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吞併中山國後,軍事實力強過秦國嗎?
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趙國軍事實力大增,吞併中山國,擊敗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但是和秦國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原因如下:首先,趙國的改革時間短且不徹底,國內反對力量仍很強大。其次,吞併中山國後不久,發生了沙丘政變,趙武靈王被餓死,改革陷入了停滯。當趙武靈王打算分裂趙國,嚴重威脅到趙國的安危時,公子成適時地跳了出來,率領大軍圍困沙丘行宮,一代英主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當時的趙王還年幼,國政主要有公子成、李兌負責,之前的改革措施廢除了不少。
-
神秘的古中山國風景區
近年,石家莊市的平山縣三汲鄉挖掘出來中山王族墓和中山古城遺址,揭開了塵封兩千餘年戰國時期的中山國的千古之謎。(圖為:平山縣三汲村民牆上標寫著中山國歡迎您的字樣)1974年至1993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平山縣三汲鄉一帶進行了艱辛的野外發掘,發現了古中山國的遺址。古中山國是白狄族鮮虞部建立的諸侯國,發源於陝西,經山西遷至河北中南部。
-
中山國的覆滅,小國得志便猖狂,二兩顏色就敢開染坊的後果
面對這個有二兩顏色就敢開染坊的小鄰居,春秋時期,在晉國還在的時候,就曾忍無可忍胖揍過他一回,晉國先是陸續把中山國好容易召集起來的幾個小兄弟全部滅掉。公元前489年春,晉國大將趙簡子鞅更是大敗中山國,如果不是後來晉國內亂,很可能中山國從此在歷史上消失,但此後二十多年,中山國確實老實了不少。看來,暴力這種語言在很多時候都是行得通的。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又怎麼走向滅亡的?
說到中山國可能不少朋友都沒有聽說過。但是中山國卻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強國,國力鼎盛時期有戰車九千乘,被中原諸國視為心腹大患。中山國可以說是除齊、楚、燕、韓、趙、魏、秦國的戰國七雄外的「第八雄」。中山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狄鮮虞部落人(也稱白狄)效仿東周各諸侯國建立的一個國家。
-
義薄雲天中山興——中山國的城市與人口
7、8月正值暑假期間,為深入普及中山國相關歷史知識,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中山國古城遺址管理處、中山國王陵陳列館共同策劃了此次「中山國歷史文化講座」。本次講座共分10期,特邀歷史、考古、文博等方面專家為學術指導,希望不僅能夠讓學生們對中山國有充分的了解,也能夠讓全社會對中山國歷史文化有一個較為全面、科學的認識。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
從此鮮虞氏從部落變身為中山國,並對西邊的晉國造成巨大的威脅。為專心對付中山國,甚至拒絕蔡國提出的伐楚請求,集中兵力打得中山國無還手之力。公元前494年,晉國的六卿世襲制的弊端開始顯現,晉君勢弱,六卿做大。晉國內部相互間也徵伐不斷,讓中山國有了喘息之機。此後80餘年,不是中山國聯合諸侯進攻晉國,就是晉國出兵打擊中山國,各有勝負,中山國依然屹立不倒。
-
大將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國君將他的兒子做成肉羹,大將滅了中山國
等到晉國強大起來之後,中山國南下的阻礙基本集中在晉國身上,但同晉國之爭中,中山國基本佔不到多少便宜,尤其是公元前5世紀的幾次大戰,中山國損失慘重,先是被趙簡子打的二十年沒有動靜,後來又被智伯滅了屬國,緊接著趙襄子派人「一日下兩城」,攻下了中山國的左人城和中人城,中山國元氣大傷,幾近滅亡。
-
從戰國格局和國力角度,分析中山國復國後,沒被魏國滅而是趙國
魏國在不同時期,國家實力不同事實上,第一個重大原因是因為國家實力在不同時段的具體體現導致的,魏國在第一次消滅中山國的時候,是中原地區最為強盛的諸侯國,那個時候,魏國無論是行政能力還是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是中原地區的巔峰狀態,統兵的大將樂羊和吳起更是公認的軍事天才,那個時候的魏國是中原地區唯一的超級大國,無論是與哪一個國家相爭都佔據著絕對的優勢
-
歷史上有兩個中山國,其中一個就是被趙武靈王消滅的,謀略帝王
經過幾年的變革,趙國訓練出了專門對付北兵的軍隊,軍事實力大大提升,能夠與中山國正面交鋒。這些年,趙武靈王不忘打小規模的局部戰爭,既能訓練軍隊,又能削弱中山國。經過兩年多的精心準備,趙國既增強了自己的戰鬥力,又打消了其他諸侯國橫加幹預它侵犯中山國的企圖。更為重要的是,趙武靈王秘密派遣以李疵為首的使者暗中調查中山國的一舉一動。李疵告訴趙武靈王,如果要進攻中山國,就必須抓緊時間,否則其他國家會先下手。
-
戰國時期中山國對自身實力誤判,導致最終為趙國所滅!
