、文化代入等舉措,不斷提升街巷空間品質和文化魅力,融入新業態、帶動新消費,力求實現生態、生活、生產、生意「四生合一」。比如,現在隨處可見的「矽巷」,就是用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激發老城潛力,煥發古都活力。
葉斌:為盤活存量資源,激發舊城區、舊廠礦等低效用地的潛在價值,南京通過拓寬開發主體範圍、創新土地供應方式、加大配套激勵措施力度等,支持老城區的存量土地、存量空間向創新創業的業態傾斜,吸引更多的科技創新資源進入老城,讓老城不僅有歷史、有現在,更有未來。
《瞭望》:南京如何從頂層設計加強城市有機更新中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活化?
黃輝:南京推進城市有機更新重點關注三個層面。一是重視城市規劃建設層面的有機性,正如霍華德「田園城市」、賴特「廣畝城市」、沙裡寧「有機疏散」理論所倡導的,要把城市視作完整的生命系統,要符合新陳代謝的生命原理。二是重視城市更新過程中的有機性,對於破舊區域進行重建,對於有保護價值、富集文化歷史資源的區域進行更新,優化片區空間結構,讓歷史地段適應當今的城市環境。三是注重城市有機體的完整性,不僅重視物質層面的保護與更新,還要注重城市美學、城市文化的梳理、傳承、發揚光大。
濱江風光帶的建設正是這一理念的集中展現。一是還百姓自然生態空間。濱江風光帶內生產岸線大量清退,形成了超20平方公裡的濱水生態空間,串聯成為城市綠廊。二是展現繼承歷史文脈。在濱江風光帶建設過程中,整理並串聯起鄭和船廠、渡江勝利紀念館、長江大橋、浦口碼頭等歷史文化節點,打造航海文化、紅色文化的集中展示地。三是改善城市肌理。通過拆除棚戶區、搬遷工廠、改造汙染土地,不僅提升片區形象品質,還給燕子磯老鎮等歷史街區帶來新發展機遇。
「平戰結合」提升古都韌性
《瞭望》:面對日益嚴峻的風險挑戰,南京如何創新路徑提升城市韌性?
蔣冰:全生命周期理念是將城市作為一個生命體,其核心在於強調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整體性,實現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系統化閉環、一體化協同及全要素管控。近年來,南京堅持規劃先行與建管並重相結合,推進CIM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引領智慧、韌性和綠色城市發展新形態。
今年以來,南京強化底線思維和憂患意識,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提高城市防災減災和安全保供能力。大規模增綠復綠,加快重點流域片區雨汙分流管網清疏修繕,最大限度減少降雨對城市運行的影響;基於智慧政務打造智慧工地、智慧交通、智慧停車等場景應用,實現智慧工地全覆蓋,推進小微堵點改造、城市路網連通、重大樞紐建設,加快補齊交通安全短板;藉助AI技術對城市運行健康進行實時分析,對突發事件快速預警、精準處置;加快應急基礎設施建設,系統化提升城市對突發狀況的應急處置能力。
《瞭望》:城市有機更新涉及多個部門,南京如何把「九龍治水」變成一條龍行動?
邢正軍:2018年初,南京成立精細化建設管理推進辦公室,下設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雨汙分流改造、園林綠化、安居保障、城市管理等11個小組,建委、規劃、城管、園林、環保等10多個單位分別抽調人員集中辦公,協同作戰。目前,全市已經把585個項目全部納入精細化建設管理行動計劃,涵蓋城市建設各方面。
針對城市治理的重點難點,精細化推進辦每月召開工作調度會和現場推進會,統籌推進項目建設,政策精雕細琢、項目精挑細選、方案精打細算、管理精耕細作的「四精」理念已經融入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