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君主的綽號VS中國皇帝的諡號

2020-12-18 三匠畫片

中國古代帝王與歐洲中世紀君主的稱呼有哪些不同?中國古代君主往往一個皇帝有N個稱呼,他本身作為一個人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名和字是分開的,名是長輩給他起的,字多數是自己取的;除了名和字還有號甚至別號;對於皇帝來說還有年號,比如貞觀、開元康熙、乾隆等;除此之外還有廟號,比如剛提到的四個年號所對應的廟號分別是唐太宗、唐高宗、清聖祖、清高宗;最後還有個諡號,比如清聖祖康熙皇帝的諡號就是大清仁皇帝,全稱「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年號很好理解,是為了方便紀元用的。當時人們不是像咱們現在這樣農曆和公曆共用,他們是年號和幹支紀年共用。年號是誰起的呢?一般是初登基後皇帝本人取的,當然他也是諮詢並融合了自己的老師和文臣的提議才會確定一個年號。廟號是整個朝代所有皇帝的總序列,排最前面的往往是祖、後面是宗、再後面是帝,開國的往往被稱為太祖,使國家步入穩定的並站穩腳跟的往往被稱為太宗。前面所提到的這些所有帝王稱謂,差不多都是帝王家能夠左右的,但最後一種諡號就不同了,這是帝王去世後,後人根據其一生的功績或者劣跡所上的總結性稱謂,總結者往往是下一任帝王及手下的文官,特別是史官。之所以與前面各種稱謂不同,就是因為如果某一個皇帝是亡國之君,那麼給他上諡號的將是下一個朝代,這就不是前朝帝王家能夠左右得了的了,要麼會更加的公正客觀、要麼會更加的貶低重傷。

對於中國人來說,家族裡先輩的名字是需要供奉並忌諱的,因為中國向來是祖先崇拜。而對於一神崇拜的基督教歐洲來說,他們的祖先不是神,因為世界上只有一個神就是上帝,因此他們也就不存在對祖先名字的忌諱。相反如果他們的列祖列宗裡有哪一個人是特別優秀的,幹出了轟轟烈烈的事跡,那麼他們的後代往往都會一窩蜂地搶著用這個祖先的名字,因此在歐洲重名現象特別嚴重。

歐洲君主也不例外,像什麼威廉、亨利、菲利普、腓特烈、馬克西米連、彼得、愛德華、伊莉莎白等等名字被反反覆覆的使用。那麼多君主重名如何區分呢?他們也有類似於中國古代君主廟號的稱呼,而且他們不用費心去總結一個字來為他們排序,而只是簡單地用一世、二世、三世來區分。

但就算這樣區分之後,對於普通民眾來說仍然很難從腦海中理出一個本國歷代君主的先後順序。比如說第一任君主叫威廉,他的兒子叫愛德華,他的孫子又叫威廉,於是這個威廉就被稱為威廉二世;他的重孫叫亨利,他的曾孫又叫愛德華,於是這個愛德華就被稱作愛德華二世。也就是說這些帝王的名字特別隨機且不規則的交錯分布,單純靠一世、二世只能區分出同名裡面誰先誰後,卻無法辨別到底是愛德華二世在前還是亨利二世在前。於是一些歐洲君主也出現了類似中國帝王諡號的稱謂,當然不算是標準的諡號,只是歐洲人根據其個人特點,在名字前面冠以特殊的稱呼罷了。與其說是歐洲人的諡號,不如說是綽號,因為這些稱謂千奇百怪且很有意思,比如矮子丕平、血腥瑪麗、聖徒奧拉夫等。

我們需要解釋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歐洲君主有那麼多被冠以外號的,而且能夠一直沿用至今,甚至被史學界官方認可和引用,而中國的帝王們就沒有這種公認的外號,哪怕是個別有外號的也在民間流傳不開?

這與東西方統治的最大差異有關。中國歷史一直是以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統治為主流的,哪怕是在分裂時期也是以大一統為總目標的。而歐洲是在羅馬教皇的宗教一統下,世俗政權歷來處於分裂狀態,從沒有實現過大一統,而且在宗教改革後,連統一的思想也破裂了。因此在大一統的中國封建王朝,作為皇帝以下的官員大臣甚至底層的百姓,是不敢隨便給帝王取外號的。而在歐洲與英國國王平級的就有很多,比如法國國王、西班牙國王等,哪怕是身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在英、法等國王眼裡,也並不比自己高一級。甚至在神聖帝國羅馬帝國內部的那些公爵和伯爵們,都不把自己的皇帝放在眼裡,只會在自己的封地上各自為政,所以誰給誰取個外號太正常不過了。

