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懂契訶夫的人」身後事—童道明:我一直抗拒翻譯家的頭銜

2020-12-14 北青文化客

1957年11月17日,毛澤東主席訪蘇期間在莫斯科大學接見中國留學生,說了一段著名的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當時,在大學禮堂裡「既不靠前也不靠後」的座位上,坐著一個20歲的青年,聆聽著「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這一獨特的青春祝福。他的名字是童道明。

2019年6月27日早晨,著名翻譯家、戲劇評論家童道明先生逝世,享年82歲。時光流逝,當日的青年已經離去。不過很多人都說他有一顆「年輕的心」,是個「蒼老的年輕人」。

檢索童道明先生的作品,他有著一種逆生長的創作力,80年代做研究、寫評論,90年代開始寫散文,2005年起正式投入戲劇創作,2012年又開始寫詩,他身上有一種年輕,而這種年輕似乎也是契訶夫身上的氣質。

童道明

「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為祖國爭了光

童道明的人生,始終伴隨著一個親切的身影—契訶夫。起點是他22歲那年,在莫斯科大學讀三年級,寫下學年論文《論契訶夫戲劇的現實主義象徵》,從此,「契訶夫」、「戲劇」成了他生命中的關鍵詞。

《論契訶夫戲劇的現實主義象徵》這篇學年論文是童道明先生研究的節點,童先生曾不止一次地講過這個故事:「1959年我在莫斯科大學文學系讀三年級,當時要寫一篇題為《論契訶夫戲劇的現實主義象徵》的學年論文。大家都認為這是一篇很難寫的論文,但我還是迎難而上了。我們那一代留蘇學生有一種純真的情懷。能在外國人懷疑的目光下出色完成一項學業,看成是為祖國爭了光。」童先生說,這篇論文的指導教師拉克申是他的第一恩師。拉克申的一句話也讓童先生「一勞永逸」地選擇了日後的志業——讓自己的人生和戲劇與契訶夫連在一起:「他對我說了一句金子般貴重的臨別贈言:『童,我希望你今後不要放棄對於契訶夫和戲劇的興趣。』我聽了他的話。這讓我一勞永逸地決定了日後安身立命的職業。」

「這就是我們的舞臺,一個空的空間。」這是童道明先生翻譯的第一部契訶夫劇作《海鷗》中的第一句臺詞。那是在1991年,但這次的翻譯並不是從契訶夫的原作翻譯過來的,而是俄羅斯導演提供給北京人藝的演出本。「我很幸運,我是在英囯戲劇家彼得·布魯克的名著《空的空間》問世之後面對這句契訶夫臺詞的,因此我可以很痛快地把它直譯過來。」在童先生看來,直譯的方法,不僅能契合契訶夫的「簡潔是天才的姐妹」的名言,也能想起魯迅先生的「直譯論」的合理內核。

翻譯契訶夫:「我一直抗拒翻譯家的頭銜」

與焦菊隱、李健吾共譯《契科夫戲劇》

童道明先生翻譯了不少契訶夫的劇本、小說、信札。童先生翻譯的契訶夫,除了經典劇目和要演出的本子之外,有許多都是沒有人翻譯過的,比如《沒有父親的人》(即《普拉東諾夫》)和《林妖》。而那些要演出的,導演給到童先生的劇本,童先生說是「導演讓我翻譯的」,「並不是我要用自己的翻譯取代舊譯本,我沒有那樣的心思。」

但他自己在文章寫到,自己很抗拒「翻譯家」這個頭銜。「翻譯家的名號在中國非常吃香,我一直抗拒這個頭銜,倒不是矯情,而是不敢浪得虛名。我是因為熱愛契訶夫、研究契訶夫,才做翻譯的。「

2014年,焦菊隱、李健吾、童道明共同翻譯的《契訶夫戲劇全集》出版,這是有關契訶夫的一件大事。近年來契訶夫的劇作不斷上演,但讀者想閱讀劇本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因為他的比較完整的戲劇集已絕版多年。

