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洲君主的頭銜很多而中華帝國君主只用皇帝一個頭銜?

2020-12-14 船長趣談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鸚鵡螺號,尼摩船長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

大家讀歷史就會發現歐洲君主的頭銜特別多,比如法國皇帝拿破崙的正式頭銜:託上帝與共和國憲法鴻福、法國人的皇帝、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及法蘭克福大公國保護人、赫爾維蒂聯邦協調人

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正式頭銜:蒙上帝恩典,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信仰的守衛者,印度女皇

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的正式頭銜:受上帝護佑的奧地利皇帝;匈牙利和波希米亞、達爾馬提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加利西亞和洛多梅裡亞王國、伊利裡亞、倫巴第和威尼斯的國王;耶路撒冷國王;奧地利公爵;託斯卡納和克拉科夫大公;洛林、薩爾茨堡、施蒂利亞、克恩滕、卡尼鄂拉和布克維納公爵;尼伯龍根大侯爵;摩拉維亞伯爵;上、下西裡西亞,摩德納、帕爾馬、皮亞琴察、瓜斯塔拉、奧斯威辛和扎託爾,拉古薩公爵等。

相比而言中華帝國皇帝的頭銜就很簡單,雖然有天子、陛下、皇上等許多尊稱,但並非正式頭銜,多數皇朝都使用皇帝作為唯一的頭銜。少數皇朝雖然也使用其他頭銜,但只對某個地區使用,皇帝仍是唯一全國使用的頭銜。例如唐朝皇帝雖然使用天可汗的頭銜,但只對西域、漠北地區使用,皇帝是唯一對全國使用的頭銜。那為何歐洲君主頭銜那麼多,中華帝國只用皇帝的頭銜,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思想觀念不同

中華帝國很早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認為天下一家,應該都由一個君主統治。後來又產生「大一統」的思想,使得統一思想深入人心。中華帝國的君主只需要「皇帝」一個頭銜就能證明自己統治帝國的合法性,無須其他頭銜。例如漢朝只使用皇帝一個頭銜。

羅馬帝國

歐洲自羅馬帝國分裂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各國之間長期敵對,沒有產生大一統的思想,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君主,使用自己的頭銜當一個歐洲君主統治一個新的區域時需要使用該區域君主的頭銜證明自己的合法性。例如英格蘭王國的君主使用英格蘭國王的頭銜,法國諾曼第公國使用諾曼第公爵的頭銜,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徵服英格蘭後,為顯示自己統治英格蘭的合法性,加上了英格蘭國王的頭銜。

二,頭銜獲得方式不同

秦始皇

秦朝統一後,秦始皇使用皇帝作為君主唯一的頭銜且至高無上,歷代皇朝沿襲,只要該皇朝統一天下,自然而然是正統皇朝。例如劉邦打敗項羽,一統天下,被諸侯推舉為皇帝。

拿破崙

歐洲君主的頭銜是通過聯姻、戰爭、繼承等許多方式獲得,需要使用多個頭銜顯示自己是新地區的君主。例如拿破崙徵服義大利後,使用義大利國王的頭銜,顯示自己統治義大利的合法性。

三,王朝更替方式不同

唐朝

中華帝國的皇朝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皇帝有多個老婆,孩子很多,很難出現絕嗣的現象。舊皇朝大多是被戰爭推翻,新皇朝只需換一個國號就行了,無須更換頭銜。例如唐朝推翻隋朝,只是換了個國號,政治制度仍然沿襲隋朝。

亨利四世

歐洲君主實行一夫一妻制,君主孩子很少,很多王朝都是絕嗣而亡,新君主大多是旁系繼承,既會使用新的頭銜也會保留自己原有的頭銜。例如法國瓦盧瓦王朝的國王亨利三世因為無子,導致瓦盧瓦王朝絕嗣而亡,由他的遠房堂叔納瓦拉國王恩裡克三世繼承法國王位,成為法蘭西國王亨利四世,波旁王朝開始統治法國,亨利四世既使用法蘭西國王的頭銜也保留了自己納瓦拉國王的頭銜。

四,國家狀態不同

南北朝

中華帝國長期處於統一時期,即使在分裂時期,各個政權都自視為帝國唯一合法的政權,對其他政權並不承認。例如南北朝時期北魏與劉宋都自視為正統,拒絕承認對方政權。

愛德華三世

歐洲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各個國家之間互相承認對方的頭銜是合法的。例如英格蘭王國與法蘭西王國互相承認,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佔領法國大部領土後,使用法蘭西國王的頭銜,顯示自己統治法蘭西的合法性。

五,頭銜的榮譽性與統治區域

明太祖

中華帝國的皇帝使用一個皇帝頭銜就有很高的榮譽性,無須其他。同時中華帝國主要統治亞洲東部,很少到其他區域。例如明朝統治亞東,明朝只使用皇帝的頭銜。

義大利統一

歐洲君主很看重自己的頭銜,頭銜越多,說明統治的地方越多,越具有很高的榮譽。歐洲君主的統治區域經常變更,各國君主統治的區域變化很大,但君主不會放棄未統治區域的頭銜,導致頭銜累加,越來越長。例如1204年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吞併了諾曼第公國,但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仍然保留諾曼第公爵的頭銜;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的頭銜中有託斯卡納大公,但1860年託斯卡納被併入義大利後,弗朗茨·約瑟夫仍然保留這個頭銜。