總之,東西文化的差異和世俗統治的區別,決定了中國歷史上歷代封建王朝帝王的稱謂無論是名、字、廟、諡,全都是正兒八經的取。而歐洲君主的名字是自己崇拜誰就一個名字重複的用,區分不開就加個一世、二世,再區分不開就出現了禿頭查理、紅鬍子腓特烈這樣的稱呼。不管這類稱謂君主本人是否喜歡,起碼對研究歷史和喜歡歷史的我們來說是個福音,因為在其名字前面加了人物特色形容詞之後,使我們更容易區分也更容易對一個人物產生過目不忘的深刻印象了。

相關焦點

  • 中國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
    中國五千年歷史,實際上是一部王朝興衰史,登基為帝者少說也有數百人之多,後人稱呼皇帝,除了直呼其名外,一般用到諡號,廟號,年號。諡號,是古代皇帝、皇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給予評價的稱號,這裡特指皇帝的諡號。
  • 為什麼歐洲君主的頭銜很多而中華帝國君主只用皇帝一個頭銜?
    大家讀歷史就會發現歐洲君主的頭銜特別多,比如法國皇帝拿破崙的正式頭銜:託上帝與共和國憲法鴻福、法國人的皇帝、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及法蘭克福大公國保護人、赫爾維蒂聯邦協調人。那為何歐洲君主頭銜那麼多,中華帝國只用皇帝的頭銜,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思想觀念不同中華帝國很早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認為天下一家,應該都由一個君主統治。後來又產生「大一統」的思想,使得統一思想深入人心。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PS: 漢字文化圈中,日本、朝鮮、越南的君主稱號,也仿效中國的制度。日本,完全獨立國,但文化受中國影響很深,其皇帝有諡號,有年號,沒有廟號。他們的君主,是國王級別,比皇帝低一等,而只有皇帝才有年號,因此,他們採用中國皇帝的年號。以對中國最恭順,歷經了明清時期的李氏朝鮮為例,比如,現在很有名氣的朝鮮世宗,本名,李裪(音TAO,二聲);廟號:世宗;諡號:明朝賜號莊憲,朝鮮自己又加了一些字,為:莊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國王;年號:採用當時明朝皇帝的年號。
  • 皇帝稱號有講究?為何古代皇帝稱號會經歷從諡號到廟號的轉變?
    而作為九五之尊的君主(天子、皇帝),其稱號就更有來頭了。因為是國家標誌,所以皇帝的稱號也與眾不同,這種與眾不同體現在高貴和多樣,不僅有「廟號」、「諡號」,還有「年號」,確保能全方位無死角地概括這位皇帝的一生。
  • 【科普】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各朝代的皇帝們稱呼起來完全不同,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怎麼區分?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各朝代的皇帝們稱呼起來完全不同,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怎麼區分? 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先區分三個概念:諡號、廟號、年號。
  • 歐洲國家的君主為何都是國王,而不是皇帝?這裡面隱藏著大學問
    從中文字面意思上,國王跟皇帝很明顯是兩個不同的身份,古代中國的君主從秦王朝到清王朝都是皇帝而不是國王,而那些臣服於中國,成為中國藩屬國的國家的君主就不能稱皇帝,必須稱國王,比如朝鮮國王、越南國王等,所以在中華文化圈,國王跟皇帝毫無疑問是兩回事。
  • 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對於他的諡號,幾千年都沒能定下來
    中國的皇帝死後都會有一個諡號,不僅是皇帝就連臣子死後也會有諡號,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而諡號便是對一個有影響力的人死後的定論,既然是對一個人的評價,自然有好也有壞,有些人一輩子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死後能有一個好的評價,文臣追求文正的諡號,而武臣追求武忠的諡號,皇帝最好的評價不外乎文或武皇帝
  • 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有何含義?你能區分嗎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仿佛無窮無盡的寶藏,創造出許多最有價值的文化。而皇帝作為中國古代最尊貴的人,對於文化的產出功不可沒。 古往今來對皇帝的稱呼非常複雜,關於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十分容易讓人混淆,那麼你能知道其含義嗎?
  • 為什麼古代帝王死後諡號會那麼長,皇帝的稱號你都了解多少
    古代中國皇帝的「諡號」、「年號」、「廟號」的區別及取法。  中國古代帝王一般都有「諡號」、「年號」、「廟號」,下面我們具體介紹一下。  皇帝的諡號是依照《逸周書諡法解》來選取相應的詞給皇帝上諡號,《逸周書》,先秦史籍。本名《周書》,隋唐以後亦稱《汲冢周書》。分為上諡、中諡、下諡等,如:「經緯天地曰文」、 「克定禍亂曰武」為上諡,「在國遭憂曰愍」「慈仁短折曰懷」是為中諡,「好內遠禮曰煬」、「殺戮無辜曰厲」是為下諡。從先秦就開始流傳使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故而廢除諡法。
