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

2020-12-12 菜菜子歐尼

外壁刻有銘文77行469字,銘文數量僅次於著名的毛公鼎。

銘文記載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擴大疆土的功績,告誡後代吸取歷史教訓,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大鼎銘文書法價值極高,歷史價值更是彌足珍貴。

中山王鐵足銅鼎銘文為刻款篆體,銘文運刀如筆,文字修長雋逸,筆劃瘦硬勁秀,布局參差錯落,通篇文字既肅穆莊重,又有強烈的韻律感,是戰國晚期金文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

大鼎銘文不但書藝精絕,而且修辭藝術爐火純青。

首先,銘文句式的運用有相當高的水平,既有幾個字的短單句,又有又有判斷句、排比句和選擇句等等,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其次,銘文善長連用設問和反覆,如「其誰能之?其誰能之?」等使文章有迴環往復的韻律美。

另外,銘文中排比手法的運用形式多樣、境界高妙,例如:「毋大而肆,毋富而喬(驕),毋眾而囂」,(意為不要因勢大而肆意,不要因富足而驕奢,不要因人多而囂張),三個排比十分流暢。

此外,還有段落的排比,銘文全文五個大段中的第二至五大段都以「昔者」為開頭,構成段的排比,使全文語意連貫,氣勢雄渾。

總之,整篇銘文結構嚴謹,節奏勻稱,抑揚頓挫,富於韻律和諧之美,具有極的強感染力。

銅鼎銘文最重要的價值還在於其內容對史書的補充作用。

中山國是白狄族鮮虞部建立的國家,綿亙於春秋、戰國時代。

戰國時期,中山國是當時僅次於「戰國七雄」的五個「千乘之國」之一,與齊、魏、燕、趙等強國相抗衡,在列國爭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由於中山國統治者非周王室宗親,國運又幾度興衰,所以史籍中關於中山國的記載簡略零散,兩千多年來中山國被稱為「神秘王國」。

要解開中山國之謎,最好的證據就是發現文物,尤其是帶有銘文的文物。

1977年在中山王墓的發掘中,當考古人員發現大鼎身刻滿銘文時無限驚喜!

經釋讀,得知大鼎制於中山王厝14年約公元前313年。

王厝是中山國史上最有作為的國君,公元前327年繼位,他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富國強兵,並於公元前323年與魏、韓、趙、燕共同稱王,史稱「五國相王」。

大鼎銘文記載:公元前314年,中山國趁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進攻燕國並大獲全勝。

銘文誇耀伐燕之功的同時,還告誡嗣王吸取燕國之亂的教訓,並以越國滅吳的歷史事實,告誡後代時刻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

銘文中反覆提到其相邦司馬賙,對他率師伐燕的功績大加褒揚。

銘文中還提到「先祖桓王、邵考成王」,「桓王」和「成王」分別為王厝的祖父和父親,也填補了史書的缺漏。

中山王厝鐵足銅鼎與中山王厝墓出土的夔龍飾刻銘銅方壺和厝銅圓壺並稱「中山三器」,鐫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清晰展現了中山國的昔日輝煌,掀開了罩在這個「神秘王國」上厚重而神秘的面紗!

