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君主為何在中文中被翻譯成沙皇,而不是正常意譯為皇帝?

2020-12-20 國史拾遺

大家知道,不同語言之間,特有名詞的翻譯是有講究的,以中國為例,我們中國對於非漢文化圈的國家領袖,通常也是按照自己的習慣翻譯的,比如大家都聽過,法國皇帝拿破崙,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等。這些歐洲國家的領袖,我們也翻譯成「皇帝」。但有一個例外,就是俄國,帝俄時期的俄國領袖,我們一般不翻譯成「皇帝」而是翻譯成「沙皇」。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這既和歐洲歷史有關,也和我國自身在翻譯上的處理有關。「皇帝」本為漢語中專制王朝君主的稱號,後來被中國人用來對譯西方語言中「emperor」一類的詞,而且由於西方語言中男女有別,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Empress(「女皇」或「女帝」),比如著名的英國女皇。

拿破崙翻譯成法國「皇帝」,但路易十六卻翻譯成法國「國王」

但是,歐洲國家的「皇帝」在本族語言中是什麼意思呢?漢字中對西方「皇帝」 一詞的翻譯,主要來自拉丁語:Imperator和Caesar這兩組字根所衍生出的名詞。第一位使用這個稱號的,是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屋大維,他擁有Imperator Caesar Augustus的頭銜。

這個Imperator源自於動詞imperare,意為統率或指揮,Imperator指軍隊的指揮官,Caesar,是凱撒的名字,屋大維是他的養子及繼承人,Augustus是一種具有莊嚴感的尊稱。

凱撒

在羅馬分裂為東西羅馬後,有兩個合法皇帝。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後,羅馬教宗在名義上臣服於東羅馬皇帝,於是這就造成一種類似洪秀全與楊秀清的局面,皇帝只有一個,是上帝在人間的政治事務代表;教皇也只有一個,是上帝在人間的宗教事務代表。這和古代東亞大陸很類似:中國皇帝是合法的(日本有獨立的島國地緣觀,自稱「天皇」),其它國家想稱帝,只能悄悄稱帝,比如越南,外王內帝。當然,宋代後這個價值觀受到很大衝擊。

那在稱「皇帝」之前,歐洲國家君主稱呼什麼呢?King啊,中國翻譯成國王;在漢文化中,皇帝是比國王要高一檔的,比如,中國的君主稱為皇帝;但藩屬國,比如朝鮮的君主,只能叫國王。我國把類似的等級也延伸到了歐洲君主這裡。

歐洲所謂「皇帝」頭銜的歷史也很亂,但全都是源於羅馬,近代以來很多國家的君主給自己加上「皇帝」稱號,是因為他們自認為是羅馬的名義上的法統「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人;當然,東歐的俄國不一樣,他們是一直認為自己是東羅馬帝國的延續。

查理曼大帝

19世紀早期,當時歐洲的只有法國(拿破崙)、奧地利和俄羅斯三國有「皇帝」。19世紀中期後,德國及英國君主相繼獲得「皇帝」稱號。當然,這些「皇帝」在本語的稱呼中,也是源於羅馬,比如德文「皇帝」是Kaiser,凱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法語中皇帝稱呼為Empereur源於羅馬的Imperator。

那為什麼俄國會被單獨稱呼為「沙皇」呢?這實際是翻譯的誤區,一開始,俄國最高統治者的最高頭銜僅是「沙皇」(俄語:царь),當然,也就是「愷撒」的意思,這個詞並不是俄羅斯專用的,很多斯拉夫民族國家的君主都採用這個頭銜,保加利亞、基輔羅斯、塞爾維亞都是這麼稱呼的。但由於俄語的發音相對更獨特,所以漢語一半音譯一半意譯,翻譯成「沙皇」。

但是,俄羅斯帝國實際上到了後來,統治者的稱呼是改了的。

1721年,俄羅斯沙皇國元老院授予沙皇彼得一世以「皇帝」(俄語:Император)的頭銜,「沙皇」一詞在官方定義下改與「國王」同等。實際上,這才是「俄羅斯帝國」的開始,1689年和清朝在東北打仗的時候,俄國國主還沒有稱帝。而「Император」一詞,還是源於拉丁語的Imperator。

1547年至1721年間,伊凡四世加冕沙皇后,彼得大帝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之前的俄羅斯國號為「沙皇俄國」或「俄羅斯沙皇國」,1721年之後改為俄羅斯帝國