童先生說,《契訶夫戲劇全集》的出版最讓他感到興奮的是自己的名字能和兩位前輩——焦菊隱先生、李健吾先生——的名字寫在一起。談及這兩位前輩,也恰恰是許多契訶夫劇作舊譯本的譯者,童道明先生有著敬重:「可以自慰的是,兩位已經故去多年的前輩,對我這個後輩也並非一無所知。」在當時,童先生接受採訪時說,談到了契訶夫和與契訶夫有關的人身上的一種「年輕」,這種年輕是與時代同行的年輕:「焦菊隱先生有一個體會,他說很難達到契訶夫那樣的簡潔。健吾先生的語言非常棒,在外國文學界他和馮至先生的漢語水準是第一流的……每個譯者必然有自己的語言習慣。中央戲劇學院有人和我說過,兩位先生的語言跟今天的習慣稍稍有點距離,覺得我的劇本比較適合演出。著名導演彼得·布魯克就認為,契訶夫應該每十年重譯一次,契訶夫是和時代一道前進的,語言也應該隨之更新。」童道明說。

除了戲劇之外,童道明先生對契訶夫的翻譯和整理,很多作品都能看出契訶夫和童道明身上的一種「可愛」。 談及自己翻譯編選的《閱讀契訶夫》一書,童先生說,「是想收錄他的一些富於人性的、像抒情詩一樣美麗的小說,為以往的幾種選本做一個補充。」而書信集《可愛的契訶夫》這部作品乾脆就是以「可愛」作為署名。「讀契訶夫的小說、劇本自然能了解契訶夫,但根據自己的經驗,是在讀完了他全部的四千多封書信之後,才敢說我對契訶夫多少有了真切的認識。」童道明在新書中說,自己對於這位俄國文豪個人的更多了解是來自書信,包括他寫給愛人的情書和與託爾斯泰、高爾基、柴可夫斯基等名人的交往。

曾有人說童道明先生是中國最懂契訶夫的人。「我當然不敢這麼說。」童先生謙遜地說道,但他接下來又說了自己與契訶夫的神交:「我只能說契訶夫是被我非常之牽掛的人,是一個我可以與之隔空對話的人。」截止2018年,童先生創作了12個劇本,其中四個是向契訶夫致敬的。2017年,童先生開始寫公號「童道明札記」,其中有一半的內容是圍繞著契訶夫展開的。「懂得契訶夫的妙處之後,我是給自己下了決心的,一定要簡短,不超過400字,一個一個點,不能超。」

談及自己牽掛的契訶夫,童道明說,最讓他感動的地方,是契訶夫的善良和悲憫情懷, 「(契訶夫)也許是十九世紀俄國作家中最善良的一位。」

在《契訶夫戲劇全集》的新書發布會上,童道明曾借題發揮說:對於文學創作而言,「善良也是生產力」。由此我更加相信:要寫出好的作品,就要做個好人。至於契訶夫的悲憫情懷,童先生說,這是貫穿在契訶夫劇作和人生中的:「很多有成就的戲劇家都是契訶夫傳統的繼承者,像阿爾布卓夫,他曾經想寫個「反面人物」,就是寫不出來。事實上曹禺的劇本裡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反面人物,《雷雨》裡的周樸園並不是。」

劇作家童道明: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

《萬尼亞舅舅》劇照

童道明翻譯契訶夫的作品,從原劇到演出本,從小說到信札,他寫下許多與契訶夫有關的著述和文章,然後,他把契訶夫寫進自己的戲裡,看著他出現在舞臺上。

1996年童先生為紀念契訶夫的《海鷗》首演100周年,創作了《我是海鷗》,2010年初首演這部戲完成首演。2009年童先生創作的《塞納河少女的面模》進入劇場,距離起筆創作這部作品也過去了很多年。他說,這是要等「水到渠成」,要「善於等待」。

