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帝國第一支遠徵希瓦的軍隊遭到慘敗,司令官亞歷山大別科維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位別科維奇,是個地地道道的投機者。他是卡巴爾達人,是一位穆斯林王子,但是後來皈依了基督教。他帶領遠徵隊共四次向希瓦進發。
第一次出發時,艦隊遭遇海水結冰,無法通行,被迫返航。
第二次遠徵時,別科維奇在當地嚮導的帶領下,成功的對阿姆河故道進行了測量,受到彼得一世的嘉獎,晉升為沙皇近衛軍大尉。這次勘查的成果為以後的遠徵打下了基礎。
第三次是較大規模的一次,全軍共6700人,別科維奇在阿姆河沿岸修築了三個大型軍事要塞,聖彼得要塞,亞歷山德羅夫斯克要塞,克拉斯諾伏迪要塞。 但是飲水出了問題,別科維奇不得不返回阿斯特拉罕休整。
第四次遠徵時,別科維奇受到希瓦騎兵的堅決抵抗,後來希瓦汗王使用誘敵深入的計策,假意與敵軍談判,趁機消滅了這支遠徵軍,別科維奇和他手下的軍官們被殺。
別科維奇的妻子,是彼得一世的護養人戈利增公爵的女兒。但是在第三次出徵時,別科維奇的家庭遭遇變故,他的妻子和兩個女兒溺水淹死,這使公爵心煩意亂,有人說這個變故導致他後來思維混亂,無法認清敵軍的計策。
在希瓦汗王要求談判時,別科維奇同意談判,但是部下們激烈反對,兩位助手軍官認為這是希瓦人的計策。但是別科維奇對強大的軍事火力充滿自信,認為希瓦人已經被下破了膽。
別科維奇的宗教信仰也受到質疑,在普遍信仰東正教的沙俄,這位有著伊斯蘭背景的軍官與下屬處理不好關係,而且他的作風獨斷專行,自號為「王國徵服者」,下屬們懷疑他會背叛沙皇,會把沙俄軍隊出賣給希瓦人。因此在第三次和第四次出徵時,部隊已經出現分裂跡象。
彼得一世制定了進軍路線,不過別科維奇並沒有遵照這個路線行軍,這種行為也加劇了和他的部下之間的對立。
別科維奇被希瓦人殺死,這個消息並沒有引起沙俄宮廷巨大的震動,也可以說明別科維奇已經受到沙俄上層的懷疑了。進軍希瓦失敗後,沙俄帝國開始小心翼翼,調整徵服中亞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