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中,來來往往,生老病死無數的人,能留下姓名的只有寥寥數人而已,他們當中,有帝王,雄才大略的開國雄主,濟世安民的盛世明主,驕奢淫逸的昏庸君王,勵精圖治的中興皇帝,無力回天的亡國之君;有將領,殺伐四方,開疆拓土的勇將,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儒將,衛戍邊疆,保家衛國的敢將,驅逐韃虜,掃除叛逆的忠將;有文臣,心繫天下,矢志不渝的能臣,無懼死亡,直言不諱的直臣,貪贓枉法,玩法弄權的貪官汙吏,無所事事,不謀其政的懶政大臣;也有平民,寄情山水的文人騷客,奇思妙想的百藝工匠,仗劍遠遊的豪傑俠客,富甲一方的商賈之人。在這些人締造的故事中,我們總能學到很多,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春秋時期的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個中山國,中山國是春秋時期,由北方白狄的分部「鮮虞人」所創建的國家,在今天山西太行山東麓一帶,位於趙國和燕國之間,因城中有山,所以稱之中山國。就在三家分晉之後,在「顧」建立新都。武公仿效華夏諸國的禮制,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然而武公死後,年輕的中山桓公即位,不恤國政,殘害百姓。此時魏文侯苦於無智勇雙全的大將。謀士翟璜認為樂羊文武雙全,可當此任。可是有人指出樂羊的兒子樂舒正在中山國領有公職,他帶兵出戰,必不能盡力。
翟璜反駁道:「樂羊是個很有見識的人。當時樂舒曾奉中山國君的命令,請樂羊去做官,他不但不去,反而勸兒子離開中山國,以免與暴君姬窟一起滅亡。如此深明大義,讓他領兵徵討,定能成功!」魏文侯點頭同意。下一個問題:中山國與魏國並不接壤,無法飛象過河。魏文侯希望趙國能「借路」。趙烈侯趙籍想拒絕要求,大臣趙利勸說:「魏國攻打中山國,如果不能獲勝,必定消耗重大使國力衰弱。如果消滅了中山,因為我國位居中間,魏國也無法長久保留中山的土地啊。」聽了這番漁翁獲利的分析,趙烈侯答應了。其實,樂羊是主動請纓攻打中山國。翟璜深知他是將才,雖然他的兒子翟靖死於樂舒的手中(樂舒就是樂羊在中山國為將的兒子,但是翟璜權衡再三之下,還是向文侯舉薦他說:「大王想謀取中山的話,臣推薦樂羊。」
魏文侯找來樂羊問道:「我打算派你去徵討中山國,可是你的兒子在那邊,怎麼辦?」樂羊:「大丈夫為國立功,哪能因父子私情不顧公事,我如滅不了中山國,願受處置!」魏文侯拜樂羊為主將,領兵五萬攻打中山國。三年戰役,樂羊也率軍包圍中山國都「顧」多時,中山框公眼看抵擋不住,中山大夫公孫焦建議姬窟派樂舒去要求樂羊退兵,樂舒堅辭,但不敵姬窟追逼,只好下了城樓與父親相見。樂羊開口斥責:「貪圖富貴,不知進退,回去告訴你的國君投降,我們還有見面的日子,要不然我把你殺了。」樂舒回答:「決定權在國君,我無權做主,懇請父親暫停攻城,讓我們商量。」樂羊同意個月停戰。中山桓公以為這招有效,繼續拖延。如此拖了四個月,樂羊手下以為樂羊心軟,都急了,樂羊說我們為了中山國君魚肉百姓,才來徵討,要是我們的性子太急了,人們或許說我們兇暴,我答應他們多次,他們多次失信,我可不是為了保全父子之情,而是要收服中山國的民心。樂羊開啟攻城。
中山桓公捉來樂舒,五花大綁,吊在城門口上,要樂羊退兵方才放人。樂舒大喊父親救命,樂羊也大喊:「你身為大臣,不能勸國君改邪歸正,不能投降,又不能禦敵,還像吃奶的孩子哭哭啼啼。」樂羊不為親情所動,甚至自己拉弓打算射死樂舒。公孫焦派人把樂舒拉進城,姬窟最終殺了他,公孫焦還出了餿主意,把樂舒烹成肉羹,送了一碗給樂羊,希望樂羊傷心得無法攻打中山國。結果樂羊接過杯子,坐在帳內地上就把肉羹吃了。中山國被滅了,當年是文侯十九年,公元前四零六年樂羊吃肉羹這事傳回魏國,魏文侯對睹師贊說:「樂羊因為我的緣故,吃了他兒子的肉。」睹師贊說:「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誰不食!」連自己兒子的肉都能吃了,還有誰的肉不吃呢?睹師贊名字甚怪,因說了這句話在歷史留名,也讓歷史多了省思。「樂羊食子」大多受後人讚樂羊回來了,立了大功的他得意洋洋,魏文侯賞他口大箱子,箱子封得緊密,樂羊猜是黃金或白玉,回家打開,竟是整箱裝滿三年來針對自己的謗書,有提出反對或是批評的,樂羊一邊看,一邊冷汗直流。第二天,樂羊面見魏文侯說:「中山國能打下來,全是主公的力量,我有什麼功勞可說。」這倒是,除了我,沒有人這麼信任你;可是除了你,沒有人這麼幫我。這是成語「用人不疑」的出處。
後話,樂羊死後葬於中山國靈壽。後來中山國曾經度中興建國,再為趙國所滅。樂羊的後代樂毅,有賢才,好兵法,甚為趙人器重。後來樂毅離趙而至燕,被任命為亞卿。從此展開一代大軍事家的故事,也成了孔明的偶像。我們未來有機會說說他的精彩事跡。
這個故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由於這裡篇幅有限,這個故事還有很多的細節和後續,我這裡就不在詳細的說了,中國歷史上像這種故事還有很多,有的告訴人們應該從善如流,有的告訴人們應該謙虛禮讓,有的告訴人們應該盡忠報國,有的告訴人們應該胸懷天下。雖然也會有很多反面典型,但是我們只要保持本心,明辨是非,做好自己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