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比較優勢陷阱丨胡服騎射和中山國漢化,一場改革競賽的啟示錄

2020-12-22 陌道流塵

公元前296年,中山國即將滅亡。

面對趙國的全面進攻,中山國士兵拼死一戰。

趙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窵。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衝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也。幾至將所而後死。

中山士兵幾乎打到趙軍主帥所在之處,也還是被殺死了。

中山步兵以精銳聞名,這次卻再難以力挽狂瀾。

《戰國策》中,也提到這場趙滅中山之戰,稱趙武靈王動用了二十萬人馬。自公元前307年開始,趙國以二十萬人馬,耗費十二年才滅掉中山。

中山,一度號稱「戰國第八雄」。剛剛完成「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實力強大到足以一口將其吞下。

然而令人感到諷刺的是,中山國也剛完成一場重大改革。

只是方向不同,趙國是漢族學蠻夷,中山國是蠻夷漢化。

同為改革,為什麼一個國家完成起飛,稱霸戰國;另一個國家卻收穫甚微,遭受敗亡?

一千多年前,中山國如何在和趙國的改革競賽中,一步步落了下風?

現實中,我們應如何從中吸取經驗,繞過自我提升過程中的「陷阱」,把握人生發展的風口?

滅國之戰

改革初衷:做人家沒做的,佔據比較優勢

趙國和中山國是鄰國。

中山國大部分被趙國環繞,僅留有一小塊邊境與燕國接壤。

兩國的競爭趨勢很明顯:趙國強大了,就會扎牢口袋,一口將中山國吞掉;而中山國強大了,就會割裂趙國國土,成為其心腹之患。

所以兩國啟動的改革,實際上都是為了生存下去。

處在趙國腹地的中山國

一、胡服騎射,是擺脫窘境的圖強之舉

趙武靈王即位之初,趙國經過連年徵戰,國力已顯頹勢,並且危機四伏。

1、老二之爭

齊國,戰國時僅次於秦國的存在,它一直很努力地維護著自己老二的地位,誰想上位就幹誰。

魏國一度十分強勢,魏將龐涓帶著軍隊打遍中原無敵手。於是,齊國找來龐涓的師兄孫臏,馬陵一戰齊軍大敗魏軍,令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虜。魏國由此一蹶不振,開始走下坡路。

魏國之後,趙國試圖成為三晉的扛把子,稱霸中原:

公元前344年,趙肅侯派兵攻打齊國,奪取齊國的高唐。

公元前343年,趙國公子趙刻率軍攻打魏國的首垣。

公元前340年,趙肅侯聯合齊國攻打魏國。

公元前339年,趙肅侯再度派兵攻打魏國。

公元前333年,趙肅侯派兵攻打魏國。

這讓齊國感覺不對勁了,這發展起來的趙國,攻擊性比魏國還強。

公元前332年,齊國聯合魏國攻打趙國,趙肅侯下令挖開黃河大堤放水淹灌齊、魏聯軍,齊、魏聯軍撤走。

更絕的是,趙國做了件讓其他中原諸國大跌眼鏡的事情:它居然把長城修到了內地!

當其他諸侯想率領軍隊攻打趙國,在自家門口看到長城時,那種絕望可想而知:長城本是拿來防禦北方蠻族的。現在趙國在南部邊疆修起長城,像防蠻族一樣防著中原諸侯……

這樣的趙國很可怕,齊國開始與其他各國一起,想著削弱趙國的辦法。一定不能讓趙國成為老二!

2、超豪華「送葬隊伍」帶來生存危機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趙語去世。

這位四處徵戰的諸侯,迎來了超豪華的「送葬隊伍」: 魏、楚、秦、燕、齊各派銳師萬人來參加會葬。

各國的意圖很明顯:新即位的趙武靈王才15歲,看起來啥都不懂。這豈不是帶兵前去攻城略地的好機會?

剛即位,就搞不好落地成盒,年幼的趙武靈王感受到了巨大戰爭威脅。

所幸趙肅侯和周邊諸侯幹完架後,明智地留下了一個保本型人才肥義。在肥義幫助下,趙武靈王趙雍決定採取針鋒相對的強硬應對措施、抱著魚死網破的態度,擺開決戰的架勢來迎接這些居心叵測的弔唁使者。並與周邊的韓、宋結為聯盟。

魏、秦、齊見趙國重兵待客,戒備森嚴,而且趙、韓、宋聯盟已成,不得不打消了要佔趙國便宜的念頭。

這給了趙武靈王一個明顯的警示,周圍強敵環伺:東有齊王國和中山王國,北有燕王國和東胡部落,西有樓煩部落和秦王國及韓王國的邊界。

若趙國軍隊,仍使用傳統武器和戰法,一旦敵人發動攻擊,國家安全堪憂。

3、時時挑釁的中山國,終於惹禍上身

面對如烏龜一樣,點滿了防禦技能的趙國,怎麼下手?

