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羊,戰國初期魏國的將領,勇猛善戰,因此遭到魏文侯的賞識,並被任命為攻打中山國的將領。按道理說,這麼勇猛善戰的臣屬,又戰功赫赫,主君應該是非常欣賞並信任的。
但當中山國一攻下時,樂羊便遭到了魏文侯的質疑,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樂羊的兒子在中山國當將領。
當樂羊領兵攻打中山國時,樂羊當時的處境極其艱難,內憂外患,內部的憂慮來自於各個官員的不信任,加上他進攻中山國時因為遇到了阻力,遂採用了緩兵之計的策略,因此很多人上諫說他要通敵賣國。
外患便是來自於中山國的壓力,中山國情急之下綁了樂羊的兒子做人質,並給樂羊看。當時樂羊毫不為所動,咬咬牙,越發攻的急了。
於是中山國便將他的兒子烹煮了之後送了湯羹給樂羊。稍有仁心的人此時應該都會悲傷不已,但樂羊拿著此羹後,狠狠心喝下去了,這便是樂羊怒喝中山羹的典故。
這下子,嚇壞中山國的人了,知道了他的決心和殘忍,便愈加畏縮,不敢和他對戰。而樂羊則越戰越勇,終於一舉拿下了中山國。
拿下中山國後,樂羊以為自己的忠心和勇猛可以得到魏文侯的賞識了。於是回來報告軍功時便略顯得意之色,魏文侯自然有點不樂意,便命隨從將那些彈劾他的文書都拿了上來。
足足有兩箱,書信裡大部分都是說他在攻打中山國時的所作所為的。這下子,樂羊的得意之色立刻消失了,恐懼湧了上來,趕緊向北恭敬地拜了拜,說:「我之所以可以攻下中山國,是因為主君你在背後的支持啊,這都是你的功勞。」
雖說樂羊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在魏文侯的心裡已經埋下了不快的念頭。加上當魏文侯跟臣屬睹師贊說樂羊非常忠心,為了魏國竟然連自己兒子的肉都吃。
而睹師贊則說了一句:「樂羊殘忍到連自己兒子的肉都敢吃,哪還有誰的肉他不敢吃呢?」這說明了樂羊為了得到戰功,心地殘忍,沒有倫理常綱,那以後可能就會因為貪念而造反。
作為主君的魏文侯疑心自然是極重的,因此直到樂羊死,都只是欣賞他的戰功而已,卻從來沒有真正信任過他。
其實想得到主君的信任,不一定非要六親不認。有時即使得罪了主君,但因為所做的事符合倫理要求,內心仁義,反而更加得到主君的信任,比如秦西巴。
春秋時魯國國君孟孫有一次外出狩獵時打到了一隻小鹿,他很是高興,便交給隨同他左右的臣子秦西巴帶回去,一再交待說要好好安置,以便日後賞玩。
秦西巴接過小鹿時,看著小鹿哀怨的眼神,便有點不忍心了。在回去的路上,又見到母鹿一路跟隨,哀怨叫喚,與小鹿一呼一應,叫聲十分悽慘。
秦西巴猶豫再三,終覺不忍,便瞞著孟孫放了小鹿。這下子,惹怒了孟孫,一氣之下便放逐了秦西巴。按理說,已經得罪主君的人很難東山再起。
但一年後,當孟孫的兒子——當時的太子要找老師時,雖然有很多其他選擇,但是孟孫卻召回了秦巴西,並讓他做了太子的老師。
這下子,旁人就不理解了,問道:「秦西巴不是得罪過你嗎?怎麼現在反而任命他為太子傅,開始重用他了?」孟孫的理由與睹師贊的理由出發點是一樣的,他說道:「秦西巴連一隻小鹿都不忍心傷害,所以我相信他不會忍心傷害我的兒子。」
上面的事例都說明了做人一定要遵守基本的倫理道德,要守住基本的底線,以仁義為上,這樣才可能前程似錦,比如義薄雲天的關雲長,千裡走單騎;再比如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也千古留名。
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孟子便提出了一個理論:基本意思就是在富貴面前不能隨意揮霍,在貧窮面前不能隨便改變自己的意志,在武力面前時不能屈服,這才是大丈夫所為。
可惜的是當時樂羊一心以為吃自己兒子的肉便可以得到主君的信任,卻不知得到君主的信任不能通過違背仁義而得到。
而另一個將領吳起也是因為過於貪圖富貴,權力,竟將自己的妻子殺害了以便求得主君的信任。卻不知主君正因為此點而懷疑了他的人品,繼而不再信任他。這也是弄巧成拙了。
因此,無論何時何代,做人都要仁義,才能前程似錦。否則便落得如樂羊、吳起這般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