中山國最終為趙國所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山對自身實力的誤判,自以為與東方六國比肩,甚至在軍事上不僅可以戰勝燕國,而且可以擊敗強大的趙國,與萬乘之國爭雄天下,這導致中山在內政上漸以文治、外交上走向孤立、武備上有所鬆懈,商業氣息濃鬱。
-
歷史上消失的民族——白狄與中山國
公元前507年鮮虞建立中山國,是為早期鮮虞中山國,公元前406年為魏文侯所滅。前381年左右,「中山復國」,是為後期鮮虞中山國,都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二、中山國中山國是嵌在燕趙之內(位於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一個國家,因城中有山得國名。
-
率五萬軍的樂羊,如何攻破中山國,魏文侯又如何用人不疑
春秋時期有一個中山國,中山國是春秋時期,由北方白狄的分部「鮮虞人」所創建的國家,在今天山西太行山東麓一帶,位於趙國和燕國之間,因城中有山,所以稱之中山國。就在三家分晉之後,在「顧」建立新都。武公仿效華夏諸國的禮制,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然而武公死後,年輕的中山桓公即位,不恤國政,殘害百姓。此時魏文侯苦於無智勇雙全的大將。
-
避免比較優勢陷阱丨胡服騎射和中山國漢化,一場改革競賽的啟示錄
3、時時挑釁的中山國,終於惹禍上身面對如烏龜一樣,點滿了防禦技能的趙國,怎麼下手?齊國想到了處在趙國腹地的中山國。既然我在你家院子外面進不來,我就在院子裡找人到處點火。中山國,在趙國腹地。對趙國來說,作為漢族,學點少數民族的軍事理論,有助於其快速地增長軍事實力。對中山國來說,作為蠻族,極力推進漢化改革,有助於其快速融入環境,增強國家影響力。對於所處位子而言,他們都是同族人中的吃螃蟹者。
-
戰國歷史上的趙國如何滅掉了「心頭大患」中山國?
晉國消滅過中山國一次。周安王二十二年(前381),中山桓公復國,重新建立先人曾經一手建立的中山國基業,中山桓公是中山國第三代君主。此時的中山國經過第一次被晉國滅掉後,從一蹶不振中逐漸恢復活力,他們改變生存方式,低調做人,保持中立的態度,遊走與各大諸侯國之間。中山國對齊國,魏國是有心求得保護,這兩個國家也以能夠保護中山國為榮,體現大國風度。
-
小小的中山國不僅與比鄰的國家往來密切,與更偏遠的地方也有聯繫
中山國與毗鄰的趙國有許多政治上的往來,《戰國策·中國策》詳細記載了司馬票出使趙國,使中山國了解到趙國政治、經濟、軍事制度趙國的地形地貌、以及趙國人民的社會生活情況,對中山國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中山國與周邊國家經濟貿易往來也是相當頻繁的。在中山國靈壽城址西北部外側的害穴中發掘出了46枚空首尖足布幣,「空首,長柄方盞,聳肩,尖足,高弧襠。」這與晉國都城的鑄造銅器遺址發掘的空首尖足布,同屬於聳肩尖足空首布幣。說明在春秋晚期晉國與鮮虞在幣制鑄造技術上相互交流,經濟生活上的聯繫可能也比較密切。
-
秉筆直書的司馬遷,為何撰寫史記時,隻字不提大名鼎鼎的中山國呢
提起中山國,或許大家對這個諸侯國感到陌生。在百家爭鳴,群雄逐鹿的戰國時期,中山國位於如今的冀北之地,疆域被燕、趙二國挾裹。據近些年相關墓葬出土資料來看,中山國應該是被趙武靈王所滅。可讓人奇怪的是,實力達到"千乘之國",且曾經稱王的中山國,為何卻沒有進入《史記》世家系列?
-
現場|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6月12日,「鮮虞風雲—古中山國文物精品展」在蘇州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鮮虞東徙·肇建中山」、「車轔馬嘯·逐鹿中原」、「鐘鳴鼎食·生死同歡」三個單元,展出88組,共164件/套珍貴文物,包括「錯銀銅雙翼神獸」與中山三器中的「銅圓壺」等珍貴文物,展現古中山國在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的不凡成就。
-
中山國,因為羊肉湯分配不均而遭遇滅國慘事,太悲哀
中山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因為國境中有做大山而得名。中山國相對於燕晉魏趙等大國中間,夾縫生存。但是國家的經濟發展尚還可以,手工業發達,手工藝術品精美。但是,到了後期,大國之間爭相爭霸,吞併小國,中山國也面臨著滅國的危險。但是,在這時發生了一件事,促使中山國更早地被滅國。
-
中山史話之由盛轉衰:偏聽偏信,重用儒墨,這是中山國的悲劇啊!
老將樂池擋了他上位的路,他就把樂池排擠到了秦國,讓一個了解中山國的人生生投靠了對手。為了激起趙王對中山國的仇恨,更為了避免妃嬪陰姬繼續唆使她的父親排擠自己,司馬喜力勸中山王立陰姬為王后,中山王厝對此欣然同意,卻萬萬沒想到自己已經掉入到了司馬喜的陷阱裡。
-
戰國狄族中山國都城在哪?河北靈壽故城村?
「中山國的都城應該是在靈壽故城村。」戰國時期,來自太行山區的北方民族在河北中南部建立了國家,他們不但一度和戰國七雄比肩,還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千百年來關於這個國家僅有隻言片語的記載,它就是被後人稱為「神秘王國」的中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