齊國想到了處在趙國腹地的中山國。既然我在你家院子外面進不來,我就在院子裡找人到處點火。

中山國,在趙國腹地。趙國一直忙於中原逐鹿,本無暇北顧。

齊國成功地讓中山國感到,比起與趙和平共處,與齊合作能獲得更多的利益。

於是中山國開始到處搞事,拼命作死。

這一招,的確打到了趙國的軟肋。

在齊國資助下,中山國發展神速,實力大為增強。開始有了與趙國抗衡的實力。

公元前314年,機會來了。此時齊國正討伐燕國,作為配合支援的側翼,中山國到處搞事。大舉進攻下,中山國先後擊敗燕趙兩國,接連攻城略地。

趙國在中山國侵擾下,在齊國伐燕期間毫無作為。

這讓趙武靈王感到了深深的威脅。他認為,被一向不放在眼裡的小國擊敗,堪稱趙國之恥。

此時,中原各國鏖戰不休,看不到任何機會。中山國的挑釁,讓趙國決定將戰略重心北移。

雄心勃勃的趙武靈王

二、愛面子的中山國

春秋時期,除了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外,還有異族的蠻夷。北邊稱狄,南邊稱夷。這一南一北的土著勢力,既不是親戚朋友,也不服管教,曾令中原各國頭痛不已。

中山國人,便是狄的後裔。公元前7 世紀的後半葉, 狄發生內亂, 分裂為赤狄和白狄。中山國則是以白狄為主建立的國家。

為了能與其他諸侯平起平坐,中山國開始了漢化之路。

1、豬八戒照鏡子

本就不是漢文化圈子的,中山國卻非要強行加入。

可能與其地理位置有關。中山國被燕趙兩國包圍,這種環境下,想不接觸漢文化都難。

那和漢文化互通有無就完了,為啥還非要自我漢化?

一方面是出於穩定的考慮。都被漢文化包圍了,即使國家抵制,民眾也會潛移默化地被逐步漢化。倘若此時國家不表態,親漢派和反漢派就會爭鬥,從而導致國家內耗甚至分裂。為了國家穩定,不如順水推舟。

另一方面是為了做大做強。在大家看來,中原諸侯就是大品牌,蠻夷就是山寨。山寨要想做大做強,還必須得走品牌化之路。否則,都進不了人家的圈子,談何發展呢?

但決心漢化之後,中山國自然就劃清了和蠻夷的界限,如果漢化失敗,那就真成了一個人在戰鬥。

2、改變血統和姓氏

現在假如有個人不知道天高地厚,沒有自知之明。人們會說他「都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

而中山國,為了融入華夏,確實把自己原有的姓氏都丟到九霄雲外了。

他們改了自己的姓,所有王族統統改為姬姓。

為了維護血統「純正」,中山國還不斷嘗試與諸侯各國通婚。如春秋五霸的晉文公,其母親就是來自於中山白狄的狐姬。

1987年,在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中出土的中山銅鉞上,就刻有銘文:中山侯。按照周禮,只有王室親屬才能夠成為侯爵。這說明,中山國已經在血統上獲得了周天子的認可。

這一系列的成功,讓中山國樂此不疲地全面推行漢化改革。

精美的中山國銅器: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

三、改革思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比較優勢,原本是個經濟學理論。它是指一個生產者以低於另一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生產一種物品的行為。

這個理論被認為同樣可用於存在差異的其他諸多領域。

具體而言:

在不具備比較優勢的事情上,果斷出讓,讓具備比較優勢的人去做;在具備比較優勢的事情上,果斷進入,降低機會成本;不斷降低自己在瑣事上的比較優勢,提高自己在重要的事情上的比較優勢。

簡單地說,啥來錢快幹啥。

對趙國來說,作為漢族,學點少數民族的軍事理論,有助於其快速地增長軍事實力。

對中山國來說,作為蠻族,極力推進漢化改革,有助於其快速融入環境,增強國家影響力。

對於所處位子而言,他們都是同族人中的吃螃蟹者。

通過改革,找到和同族、同領域人所不一樣的特質,從而在他們中佔據比較優勢。

在我們日常工作學習中,也存在這種自我「改革」。有時,我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某個領域中,進展緩慢。一些人就會嘗試改弦更張,在其他方面或其他領域中找尋新的發展契機。

有時候,思路一變天地寬;有時候,卻會遇到新的難題。同樣是尋求改變,為何會產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戰國最徹底的改革:商鞅變法

改革路徑:加減之間,不可不提防的「比較優勢陷阱」

加法還是減法?