鉞是一種主要靠重力砍斫的兵器。

早在夏代,軍隊就已經裝備了鉞。

後來,由於它的殺傷力遠不如戈、矛而逐漸作為儀仗、權力、刑罰之用,成為軍隊指揮權和國家統治權的象徵。

中山候銅鉞的造型與板斧相似,長、寬,中部最厚處,重。

它有橢圓弧形的刃,中部有一圓孔,偏闌一側用規整的圖案裝飾,兩肩各有一個長方形穿,內(即後尾部)為橫長方形,紋飾與近闌處相同。

偏刃一側豎刻兩行16字的銘文,大意為「受命於周天子的中山候製作此鉞,警示人們其權威莊嚴不可侵犯」。

相關焦點

  • 燕南趙北獨數君——奇巧瑰麗的中山國文物
    7、8月正值暑假期間,為深入普及中山國相關歷史知識,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中山國古城遺址管理處、中山國王陵陳列館共同策劃了此次「中山國歷史文化講座」。本次講座共分10期,特邀歷史、考古、文博等方面專家為學術指導,希望不僅能夠讓學生們對中山國有充分的了解,也能夠讓全社會對中山國歷史文化有一個較為全面、科學的認識。
  • 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分集簡介
    中山國先民是春秋早期北方遊牧民族白狄鮮虞人,他們在華夏諸侯兼併戰爭中跨越太行山,東遷至今天河北中部平原,建立鮮虞聯盟。春秋晚期,他們在太行山東麓構築中人城,創立中山國。中山後來被晉國攻佔,中山文公被扶立為「傀儡」國君。文公是「中山三器」銘文記載的中山國歷史中的第一位國君。
  • 齊國滅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
    五國伐齊後,齊湣王逃入莒,被楚將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齊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雖然之後田單復國,但是五國伐齊還是讓齊國從此走向了衰落。那麼,問題來了,齊國吞併宋國後,遭到五國伐齊,為何魏國消滅中山國卻沒事呢?也即同樣消滅一個大國,為何魏國沒有被戰國七雄聯手討伐呢?
  • 戰國時期中山國對自身實力誤判,導致最終為趙國所滅!
    公元前327年,中山國君厝繼位,與韓、趙、魏、燕共同稱王,史稱「五國相王」。公元前321年,燕王噲繼位,後受蠱惑,禪讓於相國子之。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齊國乘機以平亂之名,派大軍攻入燕都。中山國見有機可乘,也派相邦司馬賙率軍北略燕國,佔領燕地數百裡,奪取幾十個城市,掠取大量青銅器等財物。
  • 中山國?三起三落?好一個頑強的民族
    公元前507年鮮虞建立中山國,是為早期鮮虞中山國,文公之前的鮮虞中山開始是在晉國扶持下建立的傀儡政權,約存在於公元前520年~公元前507年。文武建邦 存亡絕續文公在位之年,大約公元前455~千414年。趙與智、韓、魏三家內亂,無力顧及鮮虞中山國,鮮虞中山國得以殘喘。
  • 戰國歷史上的趙國如何滅掉了「心頭大患」中山國?
    晉國消滅過中山國一次。周安王二十二年(前381),中山桓公復國,重新建立先人曾經一手建立的中山國基業,中山桓公是中山國第三代君主。此時的中山國經過第一次被晉國滅掉後,從一蹶不振中逐漸恢復活力,他們改變生存方式,低調做人,保持中立的態度,遊走與各大諸侯國之間。中山國對齊國,魏國是有心求得保護,這兩個國家也以能夠保護中山國為榮,體現大國風度。
  • 現場|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這個令周天子頭疼不已的「獫狁」,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中山國」的先祖,後來因為音誤被記載成了「鮮虞」。戰國亂世,中山國與燕、趙、魏、齊諸強抗衡,幾經沉浮。王厝時,中山國進入全盛時期,稱王耀兵於太行山下,與七雄相比亦無遜色。然中山外有強敵環伺,內統治階層日益驕奢,於公元前296年,亡於趙國。
  • 驍勇善戰 中山國的軍事
    在社會動蕩、諸侯林立的夾縫中,嵌在燕趙兩大強國間的中山國,佔地雖小,卻迅速發展,幾百年的國史就是鮮虞中山國跌宕起伏的戰爭史。今天就來說一說驍勇善戰的中山國的軍事與戰爭。 據史料記載,作為千乘之國的中山國,面積狹小,但地理位置險要,進可攻,退可守,乃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清代史學家郭嵩燾評價說:「戰國之所以盛衰,中山若隱為之樞轄,而錯處六國之間,縱橫捭闔、交相控引、爭衡天下如中山者,抑亦當時得失之林也。」由此可見中山國地理位置和歷史地位的重要性。
  • 中山國曾被魏國所滅,也曾打敗趙國,最終卻被趙武靈王徹底消滅
    戰國時期,中山夾居於燕、齊、趙三國之間,疆域雖小,武力卻很強盛。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年),魏文侯侵佔中山,把太子擊封在那裡。大約在周安王二十四年(前378年),中山復國。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中山和韓、趙、魏、燕五國相王,可見其在當時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中山國第一次滅於魏國 魏國同中山國並不接壤,本無領土衝突。
  • 戰國第八強中山國,為何剛剛走向巔峰,就被趙國滅掉?
    中山國是鮮于人建立的一個國家,是一個鑲嵌在趙國內部的「國中之國」。這個地盤只有三萬多平方公裡的迷你小國,在戰國紛亂的環境裡,居然存在了一百多年。它曾經被魏國滅掉,又奇蹟般復國,趙武靈王為了滅掉他,整整花費了十二年時間。中山國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河北定州一帶,都城靈壽。中山國地盤狹小,以商業為主,經濟水平很高。
  • 戰國時期,中山國可謂是趙國的心腹大患,趙國是如何滅掉它的?
    趙國的強盛,是從滅中山國開始的。中山國可謂趙國的心腹大患。此國不滅,趙國始終不能強大。在消滅這個心腹之患的過程中,趙武靈王表現出驚人的洞察力和謀略。很難根除的心腹大患中山國是一個「千乘之國」,實力不容小覷。他的領土嵌入趙國中部,使趙國幾乎被分成兩半。
  • 中山國文化——石家莊的歷史根脈和文化靈魂
    鑑定結果和後來的考古發現震驚了全世界,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2200年的中山國橫空出世,驚豔亮相。據考,中山國是中國春秋末年由鮮虞人建立的一個小國,戰國初年逐漸強盛起來,創造了極為光輝燦爛的文明。中山國王陵陳列館內的情景再現。張霖 攝公元前506年以前,白狄的分支鮮虞氏在今河北省中部一帶建立中山國。
  • 歷史上消失的民族——白狄與中山國
    公元前507年鮮虞建立中山國,是為早期鮮虞中山國,公元前406年為魏文侯所滅。前381年左右,「中山復國」,是為後期鮮虞中山國,都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二、中山國中山國是嵌在燕趙之內(位於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一個國家,因城中有山得國名。
  • 古國迷蹤,位於石家莊的「萬乘之國」中山國,卻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
    司馬子期就為了一杯羹,遊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逃亡而走,只有兩個人挈戈而隨其後。中山君問這兩個人為什麼肯追隨自己。二人對曰:「臣有父,嘗餓,君下壺飧餌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來死君也。」因一杯羹而亡的中山君這時喟然而仰嘆曰:「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飧得士二人。」 傷透了心的中山君連楚國這個最後的盟友也沒有了,復國無望,在史籍徹底消失。
  • 趙國是如何戰勝中山國的
    2.趙國戰勝了中山國:公元前325年,中山王厝與魏,趙,韓,燕五國稱王了,史稱五國相王。此時,中山國進入了鼎盛時期,公元前315年,燕國內亂,司馬賙就提議攻打燕國,中山王厝同意了,就派司馬賙率三軍,去攻打燕國,討伐子之。很快中山國取得大勝,佔領了燕國大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