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婚禮。資料圖片
河湟皮影雕刻。王偉才李娜攝
唐卡技藝的傳承。羅珺姚斌攝
「青繡」已成為青海一大特色。鄧建青攝
崑崙巍峨,綿延千裡。
江河奔流,萬古不息。
一曲膾炙人口的《在那遙遠的地方》,把大家帶到天朗雲清的青海高原。
處處有景各美其美
其實,青海並不遙遠。
這裡有聞名世界的可可西裡。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三大的無人區,也是最後一塊保留著原始狀態的自然之地。
這裡是江源文化的發源之地。黃河、長江、瀾滄江源頭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天然溼地。
這裡是華夏崑崙的最高山峰。巍巍崑崙、祁連山脈綿延東西,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縱橫南北。
這裡有舉世聞名的青藏鐵路,這裡有穿越時空的唐蕃古道,這裡有絲綢之路南線上的璀璨明珠。
這裡有「中國最美五大湖」之首的青海湖,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內陸鹹水湖,水天一色碧波蕩漾。
這裡有「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的祁連山草原,茂密的原始森林,氣勢雄偉的雪峰、冰川,處處展示著自然景觀的神奇壯美。
這裡有中國的「天空之鏡」——茶卡鹽湖,以純淨絕美的鹽層鏡面倒影吸引著海內外遊客不遠千裡一覽芳華。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使青海既有終年積雪的冰峰,又有一望無際的草原;既有坦蕩無垠的茫茫戈壁、沙漠,又有桃紅柳綠的黃河、湟水谷地,構成了一幅幅原始、純淨、雄渾、壯觀、神奇的大自然秀美畫卷。
上世紀70年代,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上孫家寨出土了一件堪稱國之瑰寶的舞蹈紋彩陶盆,上面的圖案生動傳神地映射出5000年前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民們載歌載舞的歡樂場景。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更加親密地攜起手來,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當下,先民們手拉著手翩翩起舞的情景,依然具有一種貫穿古今的啟示意義。
位於青海柴達木盆地南緣的都蘭古墓群,發掘出土了一批公元4世紀至8世紀末的珍貴文物,印證著中西密切交流、交往、交融的悠久歷史。這些三尺見方的絲綢織品殘片上不乏精美絕倫的圖案,有「吉」「昌」等漢字紋飾,有古羅馬風格的對馬紋飾,還有古波斯人使用的婆羅缽文字。這些都足以證明,從青海湖南北穿越柴達木盆地至甘肅敦煌或南疆的通道,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幹線。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踏上唐蕃古道,和吐蕃贊普松贊幹布共同演繹了一段流芳千古的愛情傳奇,同時,唐蕃古道和絲綢之路青海道交相輝映,將中原文化的種子撒播到青藏高原乃至更遠的西方。
美人之美交相輝映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青海的美是高原靈動之美、是和諧融合之美、是厚重歷史之美、是文化多元之美。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使青海既有終年積雪的冰峰,又有一望無際的草原;既有坦蕩無垠的茫茫戈壁、沙漠,又有桃紅柳綠的黃河、湟水谷地,構成了一幅幅原始、純淨、雄渾、壯觀、神奇的大自然秀美畫卷。
在這裡,崑崙文化源遠流長,宗教文化神秘多樣,非遺文化底蘊深厚,節慶文化異彩紛呈。青海「花兒」、塔爾寺「藝術三絕」「八瓣蓮花」、黃南熱貢藝術、柳灣彩陶、都蘭吐谷渾古墓等無不彰顯著青海先民的文明與智慧,無不呈現青海民族民間藝術的神秘、粗獷、成熟和莊重。
長期以來,生活在這裡的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水乳交融,推動著青海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情趣盎然的漢族社火、回族宴席曲,舞姿婆娑的土族安昭、神秘古老的於菟,高亢激越的撒拉新曲,歌舞俱佳的藏族拉伊、尚尤則柔,悠揚動聽的蒙古族馬頭琴聲,奏響了一曲大美青海的民族交融的和諧樂章。
青海的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被稱作「龍脈之祖」「亞洲脊柱」的崑崙山,是神話傳說最多的山嶽。「共工怒觸不周山」「周穆王西巡」「西王母瑤池」等傳說都與崑崙山有關。中華民族對崑崙山無限神往。屈原發出過「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登崑崙兮食玉英」的感嘆,譚嗣同書寫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悲壯,秋瑾吟唱出「憶昔我祖名軒轅,發源根據在崑崙」的深情。一代偉人毛澤東,更是以經天緯地的大氣概,書寫出「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的千古絕唱。
