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作品什麼最讓人頭疼?人名和頭銜

2020-12-11 浙江在線

2017-02-04 14:17 |澎湃客戶端

陸大鵬和他的譯作。

約定俗成與尊重原文的矛盾

作為歷史書的翻譯者,主要煩惱在於,在翻譯人名、頭銜等的時候,如何在這兩方面之間平衡:A,尊重原文和邏輯;B,照應中國讀者的習慣。在A與B之間苦苦掙扎的時候,雖然努力做到一致(consistent),但常常做不到。或許人類給無序的自然強加自己創造的秩序,註定是西西弗斯式的努力。

比如,翻譯外國人名,一般有兩個原則:

一、 名從主人,即按照本人的語言發音來翻譯。比如F1方程式賽車手Michael Schumacher,他是德國人,就應當用德語來讀Michael,那麼就是「米夏埃爾」,不是英語的「麥可」。德國人寫的書裡把太陽王路易十四寫成Ludwig XIV,不能按德語翻成「路德維希十四」;法國人把英王Charles I讀成「夏爾」,還是得按照英語讀音翻成查理一世。

二、約定俗成,即大家已經習慣的東西,即便不是那么正確,也不要標新立異。比如Sherlock Holmes,翻譯成「福爾摩斯」,今人看來莫名其妙,當初可能是受譯者的方言影響,但今天如果我們再把Holmes按照標準發音譯為「霍爾姆斯」「赫爾姆斯」,怕是沒人認帳。

以上兩者很難兼顧,尤其涉及歐洲歷史時。名從主人和約定俗成的矛盾,可以說是A和B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現在一般所說的神聖羅馬皇帝Charles V(查理五世),若按照「名從主人」的原則,就麻煩了,他的血統特別複雜,成長經歷也頗為曲折。他從小在佛蘭德(今天的荷蘭和比利時部分地區)長大,可以說他的母語是荷蘭語和法語。那麼,他的名字是否應當是「夏爾」(法語)或「卡雷爾」(荷蘭語)?他是西班牙國王,是不是得按照西班牙語,讀他的名字為「卡洛斯」?後來他當了德意志皇帝,是不是得他把叫「卡爾」?這個問題恐怕要把人煩死。好在中國歷史學屆的前輩,已經定下了「查理」這樣約定俗成的名字,儘管它並非與這位皇帝真正有關係的任何一種語言,而恐怕是從英語來的。

再舉個例子,1066年,諾曼第公爵徵服英格蘭,從此往後幾百年,英格蘭王室是講法語的。所以按照「名從主人」的原則,徵服者威廉就不是威廉了,是法語的紀堯姆(Guillaume);獅心王理查也不是理查,應當是法語讀音「裡夏爾」。

諾曼人驍勇善戰,中世紀的漫長歲月裡,在北歐徵服了英格蘭,在南歐徵服了義大利南半部分和西西里島,建立所謂西西里王國。西西里曾經被拜佔庭和阿拉伯人統治,講希臘語和阿拉伯語的人很多。那麼,這些講諾曼法語的國王,統治著講義大利語、西西里語、希臘語、阿拉伯語的臣民,我們應當怎麼翻譯國王們的名字?「Roger」是「羅歇」(法語)、「魯傑羅」(義大利語),還是乾脆用大家最喜聞樂見的英語「羅傑」?

我曾與幾位英國歷史學家,如丹·瓊斯(Dan Jones)、羅傑·克勞利(Roger Crowley)等探討這樣的問題。他們其實也沒什麼辦法,一般是努力做到consistent,但往往沒用,徒增白髮。尤其克勞利先生通曉英、法、意、西、葡、拉丁、希臘、土耳其八種語言,他告訴我,他也經常為人名轉換的問題痛苦。

 

英國歷史學家丹·瓊斯

英國歷史學家羅傑·克勞利

當俄國人在說「prince」的時候,他們到底在說什麼

講到歐洲貴族頭銜,更加麻煩,有一個問題讓我糾結了多年,也糊塗了多年,那就是:有三種迥然不同的頭銜Knyaz(俄語),Prinz(德語)和Fürst(德語),在英語中都被譯為Prince,但在中文裡如何表達呢?親王?王子?這麼簡單嗎?

