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有話說:汪培珽大家大概並不陌生,她推薦的書單也受到家長的追捧。但是光有書不夠,怎麼和孩子一起徜徉在書的海洋呢?汪培珽《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給我們不錯的建議,假期一起閱讀吧。)
「念英文故事書」 這幾個字,簡直就像一顆手榴彈。每次我一提出來,總覺得聽到的父母們,就會直覺地馬上往後跳了三步遠,好像它會爆炸似的。但很奇怪的是,父母卻不會馬上逃走,而是存著戒心地遠遠望著我,問道:
「我的英文很差,要怎麼幫孩子念?」
「我的發音不是很標準,可以念嗎?」
如果你以為那些英文還不錯、明明可以勝任的父母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那可就大錯特錯了。我認識一對夫婦好友,兩人都有美國碩士學歷,要不是我不厭其煩、苦口婆心勸說,外加故事書都提到了他們家門口,另一個愛聽英文故事的孩子,可能也不會出現。
「孩子聽得懂英文嗎?」通常是媽媽們先被說服,一旦回家開始實行,爸爸就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說到這兒,我就不得不勸勸爸爸們:「不能幫忙也就算了,但總該在旁邊打打氣吧,怎麼光說些惹人厭的話呢?」如果你是英文能力比媽媽好的爸爸,請嘗試一下,媽媽念中文故事書,英文的就由你來念。
英文故事書,我是怎麼念給孩子聽的呢?
一、一句英文一句中文
就像自己是一名英文同聲傳譯員,有人說了一句英文,馬上將之翻譯成中文說出來,只是這兩個角色都是由自己擔任而已。例如——
英文:Danny is in a hurry。
中文:Danny 走得好匆忙。
英文:「I am six years old today。」Danny said。
中文:Danny 說:「我今年六歲了。」
1、英文完全照書念
英文部分照書念,維持原汁原味。當然英文能力很好、不怕教錯孩子的父母,不在此限。
2、中文翻譯要自然、口語化,不用拘泥於逐詞翻譯
中文翻譯的部分,就是當你念完了英文之後,腦子裡出現什麼樣的中文意思,就將這個意思說出來。其實這就像我們幫很小的孩子念中文故事書時,通常不會照本宣科,而是看完文字後再用自己的口語說出來,是一樣的道理。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不要拘泥於英文單詞的逐詞翻譯,先了解整句的意思,再用中文說出來就好。多翻譯了一個詞或少翻譯了一個詞都不要緊,只要全句的意思沒錯就好,倒是說得自然、口語化還比較重要。別讓孩子疑惑,爸媽怎麼普通話說得怪怪的,像是用外國人的語言邏輯在說話。
例如前面那句 「『I am six years old today.』Danny said. 」就有媽媽問到「Danny said」,翻譯時是應該像我們說中文的方式,放在句子的前面,還是照英文原文放在後面呢?我會說當然是放在前面,因為這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說話的樣子啊。
如果連翻譯的中文部分都說得彆扭、不好聽,對孩子來說,尤其是在念英文故事書的起步階段,父母可能要花更多的力氣,才能吸引孩子專心聆聽。
3、除非孩子問問題,否則不要自行加上中文解釋
除非孩子主動問問題,不然,一句英文一句中文,接著就換下一句。儘量不要在中文翻譯之後,又自行加上一大堆的國語解釋。
我直覺來猜想,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方式,經過大量閱讀和比對之後,孩子自然就會習得第二種語言。然而,如果我們在翻譯之後,又自行加了與原文無關的字眼,孩子可能就無法正確比對中英文的關係,或是聲音與繪圖的關係,也可能減低了這個方法的效果。
例外的情況是,如果你的孩子比較大了,太簡單的故事已經無法產生吸引力,中文的翻譯工作就必須更用心、花更多力氣。例如,你可以提高音調,配合動作,甚至就著書上的繪圖,天馬行空地發揮:「咦!你看這隻臭鼠,放的屁好臭好臭,敵人就不敢靠近它了。」「你看這隻小狗好大的膽子,竟敢對著大熊『汪汪』叫。」
一開始,以能「延長孩子聽故事的時間」為原則,不管父母是希望孩子愛上中文故事書,還是英文故事書,都一樣適用。
二、一英一中念完3次,以後只念英文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這項中文的翻譯工作,只需要做3次就好。換句話說,當你開始為孩子念一本新的英文故事書時,念一句英文,就翻譯一句中文;可能第二天早上再讀同一本書時,還是英文加翻譯;或許隔一天又要讀這本書時,還是有英文加翻譯。但有翻譯的情況經過3次以後,當你再一次拿起這本書要念給孩子聽時,就不需要翻譯了——完全只念英文就好。
1、翻譯次數可以視孩子的反應增減