同樣是改革,趙國和中山國採取了不一樣的推進方式。

一、趙國之加

趙國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增量。

1、易胡服,營造改革氛圍

為什麼趙武靈王會極力推行穿胡服?

除了提升戰鬥和工作效率外,還有「釣魚」的作用。

因為接下來的改革範圍太廣,涉及到的領域太多了。他必須樹立自己的改革權威。

請看在易胡服的過程中,他碰到了多少反對者:

叔父公子成認為,易胡服是捨棄優秀文化,因襲落後部族的服裝;

大臣趙文認為,易胡服改變了古代的教化和章程;

大臣趙造認為,易胡服會使人心思不正,擾亂民心;

大臣趙燕帶頭違反穿胡服的命令並超出了限期……

這些改革的釘子戶,趙武靈王一個個破除了。隨著反對者被一掃而光,接下來,其他改革的阻力就會小很多。

通過這種標誌性舉措,樹立改革權威,並非趙武靈王獨家發明。商鞅在秦國改革之初「城門立木」,爭取到一大批支持者,也起了同樣的效果。

我們在平時工作學習中,也可借鑑這種做法,但凡設立一個大的提升計劃,先完成一些改變習慣和工作方式的小目標,從而起到增強信心、循序漸進的效果。

2、習騎射,打造核心競爭力

習騎射,是針對北方遊牧民族,所進行的戰略性改革。事後證明,不光僅對遊牧民族,打中原諸侯也特別好使。

趙國國土,南方農耕,北方遊牧。與遊牧民族徵戰,原有的裝備和戰術就並不適用了:

北方鐵騎對陣中原步兵,猶如砍菜切瓜般順手;

戰車笨重,機動性差,碰到坑坑窪窪的山區地形,根本就沒轍。

如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所說:「春秋之世,戎翟之雜於中夏者,大抵皆在山谷之間,兵車之所不至」。

如何克服這些劣勢?那就需要用你的辦法治你。

因此,趙武靈王決定改變服裝,更新戰備。

他用優厚的待遇招募會騎馬射箭的年輕男子充當騎兵;在原陽建立騎兵集中訓練基地;招募樓煩等胡人,購進胡馬加入趙國騎兵隊伍,以胡制胡;為騎兵配備新式的長弓和劍矛;將銅鎧甲換為皮革甲,讓騎兵輕裝上陣。

戰車存在機動性的短板

3、改兵制,揚長避短增戰力

在改革過程中,趙武靈王注意到當時胡人的騎兵,雖然彪悍,卻有著重大缺陷。

這便是沒有馬鐙。馬鐙,是一對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供騎馬人在上馬時和騎乘時用來踏腳的馬具。馬鐙的作用不僅是幫助人上馬,更主要的是在騎行時支撐騎馬者的雙腳,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騎馬的優勢,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騎馬人的安全。

若沒有馬鐙,大規模的騎兵衝鋒難以發揮戰鬥力。「因為沒有馬鐙,你那位揮劍的騎士,當他出色地大揮轉他的劍猛砍他的敵人的時候,只會落得一個打不中敵人卻自己翻身落地。」

可惜戰國時,馬鐙還沒被發明出來。

趙武靈王也因此並沒有奉行「全盤照搬」的拿來主義。

一方面,他撤銷了部分軍隊,步兵和戰車結合的舊編制;

另一方面,他建立了多兵種協同的新編制。

後來趙國名將李牧,將這一戰法的威力發揮到極致。

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

所謂故約,就是自趙武靈王流傳而來的戰法。這支包括了車兵、騎兵、步兵和弓兵的強大軍隊,殲滅了十餘萬騎的匈奴軍隊。

揚長避短,威力空前。

戰車、騎兵協同作戰

二、中山國之減

中山國,是戰國時期唯一以儒家治國的諸侯。這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管理模式上的創新,有利於構建良好的社會秩序。