至於俄羅斯皇帝的頭銜全稱,根據1906年《俄羅斯帝國基本法》,是這個:「蒙上帝恩典,全俄羅斯、莫斯科、基輔、弗拉基米爾、諾夫哥羅德的皇帝和獨裁者,喀山沙皇,阿斯特拉罕沙皇,波蘭沙皇,西伯利亞沙皇,陶立克克森尼索沙皇,喬治亞沙皇,普斯科夫的領主,兼斯摩稜斯克、立陶宛、沃裡尼亞、波多裡亞和芬蘭大公;愛沙尼亞、利沃尼亞、庫爾蘭和瑟米加利亞、薩莫吉希亞、比亞韋斯託克、卡累利阿、特維爾、尤格拉、彼爾姆、維亞特卡、保加爾以及其他區域的王公;下諾夫哥羅德的領主和大公,切爾尼戈夫、梁贊、波洛茨克、羅斯託夫、雅羅斯拉夫爾、別洛焦爾、烏多利亞、奧勃多利亞、孔迪亞、維捷布斯克、姆斯齊斯拉夫國君和所有北部區域的君主;伊比利亞、卡塔林尼亞、卡巴爾德尼亞土地和亞美尼亞區域的君主;切爾卡斯亞和山地王公及其他的世襲領主和統治者;突厥斯坦的君主;挪威王位繼承人,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施託爾曼、迪特馬爾申和奧爾登堡公爵……。」

至於為什麼俄國要改君主稱呼,這和俄國情況有關,俄國當時西化風氣比較重,「沙皇」的稱呼源於「凱撒」,這個詞實際在之前含義有些廣泛,可以指羅馬帝國皇帝,也能指皇儲,當時俄國怕對自己有文化成見的西歐國家玩文字遊戲,所以改成「皇帝」(Imperator),這個詞屬於定性類的,沒有爭議。

彼得大帝,這才是第一位俄羅斯皇帝

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因為之前的稱呼已經翻譯成「沙皇」而不是「國王」了,在中文語境,已經認為俄羅斯是帝國了,所以俄國人改了稱呼,咱們也就沒必要再跟著改,所以仍然習慣叫「沙皇」而沒有再改成「皇帝」。

