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滴滴收購優步,使得Uber這個詞怎麼念成了熱門話題。
本來,沒人覺得這是個問題,大家都烏ber烏ber地叫。但一有了中文名稱,很多人反而猶豫了,為什麼是優步呢,難道英文應該說you-ber?
偏偏U這個英文字母特別煩。
同樣是開頭,ukraine,發音you-克蘭,中文卻叫烏克蘭。
敢情該發「烏」的時候我們翻「優」,該發「優」的時候我們翻「烏」。中文翻譯為什麼反著來?要不要這麼顛倒眾生啊!
有時真懷疑當初定國名的人根本不懂英文念法。
還好,ugly是個形容詞,不用翻發音。假如有人取名ugly,斷不會被翻成烏戈裡或優格利吧。
說到翻譯,前幾天有人問我為什麼中國主流媒體都說「川普」,跟Trump的英文發音相去甚遠。
他覺得翻「川普」較接近,「創普」也可以,問我怎麼看?
我說我跟黨走!
我說,可能「川普」有歧義,易被理解成四川普通話;「創普」更象個品牌名;而「床鋪」、」床破「顯然太玩笑。其實外國人名就用那幾個字,音要接近還得符合國籍,如俄羅斯多「斯基」法國人多」讓「;符合性別,如女性用「婭」「娃」男性用「亞」「瓦「等。
(不知為何,希拉蕊這個翻法很不女性,因為她很tough?)
他想了想,最後說,還是黨英明。哈,顛覆成功!
其實Tr國內常分解成兩個原音來翻,不知是什麼道理。川普是個例子,還有卡斯楚Castro,不是卡斯楚更接近發音嗎?難怪我們學了半天還是開不了口。
一直以來,大陸媒體和北美的譯法都有差別。憑心而論,美國華人媒體的音譯更貼近,用詞也雅。
比如Bush,國內翻布希,北美翻布希。Nixon,尼克森,他們翻尼克森。還有Michael Jackson, 我們翻傑克遜,這是什麼鬼,哪來的遜音啊。
而且,翻譯人名,美國華人媒體會儘量使用中文姓氏。
比如歐巴馬,他們說歐巴馬。裡根——雷根;柯林頓——柯林頓;戈爾——高爾。不僅音更近,也更象中文名。
假如你說慣了希拉蕊,你可能根本就不會再發Hillary的音。北美則翻喜萊莉。為什麼是喜?因為中文裡有這個姓。
除了人名,地名的翻譯有時也讓人摸不著頭腦,好像沒有規律可言,很隨意。
比如New York翻紐約,但New Jersey卻不翻紐澤西,而是新澤西。一會兒音譯一會兒意譯,有個統一的規範好不好?
再比如,幾年前,關於法國坎城的翻譯,也是引發熱議。
Cannes在法語裡發音 ga ne, 英文發音則同can。所以大陸以外有翻坎城,也有翻康城。大陸取法語發音,這本是善舉,可惜坎城的拼音是jia na,要念ga na,得是嘎納。
也因此,每年坎城電影節都很同情主持人。明明知道怎麼念,但看著坎城兩個字還得硬生生念成ga na。真正錯亂。
Uber有句口號:Choice is a beautiful thing。
所以,煩請以後管起名的人三思,Get a name matches your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