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秦正燕邦交逢源,胡服騎射自強不息,北方諸侯之伯——趙武靈王

2020-12-23 小雨家常事

01前言

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經歷了長達近二十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帶領將士們取得了在中山國的統治權,並且趙氏在中山國的統治非常穩定,這讓趙氏不僅在國土面積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其經濟以及軍事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早在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就力排眾議在當時的趙國軍隊中間推廣了「胡服騎射」,後來人也將「胡服騎射」稱為是令趙國走向強大的根本原因,或是說這樣的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過趙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可是事情真的是這樣的麼?「胡服騎射」到底又好在哪裡呢?

02正燕社稷,輔秦立君

公元前315年,燕王噲在鹿毛壽的蠱惑下將自己的王位禪讓給了燕國的國相子之,隨後燕國的太子平不舒服了,作為燕國的儲君,自己的父親將王位讓了出去,那還能有自己什麼好果子吃,於是太子平果斷聯繫到了自己在齊國的親戚齊宣公(當時齊國和燕國通婚,並且齊國和燕國的關係表面上還不錯),請求齊國出兵幫助自己除掉子之。

在得到了齊宣公的同意之後,燕太子帶著自己手下人的率先向子之發難,但是沒有成功,而燕國將領市被則是在這場戰爭中為太子丟掉了自己的性命。於此同時,齊宣公立即出兵攻打燕國,齊國將領匡章帶著軍隊攻入了燕國的公室,把子之和燕王噲兩個人一起給殺了,齊宣公此舉可謂是人情做到了極致。

但是這時候燕國人民不高興了,認為燕太子此舉無異於是引狼入室,並且涉嫌弒君謀位,所以燕國百姓群起而攻之,至此燕國大亂,趙武靈王在得知這件事之後,立即派人到韓國擔任人質的燕公子職接回來,然後大軍護送公子職回國做了國君,齊國人由於殺了燕王噲也不在理,加上齊國在當時的國力未必比燕國強大,所以就撤軍了,也由此開始了韓趙燕的鐵三角。

到了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喪命,趙武靈王又從燕國帶著做質子稷到秦國做了國君,也就是後來的秦昭襄王,趙國在這一時期,可以說是走到了外交上的巔峰,這也為後來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環境。

03大朝信宮

也正是在這場公元前307年的幫助秦國擁立新君的過程中,趙武靈王真正親眼見識到了秦國的強大。回到趙國之後,趙武靈王立即在信宮召開會議,同當時自己最信賴的臣子肥義展開了長達五天的討論。

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開完會到中山國的邊境遊玩了一趟,隨後對自己的大臣樓緩說,趙氏的先君篳路藍縷,開拓疆域,但是趙國的軍力不夠強大,這樣下去,莫說是求發展,就是自保也岌岌可危,因此要想成就霸業,就必須拜託舊俗的牽絆,所以自己決心穿上胡服。

「胡服「顧名思義,是胡人的服裝,倘若是趙武靈在遊遍了中山之後才有了改革的想法,那麼從秦國回來之後的和重臣肥義五天的討論意義在哪裡?況且這時候的趙國還沒有統治中山。所謂的改胡服的原因有兩種可能:見識了秦軍對狄人或者胡人的部分相對於中原諸侯軍隊較先進的軍事技能的學習胡人在秦國的北部,常年對秦國造成了困擾,某種程度上可以和秦國的軍隊抗衡或者在和秦軍的交鋒中多次佔了便宜。

首先要說一下的是,秦國人東進由於要跨河作戰,加上當時晉國的實力實在強大,還有後來三晉的阻礙,因此秦國在直到戰國初期也沒有放棄向西發展,也就是在和這種狄人也好胡人也好的作戰中,秦軍還是學到了很多技能,包括這些周邊國家的穿著文化等等,因此,我個人大膽猜測,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看到了秦國的發展受到了影響,同時也聽到了胡人對秦國的騷擾,因此才去實地考察,萌生了穿胡服的念頭。