作者:雲帆

相關焦點

  • 國王、可汗、蘇丹、法老等君主稱號跟皇帝一樣嗎?是否翻譯問題?
    或許很多人對不同的君主稱號都有一個疑問,這些所謂的國王、可汗、蘇丹、法老、天皇、埃米爾、沙皇等君主稱號,跟皇帝是否一模一樣,只是不同國家的不同翻譯。現在小編對這些君主稱號逐個分析,看是否跟皇帝一樣,以下都是小編個人觀點和看法,讀者們如果對此有不同觀點和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 歐洲國家的君主為何都是國王,而不是皇帝?這裡面隱藏著大學問
    從中文字面意思上,國王跟皇帝很明顯是兩個不同的身份,古代中國的君主從秦王朝到清王朝都是皇帝而不是國王,而那些臣服於中國,成為中國藩屬國的國家的君主就不能稱皇帝,必須稱國王,比如朝鮮國王、越南國王等,所以在中華文化圈,國王跟皇帝毫無疑問是兩回事。
  • 中國皇帝給沙皇寫了一封信 俄羅斯人花了56年時間才看懂
    不過,再難學總是會有人學會的,現在中俄兩國交流有翻譯,語言上根本不是問題。可是這種情況如果倒回去400年,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那時候沒有中俄翻譯人員,中俄兩國交流怎麼辦呢?明朝萬曆年間的時候,沙皇派使者出使中國,為了表示友好,萬曆皇帝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給沙皇。結果俄羅斯人帶回去後愣是沒看懂,那時候整個俄羅斯也沒有一個會中文的。萬曆皇帝也是疏忽了,他咋就沒想到俄羅斯人看不到中文呢。
  • 俄羅斯人為啥把蒙古金帳汗國的統治者稱作「沙皇」?
    (愷撒)沙皇(царь) 一詞中的「沙」來自拉丁語中愷撒(Caesar)的轉譯(Цезарь),царь就是「大皇帝」的意思。當時,俄羅斯人尊稱東羅馬帝國的君主為「沙皇」,而認為俄羅斯的大公們是羅馬帝國沙皇的大臣。但是,隨著羅馬帝國倒塌,蒙古帝國的崛起,原本的勢力範圍被重新構建。1236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統帥「長子軍」西徵,到1240年先後徵服了欽察草原、克裡木、高加索(到打耳班)、保加爾(保加利亞)、伏爾加河和奧卡河地區以及第聶伯河流域的羅斯各公國。
  • 陸大鵬談翻譯:歷史上的「王朝」與「皇朝」
    但金雀花家族的君主從未稱帝,他們的國家從來不是正式的帝國。對於這種帝國,我權且稱之為「有實無名的帝國」。而相比之下,長期分裂、皇帝沒有實權的神聖羅馬帝國就是「有名無實的帝國」了。約1172年金雀花帝國的版圖,深黃色為直接控制,淺黃色為間接控制地區。英國可能是最典型也最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了。
  • 從「國王」到「皇帝」:君主應該如何正確稱呼
    在西方,無論「帝國」還是「皇帝」,均為羅馬帝國開創的傳統。有趣的是,「皇帝」和「帝國」最初在羅馬並非是國王為了追求超然地位而產生的稱呼。恰恰相反,這些都是君主不願意被當成君主的產物,只是到了後來,由於羅馬帝國聲威遠播,反倒成了帝國正統。       羅馬帝國本是一支拉丁部落暴發的產物。
  • 時勢造英雄;阿列克塞的精神被寫進課本中,嵌入俄羅斯人的腦子裡
    他們即將在俄羅斯進行統治。瑞典人在芬蘭那方面瓜分掠奪物品,也覬覦俄羅斯帝位。俄羅斯國家受到徹底毀滅、萬劫不復的威脅。在國家迭遭不幸、災難深重的時刻,一個由享有特權的大貴族組成的議會選出一個15歲的青年為俄羅斯帝國皇帝。此舉看來,並非是完全可靠的,結束動亂的善謀良策。
  • 我們都知道「皇帝」這個稱號是秦始皇帶來的,那西方是怎麼來的?
    嬴政樂壞了,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古今無雙、天下無敵,於是乎就和李斯等大臣商量,弄個最牛的「頭銜」來給自己戴上,最終選定了「皇帝」,這意思是,嬴政幹得那些牛事「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三皇五帝算個毛啊,夏商周的國王天子更算個什麼啊,朕才是古往今來第一厲害!嗯,沒錯,從那時候起,「朕」成了皇帝的專有自稱。
  • 俄國君主立憲改革為什麼走向失敗
    按理說,在俄國這樣一個以基督教為主流文化的國家,應該像羅馬天主教會一樣,對西歐各國世俗王權進行有效地制約,阻止皇帝專制的中央集權大一統局面的出現,或者像英國、荷蘭等國的基督教會一樣,推動俄國完成君主立憲改革。
  • 翻譯漫談:直譯與意譯
    後來有人提出直譯和意譯是一回事,是無法區分的。 1946年,朱光潛在「談翻譯」一文中寫道:「所謂『直譯』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譯,有一字一句就譯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動。所謂『意譯』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達出來,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譯』偏重對於原文的忠實,『意譯』偏重譯文語氣的順暢。
  • 美國、英國、德國這些美好中文名怎麼來的?為何不稱美國為米國?
