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號:royalblabla
大周一困成狗,加上妹子這投稿也壓了一段時間了先讓我偷個懶_(:з」∠)_
關於羅剎國、羅曼諾夫王朝什麼的,知名度不低雖然很多人大致有個印象了還是想聽我瞎扯陸續都有他童鞋點播
很不巧的是……世界史老師又把這一段幾乎全部跳了,講真我看妹子的投稿跟重新上課一樣,嚴格意義上說這篇投稿也更側重歷史,妹子的寫法真的相當歷史教材差點沒忍住劃考點了
well不管怎麼說,漲個姿勢還是好的,以下就一起來補課吧=v=
雖說老規矩會有點改動……但講真看不太懂也不能怎麼改以補開頭結尾化繁就簡為主,補的圖片google給的,錯了我也認不出來
不少童鞋都知道君主國是有等級之分的,比如說摩納哥是親王國、盧森堡是大公國、腐國是王國……更高級的帝國嚴格意義上現在能說是沒有了(霓虹自稱是但是麼)
當然,現在的俄羅斯是個共和國,但它在共和之前是個帝國,而最開始,僅僅是個大公國
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1721–1917)的前身,是俄羅斯沙皇國(Tsardom of Russia,1547–1721),而俄羅斯沙皇國的前身是莫斯科大公國(Grand Duchy of Moscow,1283–1547)。那麼莫斯科大公國是怎麼一步一步完成這一華麗的變身和大升級的呢?
這一切都要從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史稱伊凡大帝)說起。伊凡三世是莫斯科大公國大升級的第一位重要人物。
伊凡三世大公(1440年1月22日-1505年10月27日)是瓦西裡二世的長子,於1462年即位。他在位41年兼併了俄羅斯的許多城市,尤其是北方的大諾夫哥羅德共和國和南方的羅斯託夫,將其納入莫斯科大公國囊中,奠定了後來俄羅斯帝國領土的基礎。
此後伊凡三世充分發揮自己黑海岸和波羅的海的優勢和奧斯曼帝國、丹麥、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教廷等遠近鄰保持良好的外貿關係,給俄羅斯帶來巨額財富。伊凡三世最偉大的政治成就在於1480年決定性地與蒙古人分庭抗禮,擺脫長達240多年的金帳汗國統治,獲得獨立。
鰥夫伊凡三世於1472年11月12日與拜佔庭末代流亡公主索菲婭·帕列奧羅格二婚。索菲婭是拜佔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拜佔庭帝國主脈正統公主,出身極為高貴,在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人攻陷後逃到羅馬教廷由教皇撫育成人。
索菲婭是極具政治野心的女人,是將東正教的文化中心轉向俄羅斯的關鍵人物。因為娶了索菲婭,俄羅斯自詡拜佔庭的正統傳人,稱自己第三羅馬。並且將拜佔庭的雙頭鷹作為自己的國徽,沿用至今。伊凡三世開始自稱「凱撒」,這個詞在俄語中變成「沙皇」。但是此時「沙皇」不是正式的頭銜。
伊凡三世和索菲婭生了12個子女,在索菲婭的努力之下最後讓自己的兒子瓦西裡即位,稱瓦西裡三世。索菲婭沒什麼照片,只有一張銅像。順帶一提俄羅斯有一部同名電視劇,服裝挺考究也很美(劇情拍的跟俄版武媚娘傳奇似的),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1533年伊凡四世(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18日)即位為莫斯科大公,1547年加冕成為沙皇,正式將「沙皇」的頭銜合法化,成為俄國歷史上第一位沙皇(又稱伊凡雷帝)。
伊凡四世以冷酷無情、暴烈衝動、殘忍著稱。熟悉藝術史的同學可能知道列賓在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美術館有一副名畫叫《伊凡雷帝殺子》 ,講述的是:伊凡雷帝在一次與他兒子爭執時,用手中的笏杖猛擲過去,不幸擊中兒子的頭部,鮮血如注……這一偶然的衝動致使後繼者送命,伊凡頓悟這絕後的可怕舉動,立刻上前摟抱住垂死的兒子的故事。