04胡服騎射的好處

自春秋以來,各大諸侯的軍隊基本上是車兵和步兵為主,也就是說基本上是沒有騎兵的,秦國人在常年的向西發展中,見識或者接觸到騎兵的時間應該是最早了,秦武王曾出兵伐韓的時候,秦國已經是有一隻相當成熟的軍隊了,而趙武靈王在去秦國的路上必定是見識到了甘茂所率領的秦軍,應該也是在這時候看到了秦國騎兵的威武。

騎兵在作戰過程中,速度快,並且衝陣能力極強,一直訓練有素的騎兵隊伍和相同人數或者說三倍以內的步兵作戰,通常情況下都是騎兵獲勝,騎兵的加入在當時來說,對一支軍隊的提升是非常大的。

但是當時的趙國不盛產馬匹,怎麼辦呢?那就是打中山國,但是趙氏傾全國之力攻打中山國的行為實在冒險,所以趙武靈王自己穿上胡人的服裝,喬裝到了中山國,一面學習騎射,一面謀劃將北上。也正是在這時候,不滿於中山國稱王的齊湣王表示要徵討中山,而趙武靈王則是乘機徹底將中山滅亡。

了解當地習俗的趙武靈王很快便穩定了中山的局面,並且通過中山西進,消滅了樓煩,到了胡林。趙國在擁有了馬匹之後,便迅速開始了軍事上的改革,也就是後來對胡服騎射的推廣,而趙國的軍事實力也開始迅速提升。

05個人拙見

在趙武靈王的一生中,幫助燕國結束內亂,穩定燕國的政治,已經後來又幫助秦昭襄王走上君位,其行為是符合當時的《周禮》的,可以說在做著兩件事情的時候就已經意味著趙武靈王已經是趕上當初的秦穆公了,或者說他的就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秦穆公。

秦國的強大,以及其訓練有素莊嚴的軍隊,讓趙武靈王開始擔憂,他深知如果不圖謀發展,那麼趙國一定會成為秦國的盤中餐,但是也正是因為趙武靈王一心圖謀北進,導致韓、魏兩國在秦、楚的夾擊下節節敗退,致使秦國東渡黃河而兼併六國。

參考文獻:

《左傳》《史記》

相關焦點

  • 趙武靈王:趙國第一任稱王君主,推行「胡服騎射」,晚年圍困被殺
    可惜長平之戰的失敗,將趙國邁入黑暗的深淵。然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是別人,便是趙國的第一任稱王國君趙武靈王。他在位時期採取胡服騎射改革,讓趙國迅速走向強大。因為晚年的昏庸優柔寡斷,自己被活活餓死在沙丘,史稱「沙丘政變」。
  • 趙武靈王反其道而行之,胡服騎射讓後人深思
    古往今來,以胡人為代表的文化在和中原文化不斷地碰撞與交融,但大多都是胡人效仿中原,中原學習胡人的例子那是少之又少的,尤其是在古代社會。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當時被人們看作是大逆不道之舉,實則讓後世深思,晚清為什麼會落後?
  • 好好的趙王不做,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傳位給趙惠文王?
    戰國中期的趙武靈王少年即位,經過胡服騎射使得趙國成為戰國時北方的一大軍事強國,然而趙武靈王壯年時卻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趙惠文王,最終死在了宮廷爭鬥中。那麼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傳位給趙惠文王呢?
  • 秦惠文君稱王欲逐鹿,趙武靈王罷虛名圖中山,蠻橫之主白打工
    好在當時的趙國還是有一定的軍事實力的,在肥義的輔佐下,趙武靈王勉強撐過了五國會喪,那麼經歷了如此恥辱的趙武靈王該如何面對諸侯兼併混戰的局面呢?後來的他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帶領趙國走向強大的呢?下面我們將從戰國格局,以及趙國的應對措施來分析趙武靈王的成王之路。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若當時孔子在,他會同意嗎?
    「胡服騎射」是趙武靈王為了強盛國力而提出的取胡人之長來補中原人之短的辦法。《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受到了來自國內的很大的阻力,尤其是改革衣著方面觸及的利益和層面很多,以公子成為代表的守舊派不願改革,拒絕變法,提出了「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趙武靈王反駁道「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聖人之道也。」
  • 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幹了兩件蠢事:一件坑了自己,一件坑了趙國
    (趙雍其實一生都沒稱王,「武靈」是他死後的諡號,後人尊稱為趙武靈王,本文為了行文方便,統一稱為趙武靈王)當時,各大諸侯分成兩大陣營,正在逐鹿中原玩得不亦樂乎。魏國發起五國相王的合縱運動,來對抗秦國的連橫策略,本來想拉趙國一起哈皮,但是趙武靈王裝慫,沒有接受魏國的求盟,說趙國的實力還很弱,不具備稱王的資格,反而自降一格,讓國民稱自己為君。
  • 趙武靈王為何一定要滅中山國?看地圖一目了然
    戰國時期,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為何一定要滅中山國?圖-春秋時期晉國與中山國形勢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春秋初年,南太行山的赤狄下山滅亡衛國邢國等諸侯,鮮虞正是在此時走下北太行山,在華北平原建立自己的國度。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鮮虞人建立中山國,他們仿效中原諸國的禮制,骨子裡他們是希望融入周人大家庭的,希望得到東周諸侯的尊重。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吞併中山國後,軍事實力強過秦國嗎?
    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趙國軍事實力大增,吞併中山國,擊敗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但是和秦國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原因如下:首先,趙國的改革時間短且不徹底,國內反對力量仍很強大。趙武靈王開啟胡服騎射改革發生在公元前307年前後,8年後他就退位了,改革仍在繼續,12年後,發生了沙丘政變,趙武靈王本人被餓死,趙國的改革戛然而止,甚至有倒退的地方,改革時間短,很不徹底。以公子成為首的趙國貴族是反對改革的,理由和張儀反對秦軍進攻巴蜀差不多——中原腹地是天下文明中心,佔領這一區域才是正道。
  • 趙武靈王攻滅中山,外交和軍事的雙重勝利
    作為趙國的「國中之國」,中山國一直是趙國的心腹大患。趙簡子和趙襄子都曾先後領兵攻打,最終都是失敗而歸。而且中山國一直不老實,搞小動作,在趙肅侯時期,中山國聯合齊、魏兩國入侵趙國,久攻不下,中山就掘開槐河,引水灌城,趙軍損失慘重。趙武靈王即位以後,繼承先祖遺志,以消滅中山國為第一戰略目標。