可中山國的統治者沒有注意到的是,儒家講求「克己復禮」,在盛世可治國安民,但亂世中卻顯得羸弱無力。

簡單點來說,你把家裡裝修得再漂亮,管理得再井井有條,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參觀學習。但若沒有把安保搞好,一個小偷都能把你偷個精光,更別提那些要來拆家的了。

更要命的是,可能把周圍鄰居都得罪了,被偷被搶時,其他人選擇在一旁吃瓜。

有個成語,叫做「削足適履」。中山國為了把改革推行下去,割了不少自己的肉。

1、國力之減

中山國有一大優勢,就是驍勇善戰的蠻族戰士。

可如今,該國玩起了文化。

中山的國君在亂世之中,獨闢蹊徑,將儒學立為治國之本,並對「國無事不用力」、「有難不被甲」的儒生極為重視。

「中山之君,所傾蓋與車而朝窮閭隘巷之士者,七十家。」有一次,中山國的國君,把車蓋放在車裡去拜訪住在窮街窄巷的讀書人,拜訪了七十家之多。

這儼然是「文官治國」的做派。

表面是繁榮了,但是敵人更喜歡看實效。為此,趙武靈王和臣子有一段對話。

主父出:「是賢君也,安可伐?」李疵曰:「不然。舉士,則民務名不存本;朝賢,則耕者惰而戰士懦。若此不亡者,未之有也。」

舉用讀書人,那麼百姓就會追求虛名,不會把心思放在農業這個根本上;拜訪賢者,那麼耕種的人就會懶惰,戰士怯懦貪生。像這樣國家還不滅亡,從來沒有過。

「夫好顯巖穴之士而朝之,則戰士怠於行陣;上尊學者,下士居朝,則農夫惰于田。戰士怠於行陣者,則兵弱也;農夫惰于田者,則國貧也。兵弱於敵,國貧於內,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伐之不亦可乎?「

這樣,中山國的各方面實力開始大幅下滑。

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辭,乘輿而去。又之齊,齊王欲留之仕,又辭而去。人問其故,曰:「之二國者皆將亡。所學有五盡。何謂五盡?曰:莫之必,則信盡矣;莫之譽,則名盡矣;莫之愛,則親盡矣;行者無糧、居者無食,則財盡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則功盡矣。國有此五者,無幸必亡。中山、齊皆當此。」

白圭指出了中山國的危局:「五盡」。

沒有人信任他,那麼信義就喪盡了;沒有人讚譽他,那么名聲就喪盡丁;沒有人喜愛他,那麼親人就喪盡了;行路的人沒有乾糧、居家的人沒有吃的,那麼財物就喪盡了;不能任用人,又不能發揮自已的作用,那麼功業就喪盡了。國家有這五種情況,必定滅亡,無可倖免。

2、外交之失

中山國本處弱勢,盯住地緣政治,才是正確的玩法。

尤其應當搞好平衡,才能左右逢源。

如何平衡?一邊是誓保老二之位的齊國,和其小弟燕國;一邊是保三爭二的趙國。

兩邊都想拉攏中山國。這個平衡遊戲並不難。

可偏偏,中山國老想著一把梭哈,搏一搏,單車變摩託。硬生生給玩成了極難模式。

一開始,向著齊國、燕國一邊倒,時不時就在趙國邊境搞事,讓趙國後院不得安生。硬生生地將趙國變成了敵人,趙國一著急,將「南下」改為了「北上」。

接著,趁齊國伐燕的功夫,中山國先是攻擊擾亂趙國,然後又跟著到燕國大撈一把,擊敗了燕國軍隊。

本來就只有燕趙兩個鄰國,一下子兩個國家都得罪完了。

最後,中山國還落入了一個「捧殺」的陷阱:五國相王。

公元前323年,在縱橫家公孫衍的斡旋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五國結盟相互稱王以對抗秦、齊、楚三個大國,這就是戰國時期五國相王的歷史事件。