我在本文梳理一下這個問題,拋磚引玉。我沒有什麼必然的結論,只是把自己翻譯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產生的一些想法表達出來,向大家討教。

我中學時讀草嬰先生譯的《戰爭與和平》,遇到了一個非常困擾我的問題:俄國為什麼公爵那麼多?簡直成百上千,是個人都是公爵。並且,公爵的兒子,甭管幾個,都是公爵;爸爸還在世的時候,他的兒子們也都被稱為公爵。後來讀一些已經有漢譯的蘇俄人(卡拉姆津等)寫的俄國歷史,注意到同樣的現象。

後來讀英美人寫的俄國歷史書(Robert K. Massie,Bruce Lincoln,Simon Dixon,Isabel de Madariaga等),注意到一點:在英語的文獻裡,講到俄國的時候,極少用Duke(公爵),只有Prince。並且Prince也是何其多也,滿地都是Prince。Prince似乎並不是很值錢,不少Prince就是窮光蛋。最有名的就是Prince Potemkin,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大帝的情人波將金。

波將金享有俄國的Knyaz頭銜和神聖羅馬帝國的Fürst頭銜

所以,我猜測,俄國有一個頭銜,被中國人譯為「公爵」,而被英美人譯為Prince。那麼這裡的Prince顯然不是王子,也不大像是親王。Prince不是那麼簡單。

在請教了俄語專家後,我對這個問題算是明白了,大致梳理如下:

關於俄國的公爵(俄文Князь,英文音譯Knyaz或knez,但在英文中一般譯為prince,所以常被誤譯為「親王」):這個詞源於原始日耳曼語,與英語的king和德語的König同源。Knyaz最初指斯拉夫人的部落酋長,後來成為斯拉夫封建制國家(如基輔羅斯)的統治者的頭銜。

這些國家的中央集權化加強後,有的統治者的頭銜改為Velikii Knyaz (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偉大的Knyaz),一般譯為「大公」,而其下屬的區域性統治者就稱為Knyaz,譯為「公爵」。公爵一般都是曾經的斯拉夫統治者的後代,主要是留裡克和格迪米納斯的後代。到莫斯科公國(與後來的俄羅斯帝國)強盛起來之後,沙皇偶爾會授予公爵頭銜,如彼得大帝授予他的莫逆之交緬希科夫,葉卡捷琳娜大帝授予波將金。

葉卡捷琳娜大帝,俄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是一個Fürst的女兒

1801年俄國吞併喬治亞,原先喬治亞的大大小小的貴族在俄語中也被稱為Knyaz,很多韃靼貴族也自稱Knyaz。所以,公爵的頭銜大大貶值,往往不像西歐的公爵那樣有權勢。斯洛維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斯拉夫國家歷史上也用過Knyaz頭銜。

兼具「公侯伯子男」的德國prince

俄國的Prince是個陷阱,德國的Prince就更麻煩了。

在德語世界,有兩個詞Prinz和Fürst,都會被翻譯成英語Prince。

Fürst有兩個意思:

一、尤其在複數時,泛指貴族、領主,很像英語的lord或baron。順便說一下,無地王約翰和亨利三世時期的Barons' War,曾被錯譯為「男爵戰爭」。這顯然是不符史實的,因為武力對抗英王的肯定不全是男爵(baron),還有伯爵、騎士呢。這裡的錯誤,就是對baron望文生義,不知道baron還有泛指貴族的意思。作為泛指的baron或Fürst,可以譯為「諸侯」。在德語語境裡,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Kaiser)、國王(König)、公爵(Herzog)、伯爵(Graf)等,均可算Fürst。

二、作為一個具體的貴族等級和頭銜,在神聖羅馬帝國,Fürst高於伯爵(Graf)和無統治權的Prinz,但低於公爵(Herzog)。我一般把這個意義上的Fürst譯為侯爵,儘管它與英法意西等國家的侯爵(Marquess)不是一個詞源和意義。

Fürst的一個比較有名的例子,就是葉卡捷琳娜大帝的父親安哈特—採爾布斯特侯爵克裡斯蒂安·奧古斯特(Christian August, Fürst von Anhalt-Zerbst)。他長期在普魯士軍中服役,最終被弗裡德裡希大王封為陸軍元帥,但他一輩子都是個地位並不顯赫、手頭頗為拮据的小貴族,讓嬌貴的妻子牢騷不斷。