  • 關於皇帝的年號、廟號、尊號、諡號、國號這些你能分清楚麼?
    李世民最初的諡號是文皇帝,高宗加諡文武聖皇帝,到了唐玄宗又加諡為文武大聖皇帝,直到天寶十三年最終的諡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年號,尊號和諡號都比較好理解,年號就是紀年的一種名號,從漢武帝開始,始創年號為建元!一位帝王少則一個年號,多則十幾個,因為遇到大事、「天降祥瑞」等等都要更改年號,唐高宗就有14個年號:永徽、顯慶、麟德、總章等等!
  • 從「國王」到「皇帝」:君主應該如何正確稱呼
    如歐洲和中東的大帝國往往政教合一,由宗教賦予帝國合法性。歐洲的帝國往往要接受羅馬教皇的認可,而伊斯蘭帝國政教合一的程度更甚,往往帝國君主即為宗教最高領袖。       君主的稱號構成了帝國法統的重要一面。歷史上帝國的帝王稱號往往並非一般的「王」,而都要玩點花樣以體現自己的獨特地位。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新皇上位,他肯定要和上一任君主區分開來,那最直觀的就是改年號了,改換年號又叫「改元」。年號是由皇帝自己定的,喜歡什麼用什麼。一個皇帝有多少個年號一方面是看其在位時發生了多少大事,大事越多年號也越多。廟號 , 是帝王死後 , 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為其特定的名號 , 均以「祖」和「宗」尊之,由繼位的皇帝追加。一般來說建立新王朝的開國君主用的「祖」,然後其後的皇帝用的「宗」,祖有功而宗有德。比如唐朝的第一任皇帝李淵就稱其為「唐高祖」,他兒子李世民為「唐太宗」。
  • 對古代皇帝一生的評價——諡號
    今天我們來說說對古代皇帝一生的評價——諡號~對古代帝王的蓋棺定論比如一開始,宋太祖的諡號為「英式聖文神德」。宋真宗呢,學唐玄宗加諡的做法,給宋太祖的諡號加到了十四個字。後來感覺不過癮,又加了兩個字。於是最後,宋太祖的諡號變成了「啟運立極英式聖文神德元功大孝皇帝」。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到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發展變化的影響。
  • 中國所有諡號「高」的皇帝,僅有6位,還有3位追尊的高皇帝
    高皇帝是古代中國皇帝諡號之一,簡稱「高帝」,是一個評價非常高的諡號。根據諡法,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所以一般只有開國皇帝才能得到諡號「高」,最著名的那位當然就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在中國歷史上,高皇帝的數量不多,僅有6位,還有3位是追尊的,沒有做過皇帝。
  • 有個國家不承認日本天皇,認為中國皇帝才是皇帝,日本天皇是國王
    日本天皇是當今世界唯一還在使用「皇帝」名號的國家元首,皇帝、國王、帝國與王國還是有區別的,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大汗、單于,歐洲歷史上的奧古斯都、沙皇,非洲和中東歷史上的「萬王之王」都是皇帝,在英語裡翻譯為「Emperor」,而國王則翻譯為「King」,王比皇帝要低一個級別。
  • 古代上諡號的制度與規則,文人夢寐以求的一個諡號,皇帝不輕易給
    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意思是一個人在世時不好評價他的是非功過,只有等到他逝世後,才能公正評價他的一生,所以當皇帝與文武大臣死後,朝廷都會給他上一個諡號,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的一生,可別看諡號只有簡單的一個字,裡面可蘊含著大學問。
  • 諡號——古代帝王大臣的一道緊箍咒
    作家柏楊說,中國傳統文化有四大無聊,「諡號」是其一(另三大無聊是「年號」、「正統」和「避諱」)。從總體上看,站在終點看諡號,可謂無聊,而又不僅僅是無聊。   縱向地看,它開始有些積極意義:促使帝王大臣少作惡多為國為民立功,後來才演變成無聊、可笑,保護沒落的封建制度。正如那句名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 中國所有諡號「明」的皇帝,你知多少?隋煬帝和唐玄宗也是明帝?
    關於諡號,相信很多讀者都非常熟悉,不用再過多介紹了,今天小編給讀者們介紹中國所有諡號「明」的皇帝,在諡法中,明是美諡,是評價非常高的諡號,所謂「照臨四方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賢致遠曰明」,「內治和理曰明」,等等。
  • 國王、可汗、蘇丹、法老等君主稱號跟皇帝一樣嗎?是否翻譯問題?
    影視作品中的中國皇帝 首先是國王。應該能非常肯定,國王跟皇帝是兩回事,從中國及其周邊國家、歐洲國家兩個方面分析。 中國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君主都是國王,這個不在考慮範圍。中國秦朝之後的朝代君主是皇帝,很多周邊國家朝代是中國朝代的藩屬國,中國君主稱皇帝,藩屬國君主就不能稱皇帝,只能稱國王。 歐洲從古到今,大部分國家君主都是稱國王,很少稱皇帝,歐洲君主要得到皇帝稱號,必須得到教宗的承認和加冕,歐洲最早且唯一的皇帝是羅馬帝國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