「五國相王」顯然又威脅了齊國的老二地位,齊國對此極為貶損。本應抱齊國大腿的中山國,居然也上頭參與了稱王。

這下好,跟齊國也鬧翻了。

齊國關閉同中山國往來的通道,並提出割平邑給燕、趙,讓它們一同出兵攻中山。後來燕、趙雖未按齊國要求攻擊中山。

但中山國由此成功拉到了齊國的仇恨,兩國的塑料友誼也蕩然無存。

中山國對於五國聯盟而言,本就是可有可無的角色。為何非要拉上中山?有很大可能,是趙國想在攻擊中山之前,對其進行「捧殺」,讓其徹底失去國際支援。

中山國君發起另類改革

三、加減之間,要提防「比較優勢陷阱」

在反對胡服騎射的人中,大臣牛贊曾提到了比較優勢:「故利不百者不變俗,功不什者不易器。」

他認為,利益不到百倍不能改變風俗,功效不能增加十倍就不更換器具。

趙武靈王則說:「吾聞信不棄功,知不遺時。」針鋒相對地提出,講信用不能拋棄功利,聰明的人不會放棄機會。為了眼前利益,放棄長遠發展機會,這帳算錯了。

比較優勢是有陷阱的。

國際貿易發展的現實表明:長期執行單純的比較優勢戰略會造成一國的產業結構不能得到升級,而且具有固化原有產業分工的作用,使發展中國家處在國際分工的不利地位。

放在更為寬泛的領域上來看,就是為了眼前利益,喪失了發展機會。

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同為改革,趙國發展了他國所缺乏的騎兵,獲得了比較優勢。同時,也不斷創新改進,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

而中山國雖然暫時性在內政上取得成功,獲得了良好的國際口碑。但卻同時放棄了軍事、農業、經濟等多方面的發展機會。

結果顯而易見:

中山國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在滅亡中山的同時,還向北方的匈奴出擊,「攘地北至燕、代」。向西邊林胡、樓煩用兵,到達雲中(今內蒙古託克託縣)、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趙國一舉成為當時除秦國外,國力最強的國家。

現實中,我們也面臨這種抉擇。在面對某個新領域時,應該如何投入自己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

是為了最大化新的收益,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或者是有側重、逐漸地投入?

中山國和趙國的改革過程 告訴我們,只關注於眼前利益,是很危險的。我們腳踏實地的同時,還要著眼長遠。從而避開發展中的比較優勢陷阱。

但面對新的行業風口,我們是玩一把梭哈,還是淺嘗輒止?

我們如何既把握「度」,又取得「效」?

改革之思:把握有效提升的原則,兼顧「度」與「效」

站在新的發展風口,我們應該如何安全起飛?兼顧安全之「度」與發展之「效」?

中山國和趙國的改革故事提醒你,可能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木桶理論:效率第一,兼顧安全

管仲任齊相時,曾策劃了一個新「風口」: 織綈。

造這個風口時,背後其實有一個陰謀:齊桓公想徵服魯國和梁國。

管仲建議從糧食安全著手:魯國和梁國百姓,向來以織綈(一種絲織品)為業。現在齊桓公帶頭,讓齊國全國上下都流行穿綈做的衣服。但在齊國禁止織綈,只能從魯國和梁國進口。

這樣導致一個結果:魯國和梁國都放棄糧食生產,轉而大力發展綈產業。

管子告魯梁之賈人曰:「子為我致綈千匹,賜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則是魯梁不賦於民,財用足也。魯梁之君聞之,則教其民為綈。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郭中之民道路揚塵,十步不相見,紲繑而踵相隨,車轂齺,騎連伍而行。

販來綈一千匹,齊國給三百金;販來萬匹,給三千金。對商人來說,這個產業太有吸引力了,簡直就是風口啊。魯國和梁國政府由此獲得大筆財政收入,一開心還力促產業升級,進一步擴大產能。糧食生產就由此廢掉了。

管仲迅速下手,全民放棄穿綈,斷絕與兩國經濟往來。

管子曰:「魯梁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對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綈。閉關,毋與魯粱通使。」公曰:「諾。」後十月,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之民餓餒相及,應聲之正無以給上。魯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綈修農。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魯梁之人糴十百,齊糶十錢。二十四月,魯梁之民歸齊者十分之六;三年,魯梁之君請服。

如此,十個月後,魯國和梁國綈產業快速垮塌,本都收回不來,陷入不僅缺錢還缺糧食的境地。但此時,兩國再轉向農業,已經來不及了。糧價暴漲百倍,兩年後,魯、梁的百姓十有六成投奔齊國。到了第三年,魯國和梁國不得不臣服於齊國。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論遇到什麼風口,安全都是發展的首要前提。

木桶理論指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按照這種理論,均衡發展,一百年都別想起飛。

於是有人發展出了新木桶理論,在維持各方面基本安全,不存在明顯漏洞的前提下,在某一方面全力發展。

保證安全前提下,再決定在哪一塊投入多少的事情。

這樣你才能順利起飛,安全著陸。

良相管仲

二、借勢法:充分利用大環境

借勢法,指的是藉助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事件、人物、產品、故事、傳說、影視作品、社會潮流等,創造出對自己有利的策劃方式。