童道明開始走向劇作家的道路,動了戲劇創作的念頭,和上世紀90年代中期與于是之先生的一次談話有關。那一天,于是之打電話給童道明,約他在紫竹院公園聊天,那是英若誠先生生病的第二天。「老於和我說,北京人藝有三個清華的畢業生,兩個已經走了,一個又病成這樣……」于是之說到自己的痛心,「北京人藝沒有一出真正為知識分子說話的戲。」

「 我很震撼「,童道明說,「覺得這話還真有道理,《明朗的天》、《丹心譜》都不是為知識分子說話的。我寫劇本就是從老於這句話開始的。人是慢慢地知道自己的可能性的。」

2005年童道明開始提筆寫《塞納河少女的面模》,以翻譯家馮至先生為主人公。「2009年7月11日季羨林先生去世,我加寫了一場馮至和季羨林的戲。這是一代知識分子的整體謝幕。」

而這樣的劇作創作,不僅是指向現實,也是指向了契訶夫。童先生說,他的想法是向契訶夫和曹禺學習,「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學習契訶夫表現在三個方面:知識分子作為戲劇人物的主體;用人與環境的衝突來代替人與人的衝突;賦予臺詞更多的文學趣味和潛臺詞的意蘊。我感覺,我的劇本更適合做朗讀劇。」

2015年是契訶夫誕辰155周年。這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

當年1月20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萬尼亞舅舅》,童道明先生是譯者之一。早在十年前,是在李六乙導演的「慫恿」之下,童先生翻譯《萬尼亞舅舅》:「翻譯《萬尼亞舅舅》有時遣詞用句頗費斟酌,那是因為劇本裡的臺詞太美妙了。」這次翻譯,促使童道明寫了一篇題為《有精神謂之富》的散文。「我把《萬尼亞舅舅》裡的一段獨白拎出來,當作人的崇高的「第三精神境界」:『當我走過那些被我從伐木的斧頭下救出的農村的森林,或者當我聽到由我親手栽種的幼林發出美妙聲響的時候,我便意識到,氣候似乎也多少受到我的支配,而如果一千年之後人們將會幸福,那麼這幸福中也有我一份微小的貢獻。』這是契訶夫《萬尼亞舅舅》裡的一句臺詞。在這段臺詞裡,人超越了自我,把小我化入大我,滿懷信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存在與創造,融入歷史時空與造物主的創造之中。」

1月29日,契訶夫生日當天,話劇《愛戀·契訶夫》在國家話劇院小劇場上演。話劇《愛戀·契訶夫》由童道明創作,王曉鷹擔任藝術指導,楊申導演。該劇以《海鷗》在1869年聖彼得堡首演失敗為背景,講述了鬱鬱寡歡的安東·契訶夫與麗卡·米齊諾娃在創作事業與婚姻情感之間的故事。「契訶夫一生熱烈地愛過兩個女人,一個是他的第一個戀人麗卡·米齊諾娃;一個是妻子克尼碧爾。」談及這部戲的創作,童道明先生說:「我的《愛戀·契訶夫》,是以契訶夫與麗卡·米齊諾娃的戀情為主軸。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我想把這齣戲和文學靠得更近一些。」童道明說:「契訶夫與麗卡·米齊諾娃的戀情持續了8年。在契訶夫後期創作中,有很多麗卡的痕跡。《海鷗》女主角妮娜的生活原型就是麗卡·米齊諾娃。這樣,我便有意識地把《海鷗》的抒情段落納入到這個戲的結構中去。我也意識到,契訶夫最愛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他的《海鷗》的抒情詩與柴可夫斯基的浪漫曲便構成了《愛戀·契訶夫》的情緒性背景。」

