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憲益身後,誰來翻譯中國:銀錠橋空 金絲巷冷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銀錠橋空 金絲巷冷

  楊憲益身後,誰來翻譯中國

  95歲的楊憲益於11月23日因淋巴癌在北京去世,人們將「大翻譯家」「中西文化的橋梁」「幾乎翻譯了整個中國的人」這樣的頭銜送給這位老人,不過,他生前似乎更習慣稱自己為「翻譯匠」。

  1915年,楊憲益的母親在他出生前的一個夜晚夢見一隻白虎躍入懷中。算命先生告訴她,這既是吉兆又是兇兆:這個新生兒在經歷重重磨難和危險之後,將會成就輝煌的事業。「我不知道自己一生的事業是否算得上輝煌……在過去七十餘年生涯中,我確實經歷了重重磨難。所以,那位算命先生盡可以說他的推算大致不差。」楊憲益在自傳《漏船載酒憶當年》中說。

  「文革」中4年牢獄,唯一的兒子在英國自殺,這些算得上磨難,而從1930年代起開始翻譯《離騷》、《史記》、《資治通鑑》、《紅樓夢》,並將中國新文學介紹到西方,這樣的事業也應該稱得上輝煌。當年外文局評每月100元特殊貢獻津貼,其中卻並沒有楊憲益,一位同事說,「要是楊憲益沒有特殊貢獻,局裡就沒有特殊貢獻的了。」

  「無所謂,我哥他總說無所謂。」楊憲益小妹、《呼嘯山莊》譯者楊苡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但在翻譯工作上,他錙銖必較。「他有時候自己加很多注釋,沒把握的地方全列舉出來。」與楊憲益結識20餘年、原譯林出版社社長李景端說,「這個地方根據什麼地方來的,還有哪幾種理解,他把不同的來源在書裡如實地講出來,很負責,不是一家之言。」「大躍進」時期,楊憲益與英國妻子戴乃迭曾用10天譯完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沒有充裕的時間譯得更好些這件事讓他一直感到遺憾。

  「卅載辛勤真譯匠,半生漂泊假洋人。」「或稱翻譯家,實不敢當,翻譯匠則還可以當得。假洋人者,真中國人也。」他這樣說。

  11月29日,楊憲益追悼會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銀錠橋空,金絲巷冷」,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敬獻的輓聯這樣寫道。而楊憲益身後,空寂與冷遇的,又豈止他居住過的一個後海,一個小金絲胡同。文學翻譯本來就是寂寞的事業,季羨林、楊憲益兩位獲得過「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的老人在一年內相繼去世,他們身後,翻譯界迎來一個更加凋零的冬天。

  「人家可不這麼想,人家把我們當翻譯匠」

  打字機敲出來的聲音,是楊憲益家的主旋律。

  楊憲益外甥女,畫家趙蘅還依稀記得,當年她從南京考到北京讀中學,周末住在舅舅家時經常聽到「噠噠噠」的打字機聲響。「他們家子女之間話都少,非常安靜。」趙蘅說。

  打字的是趙蘅的舅母戴乃迭,儘管楊憲益也能用一個指頭砰砰砰地敲,但總是不如妻子打得流暢。他們的工作方式是這樣的:楊憲益拿著中文口述英文,戴乃迭打完後,再由二人潤色、校對。「他說得非常快,有時只說一遍。」趙蘅說。以這種方式,楊憲益和戴乃迭將中國古典文學搬上了西方讀者的書架。

  「現在沒有多少人發現,我哥他一直自稱為翻譯匠、邊緣人。」楊苡說,「我也是搞翻譯的,我哥就嘲笑我翻得慢,我說誰能像你們倆那樣,翻譯嘛(就是慢)。他就笑,說人家可不這麼想,人家把我們當翻譯匠。」其中當然有自嘲的成分,「他有時很無奈,在這個問題上確實不是太滿意。」

  楊憲益曾在自傳中說:「該翻譯什麼不由我們做主,而負責選定的往往是對中國文學所知不多的幾位年輕的中國編輯,中選的作品又必須適應當時的政治氣候和一時的口味。即使是古典詩歌的選擇也要視其『意識形態』和政治內容而定。」

