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壁刻有銘文77行469字,銘文數量僅次於著名的毛公鼎。
銘文記載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擴大疆土的功績,告誡後代吸取歷史教訓,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大鼎銘文書法價值極高,歷史價值更是彌足珍貴。
中山王鐵足銅鼎銘文為刻款篆體,銘文運刀如筆,文字修長雋逸,筆劃瘦硬勁秀,布局參差錯落,通篇文字既肅穆莊重,又有強烈的韻律感,是戰國晚期金文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
大鼎銘文不但書藝精絕,而且修辭藝術爐火純青。
首先,銘文句式的運用有相當高的水平,既有幾個字的短單句,又有又有判斷句、排比句和選擇句等等,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其次,銘文善長連用設問和反覆,如「其誰能之?其誰能之?」等使文章有迴環往復的韻律美。
另外,銘文中排比手法的運用形式多樣、境界高妙,例如:「毋大而肆,毋富而喬(驕),毋眾而囂」,(意為不要因勢大而肆意,不要因富足而驕奢,不要因人多而囂張),三個排比十分流暢。
此外,還有段落的排比,銘文全文五個大段中的第二至五大段都以「昔者」為開頭,構成段的排比,使全文語意連貫,氣勢雄渾。
總之,整篇銘文結構嚴謹,節奏勻稱,抑揚頓挫,富於韻律和諧之美,具有極的強感染力。
銅鼎銘文最重要的價值還在於其內容對史書的補充作用。
中山國是白狄族鮮虞部建立的國家,綿亙於春秋、戰國時代。
戰國時期,中山國是當時僅次於「戰國七雄」的五個「千乘之國」之一,與齊、魏、燕、趙等強國相抗衡,在列國爭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由於中山國統治者非周王室宗親,國運又幾度興衰,所以史籍中關於中山國的記載簡略零散,兩千多年來中山國被稱為「神秘王國」。
要解開中山國之謎,最好的證據就是發現文物,尤其是帶有銘文的文物。
1977年在中山王墓的發掘中,當考古人員發現大鼎身刻滿銘文時無限驚喜!
經釋讀,得知大鼎制於中山王厝14年約公元前313年。
王厝是中山國史上最有作為的國君,公元前327年繼位,他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富國強兵,並於公元前323年與魏、韓、趙、燕共同稱王,史稱「五國相王」。
大鼎銘文記載:公元前314年,中山國趁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進攻燕國並大獲全勝。
銘文誇耀伐燕之功的同時,還告誡嗣王吸取燕國之亂的教訓,並以越國滅吳的歷史事實,告誡後代時刻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
銘文中反覆提到其相邦司馬賙,對他率師伐燕的功績大加褒揚。
銘文中還提到「先祖桓王、邵考成王」,「桓王」和「成王」分別為王厝的祖父和父親,也填補了史書的缺漏。
中山王厝鐵足銅鼎與中山王厝墓出土的夔龍飾刻銘銅方壺和厝銅圓壺並稱「中山三器」,鐫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清晰展現了中山國的昔日輝煌,掀開了罩在這個「神秘王國」上厚重而神秘的面紗!
鉞是一種主要靠重力砍斫的兵器。
早在夏代,軍隊就已經裝備了鉞。
後來,由於它的殺傷力遠不如戈、矛而逐漸作為儀仗、權力、刑罰之用,成為軍隊指揮權和國家統治權的象徵。
中山候銅鉞的造型與板斧相似,長、寬,中部最厚處,重。
它有橢圓弧形的刃,中部有一圓孔,偏闌一側用規整的圖案裝飾,兩肩各有一個長方形穿,內(即後尾部)為橫長方形,紋飾與近闌處相同。
偏刃一側豎刻兩行16字的銘文,大意為「受命於周天子的中山候製作此鉞,警示人們其權威莊嚴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