總的來說中華帝國是大一統帝國,只用皇帝一個頭銜就行。歐洲分成許多國家,各國君主為了統治新的區域需要使用當地的頭銜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再加上長時間的累積,所以頭銜很多。

相關焦點

  • 俄羅斯君主為何在中文中被翻譯成沙皇,而不是正常意譯為皇帝?
    大家知道,不同語言之間,特有名詞的翻譯是有講究的,以中國為例,我們中國對於非漢文化圈的國家領袖,通常也是按照自己的習慣翻譯的,比如大家都聽過,法國皇帝拿破崙,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等。這些歐洲國家的領袖,我們也翻譯成「皇帝」。但有一個例外,就是俄國,帝俄時期的俄國領袖,我們一般不翻譯成「皇帝」而是翻譯成「沙皇」。
  • 世界君主頭銜錄,兩個聖清真寺保管人才是沙特君主的正確稱謂!
    文章由有觀點大歷史原創首發於百家號,繼續咱們的全新「看世界」系列——世界君主頭銜錄。本文旨在盤點世界各君主制國家「君主」的頭銜、稱謂,本期繼續亞洲之旅。圖中是科威特君主薩巴赫四世,其2006年登基,如今已經89歲高齡。其的頭銜有薩巴赫家族族長、科威特「埃米爾」。
  • 世界君主頭銜錄,法國總統馬克龍還兼任著安道爾親王!
    文章由有觀點大歷史原創首發於百家號,繼續咱們的全新「看世界」系列——世界君主頭銜錄。本文旨在盤點世界各君主制國家「君主」的頭銜、稱謂,繼續咱們的歐洲之旅吧!圖為荷蘭君主威廉-亞歷山大,生於1967年,2013年正式加冕,成為如今歐洲最年輕的君主。
  • 從「國王」到「皇帝」:君主應該如何正確稱呼
    如歐洲和中東的大帝國往往政教合一,由宗教賦予帝國合法性。歐洲的帝國往往要接受羅馬教皇的認可,而伊斯蘭帝國政教合一的程度更甚,往往帝國君主即為宗教最高領袖。       君主的稱號構成了帝國法統的重要一面。歷史上帝國的帝王稱號往往並非一般的「王」,而都要玩點花樣以體現自己的獨特地位。
  • 歐洲君主的綽號VS中國皇帝的諡號
    中國古代君主往往一個皇帝有N個稱呼,他本身作為一個人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名和字是分開的,名是長輩給他起的,字多數是自己取的;除了名和字還有號甚至別號;對於皇帝來說還有年號,比如貞觀、開元康熙、乾隆等;除此之外還有廟號,比如剛提到的四個年號所對應的廟號分別是唐太宗、唐高宗、清聖祖、清高宗;最後還有個諡號,比如清聖祖康熙皇帝的諡號就是大清仁皇帝,全稱「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 歐洲國家的君主為何都是國王,而不是皇帝?這裡面隱藏著大學問
    從中文字面意思上,國王跟皇帝很明顯是兩個不同的身份,古代中國的君主從秦王朝到清王朝都是皇帝而不是國王,而那些臣服於中國,成為中國藩屬國的國家的君主就不能稱皇帝,必須稱國王,比如朝鮮國王、越南國王等,所以在中華文化圈,國王跟皇帝毫無疑問是兩回事。
  • 國王、可汗、蘇丹、法老等君主稱號跟皇帝一樣嗎?是否翻譯問題?
    或許很多人對不同的君主稱號都有一個疑問,這些所謂的國王、可汗、蘇丹、法老、天皇、埃米爾、沙皇等君主稱號,跟皇帝是否一模一樣,只是不同國家的不同翻譯。現在小編對這些君主稱號逐個分析,看是否跟皇帝一樣,以下都是小編個人觀點和看法,讀者們如果對此有不同觀點和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 由於拿破崙稱帝被承認,各國為維護君主權威才不對其審判
    1815年3月,被流放於厄爾巴島的拿破崙重返法蘭西,召集舊部,再立法蘭西帝國。得到消息的歐洲諸國第七次組成反法聯盟,並派軍出徵。最早集中的英荷聯軍和普軍首先進駐比利時,為了各個擊破敵軍,拿破崙決意先攻比利時。
  • 我們都知道「皇帝」這個稱號是秦始皇帶來的,那西方是怎麼來的?
    1、朝鮮曾經是中國明清兩朝的藩屬國,其君主只能稱國王(諡號大王),級別低於中國的皇帝。1897年李氏朝鮮宣布脫離清朝獨立,由王國改為帝國(大韓帝國),其國王李熙(朝鮮高宗)也正式稱帝,傳子純宗皇帝(朝鮮純宗)。至1910年日韓併合後取消帝號。
  • 世界上唯一沒有君主,卻被稱為帝國的國家,極盛時期幾乎徵服歐洲
    關於帝國的概念,筆者在前面寫的多篇文章都有講到,分為狹義概念和廣義概念,本篇文章就不再贅述了,總之簡單來說就是國力足夠強大的國家,而且不一定是君主制國家,都可以叫做帝國。事實上,能夠叫得上帝國的國家,當然就是以君主為最高統治者的君主制國家,而且國力當然是足夠強大的,比如大英帝國、西班牙帝國、法蘭西帝國等,除了那些正式國號帶帝國二字的弱小國家,典型例子是大韓帝國,與之相對的正式國號帶帝國二字的強大國家有俄羅斯帝國。