葉卡捷琳娜大帝的父親,安哈特—採爾布斯特侯爵

再說Prinz。德語的Prinz和英語的prince雖然同源(拉丁語princeps,就是「元首」,也就是羅馬帝國早期皇帝的正式稱號),但在涵義上有一個重大差別:Prinz不一定是國王的兒子,只要是在神聖羅馬帝國達到Fürst及以上級別的統治者,他的兒子都叫Prinz。也就是說,侯爵(Fürst)、公爵(Herzog)、國王(König)、皇帝(Kaiser)的兒子都享有Prinz的頭銜。在英法意西等國家,一般不會把公爵、侯爵的兒子稱為prince,只有國王的兒子才會是prince。

女性的Prinzessin同理。如,葉卡捷琳娜大帝原名Prinzessin Sophie Auguste Friederike von Anhalt-Zerbst。她的父親是個Fürst,所以她享有Prinzessin頭銜。我將她的頭銜翻譯成侯爵小姐,而不是「公主」。

換句話說,在指代貴族的兒子這個意義上,德語Prinz的指代範圍比英語prince要大。

但是英語prince可以指君主或一個政治實體的統治者,比如列支敦斯登在英文中被稱為一個Principality。但德語Prinz永遠只是某個貴族的兒子,自己沒有統治權,所以德文中列支敦斯登是一個Fürstentum,統治者是一個Fürst,儘管英語裡說列支敦斯登是Principality,統治者是個Prince。

所以嚴格來講,英語裡的Prince of Wales,翻譯成德語的話,用Fürst比Prinz好,因為他(至少名義上)是威爾斯的統治者,而不是威爾斯統治者的兒子。當然德譯者往往根本不翻譯,直接照搬英語Prince of Wales。

如何翻譯Prinz這個詞?我覺得只能請譯者辛苦一點,多查資料,確認涉及的Prinz的爸爸的地位。如果是國王的兒子,那簡單,Prinz就是王子。如果是公爵或侯爵的兒子呢?借用春秋戰國時代的「公子」,即諸侯的兒子,似乎不錯。但在德意志語境裡,出現一個中國味兒特別濃的「公子」,我總覺得太怪異,所以現在還沒有什麼好辦法。這裡提出來,請高人指導。

目前中文世界裡常常把Prinz譯為王子或親王,都不準確。Prinz的概念比王子大。Prinz的地位則往往比中國人想像中的親王要低得多。

與Prinz相聯繫的,還有兩個概念,Kronprinz,Erbprinz。前者簡單,就是國王或皇帝的繼承人,譯為王儲或皇儲即可。Erbprinz則是Fürst以及上諸侯的繼承人,如何翻譯?參考中國,漢代諸侯王的正式繼承人亦稱「太子」。漢以後,親王的正式繼承人改稱「世子」,與德文的Erbprinz頗為貼切。所以我遇到Erbprinz,姑且譯為「世子」,儘管中國味兒也太濃了些。

(原標題《陸大鵬:作為譯者,翻譯人名和頭銜最讓我頭疼》,原作者陸大鵬。編輯陸遙)

