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理想中的大同美 費孝通先生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2020-12-22 浙報融媒體

今年5月15日上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

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稱:「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都彰顯著創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各種文明本沒有衝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豔。」

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都彰顯著創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當我們為自己民族傳承至今的燦爛文明而自豪,也包容和欣賞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成果,這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中國人傳統思想裡,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何為大同?用今天的話來理解,其實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談到如何實現這一目標,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有過十六字的經典表述,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各類講話中多次引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表述,今天我們就從這十六字出發,來看看費孝通先生當年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提出這十六字的理念、後來又進行了怎樣的補充和完善。

十六字的提出

這個十六字理念的提出,是在費孝通先生的八十壽辰聚會上,那是在1990年的12月,在題為「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演講時提出的,不過這個演講全文發表在《讀書雜誌》1990年第10期上,可見費老對這個問題已經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

費老的晚年著述中,這篇文章有特殊意義。寫在文章末尾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費老第一次完整、正式地在國際學界提了出來。那是中國學者對人類前沿問題思考深度、研究成果的一個標杆。1949年以後,在社會和人文學科領域的國際論壇上,由中國學者標舉的類似思想制高點極少出現。

不過在追溯這段歷史之前,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出生於1910年的費孝通先生生平。

費孝通

費孝通先生於1930年到北平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1933年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系研究生,1935年通過畢業考試,並取得公費留學資格。

1936年夏,費孝通去英國留學,在其導師馬林諾夫斯基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該書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裡程碑」,成為國際人類學界的經典之作。費孝通先後對中國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進行實地調查,提出既符合當地實際,又具有全局意義的重要發展思路與具體策略。同時,開始進行一生學術工作的總結,提出並闡述了「文化自覺」的重大命題,並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學術自述與反思》《從實求知錄》等著作,被譽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1992年費孝通發表《行行重行行——鄉鎮發展論述》,收入自己80年代以來考察沿海鄉鎮企業的主要研究報告,就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及其在改革和國民經濟中的位置提出了精闢的見解。

到了1990年,費老已經退休,因此他在「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演講的開場就說:「八十歲可能是一條年齡界限,跨過了這條線,一個人會覺得心情上輕鬆、自由些,因為餘下的歲月已不大可能改變這一生已鑄下的功過了。他可以有平靜的心情來檢視過去在人生道上留下的步步腳印了。」

在此次演講中,他對老同學Edmund寫的《Social-Anthropology》一書中所提出的兩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後,做出了相應的答覆。

對於研究人類本質的學科——人類學,他與Edmund呈現出不同的看法,在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與研究後,費老坦言認真地以人類學方法去認識中國有助於中國的發展,人類學可以作為一門科學。不同的地域有其自己的國情與歷史文化,深刻影響著學者的價值判斷能力以及對事物的分析方法。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應當如何在分歧與差異之中學會互相包容和欣賞,為世界的持續和平做出貢獻,人類學從某種角度而言並不僅僅是幾個人的學科。

可以說,在此次演講中,費老總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十六個字,極具美感,在處理不同文化關係的問題上,當得起「箴言」。

「各美其美」說明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因為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繫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說明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繁榮。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

簡而言之,意思是人們不僅要懂得各自欣賞自己創造的美,還要包容的欣賞別人創造的美,這樣將各自之美和別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會實現理想中的大同美。大同美究其本質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達到的一種平衡。

十六字理念的深入

1993年6月,費老結束為期半月的山東調查,回到北京,接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外事局二處轉交的一封信。發信人是印度已故總理拉·甘地遺孀索尼婭·甘地,邀請費老出席將於1993年11月在印度新德裡召開的第四屆英迪拉·甘地國際會議。

英迪拉·甘地國際會議創始於1987年,每兩年舉辦一屆。每一屆會議,都聚集了國際上有代表性的思想者,議論天下事,為人類共同發展貢獻思想。1993年會議主題是「重新定義良好的社會」。

費老決定於1993年7月7日至15日,和助手張冠生一起到北戴河起草文章。出發前,費老委託助手帶了一本《孔子思想與當代社會》。費老和張冠生說:「你看看這個邀請函。出席這個會議的人,很多都是世界知名學者,規格很高,是國際學術交流的好機會。我準備接受邀請,去會上做一個發言。會議的主題,我把它翻譯成『重釋美好社會』。我們要準備一篇文章。」

談到文章的布局和立意,費老認為:

「從世界範圍看,大家都希望生活在一個美好社會裡邊。但是現在的社會還說不上美好,還有很多人在饑寒線上掙扎,還有衝突和戰爭。這樣,就把美好社會的願望寄托在未來。在人們的盼望裡邊,未來該是一種怎麼樣的秩序?怎樣達到和實現?很多人在討論。我們中國人還沒有在世界上發言。

從我們中國的歷史看,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人熱烈地討論人與人怎麼相處才好。討論很熱鬧,到了百家爭鳴的程度。從現狀看,我們的經濟發展很快,引人注目。新儒家也有一些討論成果。所以說,中國人有資格對這樣的問題說話。中國人要對21世紀世界秩序發表看法。

鄉鎮企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我已經搞了十年,有了點成果,算是一個段落,再下去就難了。整個中國經濟進入到世界經濟裡邊去了。跨國集團啦,貿易啦,金融啦,房地產啦,股票啦,等等,不熟悉了,不怎麼懂啊。要去研究,就吃力了。

世界經濟的一體化,提出了很多問題,大問題。其中有一個需要在意識形態上溝通、理解、協同努力的問題。經濟上休戚相關、興衰與共了,文化上還是各美其美。也就是說,生態方面已經進入共同網絡,心態方面還是沒有形成共識,兩者不協調,這是當今社會的一個大問題。

討論起來,別人從經濟上、哲學上、倫理上講這個問題,我可以從我的優勢講這個問題,從人類學裡邊打出去。假如能夠講得好,一炮打響,從印度回來後,文章還要在《讀書》上發表。國內文化人都看這本雜誌的。如果能夠產生影響,就會有助於形成一股風氣,讓大家知道有一個什麼樣的問題需要注意。

文章要談出三個層次的秩序。生態秩序,由人與資源、人與土地的關係構成;社會秩序,由人與財富、人與分配的關係構成;心態秩序,由人與人的關係構成。」

7月12日文章初稿出來後,費老看過一遍後囑咐道:「要把心態秩序解說得比較詳細,說清楚。」7月13日上午,抄出文章清樣。費老確定題目為《對「美好社會」的思考》。費老說:「這個演講,關鍵的話就是那麼幾句。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過去處在分散狀態的不同群體,已經在經濟上聯成了一體。你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你。在這種局勢下,各個群體在意識形態上還抱著各行其是、各美其美的心態,就不利於大家發展,不利於共同繁榮了。各美其美的心態,是在不同的生存環境和發展條件下形成的,有它的歷史成因。現在時代條件變了,要提高一步,從各美其美走向美人之美。要容忍和理解別人在『美好社會』的觀念上有不同的標準。不以力壓人,不以意識形態的不同去幹涉別的主權國家的內政。有了這個基礎,大家才可以和平共處,互相協作,共同繁榮。」

解讀「君子和而不同」

很奇妙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又極好地闡釋了另一句也被習近平主席多次引用的名言「君子和而不同」。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原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論語集解》對這句話的解釋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就是說,君子內心所見略同,但其外在表現未必都一樣,比如都為天下謀,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則教書育人,這種「不同」可以致「和」;小人雖然嗜好相同,但因為各爭私利,必然互起衝突,這種「同」反而導致了「不和」。

「以和為貴」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徵和基本價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對「和」這一理念的具體闡發。「和而不同」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有兩個觀點極具現實價值:一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個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前者已被《世界人類責任宣言》確定為全球治理的「黃金規則」;後者對於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和多元世界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中國傳統文化歷來主張平衡和諧,「以和為貴」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徵和基本價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對「和」這一理念的具體闡發。

其實,「和」與「同」的概念,最早不是孔子提出來的。《國語》和《左傳》中都有史伯與晏子議論「和」「同」的記載,比如史伯在《國語·鄭語》中說:「以他平他謂之和。」這裡的「他」有「不同」的意思,在不同中尋找相同相近的事物或道理,也就是尋求「和」的過程。史伯和晏子從哲學和自然規律上來講「和」與「同」,孔子則將其引申到社會領域,用以闡釋做人的道理,視為區別「君子」與「小人」的特徵之一,可見孔子對「和」的重視。

宋儒注重義利之辯,認為義、利水火不容,即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何晏註解的基礎上,宋儒更明確地以義利觀來解釋「和而不同」,認為君子的「和」是「義」的結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驅使。這種解釋思路一直延續到清末,比如劉寶楠《論語正義》所說的「和因義起,同由利生」,與宋儒一脈相承。