伊凡四世將正式將俄國統治者的頭銜改為「沙皇」自然是為了和拜佔庭帝國和羅馬帝國扯上關係,增強自己的合法性。
「愷撒」這個稱號源於古羅馬獨裁者和軍事家愷撒(史稱凱撒大帝)。他的甥孫和繼承人屋大維採納他的名字,也自稱為愷撒。屋大維後來擊敗安東尼開創了羅馬帝國,此後尤利烏斯—克勞狄皇朝的每一位皇帝也都用「愷撒」這個名字。
公元68年,該皇朝的末代皇帝尼祿死去,篡位者加爾巴與愷撒家族沒有任何血緣或姻親關係,但為了加強自己的合法性,也採用「愷撒」的名字。
久而久之,在羅馬帝國,「愷撒」不再是一個名字,而變成了頭銜和稱號,是皇帝的代名詞。並且,逐漸形成了一種制度:皇儲(不一定是現任皇帝的兒子)獲得「愷撒」的稱號,並在繼位之後保留這個稱號。但現任皇帝的全副頭銜裡雖然有「愷撒」,但一般被稱為奧古斯都。
後來羅馬帝國逐漸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各有一位奧古斯都。同時,把「愷撒」作為皇儲的習慣延續了下來。
而在拜佔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很多達官貴人被授予「愷撒」的頭銜,同時拜佔庭帝國也向一些外族統治者,如瓦拉幾亞、塞爾維亞的統治者授予「愷撒」的頭銜。所以伊凡三世作為一個斯拉夫人而使用「愷撒」頭銜,是有歷史依據和前例的。
1598年伊凡雷帝兒子費奧多爾一世駕崩,留裡克王朝滅亡。俄羅斯進入歷史是著名的「混亂時期」(1598-1613)。1601-03年發生大饑荒,人口了減少三分之一,隨後又和波蘭打了十幾年,包括莫斯科等地區都曾被波蘭人佔領
撕來扯去最後羅曼諾夫家族的米哈伊爾被俄國諸侯推舉為沙皇,因為他和留裡克王朝有些淵源,也因為羅曼諾夫家族較弱,諸侯不希望出現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所以選擇他。
1613年7月11日,17歲的米哈伊爾正式加冕成為沙皇,名義上結束了「混亂時期」,但此時的俄羅斯內憂外患不斷,加上米哈伊爾本人性格軟弱是個媽寶,朝政大權被掌握在大貴族手上……依然一片黑暗。
當時沙皇有效統治的地區只有莫斯科和一些周圍地區,且再次失去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
1619年米哈伊爾父親被波蘭釋放回到俄羅斯,在米哈伊爾的詔令的支持下菲拉列特大牧首逐漸掌握實權,開始以鐵血手腕統治俄羅斯。
首先菲拉列特大牧首將大貴族排擠出決策中心,其次他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富國強兵……具體和歷史書常見的差不多,俄羅斯國力也因此有所加強。但這個大好局面在1633年以菲拉特列大牧首病逝而畫上句號,大貴族重新掌權。
1645年6月米哈伊爾逝世,他唯一活下來的兒子阿列克謝(1629年3月9日-1676年1月29日)即位。他最偉大的成就在於將烏克蘭併入俄羅斯版圖,並且進一步加強了俄羅斯國力。阿列克謝一世前後有兩任妻子,一共生育了16個孩子。
阿列克謝1676年病逝後,他和第一任妻子瑪利亞生的兒子費多爾三世即位但很快無後而亡。此後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第一任妻子娘家)和納瑞什金家族(第二任妻子娘家)就誰繼承王位而發生了爭執。
按理說費多爾三世的同母弟弟伊凡是繼承人,但他長期患病,神經衰弱。因此俄羅斯貴族委員會決定選擇當時10歲的彼得(第二任的孩子)為沙皇,其母親攝政。
但這項決定遭到伊凡同母姐姐索菲婭·阿列克謝耶夫娜(鹿鼎記索菲婭公主原型 )的反對,她為了維持母親家族的地位發動政變。最後同時立伊凡和彼得為沙皇,自己攝政。
1689年17歲的彼得一世從索菲婭手中奪得政權,並把姐姐丟到了修道院,由於親媽和伊凡五世還活著,彼得一世當時還沒正式掌權。直到1694年、1696年他母親和伊凡五世相繼離世,24歲的彼得真正成為俄羅斯的統治者。(寫到這裡俄羅斯終於有救了)
彼得一世對俄羅斯的貢獻有多大不用多說,彼得大帝不是白叫的。他為什麼會從沙皇變成大帝呢?