1486189025000

相關焦點

  • 陸大鵬:作為譯者,翻譯人名和頭銜最讓我頭疼
    [摘要]作為歷史書的翻譯者,我的主要煩惱在於,在翻譯人名、頭銜等的時候,如何在這兩方面之間平衡:A,尊重原文和邏輯;B,照應中國讀者的習慣。約定俗成與尊重原文的矛盾作為歷史書的翻譯者,我的主要煩惱在於,在翻譯人名、頭銜等的時候,如何在這兩方面之間平衡:A,尊重原文和邏輯;B,照應中國讀者的習慣。在A與B之間苦苦掙扎的時候,雖然我努力做到一致(consistent),但常常做不到。或許人類給無序的自然強加自己創造的秩序,註定是西西弗斯式的努力。
  • 印第安人名翻譯策略探究——以《印第安律師》中的人名翻譯為例
    印第安人名翻譯策略探究——以《印第安律師》中的人名翻譯為例 孫亞衝 (江蘇旅遊職業學院 國際商務學院,江蘇 揚州) 摘 要: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陸上的原住民,他們有著獨特的風俗、傳統和文化。
  • 人名翻譯釋例
    比利時的官方語言是法語和佛蘭芒語(嚴格意義上說是荷蘭語),而André Lefevere出生於比利時的荷蘭語區Ghent(根特),荷蘭語名字Lefevere常常當法語姓名Lefèvre來讀,故整個姓名可以參照法語讀音翻譯。查閱《法語姓名譯名手冊》和《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André通譯「安德烈」,Lefèvre通譯「勒菲弗」,參閱荷蘭語漢譯音表可知詞尾的r要發音。
  • 說說翻譯理念——以人名翻譯為例
    我沒有搜這篇編譯文章對應的原文,所以無法逐字逐句地對比分析,而且編譯也不強調逐字逐句忠實原文,所以這麼做也沒有什麼意義,但我想談一個問題,就是「蘇珊·謝克」這個人名的翻譯問題。 「蘇珊·謝克」是用音譯翻譯出來的,相信大家都能看出來,但翻譯人名除了音譯之外,還要考慮別的因素,比如某些約定俗成的因素。
  • 看完這些中式翻譯作品,我又堅定了好好學外語的決心
    避免直接譯錯意思的烏龍事件,其實只是達到了翻譯中「信」的基本要求。如何準確地把握異國文化複雜的語境,傳達出其基於歷史背景、傳統風俗的特定內涵,才是真正考驗譯者功底的地方。每一部世界名著,背後都站著無數頭禿的翻譯家。/《戰爭與和平》譯者陸大鵬在接受採訪時說,作為歷史書的翻譯者,他最怕的就是翻譯人名和頭銜。
  • 乾貨|外語人名翻譯規則
    ××××××××××××××××× 下文為臺灣人所寫 上次提到:李安被稱為Ann Lee,為何鞏俐不能譯為Li Gong,而是Gong Li?這確實也點出了人名翻譯面臨的另一項挑戰──政治上的問題。 中國和臺灣人名翻譯的習慣大不相同。
  • 「中國最懂契訶夫的人」身後事—童道明:我一直抗拒翻譯家的頭銜
    翻譯契訶夫:「我一直抗拒翻譯家的頭銜」童先生翻譯的契訶夫,除了經典劇目和要演出的本子之外,有許多都是沒有人翻譯過的,比如《沒有父親的人》(即《普拉東諾夫》)和《林妖》。而那些要演出的,導演給到童先生的劇本,童先生說是「導演讓我翻譯的」,「並不是我要用自己的翻譯取代舊譯本,我沒有那樣的心思。」但他自己在文章寫到,自己很抗拒「翻譯家」這個頭銜。
  • 技巧篇:人名該如何翻譯?| CATTI和MTI
    人名翻譯是CATTI和MTI必考項。今天高齋翻譯學堂雒老師Joy和小夥伴給大家總結了人名翻譯常見的翻譯方法。技巧篇:人名該如何翻譯? | CATTI和MTI英文人名的翻譯思維:人名音譯並括號加注。(不要忘了中間的點「·」)加上括號才能方便查找這個人物,因為你翻譯後的名字可能不一定對,別人半天找不到這個人,不知道這個人是誰。哪些不用加呢?比如說「川普」這種廣為人知的譯名。
  • 人名翻譯有哪些注意事項?
    中國名字翻譯成為英文時,按照漢語拼音來書寫,姓和名的首字母都大寫,其中名字的拼音要寫在一起。2. 已有固定英文的中國科學家、華裔外籍科學家以及知名人士,應使用其固定的英文名字。如:李政道譯成「T D Lee」。特別注意:①香港、臺灣、澳門、新加坡等使用漢語的非大陸地區的漢語人名翻譯,不是用漢語拼音。
  • 親歷《泰戈爾作品全集》翻譯項目過程
    但是泰戈爾的遣詞造句自成風格,至今讓很多孟加拉人自嘆弗如,稱其文字「字字珠璣,多一字則繁,少一字則簡」。翻譯泰戈爾作品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2010年泰戈爾誕辰150周年之際,孟加拉語文學翻譯家、中央黨校教授董友忱發起組建《泰戈爾作品全集》翻譯委員會的倡議。年過七旬的他,從城北跑到城西開動員會。他對泰戈爾作品的深情打動了所有譯者。
  • 科貝變回科比 奧運外國人名翻譯也能"走後門"[圖]