  • 哈布斯堡王朝最偉大的君主,建立第一個日不落帝國,活到58歲去世
    哈布斯堡既是歐洲歷史上一個家族,也是歐洲歷史上一個朝代。按照歐洲歷史的命名規則,家族名字就是朝代名字,因此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朝代就是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長達600多年歷史裡,出現過很多偉大的君主,但是如果要論最偉大的一位,絕對是查理五世。
  • 人名和頭銜
    到莫斯科公國(與後來的俄羅斯帝國)強盛起來之後,沙皇偶爾會授予公爵頭銜,如彼得大帝授予他的莫逆之交緬希科夫,葉卡捷琳娜大帝授予波將金。葉卡捷琳娜大帝,俄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是一個Fürst的女兒1801年俄國吞併喬治亞,原先喬治亞的大大小小的貴族在俄語中也被稱為Knyaz,很多韃靼貴族也自稱Knyaz。
  • 你真得了解君主立憲制嗎?
    但是我們的教育有個神奇之處就在於雖然講過背過考過,但是真正問他什麼是君主立憲又說不上來,而讓他指出目前哪些國家屬於君主立憲就更加難為人了。 「君主」就是君王或國王的意思,在過去我國叫「皇帝」,至於君主是怎麼來的,或者說他們家為什麼就是君主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另一個問題來解答,這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有人是富二代?
  • 陸大鵬:作為譯者,翻譯人名和頭銜最讓我頭疼
    到莫斯科公國(與後來的俄羅斯帝國)強盛起來之後,沙皇偶爾會授予公爵頭銜,如彼得大帝授予他的莫逆之交緬希科夫,葉卡捷琳娜大帝授予波將金。葉卡捷琳娜大帝,俄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是一個Fürst的女兒1801年俄國吞併喬治亞,原先喬治亞的大大小小的貴族在俄語中也被稱為Knyaz,很多韃靼貴族也自稱Knyaz。
  • 現存最多最長的頭銜,外語女王輸給了鬥牛國王
    說到頭銜,很多朋友應該都聽說過,那是身份地位的一種象徵,特別是某些貴族一定都是有世襲頭銜的。說到頭銜長或多的,大家推測推測也就知道,肯定是那些地位特別高、身份特別多的,比如女王啊、國王什麼的。特別是歐洲中世紀那些,真是長得不得了。
  • 沙俄帝國是怎麼煉成的
    久而久之,在羅馬帝國,「愷撒」不再是一個名字,而變成了頭銜和稱號,是皇帝的代名詞。並且,逐漸形成了一種制度:皇儲(不一定是現任皇帝的兒子)獲得「愷撒」的稱號,並在繼位之後保留這個稱號。但現任皇帝的全副頭銜裡雖然有「愷撒」,但一般被稱為奧古斯都。後來羅馬帝國逐漸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各有一位奧古斯都。同時,把「愷撒」作為皇儲的習慣延續了下來。
  • 還是歐洲首位Z世代女性君主!
    獨立後,比利時沿用歐洲大多數國家使用的政體「君主立憲」制,1831年利奧波德一世(Leopold I)成為首位比利時國王,而現今在位者則是菲利普國王(Philippe Léopold Louis Marie)。
  • 喬治小王子比夏洛特幸運,會得到公爵頭銜,而妹妹只能拿榮譽頭銜
    這位6歲的英國小王子極受歡迎,他是君主制未來的希望,根據英國媒體報導,在喬治小王子成為國王之前,他將會被授予其他新的王室頭銜。現年94歲的伊莉莎白女王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已有68年的統治歷史。在這段時期裡,她尊重皇家傳統習俗,每當家庭男性成員結婚以後,都會向他們贈送一份特殊的結婚禮物。
  • 歐洲歷史上小國林立,但皇帝最多只有三個半,那半個卻是英國
    前幾天發了個微頭條說歐洲最多的時候只有三個皇帝頭銜,今天就來詳細說一下。在歐洲,國王(King)和皇帝(Emperor)是完全不同的,國王是世襲的君主,是某一塊土地的所有者,而皇帝更多的是一種稱號,在拉丁語中最早是「軍事統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