至於所謂的「3次」,也別死守著這個數字,可能是2次,也可能是4次。請父母以自己孩子的反應做調整。有可能孩子接觸同一本書的前3次,每次間隔時間都較長,超過3天或4天,使得孩子一時之間無法熟悉這個故事,這樣前5次都做翻譯也沒什麼關係。
當你發現孩子聽得津津有味,試試不動聲色地將翻譯抽掉,只念英文。如果孩子也未表示有何不妥,就是可以完全只念英文的時候了。
我猜想,同一個故事用不同的語言重複地念2次,即使對孩子來說,也是很婆婆媽媽的事。所以,孩子對故事翻譯的需求,其實是沒有父母想像中的大。
根據我的經驗,大約只有入門故事書需要做3次翻譯;之後,隨著孩子英文聽力慢慢提升,就漸漸減為2次、1次;最後則是新的英文故事書一來,連1次翻譯也不用,直接就念英文了。
其實,起步階段的書都很簡單,1頁只有兩三句,經過前3次的翻譯,孩子光看圖,也知道故事的內容了,父母發聲念出來的英文,會不會被孩子當成看故事書時的配樂呢?而歌聽久了就會唱,不是嗎?
2、也可以先試試不用翻譯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只適用前3次」,沒有任何學理根據,是我自己發明的簡易方法。
當我開始幫第一個孩子念英文故事書時,其實她已經是略能聽懂中文的8個月大娃兒。現在回想起來,我這個中文翻譯的動作,會不會是翻譯給自己聽的?——是因為「媽媽怕」,媽媽怕孩子聽不懂,好像翻譯過後,孩子就知道故事了,媽媽就能比較理直氣壯地繼續念英文。
所以我會建議父母:對嬰兒念英文故事書,根本不需要翻譯——中文或是英文對他們有差別嗎?倒是年紀較小的孩子,也可以先試試不要翻譯,直接念英文就好。說不定光是這種不常在生活裡聽到的外國聲音,就能吸引孩子呢。
三、每本念熟了,再加下一本
孩子的英文啟蒙書之一《Happy Birthday, Danny and the Dinosaur》,反覆被我念著的時間,就長達1年。當然,不是1整年只讀這本書的意思。大約3個月後,我就發現同一位作者 Syd Hoff 的其他作品,於是便再加了一本到孩子的書架上;等第二本也念熟了之後,再加第三本、第四本……
當時,我還是一個早出晚歸、認真投入工作的職業婦女,從未想過會有離開職場、回家專心帶孩子的一天,可想而知當時的我,幫孩子買新故事書的進度也是非常緩慢的,可能一整年,就是中、英文故事書加起來不到30本反覆地念著。或許,就是這樣「緩慢」的進度,打下了日後孩子習慣聽英文故事書的基礎。
如何決定念的頻率和時數?
至於什麼時候念呢?我是有空就念,高興就念,沒事做就念,每次念多久也是順其自然。印象中,沒有一次幫孩子念故事書,不是我先喊停,就好像我如果是一部能被孩子操控的隨身聽,一定會被孩子聽到沒電才肯罷休似的。
「我是職業婦女,沒辦法照三餐講故事給孩子聽,但睡前故事一直沒斷過。不過每天只有念一次,效果會不會打折扣?」我很想撒個善意的謊言來撫平這位家長的憂慮,但我必須說實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效果當然不會一樣。
但是,教育孩子先不要只想著如何和別人一樣,而是要先幫孩子立定「對的方向」。至於目標何時達到,可能只是早一點或晚一點的問題。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無論如何,父母為孩子念的「睡前床邊故事」,或許是千古不變的有效法則吧。
四、念故事書之前做哪些準備工作
1、先查詞典,確認發音
書單上的每一本書,在第一次念給孩子聽之前,我都會像在準備高考一樣,逐詞念過,不懂的詞再查詞典確認。甚至有些很簡單的詞,一直以來都是被含混地念著,現在可不能再「誤人子弟」了,一定要先查詞典確認發音。
真人發音的電子詞典應該是不錯的工具,雖然我沒用過,但是對英文發音較沒信心的父母來說,絕對是一個有用的好幫手。
不論是第一階段的娃娃書,還是最後階段的章節故事,每一本我都會先逐詞看過,確認每一個詞的發音。入門書多半沒幾個生詞,兩三下就能解決,但是到了後面的階段,有些繪本如果生字太多,光是我自己讀過加上查詞典,少說也要花掉40分鐘。唉!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真的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2、自己先大聲念幾次,練習一下
雖然我的英文聽說能力水平不高,但只是照本宣科地念英文,我還頗具信心。所以查完詞典之後,我就直接念給孩子聽了。
如果你對自己「念英文」的信心不夠,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先大聲念幾次吧。入門的故事書文字都不多,三兩下就好,並不會花太多力氣。
幫孩子念英文故事書時,如果遇到了無法一口氣念出來的詞,我會先停下來,然後在心裡默念到對的發音之後,再一口氣將它念出來。千萬別在孩子面前練習英文發音,咿咿呀呀、吞吞吐吐地一個詞試了好幾種不同的念法,這樣叫孩子要怎麼知道哪個才是對的呢?
