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徵軍是如何組建和裝備的?

2021-01-07 澎湃新聞

近年來,關於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徵軍部隊的很多影視劇、抗日書籍及網文都說1944年的遠徵軍部隊接收大量美式裝備,各個軍、師從頭到腳都是清一色美式武器。事實真是如此嗎?真實的歷史中,遠徵軍是怎麼組建和裝備的呢?

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

1941年底,中國為了保住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線——滇緬公路,與英國方面在重慶籤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隨後國民政府以第5軍、第6軍、第66軍三個軍組建中國遠徵軍。由於英國方面的阻撓,直到1942年2月,僅有第6軍一部進入緬甸景東地區,其餘各部仍在滇緬公路集結待命。後因戰況吃緊,英國方面要求中國遠徵軍全部進入緬甸。2月16日第5軍作為先頭部隊進入緬甸,3月7日第5軍第200師抵達同古。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導致中國遠徵軍緬甸作戰失利,數萬軍人葬送在野人山一帶,成功穿越野人山的中國軍隊僅有3萬餘人。

入緬作戰失利、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同時雲南滇西一帶被日軍佔領,中國陷入抗戰以來最危急的時刻。由於滇緬公路失守,美國援助無法運輸到中國。滇西被日軍佔領,本來最安全的大後方現在危機四伏;一旦日軍緬甸方面軍渡過怒江進攻保山、昆明一帶,國民政府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

1942年7月18日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向蔣介石遞交了一份備忘錄,提出反攻緬甸的計劃。隨後蔣介石批交參謀總長何應欽及軍令部核議。後軍令部提出「中、英、美聯合反攻緬甸方案大綱」。中國陸軍以15—20個精銳師,準備以主力由滇西,一部由滇南攻擊日軍。英、美陸軍以5—7個師的兵力及空降部隊與中國留印部隊聯合,進攻緬甸日軍,計劃定於1943年夏季實施。

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

但英、美絕大部分陸海軍都在歐洲戰場服役,不能抽出必要的兵力。因此,反攻緬北、滇西的兵力全部由中方承擔,美方提供武器、後勤保證。

Y軍與X軍的組建

反攻緬北、滇西的中國軍隊,從美式武器裝備的30個師中挑選出15個師組成中國遠徵軍,從雲南出擊緬甸,這支部隊被稱為Y部隊。在印度的新編第22師、新編第38師組建為中國駐印軍稱為X部隊,由史迪威為主的美國軍官負責訓練。

史迪威準備集中裝備和訓練中國軍隊,並在昆明開設步兵、炮兵和陸空軍協同作戰班,設立後方勤務學校,建立有效率的後勤補給制度,包括工程、醫療、通訊、運輸等。史迪威的想法得到了蔣介石的批准。1943年2月1日,蔣介石命令陳誠擔任中國遠徵軍司令長官。史迪威派遣他的副參謀長多恩上校率領重慶美軍司令部的若干人員到昆明設立辦事處,並下令將美國教官調往雲南。

根據中美協議,在雲南的中國遠徵軍(Y部隊)完全由中國軍官指揮,美方人員負責訓練及供應武器和物資。

訓練分別在訓練中心和部隊中進行。在昆明設立步兵、炮兵、通訊兵、交通兵訓練中心,軍官在訓練中心上課,受訓期滿後回原來所在部隊擔任教官。每種課程的訓練期為6個星期,每期每一兵種訓練幹部150人—450人。第一期有步兵班450人,炮兵班300人,通訊和軍醫各150人。各軍、師分別派遣一批美軍教官協助組織和指導訓練。

美國軍官教中國士兵如何使用反坦克步槍

按照計劃共有11個軍(31個師)參加訓練,每個師的兵員由8400人增加到10300人。預計按新編制組成24個新式攻擊師,2個舊式攻擊師、6個調整師,兵員總計412600人。同時為了保證中國遠徵軍(Y部隊)的訓練及作戰需要,預計從1942年11月15日到1943年2月15日的3個月內從駝峰航線運輸4300噸物資。以後中國遠徵軍和中國其它部隊每月繼續需要3500噸物資。

缺斤少兩的「美械軍」

中國遠徵軍裝備美式武器情況,可以參考中國遠徵軍第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中將的回憶:「當時接收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隊共12個軍,即第2、5、6、8、13、18、53、54、71、73、74、94軍。每個軍成立1個榴彈炮營,配備105毫米榴彈炮12門;每個師成立1個山炮營,配備75毫米山炮12門;每個步兵團成立1個戰防炮連,配備37毫米戰防炮4門;每個步兵營成立1個迫擊炮排,配備82迫擊炮2門,1個火箭排,配備火箭筒2具;每個步兵營的重機槍連配備重機槍6挺;每個步兵連配輕機槍9挺,『湯姆森』式手提機槍18支,60迫擊炮6門(每個排2門)和火焰噴射器1具。每個軍、師都有1所設備完善的野戰醫院,從軍、師到營、連,都有完整的通訊設備。這些美械裝備的部隊與原來的裝備比較起來完善得多,尤其是火力大大增強了。」