  • 趙惠文王的父親趙武靈王為什麼會被餓死?
    趙武靈王(趙雍),就是那個搞「胡服騎射」而成為「史紅」的人。趙惠文王(趙何)就是趙武靈王的小兒子,有幸繼承了王位。趙武靈王還有一個大兒子,名叫趙章,曾經當過趙國的太子。經過簡單的人物介紹,本問答的答案也就基本呈現出了它的脈絡。
  • 因為一個「夢中情人」,趙武靈王在自己兒子的示意下被活活餓死
    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混戰不斷。為了在這樣的亂世立足,各國的諸侯都紛紛開始尋求強兵富國的辦法,也就是所謂的變法。 比如魏國魏文侯任用李悝施行李悝變法,秦國秦孝公任用商鞅施行商鞅變法等等。而在這麼多的變法之中,以趙國的「胡服騎射」變法最為特殊。
  • 釋讀中國歷史103:趙武靈王餓死沙丘,楚懷王客死秦國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餓死沙丘趙武靈王推進胡服騎射之後,趙國的戰鬥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成為戰國時期唯一可以在戰場上抗衡秦國的國家。他給趙國制定的發展戰略是向北開疆拓土,然後從雲中、九原再向南攻擊秦國。公元前299年,他幹了一件非常大膽的事兒。
  • 真的是商紂王、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的困龍之地?
    真的是商紂王、趙武靈王和秦始皇的困龍之地? 公元前475年,趙國佔領代國,設為代郡,趙武靈王將其封給公子章。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沙丘仍歸代郡管轄。 把沙丘當作一個邪門的地方有失偏頗,將其形容為困龍之所更加荒唐。商紂王是喜歡在沙丘玩耍,但紂王死在鹿臺,跟沙丘沒什麼關係。趙武靈王被餓死於沙丘宮是有點離譜,但秦始皇東巡時已經病了,只是路過沙丘時才斷了氣,真怪不得沙丘。
  • 被活活餓死的趙武靈王:治國高手,治家庸才!
    就這樣,趙雍通過「胡服騎射」這一國策,輕鬆將趙國原先的不合理舊制廢除。漸漸地,趙國國力增強了,軍隊也變強大了,周圍的強國都不敢打趙國的主意。趙國成了當時的幾大強國之一。趙雍也改稱為趙武靈王。這件事情流傳到後來,人們稱之為「胡服騎射」。而實際上,這是一個系統的變革工程。
  • 同是變法強國,為何秦有商鞅楚有吳起,趙國卻是趙武靈王來改革?
    首先,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也好,還是商鞅,吳起等人的變法也好,不管它們有多花裡胡哨,本質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只不過,因為各國的具體情況不同,所以表現出來的改革政策自然有所不同,但它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
  • 避免比較優勢陷阱丨胡服騎射和中山國漢化,一場改革競賽的啟示錄
    處在趙國腹地的中山國一、胡服騎射,是擺脫窘境的圖強之舉趙武靈王即位之初,趙國經過連年徵戰,國力已顯頹勢,並且危機四伏。當其他諸侯想率領軍隊攻打趙國,在自家門口看到長城時,那種絕望可想而知:長城本是拿來防禦北方蠻族的。現在趙國在南部邊疆修起長城,像防蠻族一樣防著中原諸侯……這樣的趙國很可怕,齊國開始與其他各國一起,想著削弱趙國的辦法。一定不能讓趙國成為老二!
  • 「胡服騎射」是什麼?為什麼能讓弱小的趙國突然強大起來?
    趙武靈王面對這群餓狼,一下子清醒過來,如果自己不強大,被分食是遲早的事了,那麼如何徐徐圖之,讓自己的諸侯國強大起來呢?趙武靈王在思索突破之路的時候發現了這兩點。圖片:年幼的趙武靈王登基劇照1、其他國的狐假虎威。
  • 商鞅變法和胡服騎射相比,哪個更高明一點?其實,未必有可比性
    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依靠拳頭說話的情況變得更加激烈,諸侯之間互相兼併,也出現了加速情況,因此,各國紛紛進行變法。比較有名的,莫過於秦國的商鞅變法和趙國的胡服騎射,那麼,秦國的商鞅變法和趙國的胡服騎射,到底哪個對國家的實力提升更明顯呢?
  • 趙武靈王一代英主,為何被活活餓死?因為犯了兩個大忌
    這就是著名的胡服騎射,很簡單,望文生義,趙武靈王繼位之後根據周邊胡人騎兵不時的騷擾趙國,還有個狄人建立的中山國將趙國一分為二,使得代地成為飛地,而周邊齊國、魏國、秦國都是強國,都是先前的霸主國家,實力都非常強。
  • 年僅十四歲的趙惠文王是不是真的餓死了自己的父親趙武靈王?
    因為趙武靈王是被活活餓死的。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趙武靈王異想天開,退居二線,自號主父 趙武靈王確實稱得上雄才大略,其一手操辦的「胡服騎射」,使得趙國完成了一次蛻變,並一躍成為了戰國中後期數一數二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