  1958年「大躍進」期間,楊憲益夫婦「沒日沒夜地譯書,快得像發了瘋」,這必然影響到譯作的質量。「我哥跟我叨叨過,他說,上面給一個任務,他們也不懂,叫你1個禮拜就搞出來,就是趕,可還要推敲、潤色啊,信、達,還有個雅嘛。」

  「文人不是翻譯匠。」李景端說,「譯文不是簡單對等,而是兩種文化轉換後產生的新作品。如果是翻譯匠,就用網絡翻譯好了。我們對中國作家宣傳很多,但對中國翻譯家的宣傳遠遠不夠。中國翻譯家五四以來,在推動我國文化建設上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可解放後,翻譯逐漸萎縮成為政治服務、為出國服務的應用工具,文學本身的功能縮小了。」

  直到現在,翻譯在大多數時候仍只是一種工具,或者說是一種技能而已。翻譯匠還是翻譯匠,甚至,連願意做文學翻譯匠的年輕人,都已經少之又少了。

  「翻譯這東西,鑽進去之後才有自由」

  1987年,時任譯林出版社社長的李景端找到楊憲益,希望由他來翻譯《尤利西斯》,這將是這本書第一個中譯本,但這個請求卻被楊憲益拒絕。

  「他說:這本書的確值得翻譯,你有決心引進來是對的。我在英國時就看過,但沒有看懂,我沒有看懂的書,怎麼敢把它翻譯出來?他很坦率地跟我說講:也不是我謙虛,就是英國人也有不少沒看懂。作為出版社,不能因為難懂而不翻,但從我來講,我因為不懂,所以不敢翻,否則就是騙人了。」楊憲益建議,去找一些對英國意識流文學有研究的人,最後,李景端找到了蕭乾。

  「如果是沽名釣譽的人,衝著這個翻譯空白,做起來也不會有人找他的茬。楊憲益是翻譯界的一把尺子,他絕不像現在的人不管科技、教育,什麼都翻,他基本上就翻文學。他說,翻譯這東西,你鑽進去之後,才有自由。他自己喜歡文學,也熟悉作家的狀況,可以互通。如果到另一個領域,老資源完全用不上,新的又陌生,就會出現差錯。當年有人找他翻毛選,他不願意接,他說我是搞文學的,那些政治性很強的我不擅長。」

  「他自己很慎重,不像現在,我們有些年輕人什麼都能翻。」李景端說。而日前被網友披露的「史上最牛翻譯宋瑞芬」則一人通曉數十國語言,的確「什麼都能翻」,最終媒體調查發現,宋瑞芬身份不詳,此事不過是出版界一個潛規則罷了。

  「判斷譯作好壞不太容易,」李景端說,「簡單說,搞翻譯的人容易忽悠人。懂點外語,有本字典就能搞,加上有些出版社急功近利,很混亂。」抄襲、剽竊譯作已經不算新聞,蔣介石都已經變成了「常凱申」。有網友稱,現在的譯作簡直讓人「銷魂」,《機器貓》都能翻譯成《銅鑼領帶》。

  楊憲益晚年曾對市場上出現中譯外的諸多問題看不下去。一次,李景端到他家拜訪,正趕上北大一個人寫來一封信指出目前我國在對外宣傳上的一些錯誤譯法。「你看,這些洋相到現在還沒有人管。」楊憲益說。

  李景端認為,翻譯管理分散在各部門,出版管書,外交部管口譯,科技部管科技翻譯,教育部管翻譯教材,「使不上勁」。「而且,過去翻譯只有外文系作為一門課,現在有翻譯研究生方向了,這是個進步。但現在大學翻譯課有點隔靴搔癢,很現實的一個問題,把蔣介石翻譯成常凱申,怎麼解決?」

  「他們的追求還沒有完全實現,他們本身有遺憾,他們走了對我們來說是更大的遺憾」

  「現在都講經濟。」楊憲益同事,外文出版社的法文翻譯家劉方說。

  據李景端介紹,解放前我國曾出現過一批以翻譯為職業的翻譯家。當年葉水夫翻譯《青年近衛軍》就能在上海買一套房子。在翻譯繁榮的上世紀80年代,劉方翻譯了一本都德的小說,隨後她用5000元稿酬買了一套家具。而現在,一個新譯者的稿費每千字只有60元,而給電視臺翻譯字幕,還能拿到每千字160元到180元的報酬。「搞翻譯沒有幾個職業的,都是業餘的,或者是大學教師。」李景端說。