趙武靈王的改革,就是抓住戰車衰弱、騎兵興起的大趨勢,借勢用力,從胡人那裡找服飾、找人、找馬,再從中原各國那學最新的兵制、戰法,綜合各家所長,為我所用。——這就是投入小產出大。

而中山國的改革,則有點脫離戰國的大環境,一切要推倒重來,既無作業可抄,也沒有資源可利用。為了推進社會改革,耗盡了農業、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這就是投入大產出小。

由此,可見借勢法成功的關鍵,是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關聯性

所借之勢,必須與目標和整個策劃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繫。

2、有效性

所借之勢必須自身有較大的影響力、輻射力和發展前景,能夠帶來有效改善和提升。

3、經濟性

借勢之舉,就是要少花錢多辦事,花小錢辦大事。

4、趨向性

所借之勢的發展趨勢,要看清前景,必須要和自身發展相一致。

如此種種。通過合理借勢,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在新的領域搶佔風口,成功率就會高上不少。

三、差異化:打造獨特的核心優勢

在現實中,我們往往看到一些小公司,進入大公司不願做的領域賺了一筆錢。正打算乘勢而上時,大公司看到這個領域有利可圖,便強勢進入,將中小公司殺的片甲不留。

中小公司往往哀嘆,辛辛苦苦一場,不過是為人作嫁衣。

中山國辛辛苦苦以儒家治國,最後到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小小中山連個低級別的範本都算不上。

為何?中山國沒有任何創新和發展,只是機械地照搬照做,削足適履式的發展,只能給後世提供一個失敗的案例。

全民尊儒的大環境下,居然沒有出現一位領軍人物,提出一套新理論,連一個新觀點都沒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拿來主義的悲哀。

這種低水平的比較優勢,根本不具備競爭力。哪怕你做得早,你搞不好也只是人家的鋪路石。

相比之下,趙國則明智得多。趙武靈王敏銳地發現了當時騎兵沒馬鐙的缺陷,沒有完全照搬照抄。他選擇性地引入胡服、胡人和胡馬,創建了高水平的騎兵隊伍;和戰車、步兵相結合,打造全新的軍隊;探索新的戰術戰法,充分發揮各兵種的優點。

到了李牧時,經過充分融合後,創新性發展出新的戰術戰法。既能輕輕鬆鬆殲滅十幾萬匈奴鐵騎,又能與強秦軍隊對抗不落下風,甚至稍佔優勢。這便是在市場上佔據顯著優勢的核心競爭力。

——改革與改革之間,效果大不相同。

我們即使學習借鑑,也不能滿足於舒適區,要不斷地找問題,謀創新。否則不能形成獨特的競爭力,就只能費心費力白忙一場。

滅掉中山之後,趙國北上擴疆的趨勢更加明顯

結語:新風口、新思維、新作為

當今社會,充滿了各種機會。但把握不好,機會稍縱即逝。

其實人生機會,就是人生發展新階段。你把握了機會,實際上就是踏上了另一種人生。

而成功把握機遇的關鍵,是我們個人能力、素質的全面提升。

天上不會掉餡餅。

面對新機遇,我們當有新思維和新作為。

中山國和趙國改革的故事,讓我們了解到,在把握新機遇的過程中,只有繞開「比較優勢陷阱」,在安全前提下充分發揮優勢特長,借勢借力爭取事半功倍,注重打造核心競爭力,才能真正完美把握新風口,既收穫比較優勢帶來的眼前利益,又能搶佔長遠的發展機會。

