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時,每自比管仲、樂毅。樂毅本人是名將,他的先人樂羊,也是很牛氣的軍事將領,曾率領魏國大軍滅掉中山國(就是東郭先生與中山狼故事裡的中山國)。
關於樂羊,有一段悲傷而恐怖的故事。讀懂這個故事,回看歷史上不斷上演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故事,就不會再感到奇怪。
這個故事值得拿小本兒記下來,它能讓人更深刻地理解職場。
01
樂羊本來是魏國上卿翟璜的門客。公元前409年,魏文侯決定討伐中山國,樂羊主動請纓出戰。翟璜知道樂羊是將才,就舉薦他出任主帥,似乎沒考慮到樂羊的兒子樂舒正在中山國軍隊效力,剛在戰鬥中殺死了翟璜的兒子翟靖。
魏國群臣聽說讓樂羊領軍,紛紛上書反對。他們認為,樂羊兒子殺了翟靖,怕因此獲罪。他要求去中山國,不過是擇機逃跑甚至向中山國投降。翟璜以身家性命向魏文侯擔保樂羊不會背叛魏國。
翟璜非常善於發掘人才,吳起、西門豹等人就是翟璜選拔推薦的。基於對翟璜的信任,魏文侯最終下定決心,讓樂羊擔任出徵中山國的主帥,還派自己的兒子魏擊、大將吳起擔任副帥,輔助樂羊。國君的兒子和名將吳起只是副帥,可見魏文侯和翟璜對樂羊的器重。
中山國和魏國不搭界,打中山,要穿過趙國領土。趙國認為,攻打中山會消耗魏國的軍力,就算打下來,也因為離太遠,很難守住,自己可以坐收其利,就答應借路,為魏國攻打中山國提供方便。
畢竟是勞師遠徵,仗不好打。樂羊圍了中山國的國都三年,仍然沒能拿下。魏文侯著急,派人去催。樂羊回信說不要急,他是以緩兵之計消耗中山國,用較小的傷亡贏得最後勝利。魏國很多大臣認為樂羊是故意拖延,包藏異心,紛紛彈劾他。
中山國君武公被連續多年的圍困搞得急火攻心,讓人把樂舒用繩子捆了,吊在城門上示眾。他派使者向樂羊傳話:你他媽的再打我,我就把你兒子宰了!趕緊帶著你的人滾回魏國吧!
樂羊對使者說:戰爭是國家之事,我不能因私廢公。你告訴中山武公,讓他別再做夢,早投降對大家都好。
中山武公大怒,把樂舒殺了,用他的肉做了一碗肉羹,連同人頭一起給樂羊送去,以此激怒樂羊速戰,能把樂羊氣死更好。樂羊看著送來的人頭和肉羹,面不改色。他說:這確實是我兒子的頭。既然費神做了肉羹,也別浪費了。謝謝武公賜羹!他脖子一仰,把肉羹全部吃掉了。
戰爭繼續按計劃進行,絲毫沒受這件事影響。中山武公撐不住,竟然一命嗚呼。他的兒子中山桓公繼位,知道這仗遲早會輸。他對手下說:樂羊這個人,把他兒子做成肉羹也不能影響他的意志,他是不可戰勝的。桓公遣使向樂羊投降,中山國被消滅,成了魏國的一部分。
樂羊至此一戰成名。
02
食肉羹的消息傳回魏國,魏文侯很感動,在朝堂上對大臣們說:樂羊為了我,連兒子的肉都能吃下去,他是真的忠誠於我啊!大臣們熱烈響應:全是因為大王聖明,樂羊,不,我們大家才會這樣忠心於您啊!
大臣們的響應,讓魏文侯聽得很舒服。只有睹師贊沒有說話。魏文侯很奇怪,就問元芳你怎麼看?睹師贊冷冷地說:他連兒子的肉都能吃下去,還有誰的肉他不敢吃呢?