1721年春季,俄國海軍掃蕩了瑞典沿海地區,甚至襲擊了斯德哥爾摩,同年8月30日在尼斯塔德(在今天芬蘭的西南部)籤訂和約。至此,瑞典與俄國之間長達二十一年的殊死搏鬥宣告結束,俄國取得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從此稱霸波羅的海,躋身歐洲列強。
10月22日,聖彼得堡舉行了古羅馬風格的凱旋式。首相加夫裡爾·戈洛夫金讚頌彼得一世為「祖國之父」(這原是授予羅馬皇帝的頭銜),還歌頌他為「彼得大帝,全俄皇帝」。戈洛夫金實際上是根據元老院幾天前的決定,向彼得一世奉上這個稱號,彼得自然覺得美滋滋。我們可能覺得沙皇和皇帝差距不大,但拉丁語裡的兩者差距還是很大的。
由於歷史原因,「愷撒」的地位一般是低於皇帝「奧古斯都」的。而皇帝的稱號除了「奧古斯都」之外,還是imperator(彼得大帝和後來的俄國皇帝用的就是這個詞)。這個詞在羅馬王政時代的本意是軍事指揮官,奧古斯都建立帝國之後,imperator一般僅限於皇帝使用。法語的Empereur(皇帝)和Empire(帝國),及英語的emperor(皇帝)和Empire(帝國),都是來自這個拉丁詞。所以imperator就是皇帝的專號,高於「愷撒」。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拜佔庭)的皇帝在拉丁語中的稱號仍然是imperator。在西方,從962年到1806年(迫於拿破崙的壓力,神聖羅馬帝國被廢除),若是不算羅馬教廷,那麼歐洲基督教世界只有一個皇帝:就是神聖羅馬皇帝。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彼得大帝把自己的稱號從「沙皇」改為「皇帝」,雖說能在1514年神聖羅馬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信件中找到淵源和痕跡,不過實際上是在很大程度上自我拔高,同時也是他更大範圍的轉向西方政策的一部分。我們也可以想像,將近一千年裡擔任歐洲基督教世界名義上共主的神聖羅馬皇帝,對來自東歐蠻荒之地的俄國人的放肆僭越,會是多麼不爽。
(文字太多了硬加一張彼得大帝「帥」照 吧= =)
歐洲各國對俄國「皇帝」頭銜的承認,是分階段的。荷蘭和普魯士是彼得大帝的盟友,當即承認他的皇帝頭銜。俄國的手下敗將瑞典於1723年承認;丹麥於1724年承認。這幾個國家的主要考慮是與俄國的貿易,以及害怕俄國的軍事威脅。
但一山不容二虎,已經差不多一千年時間裡只有一個皇帝了,現在出現了第二個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皇帝肯定不高興。不少國家因為害怕得罪哈布斯堡家族,暫緩承認彼得一世的皇帝頭銜。奧斯曼帝國於1739年承認安娜女皇(彼得大帝的侄女)的皇帝頭銜。
英王喬治一世始終拒絕承認他的老對手彼得一世是皇帝。喬治一世駕崩十五年之後的1742年,英國人才承認俄國君主是皇帝。法國和西班牙於1745年承認,與俄國有血海深仇的波蘭於1764年承認。
最反對俄國人稱帝的,當然是壟斷神聖羅馬皇帝位置的哈布斯堡家族。哈布斯堡家族認為,基督教世界不能有兩個地位同等的世俗領袖,所以他們寧願放棄與俄國貿易的利益,也要保住自己古老而獨一無二的稱號。但到了1742年,迫於國際形勢,哈布斯堡家族也終於承認俄國君主是皇帝、與自己地位平起平坐。
從1721年彼得大帝開始採用皇帝稱號,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俄國統治者都使用皇帝稱號,當然同時他們仍然用沙皇稱號。總的來講,俄國式的「沙皇」要比歐洲—古羅馬風格的「皇帝」越來越具有斯拉夫味道。尤其是羅曼諾夫皇朝的最後兩位君主,亞歷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更喜歡用俄國味比較濃的「沙皇」。
(這是亞三,到這裡才終於看到照片)
縱觀俄羅斯歷史,從被歐洲人認為蠻夷之地的東歐小公國到和神聖羅馬帝國分庭抗爭的強國,俄羅斯這條路走了很久。
俄羅斯的帝國時期持續了百把年,羅曼諾夫最後混得這麼慘渣滓都不剩,直接導火索是血友病、獨苗苗和妖僧,也跟紅色有直接關係,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按他們後期那個玩法,玩脫也是遲早的事
作者妹子說不知道怎麼收尾,我一路捋下來覺得吧,帝國不是一天建成的,但真要垮起來真的就是幾代人甚至只是一個瞬間的事
不管怎麼說,沙俄帝國落幕已過百年,現在的我們也只能靠糊糊的黑白照和部分珠寶硬照來追憶昔日帝國的光輝了
這桌子珠寶幾乎全都涼了下落不明
從凱薩琳大帝到尼古拉斯二世都用過的加冕冠,餵雞也沒講清楚原版在哪,反正現在能看到的是複製品(1:1製作,石頭全是真的)
它也是第三張圖出現俄羅斯帝國紋章裡面正中間的皇冠
餵雞說,93年後俄羅斯去掉錘子鐮刀麥穗後又把紋章改成這樣,主要的元素其實都還在
朝代更迭,俄羅斯依然是俄羅斯
再次感謝妹紙給我上了一節俄羅斯歷史的課,舉報泥煤哦(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