「如果沒有遇見契訶夫,我將會是一個怎樣的人?」

創作《愛戀·契訶夫》,讓契訶夫登上舞臺,可以說童道明先生是「根據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使命」。童先生的這部劇也受到了馮至先生的「指引」:「馮至先生說過不少啟發我心智的話,對於他的《杜甫傳》馮至曾說過:用一個現代人的虔誠的心與虔誠的手,描繪出一個唐代的杜甫。我也想努力用一個現代的中國人的虔誠的心與手,描繪出一個俄國19世紀的契訶夫。」

童先生曾說,在《愛戀·契訶夫》裡,希望觀眾一定要注意傾聽契訶夫在劇中說的這一段臺詞:「也不知是有幸還是不幸,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一件事不是遲早要結束的……人不可能一輩子都健康和快樂,總會有什麼不幸的事在等著他。應該對一切都有所準備,對一切所發生的,都看成為不可避免的……需要做的是,根據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使命。」

在劇本《愛戀·契訶夫》裡契訶夫說的最後一句臺詞是:「希望過了一百一十年之後,我可以從墳墓中醒來,至少能用一隻眼睛看看未來的世界,看看是否還有人記得在一百一十年之前,曾經生活過一個名叫安東·契訶夫的人。」

想必,只要中國還有人會捧讀起童先生翻譯的契訶夫,就會想起:在過去,曾經生活過一個名為契訶夫的劇作家,也曾生活過一個名為童道明的「蒼老的年輕人」。

「如果沒有1959年與契訶夫的相遇,我童道明今天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2015年3月14日,童道明翻譯的契訶夫書信集《可愛的契訶夫》出版,在活動現場,童先生動情地說:「當然,我可能還是有研究員的職稱,甚至還有博士生導師的名分,但我的生命之光會暗淡許多。」

自然,在童道明先生這場和契訶夫有關的人生故事裡,生命之光是最為明亮的,遠比身外之物更重要。

在翻譯契訶夫的小說《在故鄉》時,童道明遇到了一句讓他感到十分親切的話:「將自己的全部生命貢獻給一項事業,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情趣的人,也成為一個讓有情趣的人喜歡的人。」

毫無疑問,童道明先生也是這樣的人。

文/北京青年報 記者 張知依

(本文參考了下列文章,謹致謝意:《童道明:我需要契訶夫,契訶夫也需要我》,2014-10-10北京青年報;《<萬尼亞舅舅>和<愛戀·契訶夫>》,童道明,2015-01-17北京晚報;童道明:我是一個早早就懂得鄉愁的人 2018-08-28 北京青年報)