後人對睹師贊這句話評價很高,認為這是一片馬屁聲中唯一的一句人話。似乎只有睹師贊在樂羊的忠誠之下,看到了他不近人情、殘忍、不仁的黑暗面。
很顯然,魏文侯被睹師贊這句話說服了。
魏國軍隊班師回國,論功行賞。主帥樂羊獲得一塊封地,就是位於原中山國的小城靈壽,遠離魏國國都安邑(別抬槓說魏國都城在大梁,遷都是幾十年之後的事)這個政治中心。作為副帥的公子魏擊,則被封為中山君,顯然是用他牽制甚至監督樂羊。魏擊後來被立為太子,在魏文侯去世後繼位,史稱魏武侯。
樂羊對這樣的結果不滿意,向人誇耀自己有滅國之功,為自己的戰績得意,也為賞不當功而不平。魏文侯聽說了,就把他叫到宮中,令掌管文書的小太監拿來兩箱子文件給樂羊看。這些文件全是中山之戰期間魏國大臣的上書,內容則是彈劾樂羊心有異志,與中山國互相勾結,久戰不勝。樂羊嚇得跪下連連磕頭:打下中山國哪是我樂羊的功勞,全靠大王英明,才讓中山國敬服,舉國來降啊!!
殘殺樂舒的中山武公已死,繼位的中山桓公沒因此受任何懲罰,享受宗室禮遇,留在中山侍奉祖廟。樂羊雖有滅國之功,仕途卻未更進一步,只能攜家帶口遷到靈壽,當起小城領主。他不得不與殺子仇家和平共處,心裡應該不會太快樂。更蹊蹺的是,軍事才華燦爛綻放的樂羊,此後再未得到領兵打仗的機會,直到老死於靈壽。
03
魏文侯以封地獎賞樂羊率軍滅中山國之功,卻再不重用他,還把他趕到遠離政治中心的靈壽,顯然不符合他一貫的賞功獎勤風格。歷代學者認為他受睹師贊影響,因為樂羊缺乏人性而不用他。漢代的劉向在《說苑》一書中就說:「樂羊以有功而見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與不仁也。」這種看法,顯然沒有抓住本質。重新梳理一下整件事情,就會知道問題沒這麼簡單。
問題的核心在哪裡,樂羊喝肉羹時就瞭然於胸,但不能公開說出來。他很清楚,魏文侯信不過他,對他是否忠誠存有疑慮。
首先,樂羊不是魏國宗親,祖上與魏文侯家也素無瓜葛。因為非親非故,兩者之間缺乏因血緣或世交而形成的信任。其次,樂羊領軍出徵時,兒子樂舒是中山國將領,且是翟璜的殺子仇人。這種情況下,魏文侯很難對他完全信任。
魏文侯聽從翟璜的推薦,讓樂羊當主帥,內心卻有觀其言察其行的考慮。他派兒子魏擊、大將吳起為副帥,表面上看派來兩個強力副手,實際卻是在監督樂羊,一旦發現有問題,馬上可以用二人取而代之。這種情況下,樂羊必須表現出對魏國的強烈忠誠,避免任何嫌疑。過程中只要有一絲一毫猶豫,就會大禍臨頭,被立即拿下。
樂羊很努力地表現出忠誠以博取信任,甚至不惜吃下兒子的肉做的肉羹。對他這種不近人情,魏國大臣跟著魏文侯贊他忠心,睹師贊責他無人性,後代兵家贊他堅毅勇武,其實都沒真正看懂樂羊,沒看到他喝下肉羹時,暗暗吞下多少淚水。樂羊很明白,他一直在魏文侯心中的「忠誠者」圈子之外。
後來發生的事情也證明了這一判斷。如果魏文侯真的信任樂羊,就不會一直留著舉報信,當成隨時逼樂羊就範的把柄。存了兩箱彈劾文書而不發難,不過是時機未到,樂羊沒給魏文侯發難的機會而已。
04
魏文侯是參與三家分晉建立魏國的君主,他啟用翟璜、李悝、吳起、西門豹等名臣,顯非昏瞶平庸之人。他治下不能免去逢迎拍馬者成群之俗,對樂羊的賞功也不夠公平。究其原因,是因他心裡有個「忠誠圈」做怪,讓他斷人決事很難一碗水端平。