如此這般,我們才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行業發展的「錦鯉」。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中山國可謂是趙國的心腹大患,趙國是如何滅掉它的?
    趙國的強盛,是從滅中山國開始的。中山國可謂趙國的心腹大患。此國不滅,趙國始終不能強大。在消滅這個心腹之患的過程中,趙武靈王表現出驚人的洞察力和謀略。很難根除的心腹大患中山國是一個「千乘之國」,實力不容小覷。他的領土嵌入趙國中部,使趙國幾乎被分成兩半。
  • 戰國歷史上的趙國如何滅掉了「心頭大患」中山國?
    趙國的版圖相對完整,缺點是被中山國是趙國的「國中之國」。韓國的的疆域相當完整,但是,韓國土地面積最小。趙國從此開始了與其他幾個國家,為了生存和發展,想盡了辦法。3,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目的就是以強兵吞併中山國。趙國的疆域包括現在河北、山西、陝西、內蒙四個省區以及河南部分地區。趙國滅掉中山國之前,東邊與燕國、中山國、齊國相接壤。中山國作為一個夷狄建立的小國,只能依附於三大政權之間生存。
  • 屢次在史書上出現的中山國,到底做了些什麼?
    中山國屢次被滅國,卻又屢次重新崛起,直到趙武靈王時期才真正從歷史上消失。那麼中山國到底發生了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山國從建立到滅亡,中間一共持續了三百多年的時間,在春秋時期,它是霸主晉國的鄰居,到了戰國時期,更是陷入了趙國、魏國、燕國的包圍之中。
  • 趙武靈王:趙國第一任稱王君主,推行「胡服騎射」,晚年圍困被殺
    他在位時期採取胡服騎射改革,讓趙國迅速走向強大。因為晚年的昏庸優柔寡斷,自己被活活餓死在沙丘,史稱「沙丘政變」。第一:少年天子不得了,在位時期做了一系列改革,史稱「胡服騎射」1:父親趙肅侯去世,其他國家覬覦趙國,十五歲的少年承擔保家衛國重任公元前326年,趙肅侯趙語去世。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
    滹沱河又叫糊塗河,流經恆山與五臺山之間,至界河折向東流,貫穿繫舟山和太行山,向東入海鮮虞氏北面與林胡、樓煩等遊牧族為鄰,東接燕國、邢國,西靠晉國,南距齊國、衛國。鮮虞氏不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卻在中原諸侯國的夾縫中生存,也說明鮮虞氏的生命力相當的頑強。鮮虞氏東徵西討,土地越來越多,威脅中原各諸侯。
  • 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分集簡介
    中山國先民是春秋早期北方遊牧民族白狄鮮虞人,他們在華夏諸侯兼併戰爭中跨越太行山,東遷至今天河北中部平原,建立鮮虞聯盟。春秋晚期,他們在太行山東麓構築中人城,創立中山國。中山後來被晉國攻佔,中山文公被扶立為「傀儡」國君。文公是「中山三器」銘文記載的中山國歷史中的第一位國君。
  • 戰國時期的中山國究竟被滅了幾次?
    但是往往有些很厲害的小國都被我們忽略了,今天我們看一下比較厲害的小國——中山國,這個國家從出現都一致被打,一直到最終被滅,而且被滅了好多次。那麼這個國家在戰國時候被滅了幾次呢?首先我們說一下中山國,這個國家和其他的周朝國家不一樣的是,他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關鍵還不是周朝承認的。
  • 從戰國格局和國力角度,分析中山國復國後,沒被魏國滅而是趙國
    中山國長期在七雄混戰中夾縫中生存,其國土鑲嵌在燕國和趙國之間,經歷了戎狄、鮮虞、中山這三個發展階段,不僅是在地理位置上面十分優越,在國家的發展資源上面都是比較有競爭力的,且曾經長期與中原的諸侯大國晉國作戰,一度被視為是中原地區國家的心腹大患,直到三家分晉之後,魏文侯派大將樂羊和吳起帶領軍隊消滅了中山國,這個國家才消失在了中原各大諸侯國的視野當中。
  • 輔秦正燕邦交逢源,胡服騎射自強不息,北方諸侯之伯——趙武靈王
    早在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就力排眾議在當時的趙國軍隊中間推廣了「胡服騎射」,後來人也將「胡服騎射」稱為是令趙國走向強大的根本原因,或是說這樣的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過趙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可是事情真的是這樣的麼?「胡服騎射」到底又好在哪裡呢?
  • 中山史話之由盛轉衰:偏聽偏信,重用儒墨,這是中山國的悲劇啊!
    老將樂池擋了他上位的路,他就把樂池排擠到了秦國,讓一個了解中山國的人生生投靠了對手。為了激起趙王對中山國的仇恨,更為了避免妃嬪陰姬繼續唆使她的父親排擠自己,司馬喜力勸中山王立陰姬為王后,中山王厝對此欣然同意,卻萬萬沒想到自己已經掉入到了司馬喜的陷阱裡。
  • 牆頭草般搖來搖去的中山國是如何自取滅亡的?
    在對外政策上,中山國在復國初期基本上是保持中立的,不介入其他大國的戰爭,並利用魏、齊等大國與趙國的矛盾,制約東、西、南三面接壤的主要敵人趙國,使趙不敢對中山輕舉妄動。「五國相王」以後,這種中立立場發生了改變。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中山國往往依附於一個大國去攻打另一個強國,並且不斷改變依附和進攻的對象。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吞併中山國後,軍事實力強過秦國嗎?