文旅融合美美與共
青海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的重要源頭地區之一。
歷史上的青海,如同一個集散地,多個民族、多種文化在這裡相遇碰撞、交流融合,擴散發展。青海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同呼吸、共命運,休戚與共,互通有無,共同開發了青海大地,共同創造了青海文化。
走進塔爾寺,一覽「藝術三絕」的精妙。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精湛古樸的壁畫、精緻美妙的堆繡,展現著濃鬱的藏族風情;
到喇家史前遺址,遺址內分布著廟底溝時期、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種類型的史前時期與青銅時代的古文化遺址,感受著我國唯一一處大型災難遺址帶來時空交錯的靈魂震撼。
在同仁,領略熱貢藝術的獨特魅力,憑藉其精美的設計、豔麗的色彩和精細的線條,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地藝術愛好者們的歡迎。
黃南的「於菟」又被稱為「楚風舞」,是舞者的稱謂,也是一種傳統民俗儀式,極具人文價值,是研究古代民族歷史文化彌足珍貴的「活化石」。
近年來,無數流傳至今的文化故事、神話傳說被陸續搬上舞臺,深受觀眾喜愛。舞劇《唐卡》描繪了唐卡藝人以生命作畫,虔誠並執著地傳承弘揚唐卡繪畫藝術,揭示出深邃的藏文化主題,頌揚了青海這方熱土上世代百姓的純真感情。
大美青海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也是中原文化與周邊文化、域內文明與域外文明雙向交流和傳播的橋梁。這裡,各民族繁衍生息,相互交融;這裡,崑崙文化、河湟文化、熱貢文化、康巴文化、格薩爾文化等相映生輝、熠熠生彩。
2019年,文化與旅遊精彩相遇,收穫共贏的果實。
如今的青海,以登高望遠、自信開放、團結奉獻、不懈奮鬥的新青海精神,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推動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將奮進新時代、開啟改革開放新徵程的恢宏願景變為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美好現實。(李欣)
傳承多彩文化創造美好生活
蒙古族摔跤比賽。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文體旅遊廣電局供圖
眾所周知,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而傳統文化包括了生活、美食、旅遊等方方面面,其中非遺文化是民間的精粹,蘊含著中國文化中的審美意境,它來源於日常生活,更體現了當地人的智慧,凝聚了當地的文脈。
非遺凝固著歷史,是活態的歷史,傳承的是匠心文化。
隨著全民對文化自信的重視,非遺文化也越來越多地受到重視。它不但展現了鄉村文化建設的成效,還傳承了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題,為百姓生活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養分。
非遺源自生活,生活豐富靈感。這在我省「青繡」產業的發展上體現得尤為突出。
今年以來,按照省政府「八個一」工程部署要求,我省全力推動青繡工作落實,「青繡」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青繡」產品先後在2019青海文化旅遊節、青洽會、成都國際非遺節等國內外活動上精彩亮相;設立6家省級「青繡」扶貧就業工坊,支持開展民族刺繡手工加工銷售、展示交流、研發創新、宣傳培訓等活動;「青海非遺保護協會」「青海刺繡行業協會」組建成立;全省近30萬人從事刺繡,現已成為我省農牧區婦女弘揚保護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居家就業、增收致富的重要手藝。
此外,我省今年還爭取國家非遺保護專項資金2940萬元,用於24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傳承、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80名國家級傳承人傳習、4期傳承人群研培工作。印發《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高度評價並在全國推薦青海典型。
非遺,它連接著歷史和未來,在構建當下具有中國風尚的生活美學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一個個非遺項目,一張張生動鮮活的臉,貼近老百姓的尋常生活,成為人們精神的寄託。
非遺文化的傳承,讓生活更加精彩。在日常生活中,從不同的角度接觸並解讀非遺文化的精妙,保護並傳承這些精神遺產,就是留住我們共同的文化根脈。
讓我們共同努力!(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