所謂「忠誠圈」,就是掌握生殺大權之人心中一份從不公開的可信任人員名單。他把他認為忠誠的人列於其上,對這些人充分信任,樂於重用,也願意用足夠多的獎賞讓他們保持忠誠。名單之外的人就算有天大的能力,對不起,也只能控制使用甚至棄置不用。他總有這種顧慮:一旦讓名單之外的人手握大權,那人就可能背叛、造反。
我按來源把忠誠分為「先天忠誠」和「後天忠誠」,試分述之。
所謂「先天忠誠」,就是由血緣關係形成的忠誠,這類忠誠被認為天然存在,極少例外。因血緣關係而形成的先天忠誠,是較容易獲得信任的。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就是對這種忠誠和信任的共識。如果沒有很實錘的證據,很少會有帝王懷疑自己的兒子背叛、出賣自己。天下本來就是自家的,除非急於上位,否則,兒子們沒有理由放著太平日子不過,出賣自己的老爹,把天下送給別家。其他王室貴胄亦同此理。
由姻親關係形成的準血親也多是忠誠圈中人。本來就是和掌權者最親近的人,如果背叛、出賣,要與新的當權者建立同樣親近的關係,就有很多事情要做,且未必成功,舍易求難,幹這種事不是傻嗎?
對先天忠誠的信任,形成了由皇親國戚、裙帶關係等形成的親信圈,歷朝歷代概不能外。
所謂「後天忠誠」,則是由對利益、地位的貪婪以及對災難、傷害等的恐懼而形成的忠誠。這類忠誠是後天獲得的,穩定性比先天忠誠要差一些。這類忠誠,要麼需用利益維繫,如重賞之下之勇夫,如幫著地主搶人搶糧的狗腿子。他們的忠誠,建立在預期的賞賜之上。如果另一方給出的利益足夠大,就可能因追逐更大收益而發生背叛。這類忠誠也可以威脅給予傷害、災難來維繫。一個有孩子押在別人手裡當人質的人,輕易不敢背叛;一個生怕丟了工作的人,總會看上司臉色行事。這類情況,就是由威脅維繫的忠誠。
理解了先天忠誠和後天忠誠,就可明白漢高祖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時,為什麼目標全是異姓王;明白明太祖對開國功臣抓個小錯就殺頭剝皮,卻沒砍過朱姓王公的腦袋。他甚至規定,凡他的後人,就算有罪也只能重罪輕罰,不許砍頭。
帶有先天忠誠光環的人,稍有點能力,就很容易得到重用;能力差點兒,也能給個混飯吃的地方,不會餓死。在掌權者眼裡,他們的忠誠是天生的,不需證明。
沒有先天忠誠光環的人,就麻煩了。打天下時是兄弟,封官許願天花亂墜;一旦天下大定,坐下來分豬肉,大家就要小心。最肥最香的肉,一定是分給先天忠誠的人的。這些人吃飽了,才輪到其他人分碎骨頭,扔給你什麼就吃什麼,不許不滿意,否則就會背上「叛亂」、「忤逆」的罪名。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很少得善終,漢初的韓信就是典型。他們一個個放著開國元勳的俸祿不吃,明知謀反成功機會極低還要做,你以為他們是傻子?
為了不被拋棄,越是太平歲月,功狗就越不安全。已經不需要它們抓兔子了,但它們的尖牙利爪還閃著寒光,這就讓主子覺得不安全。他們若想留在忠誠圈中,就必須收起爪子,把忠誠掛在臉上,讓主子隨時看得見。過去的兄弟,現在再喊哥就是大逆不道,要改喊聖上,喊乾爹,喊老爺,才能哄他高興,讓他願意丟一塊帶肉的骨頭過來:嗟!食之!