    東方網奧運特派記者龔萌欣、劉華賓8月1日北京報導:為了避免北京奧運會時外國人名出現一名多譯的現象,中國唯一的綜合性譯名單位—新華社譯名室承擔了此次奧運人名翻譯的工作。翻譯人名遠不如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譯名室的翻譯人員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 《甄嬛傳》將出口美國 人名臺詞如何翻譯成難題
    聽聞此消息,熱心觀眾和網友在拍手叫好之時,最操心的事是,《甄嬛傳》裡面的那些經典臺詞用英文怎麼表達呢?不少網友表示,最難翻譯的就是人名,其次是臺詞。比如:皇帝、皇后還好翻譯,貴人、常在、答應這些頭銜怎麼翻? 「這真真是極好的」、「皇后萬福金安」、「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賤人就是矯情」等經典臺詞和「一丈紅」、「慎刑司」等專有名詞的翻譯也是一大難題。
  • 海賊王人名翻譯究竟哪個更為準確??「飛六胞」其實更貼近尾田本意
    今天我們來談談人名翻譯,飛六胞終於還是笑到了最後。 溫馨提示:其實這個翻譯版權   原標題:海賊王人名翻譯究竟哪個更為準確??「飛六胞」其實更貼近尾田本意    隨著貼吧最後一位漢化大佬的脫坑,海賊王漢化終於九九歸一。這件事也沒什麼好評價的,因為這樣的結局早已經註定。
  • 海賊王,人名翻譯對比,「飛六胞」其實更貼近尾田本意
    今天我們來談談人名翻譯,「飛六胞」終於還是笑到了最後。 溫馨提示:其實這個翻譯版權不在騰訊漫畫,屬於杭州翻翻文化傳播公司。所以tx表示不背這個鍋,他們只負責運(收)營(錢)。
  • 人名翻譯,究竟怎麼處理才不出錯?
    大家通常注意的只是一些約定俗成的用字,如女士名用「莉」、「莎」之類,所以雅虎現任執行長的名字翻譯為「梅麗莎」而不是「梅力沙」,反過來,「亞歷山大」不能寫成「亞麗山大」。不過名字的翻譯也沒有那麼簡單,就我所見,譯文在名字翻譯上出的差錯並不少見。為此,本文總結了人名翻譯必須注意的幾條建議,如果譯者能注意到這幾點,大多數錯誤都可以避免。
  • 在英語中人名的翻譯技巧
    翻譯在我們從小到大的英語考試中是經常出現的,也許有的人都覺得這個題型沒什麼,或者非常有自信。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在英語中人名的翻譯技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來欣賞一下吧。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些公認名字的中文翻譯與英文原文相差不少,最典型的是國家名:Deutsch翻譯為「德意志」,France翻譯為「法蘭西」,Europe翻譯為「歐羅巴」,American翻譯為「美利堅」。
  • 那是翻譯不行,看到這些人名翻譯,我已笑哭!
    由於中西文化的衝突和隔閡,無論是英文譯本,還是德文譯本,俄文譯本,都存在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所以,當我們中國人為更好地理解《紅樓夢》而艱苦努力的時候,外國人也在為翻譯《紅樓夢》而奮鬥,都是為了這部人類文學的奇特作品。下面,就點評一些《紅樓夢》的英文譯本,從一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隔閡,和《紅樓夢》獨特的語言魅力,既溫習了祖國語文,又能提高一點英文,這是兩全其美的有意義的事情。
  • 《紅樓夢》人名的翻譯
    中國人讀《紅樓夢》尚且如此,要翻譯《紅樓夢》給外國人看,如何處理這些人名無疑更是對譯者的考驗。 說來有趣,我第一次有始有終看完《紅樓夢》讀的是英譯本,是由霍克斯(David Hawkes)與閔福德(John Minford)翁婿翻譯的那個版本,覺得他們在翻譯人名上下了不少功夫,極大地方便了讀者,連我這個中國讀者也感到受益匪淺。
  • 翻譯必備乾貨:句子中出現人名該怎麼寫?
    最近有同學問:翻譯真題裡的人名需要翻嗎?今天就講講考研英語真題中的人名該怎麼翻譯。1「約定俗成」的人名翻譯如果是名人,中文翻譯的名字通行已久,為人接受,約定俗成,那就不必更改,必須按約定俗成的中文翻譯用字來寫,比如以下這些人名:2018年人名翻譯:Shakespeare:莎士比亞(英國戲劇家)2014年人名翻譯:Beethoven
  • 科貝變回科比 奧運人名翻譯也能"走後門"[圖]
    圖片說明:有問題時,翻譯人員往往會查閱由他們編寫的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   東方網奧運特派記者龔萌欣、劉華賓8月1日北京報導:為了避免北京奧運會時外國人名出現一名多譯的現象,中國唯一的綜合性譯名單位—新華社譯名室承擔了此次奧運人名翻譯的工作。翻譯人名遠不如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譯名室的翻譯人員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