孔子的本意是否如此,或者說,孔子是否認同後人的解釋,不得而知。筆者以為,對「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在當今時代似應超越「義」「利」的道德範疇,而上升到思想方法和處事哲學的高度加以闡釋。

從哲學意義上講,「和」是和諧,是統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內在的;「同」是具體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這一兩千多年前的古老觀念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一項準則和一個目標。「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反之,「同而不和」就必然導致紛爭乃至戰爭。現在,人類擁有的核武器可以在瞬息之間毀滅地球和人類自身。如果只強求「同」而不謀求「和」,矛盾衝突激化而導致核大戰,那結果只能是共同毀滅,所以說,「和而不同」是人類共同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基本法則。

那麼,怎樣才能達成「和」的局面呢?實際上,孔子已為我們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強求一致,不重複別人。只有在大目標不衝突的前提下,承認差異,包容差異,乃至尊重差異,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榮。

只要願意共存共榮,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通過接觸、交流、對話來建立共識,以達到「和」的目的。事實上,各國各民族不同的文明一直處於時斷時續、時好時壞的磨合之中。磨合得好,才能比較順利地從經濟全球化過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體,經過不斷的磨合,最終進入「天下大同」的境界。這裡的「大同」,是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實質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本文寫作參考了《費孝通晚年談話錄(1981—2000)》(三聯)《美好社會與美美與共》(三聯)。

