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各國都在馬不停蹄的變法求存,戰國七雄都進行了一些列能夠適應生存的改革,這一些改革大同小異,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模式,但是只有趙國的進行了一次以軍事為主的改革。
這就是著名的胡服騎射,很簡單,望文生義,趙武靈王繼位之後根據周邊胡人騎兵不時的騷擾趙國,還有個狄人建立的中山國將趙國一分為二,使得代地成為飛地,而周邊齊國、魏國、秦國都是強國,都是先前的霸主國家,實力都非常強。
為了生存、發展,趙國東南西都惹不起,眼下只能向北發展,而北方的是胡人,或者匈奴、狄人等善於騎射作戰的民族,為了剪除心腹大患,於是決心改革華夏人的服飾,訓練作戰部隊。
再說服公卿貴族之後,胡服騎射迅速開始,因為君王主導,推行力度很大,取得成績很好,在軍隊成功之後,趙國軍隊作戰能力日益強盛,後來攻滅中山國,大敗林胡、樓煩二族,迫使他們逃遁,在他們的故地開闢雲中、雁門、把原來的代郡和趙國連城一片,也乘機消弭南北差異,然後修築了趙長城來防禦匈奴。
因為軍事上的威懾力,趙武靈王在政治上也取得了強大的聲望,乘著齊國滅燕之際擁立燕昭王,乘著秦武王死後秦國內鬥擁立秦昭王,利用合縱方略徹底摧毀三晉老大魏國,使得魏國徹底成為二流實力國家。
方言當時的趨勢,能夠一爭高下的只有秦國、趙國、齊國、楚國四個國家,這個局勢是春秋時期齊秦楚晉互相攻伐的翻版,原來的晉國被趙國代替。完成攻滅中山國這一年是趙武靈王27年,公元前299年,標誌著趙國胡服騎射徹底取得成功。他也躋身英主行列。
這一年,趙武靈王42歲,趙國如日中天、趙武靈王也鼎盛年紀,如日中天,這個時候趙武靈王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主動退位,把王位讓給兒子趙何,自己統領軍隊。
他的目的是打造一個二元化的領導班子,自己主抓軍隊,兒子統領內政,伺機坐收漁人之利。
想法是美好的,結果是殘忍的,僅僅四年之後,趙武靈王被李兌、公子成包圍餓死在沙丘,結束了46年的生命。這樣一位英主,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
歪史以為他犯了幾個致命錯誤,才導致一代英主落得個餓死的下場。
廢長立幼。被趙武靈王立為國君的趙何是老二,他是趙武靈王后妻的兒子,因為前妻韓氏死得早,續娶一個叫吳娃的女子,他們的感情不錯,所以吳娃病死的時候,請求立他兒子為太子,趙武靈王照做了,於是廢了原來太子趙章的太子之位。
但是太子趙章和趙武靈王很像,趙武靈王又經常後悔當初的決定,於是縱容大兒子積蓄勢力,後來又把代郡作為趙章的封地,後來,趙章借著父親的庇護,飛揚跋扈,萌生了自立的想法,於是在沙丘發動宮變,趙武靈王竟然默認了這個現實,結果被李兌和公子成包圍起來餓死。趙章也被殺。這成為趙武靈王餓死的直接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太早放棄權力,但是後來又反悔,想著藉助趙章取回權力,但是他之前的安排太過於嚴密,以趙何為首的趙國領導團隊已經滴水不漏,他又沒辦法直接跑去廢了兒子,只能假借長子的企圖來間接謀求這一目的,可惜公子成和李兌這兩個權臣自然不願意他再回去掌權,所以合夥餓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