    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趙國軍事實力大增,吞併中山國,擊敗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但是和秦國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原因如下:首先,趙國的改革時間短且不徹底,國內反對力量仍很強大。趙武靈王開啟胡服騎射改革發生在公元前307年前後,8年後他就退位了,改革仍在繼續,12年後,發生了沙丘政變,趙武靈王本人被餓死,趙國的改革戛然而止,甚至有倒退的地方,改革時間短,很不徹底。以公子成為首的趙國貴族是反對改革的,理由和張儀反對秦軍進攻巴蜀差不多——中原腹地是天下文明中心,佔領這一區域才是正道。
  • 戰國時期中山國對自身實力誤判,導致最終為趙國所滅!
    靈壽古城西北傍太行山,南臨滹沱河,東面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地理位置十分優勢。桓公身勤社稷,行遍四方,憂勞邦家,注重學習中原文化,不斷融入華夏文明。成公曾以秦為師,招賢、變法,中山走向鼎盛。公元前327年,中山國君厝繼位,與韓、趙、魏、燕共同稱王,史稱「五國相王」。公元前321年,燕王噲繼位,後受蠱惑,禪讓於相國子之。
  • 被稱為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擁有萬乘,是怎樣滅亡的
    而且這些二流國家裡,還有些實力非常強大,比如我們熟悉的中山國,被稱為戰國第八雄。我們今天看一下這個戰國第八強國是怎樣滅亡的中山華並不是中原民族建立的,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鮮虞部落,為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也就說中山國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由於東周群雄並起,中山國才有機會建立自己的國家。
  • 戰國的騎射特種兵——趙邊騎,滅中山國,屠殺匈奴十萬大軍
    它的北方區域有東胡、林胡、樓煩這些異域虎視眈眈,南方有魏國和韓國,東方有燕國,西方有秦國。總之,在三家分晉中,趙國分的可以說是最差的,以至於趙國建國初期,國力很弱,連中山國都經常欺負趙國,曾經一度將趙國一分為二。正所謂,知恥而後勇,置之死地而後生,趙國人扛住了這樣的艱苦。
  • 中山國曾被魏國所滅,也曾打敗趙國,最終卻被趙武靈王徹底消滅
    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中山和韓、趙、魏、燕五國相王,可見其在當時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中山國第一次滅於魏國 魏國同中山國並不接壤,本無領土衝突。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年)時,魏國經過魏文侯的政治改革和十多年的激烈戰爭,攻佔了秦國的河西地區,成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
  • 為什麼春秋戰國的中山國能在七雄之間安存?
    說起中山國,雖然史書對它記載的很少,但它卻是一個老牌國家。其實中山國沒那麼辛苦,它不用在七雄的夾縫中求生存。春秋時期它主要應對晉國,戰國時期它主要應對三晉中的魏國和趙國,有意思的是,魏國和趙國都有滅亡中山國的經歷。中山國的屬性華夏還是夷狄?
  • 模擬經營放置類手遊《閒置啟示錄》安卓漢化版發布!_遊俠網 Ali213...
    《閒置啟示錄》安卓漢化版發布!  LMAO漢化組作品編號-1218點擊進入《閒置啟示錄》安卓漢化版下載地址  【漢化說明】  漢化版本說明:全文本漢化。  eg一句評。
  • 保定歷史|曾讓河北驕傲的「中山國」,如何在強大中走向覆滅
    有一次和年長的人在一起聊天,正好聊起了關於「中山」的話題,有一個大叔拍著我的後腦勺說:「後生,不知道吧,定州原來是『中山』國的國都。」那個時候我就明白了為什麼定州好多地方用「中山」命名的緣由。從此以後我逢人就吹捧中山國驕傲的歷史,並以自己家鄉是定州而感到無比的驕傲。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若當時孔子在,他會同意嗎?
    「胡服騎射」是趙武靈王為了強盛國力而提出的取胡人之長來補中原人之短的辦法。《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受到了來自國內的很大的阻力,尤其是改革衣著方面觸及的利益和層面很多,以公子成為代表的守舊派不願改革,拒絕變法,提出了「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趙武靈王反駁道「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聖人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