居上者心裡有個「忠誠圈」,對「圈內人」、「圈外人」區別對待;居下者為了進入忠誠圈,自然會努力表現,或者忍痛表演,或者真心逢迎。向居上者提出建議之前,聰明人自會多個心眼,惦量一下哪些話能說,哪些話不能說。經過一次次的自我審查主動過濾,最後上達天聽的信息,往往失真得老媽都不認識。沒關係,反正有權力的人總是只聽願聽的,只信願信的,等發現不這麼回事兒時,大多為時已晚。
這樣的氛圍,成全了中山桓公。他失國之後痛定思痛,勵精圖治,居然在魏國眼皮子底下悄悄崛起,二十年後重新立國。復國第一戰,就是拿下了樂羊的封地靈壽。中山國復國後,在趙齊之間立足,成為有土500餘裡的中型諸侯國,延續國祚近二百年。
中山桓公的降而復叛,說明他對魏文侯、樂羊等人,是畏服,而不是敬服。他的投降、服從,也不過是權宜之計,是為博取信任而進行表演。如果魏國的風氣清明一些,中山桓公未必能得到這個瞞天過海休養生息的機會,未必能雪恥復國。
05
當然,先天忠誠也不總是可靠,否則,就不會有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不會有讓宋太祖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的燭影斧聲,不會有被叔叔朱棣奪了皇位的建文帝朱允炆。
掌權者除非已經很清楚的掌握了線索,否則總是忽視先天忠誠者的可疑之處。這種輕忽源於這麼一個信念:肉爛了還在鍋裡,兒子造了反,天下還是自家的,可以接受。因此,由「先天忠誠」者引出的背叛或奪權故事,往往開始於信任而非防範,只是信任被辜負了。
我不關心因「先天忠誠」被辜負而引起的動蕩,畢竟哪是當權者的家事,與其他人沒太大關係。我關心的是沒有先天忠誠光環的人,應該如何處理與居上者的關係。
當一個人被要求表現出忠誠,就說明他仍在「忠誠圈」之外,未得到充分信任。要想得到信任,就得把「忠誠」表演得逼真些。樂羊食兒子的肉羹,就是這種表演,千萬不要認為他是因為喜歡吃才吃。
樂羊最終還是沒得到信任,魏文侯扔了一塊基本沒肉的骨頭給他,就再不肯讓他有機會掌握權力。叼著用兒子的性命換來的骨頭,他還必須表現得開心、感激,要追著自己的尾巴轉圈以示感動。回到窩裡還要提心弔膽,生怕哪天得罪了國君,被拆掉狗窩,沒收骨頭,砍掉狗頭。
沒有先天忠誠光環,活得就是這麼累。
06
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的人,心中自有一個清單,列出哪些人絕對忠誠,哪些人需要用行動證明忠誠,哪些人不忠誠。如果不能進入可信任的「忠誠圈」,或者暫列其中,就很難被公平對待,更不要想獲得超過平均值的獎賞。一個人如果需要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忠誠以博取信任,就說明他還在「忠誠圈」之外,還是外人。
在職場上也一樣。如果你的上司要求下屬效忠,以態度和關係而不是業績進行考核和獎懲,那麼,他就是一個忠誠索取者,內心有一個「忠誠圈」清單。如你不在忠誠圈內,無論多麼努力,在他眼裡,你的忠誠都仍然不夠,需要用更多血汗換取信任,放下更多尊嚴換取信任。大多數情況下,你的努力會以白費力氣告終,因為對方是有圈子傾向的人,心防難破。
如果不想當樂羊,請離這樣的上司遠一點。
參考書目:
《史記 · 魏世家》、《史記 · 樂毅列傳》
《戰國策 · 中山策》、《戰國策 · 魏策》
《韓非子 · 說林》
《呂氏春秋 · 先識覽 · 樂成》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