    英國人最初來到中國,中國人自然而然將「English」翻譯成英吉利,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訪華,乾隆皇帝在給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國書中即稱英國為「英吉利國」。在更早之前的康熙年間,中國人還一度稱英國為「英圭黎」,如廣東碣石鎮(位於今廣東省汕尾市)總兵陳昂在給康熙皇帝的奏書中說:「臣遍觀海外諸國,皆奉正朔,惟紅毛一種好宄莫測,中有英圭黎。」
  • 德國公主嫁到俄羅斯成了女沙皇,讓上百萬德國人至今生活在他鄉
    這個說起來要追溯到18世紀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別走開,我儘量簡潔明了的把這個事情捋清楚。德國公主嫁到俄羅斯的,奪了丈夫沙皇彼得三世的皇位,鼓勵德國人移民到俄羅斯德國(時為普魯士)的一個小公國的公主索菲婭·奧古斯特,改名為葉卡捷琳娜後嫁給了俄羅斯帝國的皇儲彼得三世,彼得三世不喜歡她。
  • 英漢翻譯技巧 | 意譯
    ,還需要了解一定的翻譯技巧,那我們今天就來簡單地談一下意譯。所謂意譯,即根據原文的大意來翻譯。與直譯不同,意譯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譯。意譯通常在翻譯句子、詞組或更大的意群時使用較多,主要在原語與譯語體現巨大文化差異的情況下得以應用。從跨文化語言交際和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意譯強調的是譯語文化體系和原語文化體系的相對獨立性。那麼,今天筆者就以自己曾經接手的一個翻譯項目為例,來簡單談一下意譯。
  • 俄羅斯作家聶爾卡吉的作品將翻譯成中文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秋明國立大學出版社社長謝爾蓋·西馬科夫在接受衛星通訊社專訪時表示,俄作家安娜·聶爾卡吉的作品將被翻譯成中文,目前正翻譯並尋找出版商。安娜·聶爾卡吉是俄羅斯少數民族、最北面部馴鹿的涅涅茨作家。他們過著遊牧生活。她的作品主要是介紹俄羅斯北部土著民族的生活,並體現傳統與現在之間的衝突。西馬科夫介紹稱:「安娜·聶爾卡吉反映了土著少數民族的問題,這個問題對全世界來說是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她是我們地區唯一的此類作家。她完全有機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蚌埠被意譯為「珍珠港」 中文地名英譯標準不統一
    張力為攝近日,《上海道路名稱音譯導則》出臺,細心的網友發現,同樣是「東」字,「東寶興路」譯為「Dongbaoxing Road 」,而「南京東路」譯為」EastNanjing Road 」。之所以有不同的翻譯,是因為前一個地名是專有詞彙,後一個地名屬於非專有詞彙,《導則》中規定,專有詞彙需用拼音表示,非專有詞彙則可以用英語直譯。
  • 克裡米亞戰爭打到一半,沙皇為何突然自殺?
    沙皇死於1855年,成書於1908年的《19世紀俄國史》推測尼古拉一世死於服毒;此外為尼古拉一世作傳的德國作家西爾德同樣持此觀點,那麼高高在上的沙皇為什麼要自尋短見呢?
  • 翻譯方法 | 音譯(transliteration)、意譯(paraphrase)和綜合譯法
    Motor 音譯為「馬達」 而意譯為「發動機」綜合譯法:經典例子:Coca-Cola - 可口可樂英國牛津大學主要的圖書館 Bodleian Library, 「博德利圖書館」 可算為音譯,而錢鍾書老先生,將其譯為「飽蠹樓「(蠹魚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書蟲,經常啃食書籍紙張。於是錢老根據這個以及其餘音節,將其譯作了具有中文古色古香之美的「飽蠹樓」:像書蟲一樣「啃食」書籍到飽「,體現出了圖書館中的人求索知識的不懈狀態,同時樓字說明了圖書館的建築屬性)也是綜合譯法的典型代表。
  • 英語句子翻譯到底怎麼去翻譯?直譯?意譯?
    以考研英語為例,關於翻譯的標準大家眾說紛紜,小郭老師認為別管別人如何高談闊論翻譯的標準,一切還是要以大綱為標準,大綱裡翻譯的評分標準是這樣的:一、如果句子譯文明顯扭曲原文意義,該句得分最多不超過0.5分;二、如果考生就一個題目提供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譯法,若均正確,給分
  • 2021英語備考:直譯和意譯在翻譯中的結合
    直譯和意譯,作為翻譯中極為主要的基本翻譯方法,在實踐中,擁有各自的優勢,本文旨在分析直譯和意譯在翻譯實踐中的結合,為翻譯學習者提供更多的翻譯思路。   直譯,在我理解,即直接翻譯出來,要求忠實原文,但在其翻譯過程中,也不是機械地翻譯,同時也要求遵循原語所要表達的色彩,不能隨意篡改其表述的內容。
  • 中文翻譯很害人!
    但一有了中文名稱,很多人反而猶豫了,為什麼是優步呢,難道英文應該說you-ber?偏偏U這個英文字母特別煩。同樣是開頭,ukraine,發音you-克蘭,中文卻叫烏克蘭。敢情該發「烏」的時候我們翻「優」,該發「優」的時候我們翻「烏」。中文翻譯為什麼反著來?要不要這麼顛倒眾生啊!有時真懷疑當初定國名的人根本不懂英文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