五、英文名字好難念,怎麼辦?
剛開始選故事書的時候,常常被故事主人翁的名字嚇著。不是那麼常見的一些外國名字,有時好長一串,根本不知道怎麼發音。甚至有些書名,就大剌剌地放著一些頓時令父母不知所措的字眼,例如:Rumpelstiltskin、The Josefina Story Quilt、Grizzwold、Sylvester and the Magic Pebble ……
「這些名字怎麼念呢?」父母別就此裹足不前,因為一整本故事書,往往就是那個名字最難,其他都不是問題。後來我針對嚇人的名字,想出了一個臨危不亂的對應方法——如果詞典查得到的詞,當然不成問題,要是詞典查不著呢?我就照著字面上的字母盡力拼音,再維持每次都念得一樣,不要變來變去就好。
其實,很多外國名字都並非墨守成規,不是只有 Mary 和 John。後來看到孩子國際學校裡那些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同學的名字,才更是嚇人。每次有人自我介紹時念起這些名字,我的耳朵就會自動關起來,好像早就知道聽了也是白聽,根本記不住。
例如《Tikki Tikki Tembo》,如果因為這怪怪的書名而錯過這本書,那真是太可惜了。你相信嗎?這個書名就是故事主人翁的名字,而且他的名字其實接下來還有9個音節,書名只列了前3個音節而已。全書重心就是小小主人翁掉進一口井裡,弟弟幫忙求救時,因為哥哥名字太長而耽誤救援時間所帶來的緊張感以及那份潛藏而深刻的幽默感。在整本書裡,這個名字一共出現過12次,花這麼多時間念名字,還來得及救人嗎?如果連做父母的大人都很想知道結果,更何況是對任何事情都充滿了好奇的孩子呢?
六、持之以恆是成功的關鍵
「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這件事成功的第一步也是關鍵性的一步,就是——能持之以恆地先念完本書102頁「私房英文書單」上的前20本故事書。
其實我認為,父母念的不是我書單上推薦的書也不要緊,重要的是有沒有恆心,持續地幫孩子念故事書。只要跨過這一步,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剛開始爬,接著會走,最後一定會飛快地跑起來,為孩子念英文故事書的道理也是一樣。
當我通過前面爬行的「緩慢」階段,會慢慢地發覺,孩子對英文書的接受度愈來愈高,對新書的渴求也愈來愈大。此時,我就像被什麼東西逼著似的,不得不加緊買故事書、念故事書的速度。眼看著孩子一天天在吸收,在進步,怎能不督促我也跟著快點前進呢!
當時,常常白天買了一本新的英文故事書,等到晚上孩子都入睡後,我就點著小燈,泡杯茶,鑽進暖暖的被窩裡,一邊查詞典,一邊確認每個英文單詞的念法——這是我的工作,我愛的工作,我心甘情願做的工作。
其實,10年前,當我一本一本故事書念著時,我哪能預料到後來的結果?或許,上帝給了我養育孩子的天賦或是信心,才讓我能這麼有毅力地一步一步往下走。而這日積月累的親子活動,看似簡單無物,卻自然而然地創造出美好的收穫。
這是一個沒有日程表的工作,只看父母想不想這麼試試看罷了。
很多媽媽可能已經在想:「我好累哦,我只想睡覺,沒有力氣查詞典。」爸爸呢?也是一樣:「我工作好辛苦哦,我想看電視休息。」所以囉,我一開始就說過,養育和教育孩子的工作並不輕鬆,不會比我們白天上班容易,真的需要父母一起同心協力,才能成功。
(來源:汪培珽《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
如何分享:點擊文章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如何訂閱:右上角「查看官方帳號」→點擊「關注」
搜索微信號:teachingenglish →點擊「關注」
查找公眾號:小學英語教學設計→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