  學習翻譯的年輕人大多選擇了外企,「現在沒有多少年輕人願意來我們這種『清水衙門』,坐下來一個字一個字地摳。」劉方說,據她了解,搞中譯英的就更少了,基本上都是她的同代人在從事這項工作。國際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2008年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中國真正合格的「中譯英」人才不足百人,缺少「中譯英」將導致文化上的「逆差」。

  與此同時,翻譯界譯德、譯作質量的問題並沒有太大改善。2002年,由李景端發起,季羨林、葉水夫、馮亦代、楊憲益等人共同籤署的《關於恪守譯德,提高翻譯質量的倡議和呼籲》提出,翻譯要既對原文作者負責,又對譯文讀者負責。

  「他們的追求還沒有完全實現,他們本身有遺憾,他們走了對我們來說是更大的遺憾,繼承還是第二步,我們還沒有完全明白這一代人的精神是什麼。」李景端說。

  1981,由楊憲益主編的《中國文學》雜誌效仿英國《企鵝圖書》,推出《熊貓叢書》這一翻譯計劃,楊憲益對此興致勃勃,他第一個要推出的就是在當時身份還比較敏感的沈從文,這位曾竭力向西方介紹中國與中國人的作家。此後是巴金,以及當時流行的傷痕文學。楊憲益曾對妹妹說:「一定要把他們介紹出去,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有古典文學,但我們新文學也不差。」43年前,他在英國翻譯《離騷》時,正是為了向牛津老師表示,中國也有悠久的文學傳統。

  「翻譯不僅是一種文字交流,也是一種思想交流,甚至是人格上的碰撞,有時翻譯會影響好幾代人。」李景端說。楊憲益去世後,熱心的年輕網友重新摘抄了他在上世紀50年代翻譯的維吉爾的《牧歌》:

  看呀,那搖擺的世界負著蒼穹

  看那大地和海洋和深遠的天空

  看萬物怎樣為未來的歲月歡唱,

  我希望我生命的終尾可以延長,

  有足夠的精力來傳述你的功績。

  本報記者 王晶晶

相關焦點

  • 楊憲益:翻譯「整個中國」的人
    《三部古典小說節選》,與戴乃迭合譯,1981,《中國文學》雜誌社。《聊齋故事選》,與戴乃迭合譯,1981,《中國文學》雜誌社。《漢魏六朝詩文選》,與戴乃迭合譯,1986,《中國文學》雜誌社。《賣花女》,[英]肖伯納著,1982,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近代英國詩抄》,1983,人民文學出版社。《古羅馬喜劇三種》,[古羅馬]普勞圖斯等著,1985,中國戲劇出版社。 1915年1月10日,楊憲益出生於天津花園街8號的大公館內。
  • 中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
    這是楊憲益先生在愛妻戴乃迭去世之後寫下的一首緬懷詩。在先生與愛妻戴乃迭相濡以沫將近六十年的歲月裡,熟悉他們的人說,這樣恩愛不渝的夫妻是很少見的。六十年來,楊憲益和戴乃迭的名字從來沒有分開過,即使今天接受我們拜訪的只有楊憲益一個人。
  • 譯者的自信——評《楊憲益翻譯研究》
    然而,明末以來的中國文學經典外譯與接受歷史,以及近年來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礙與困難,使得中國文學「誰來譯」的問題再次凸顯。  《楊憲益翻譯研究》(辛紅娟教授等著,南京大學出版社)一書,正是對上述時代命題的學術梳理與回顧。全書凡31.2萬字,在海內外學者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詳細闡述了中國文學外譯巨擘楊憲益一生的翻譯實踐活動,較全面地呈現出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翻譯影響圖譜。
  • 翻譯家楊憲益:用文字溫潤世界
    其實,翻譯西方文學並不是楊憲益最主要的成就,他將一生的精力,投入到了更為重要的領域: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而他在這方面所做的貢獻,足以彪炳史冊。他和夫人戴乃迭一起,將《紅樓夢》、《儒林外史》、《魯迅選集》等中國古典及現當代名著,翻譯成英文,介紹給西方並獲得廣泛影響。後來還陸續將老舍、巴金、沈從文、王蒙等中國現當代作家的作品推介至西方世界。
  • 楊憲益舅舅:「翻譯了整個中國」的老人
    楊憲益舅舅:「翻譯了整個中國」的老人 發表時間:2011-07-19   來源:>中國青年報
  • 從《楊憲益翻譯研究》說起 譯者的擔當
    玄奘、徐光啟、嚴復、傅雷等一大批傑出的翻譯家,順應時勢、勇於擔當,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新的歷史時期,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宏大語境下,翻譯又面臨著傳播中國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莊重使命。新時代的譯者應該如何履行這種歷史使命?寧波大學辛紅娟教授等人的著作《楊憲益翻譯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份典型的答卷。2019年是楊憲益先生辭世10周年,也是戴乃迭誕辰100周年。
  • 中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去世 笑容永留存
    中國著名翻譯家、《紅樓夢》英譯本作者、外國文學研究專家、詩人楊憲益。(2009年9月17日拍攝)    中國網  胡迪/攝影    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郭曉勇和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黃友義為楊憲益先生頒發「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 翻譯界界英才楊憲益去世 生前幾乎「翻譯了整個中國」
    他是把《史記》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譯的《魯迅選集》,是外國的高校教學研究通常採用的藍本;與夫人合作翻譯的三卷本《紅樓夢》,與英國兩位漢學家合譯的五卷本(譯名《石頭記》)一併,成為西方世界最認可的《紅樓夢》譯本……他還翻譯了《離騷》、《資治通鑑》、《長生殿》、《牡丹亭》、《宋元話本選》、《唐宋詩歌文選》、《魏晉南北朝小說選
  • 專訪|翻譯家胡志揮憶楊憲益:去他們家,帶瓶酒就可以聊天了
    楊憲益是我國首屈一指的翻譯家,被譽為「翻譯了整個中國」。他不僅中譯作品頗豐,而且在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學方面居功甚偉。楊憲益與夫人戴乃迭共同獻身翻譯事業半個世紀,從《紅樓夢》《離騷》《儒林外史》《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到魯迅、巴金、沈從文,讓西方人讀懂了紅樓舊夢、魏晉風骨,讀懂了中國文化。
  • 翻譯界泰鬥楊憲益辭世:他們創造了翻譯史上的奇蹟
    自1953年起,楊憲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譯專家,與夫人戴乃迭翻譯了中國古典小說《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唐代傳奇選》《宋明平話小說選》《聊齋選》《儒林外史》《老殘遊記》及《離騷》《資治通鑑》《長生殿》《牡丹亭》《唐宋詩歌文選》等經典作品。
  • 中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逝世 曾英譯《紅樓夢》
    中國日報網消息:中國著名翻譯家、《紅樓夢》英譯本作者、外國文學研究專家、詩人楊憲益23日在北京煤炭總醫院逝世,享年95歲。楊憲益1915年生於天津。1934年天津英國教會學校新學書院畢業後到牛津大學莫頓學院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學、中古法國文學及英國文學。1940年回國任重慶大學副教授。