相關焦點

  • 著名翻譯家童道明去世享年82歲,「中國最懂契訶夫的人」走了
    2019年6月27日上午9時,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著名翻譯家、戲劇評論家童道明,在中日友好醫院逝世,享年82歲。1963年後開始,童道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等職,是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 20世紀80年代,中國話劇處於新時期,這是中國劇評家的新的理論思維和中國導演的舞臺革新實踐結合得空前緊密的時期,是中國戲劇評論的黃金時代,是中國戲劇導演的黃金時代,當然,也是中國話劇的黃金時代。
  • 翻譯家、戲劇評論家童道明去世 他說「謝謝契訶夫」,我們謝謝他
    2019年6月27日上午9時,我國著名翻譯家、戲劇評論家童道明在京逝世,享年82歲。1937年,童道明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楊舍鎮(今張家港市),1956年就讀於莫斯科大學文學系語言文學專業;1963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先後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等職務,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 翻譯家童道明談契訶夫:總能擊中人性最脆弱的部分
    在2007年春天,來自英美等國的作家應約薦舉他們最喜愛的十部文學作品,有125位作家參與其事,有544部作品榜上有名,託爾斯泰作品第一,契訶夫小說名列第九。」  做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  北京晨報:今年是契訶夫去世110周年紀念,但似乎沒引起太多反響,這是否意味著契訶夫已經過時?
  • 紀念|著名翻譯家童道明逝世,「中國最懂契訶夫的人」走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著名翻譯家、戲劇評論家童道明,於2019年6月27日上午9時,在中日友好醫院逝世,享年82歲。他於1898年4月25日,給苦悶中的契訶夫寫信,表達了要排演《海鷗》的願望:戲劇觀眾還不知道你。應該讓一個有藝術趣味、懂得你的劇作的美質的文學家(他同時又是個出色的導演)表現你。我以為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選。我抱定了揭示《伊凡諾夫》和《海鷗》中的對於生活和人的靈魂的奇妙展現的目標。
  • 童道明拒"翻譯家"稱號 稱"願自己寫點東西"(圖)
    童道明翻開本子讀起了第一頁的一段話——「2013年8月2號,我收到這個精美大氣的本子,就用做讀書筆記。從今天起我要重讀契訶夫書信,隨手記下所思所感,這意味著閱讀和翻譯契訶夫書信是我接下來半年每天必做的工作。」「我的意思是,當我寫滿一本,我的工作就做完了。」童道明補充道。  契訶夫在童道明的生命裡佔據了重要位置,有的人喜歡在形容童道明的時候,加上「翻譯家」三個字,但童道明總是反對。
  • 戲劇評論家、翻譯家童道明逝世:2個月前最後一次更新公眾號
    6月27日,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戲劇評論家、俄羅斯文學翻譯家童道明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82歲。1937年,童道明出生於江蘇江陰。1955年,在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就讀的他被告知,原本一千多個工科留學名額外,多了5個文科名額。不久後,他成為莫斯科大學語言文學系學生。
  • 《契訶夫戲劇全集》首次出版,110年來他和時代一起進步
    這十六人中,有北京人藝演員濮存昕,劇評家、劇作家、翻譯家童道明,北京人藝院長任鳴、中科院研究員黃紀蘇、編劇史航。12月6日,這十六人和眾多觀眾聚在北京南鑼鼓巷蓬蒿劇場,這一天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契訶夫的讀者。
  • 翻譯家童道明去世 他將我們推上空曠的舞臺感受經典的善良與悲憫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翻譯家童道明去世 他將我們推上空曠的舞臺感受經典的善良與悲憫 來自故宮裡的博物學 | 上海藝術電影聯盟推出德國電影大師展、建國70影展 |《給孩子的簡明中國史》| ......
  • 濮存昕李六乙等人送別童道明,感謝戲劇人成長中有你
    7月3日上午11時,中國社科院外文研究所研究員,著名翻譯家、戲劇評論家童道明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北京人藝演員濮存昕,導演李六乙,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王曉鷹,解放軍總政話劇團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孟冰,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等紛紛前來送童道明先生最後一程。