相關焦點

  • 追憶大師|費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而在北大社會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費孝通為其恢復重建及蓬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成立,費孝通出任所長。圖為費孝通與社會學工作者一起合影。在費孝通心中,社會學科學理性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人文思想,可以幫助社會的成員更好地認識、理解自我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 追憶大師|費孝通: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 天下大同
    從實求知,深耕學術既有社會人類之關懷亦細察中國的山川風物從「蘇南模式」到「溫州模式」從「文化自覺」到「美美與共」他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中國精神的追尋與開拓立足「中國鄉土」尋找「富民之路」他是北京大學教授是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世界真能天下大同嗎?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主題進行演講時總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處理不同文化關係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是要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文化多樣性是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每個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要積極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摒棄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舊思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蔡昌平(書)  (一)文明的衝突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米良美一、霍尊和周深《幽靈公主》
    我也陸陸續續在網絡上和某站中看到了一些消息與視頻。就看到的內容來說,似乎涉及到郎朗大師的相對都比較正面比較好評;涉及到周深的,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褒之有,貶之也有。——這倒也很正常。感覺米良美一先生的演唱要更深邃遼遠一些,更像一位過盡千帆、閱盡世事的婦人在講述遠古時期的傳說,更具民族特色,聲音要更渾厚廣闊,悽美蒼涼仿佛超然物外,淡淡哀傷中令人瑕想無邊……周深在節目中說他非常崇拜米良美一先生,我理解:既是崇拜先生直面巨大挫折的生命的力量(米良美一先生年幼時由於患先天性成骨不全症,從上小學七歲開始就在特別支援學校度過,那之後由於骨折反覆發生,
  • 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4】
    人民網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宋豪新)「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 NE·TIGER(東北虎)APEC領導人服裝首展在品牌位於僑福芳草地的拾藝生活館優雅上演。作為APEC會議領導人服裝全國巡展的首站,品牌傾情展出40套APEC參評服裝,一展大國風範。當日,館內分別展出APEC男女領導人及夫人服裝8套,國禮睡衣2套,以及30套NE·TIGER參評備選服裝。
  • 李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每所學校,無論是班主任還是任課老師,都有優秀的,有經驗的,他們有的性格和藹,上課就像是父母給孩子解惑一般;有的活潑風趣,和學生們打成一片,共同解決困難……我們可遵循「意見」中提到的「優先創新」的基本原則。既注重頂層設計,更要激發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創新和成長活力。這就需要我們去發現每位老師的教育教學特長,並給他們提供展示的舞臺。
  • 嚴飛:探索「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社會治理格局
    嚴飛:探索「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社會治理格局 2020-08-25 1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費孝通: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前些日子,鞏俐與老公牽手出現在法國,從照片中看,街頭的鞏俐和銀幕、螢屏中的形象大相逕庭,夏天被曬黑了,身上肉多了之後頗顯老態。然而卻引來了許多人的圍觀吐嘲,網上也圍繞「女明星有身材自由嗎」這個話題展開了熱議。
  • 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讀懂雲南》序言
    雲南彝族支系之多,歷史淵源之複雜,方言土語之多,老彝文字數之多,服飾之多彩,文化之多樣,在全國56個民族中獨一無二。雲南怒族只有3.1萬人,分為阿怒、怒蘇、阿龍、柔若四支,居住地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上尊重差異。納西族有31萬人,居住在原麗江、永寧、三壩等地,分為三種文化類型,有不同方言土語、服飾習俗、宗教信仰。平等尊重、美美與共。
  • 美美與共 知行合一:中央民族大學校訓給予你的「和諧美」
    美美與共,知行合一。但凡在民大待過的人,無不理解這八字校訓的深刻內涵及它傳達給學生的「和諧美」的情懷。  中央民族大學是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很特殊的一個學校,學校裡少數民族學生比例為54.9%,漢族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少數民族。在這裡,有最全的少數民族學子,有最多的生活習俗碰撞,相應地,也有最複雜的問題衝突。
  •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築美夢 ——記清遠市陳美香名教師工作室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築美夢——記清遠市陳美香名教師工作室清遠市清新區第六小學  陳美香 一、凝心聚力,組隊築夢清遠市陳美香名教師工作室成立於2018年7月,工作室共有9人,其中主持人1人、成員8人、助理1人,他們來自清新區各直屬小學,業務精湛、業績出眾,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領跑者和引領者。
  • 她用文字表達了美術之美 這就是《美美與共》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是費孝通先生的名言。  而《美美與共》,如今成了葉文玲新書的題目。74歲的葉文玲,曾任浙江省作協主席,她的作品曾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本報「文脈」系列曾詳細介紹過她的寫作歷程。
  • 【文化傳承之美】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
    處處有景各美其美  其實,青海並不遙遠。  這裡有聞名世界的可可西裡。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三大的無人區,也是最後一塊保留著原始狀態的自然之地。  這裡是江源文化的發源之地。黃河、長江、瀾滄江源頭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天然溼地。
  • 費孝通:「美美與共」和人類文明
    從歷史和現實中可以看到,要想處理好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首要的條件應該是各自能夠保持一種平和、謙遜的心態,就是中國古人所謂的「君子之風」。  前幾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設想,這是我的心願。要想實現這幾句話,還要走很長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 於清教第5屆鋰電「達沃斯」致開幕詞: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響應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積極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摒棄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舊思維」之號召,助力鋰電新能源生態鏈從「各美其美」走向「美人之美」,最終實現「美美與共」。鋰電「達沃斯」組委會秘書長、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於清教23日上午,鋰電「達沃斯」組委會秘書長、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於清教在論壇上做了題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 美美與共:從中國到世界
    費孝通學術研究成就很大,提出並闡述了「文化自覺」的重大命題,出版有《行行重行行》《鄉土中國》《從實求知錄》等著作,被譽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1990年,費孝通在80歲誕辰聚會上,應中根千枝和喬健教授邀請,作了題為《個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的發言,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探討自身的治學理念和方法。
  • 中美兩國應各美其美,才能美美與共
    中美兩國聯手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和2014年合作防控伊波拉病毒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李克強總理表示,中美兩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路走來很不容易,雙方都從中獲益。中美經貿關係一直是兩國關係的壓艙石。40多年來,中美經貿關係在風雨中前行,在克服困難中發展,在互利中共贏。
  • 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
    作為創造之美的視覺呈現,美術在中外交流對話中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和共通性。近年來,中國美術以開闊的視野、創新的思維和多姿多彩的樣式,越發自信地走向世界,在國際藝術版圖上描摹濃墨重彩的東方色彩。除藝術家以個人名義「走出去」,搭建平臺可以提供更廣闊的展示空間,易於形成規模陣勢和集群效應。最近在俄羅斯衛國戰爭中央博物館舉行的「藝術與和平——中國當代美術作品展」,便是中國美術家的一次集體「出海」。40件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影像作品,用精妙的藝術語言向俄羅斯觀眾生動展現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價值觀和中國人民對和平、和諧生活的美好嚮往。
  • 2016中國最美期刊: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
    原標題: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與共9月6日,中國(武漢)期刊交易博覽會組委會公示了2016年「中國最美期刊」遴選結果名單,包括《讀者》等在內的100種期刊入選。經過遴選活動辦公室精心組織,活動共設以下環節:第一環節組織推薦。根據相關要求,經各期刊出版單位自薦、期刊主辦主管單位審核、各地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審定申報,共計616本期刊報送申報材料。第二環節資格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