  • 毛澤東問楊憲益:你覺得《離騷》能夠翻譯嗎?
    他24歲留洋英國,娶了一位英國太太,共同翻譯了《紅樓夢》。1953年接受毛主席接見時,周恩來特別介紹:這是一位翻譯家,已經把《離騷》譯成了英文。1953年,楊憲益跟一群科學家、藝術家一起接受毛主席接見。周恩來特別介紹:這是一位翻譯家,已經把《離騷》譯成了英文。毛主席握了握他的手說:「你覺得《離騷》能夠翻譯嗎,嗯?」
  • 紅樓夢英譯本作者翻譯家楊憲益逝世享年95歲
    自1953年起,楊憲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譯專家,與夫人戴乃迭翻譯了中國古典小說《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唐代傳奇選》《宋明平話小說選》《聊齋選》《儒林外史》《老殘遊記》及《離騷》《資治通鑑》《長生殿》《牡丹亭》《唐宋詩歌文選》等經典作品。上世紀60年代初,楊憲益戴乃迭夫婦開始翻譯《紅樓夢》,最終於1974年完成並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
  • 楊憲益夫婦翻譯全中國 遺憾未多介紹沈從文作品
    楊憲益夫婦 翻譯了整個中國  《楚辭》、《史記》、《紅樓夢》以及《魯迅文集》 等作品,都因他們的翻譯為世界所知曉  《環球人物》雜誌特約記者 周越峰 張曉虹  2009年,多位文化老人離我們而去,臨近歲末,這份名單裡又添上楊憲益
  • 94歲翻譯家楊憲益去世 曾將《紅樓夢》譯成英文
    楊憲益夫婦所譯英文三卷本《紅樓夢》。     出生於1915年的著名文化史學者、外國文學研究專家、翻譯家、詩人楊憲益昨天早上6點45分在煤炭總醫院去世,享年94歲。    趙蘅說,楊憲益生前對生死看得很淡,山東電視臺「數風流人物」來採訪他,他說得很幽默。但是在與疾病做鬥爭時,他又表現出非常頑強的生命力。「前不久,他的《去日苦多》由青島出版社出版,儘管不太方便,他還堅持自己題寫了書名。」     楊憲益家人表示,楊憲益的喪事從簡,中國外文局稱,希望給楊先生開一個追悼會,但時間尚未確定。
  • 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去世 世上少了個可愛的老頭
    1953年楊憲益調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譯專家,與夫人戴乃迭(英籍中國文化學者)合作翻譯了一千多萬字的中國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著作,包括離騷、楚辭、史記、魏晉南北朝小說、唐傳奇、《資治通鑑》、魯迅文集等等。從六十年代初開始,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開始翻譯《紅樓夢》,於1974年完成,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譯文書名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楊憲益獲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一生追求信達雅(圖)
    中國網9月17日北京訊2009年9月17日,中國翻譯協會在京舉行儀式,授予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楊憲益先生「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郭曉勇,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為楊憲益先生頒發了榮譽證書,並宣讀了中國翻譯協會《關於授予楊憲益先生「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的決定》。  郭曉勇在頒獎儀式上表示,楊憲益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在國內外翻譯界和文化界享有較高的影響力和崇高威望。
  • 著名翻譯家楊憲益逝世 老友錢鍾書贊其詩作(圖)
    楊苡聽哥哥講過,並不喜歡《紅樓夢》,但還是硬著頭皮和夫人一起把它翻譯了出來。  楊先生的夫人戴乃迭是英國人。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楊憲益、戴乃迭聯袂將中國文學作品譯成英文,從先秦散文到中國古典小說《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唐代傳奇選》、《宋明平話小說選》、《聊齋選》、《老殘遊記》,以及全本《儒林外史》、《紅樓夢》,達百餘種。戴乃迭的母親曾對她說:「如果你嫁給一個中國人,肯定會後悔的。」
  • 楊憲益逝世十周年:我不是翻譯家,只是翻譯匠
    楊憲益,是被譽為「翻譯了整個中國」的人。他先後在國立編譯館和外文局工作,英譯《史記》《紅樓夢》《魯迅選集》,中譯《奧德修紀》《牧歌》《羅蘭之歌》,為東西文化交流貢獻了累累碩果。二位都是非常了解楊憲益先生的人,能否給大家講一下楊先生的故事?趙蘅:今天能到這兒來,是因為春天時的一個約請。這麼多年來,關於我舅舅方面的採訪和活動我都不會拒絕,覺得應該到場,畢竟有這份情感。今天來到這裡做嘉賓,我實在不敢當,因為我只是一個晚輩親屬,對楊憲益的譯著研究方面沒有什麼建樹,只是他身邊,尤其最後十年陪伴他的一個晚輩親人而已。
  • 中國典籍「誰來譯」
    作者:辛紅娟(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中華文化「走出去」,在更廣闊的話語系統中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已經成為急迫的時代命題。然而,典籍外譯與接受歷史,以及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礙,再次凸顯了翻譯過程中「誰來譯」的問題。  對於中國譯者承擔典籍翻譯的問題,大多數西方學者持否定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