  • 童道明:創作不跟人討論 嘗試話劇中加大段獨白
    上世紀五十年代,留蘇預備生童道明原本是要去學理工科,陰差陽錯讀了文學。在莫斯科大學留學期間,他因暑假回國而錯過選課,不得已選擇了年輕講師拉克申的「契訶夫戲劇」。這兩個偶然事件令他此生與戲劇結緣。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後,在研究俄羅斯戲劇的同時,他也涉足戲劇評論,成為頗具影響力的劇評家。
  • 著名翻譯家、學者童道明先生去世 享年82歲
    2019年06月27日早晨,著名翻譯家童道明先生逝世,享年82歲。童道明是中國著名翻譯家、戲劇評論家,江蘇省張家港市人,中共黨員;1956年赴原蘇聯留學,就讀於莫斯科大學文學系語言文學專業;1963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曾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為我國文學界、戲劇界撰寫、翻譯了眾多有價值的理論著作和戲劇劇本,是契訶夫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
  • 信紙上的契訶夫質樸有趣——評《可愛的契訶夫》
    從最初的震撼到最後久久難以平復的激動,我像在探險中發現了新天地,不知怎樣和人分享,只能一個人咽下那巨大的驚奇。這就是我心中偉大的作家,我卻這麼晚才發現。在此之前,我從未認真讀過契訶夫。他太有名了,以至於常常被人忽略。
  • 信紙上的契訶夫
    這就是我心中偉大的作家,我卻這麼晚才發現。  在此之前,我從未認真讀過契訶夫。他太有名了,以至於常常被人忽略。和很多年輕人一樣,我剛讀書時也一直被薩特、喬伊斯、卡夫卡、博爾赫斯這樣更時髦、更現代的作家吸引,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就在心裡形成了一個模糊卻牢固的印象:契訶夫是個機智、幽默但有些老套的諷刺作家。
  • 「德語翻譯家」張玉書,最懂茨威格的人走了
    受訪者供圖文| 新京報記者 李一凡 實習生曹夢怡編輯 | 程磊 校對 | 楊許麗本文約2697字,閱讀全文約需5分鐘1月5日13時57分,在昏迷數日後,翻譯家張玉書還是走了。心電圖變成一條直線,「嗶」聲持續良久。然而這位被譽為「最懂茨威格」的老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持久迴響。
  • 「德語翻譯家」張玉書 最懂茨威格的人走了
    1月5日13時57分,在昏迷數日後,翻譯家張玉書還是走了。心電圖變成一條直線,「嗶」聲持續良久。然而這位被譽為「最懂茨威格」的老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持久迴響。此後的34年間,張玉書有了更多社會頭銜和身份:北大西語系學術委員會主席、德語教研室主任、世界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德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但最為人所熟知的,是他用畢生,帶領無數中國讀者,走進了一位猶太文豪的精神世界。
  • 致敬「德語翻譯家」張玉書 最懂茨威格的人走了
    1月5日13時57分,在昏迷數日後,翻譯家張玉書還是走了。  心電圖變成一條直線,「嗶」聲持續良久。然而這位被譽為「最懂茨威格」的老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持久迴響。  1月6日,人民文學出版社發文稱,「他為我們打開德語文學世界的一扇窗,翻譯大量海涅、茨威格等作家的作品,他的去世是中國文學翻譯界的重大損失。」
  • 楊憲益身後,誰來翻譯中國:銀錠橋空 金絲巷冷
    銀錠橋空 金絲巷冷  楊憲益身後,誰來翻譯中國  95歲的楊憲益於11月23日因淋巴癌在北京去世,人們將「大翻譯家」「中西文化的橋梁」「幾乎翻譯了整個中國的人」這樣的頭銜送給這位老人,不過,他生前似乎更習慣稱自己為「翻譯匠」。
  • 翻譯作品什麼最讓人頭疼?人名和頭銜
    約定俗成與尊重原文的矛盾作為歷史書的翻譯者,主要煩惱在於,在翻譯人名、頭銜等的時候,如何在這兩方面之間平衡:A,尊重原文和邏輯;B,照應中國讀者的習慣。在A與B之間苦苦掙扎的時候,雖然努力做到一致(consistent),但常常做不到。或許人類給無序的自然強加自己創造的秩序,註定是西西弗斯式的努力。
  • 陸大鵬:作為譯者,翻譯人名和頭銜最讓我頭疼
    [摘要]作為歷史書的翻譯者,我的主要煩惱在於,在翻譯人名、頭銜等的時候,如何在這兩方面之間平衡:A,尊重原文和邏輯;B,照應中國讀者的習慣。約定俗成與尊重原文的矛盾作為歷史書的翻譯者,我的主要煩惱在於,在翻譯人名、頭銜等的時候,如何在這兩方面之間平衡:A,尊重原文和邏輯;B,照應中國讀者的習慣。在A與B之間苦苦掙扎的時候,雖然我努力做到一致(consistent),但常常做不到。或許人類給無序的自然強加自己創造的秩序,註定是西西弗斯式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