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徵軍

按照這個說法,12個軍共有美式60毫米迫擊炮5832門、美式37毫米戰防炮432門、美式75毫米山炮432門、美式105毫米榴彈炮144門。其中中國遠徵軍(Y部隊)第2軍、第6軍、第71軍、第53軍、第54軍及第8軍共16個師應該裝備美式37毫米戰車防禦炮192門、美式75毫米山炮192門、105毫米榴彈炮72門。

不過筆者翻閱常德會戰、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湘西會戰中國軍隊戰報發現中國軍隊從沒有裝備過美式105毫米以上榴彈炮,而且75毫米山炮數量也很少,顯然宋希濂這個回憶是有偏差的。

按照《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戰時外交》第1卷記載:「交給遠徵軍的美械共有手提機槍2724挺、機關槍663挺、戰車防禦炮70門、火箭筒524具、小迫擊炮284門、戰車防禦槍651挺、山炮302門、步機子彈16400萬發。交給遠徵軍以外的部隊共有手提機槍1706挺、機關槍351挺、戰車防禦炮28門、小迫擊炮30門、戰車防禦槍618挺、步槍1000支、山炮96門,步機子彈5000萬發。」

中國駐印軍裝備的105毫米榴彈炮

書中所說的遠徵軍指的是中國遠徵軍以及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除了之前所說的新編22師和新編38師外,又從國內空運了新編第30師、第14師及第50師。由於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大部分美式裝備都囤積在印度,僅有少量武器裝備用運輸機經過駝峰航線運輸到中國昆明。

根據臺灣「史政編譯局」出版的《抗日戰史》第9卷記載:「中國遠徵軍(Y部隊)的步槍、輕機槍、擲彈筒、82毫米迫擊炮和半自動步槍5000支由中國提供。美國供應半自動步槍2200支、戰車防禦炮576門、60毫米迫擊炮900門、75毫米榴彈炮40門、火箭筒430具、重機槍558挺、各類槍炮的彈藥6900噸。」

但中國遠徵軍根本沒有裝備如此之多的戰車防禦炮和山炮。按照《國軍後勤史》(臺)第4卷下冊記載,負責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徵軍僅有37毫米戰車防禦炮14門、47毫米戰車防禦炮5門、美式75毫米山炮24門。

中國遠徵軍的中型、重型火炮還是以蘇式、德式為主。第2軍炮兵團仍裝備了12門俄M1909型76.2毫米山炮,第6軍的山炮營也裝備的是10門俄M1909型76.2毫米山炮。

橫渡怒江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徵軍部隊

為了搞清楚中國遠徵軍武器裝備的具體情況,筆者專門購買了《保山地區史志文輯:抗日戰爭專輯》(共四卷)。該書收錄了將近100萬字的遠徵軍反攻滇西的戰鬥詳報,可謂價值極高。按照該書收錄的各個集團軍、軍、師級戰鬥詳報記載,當時除了第2軍有炮兵團外,其餘軍只有一個山炮營,師級並沒有山野炮營。同時步槍、輕機槍、82毫米迫擊炮以國產為主,並裝備美式重機槍以及少量的美式60毫米迫擊炮、火箭筒、火焰噴射器。

也就是說,所謂的中國遠徵軍(Y部隊)是清一色美式裝備的說法是不可靠的,按照原始檔案資料記載,負責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徵軍僅有24門美式75毫米山炮。步槍、輕機槍、迫擊炮均為國造,野戰炮和榴彈炮都是之前僅存的蘇式、德式火炮。

真正能稱之為美械軍的,也只有中國駐印軍的新編第1軍(新30師、新38師)、新編第6軍(新22師、14師、50師)這兩個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1944年8月4日:盟軍滇緬戰場大反攻
    中國遠徵軍於1944年5月11日,配合中國駐印軍隊發起滇西反攻作戰,渡過怒江,沿滇西公路南下。日軍則沿滇緬公路沿線及滇緬公路附近的騰衝、龍陵、松山、芒市、遮放、畹町等地,構築堅固工事,憑險固守,阻擊中國遠徵軍反攻。
  • 滇西大反攻:掘「食人魔」老巢
    滇西日軍淪陷區百姓失蹤,吃人事件曝光後,激起中國遠徵軍與滇西民眾的一片憤慨。1944年4月下旬,蔣介石籤署了《中國遠徵軍怒江作戰命令》,拉開滇西大反攻的序幕。
  • 滇西大反攻日軍2次被迫焚毀軍旗 中日傷亡6:1(圖)
    中國軍隊 首次「以火力壓火力」  文匯報:遠徵軍成建制地裝備了美式裝備,與抗戰前期相比,火力大大增強。當時,遠徵軍的火力是否已經強於日軍?它對大反攻的勝利起了怎樣的作用?  餘戈:抗戰前期,中國軍隊的裝備大大落後於日軍。1936年,整個中央軍只有36門從德國買來的150mm榴彈炮。
  • 1945年,美國人鏡頭下的中國遠徵軍
    1945年3月,最後一戰前夕的中國遠徵軍,在雲南,接受美國教官的培訓。他們的配餐標準是按照美式來的,但在實際供應中,結合了中國的實際情況。作為二戰時期的盟軍,對中國軍隊進行裝備和培訓是美國援華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 98歲抗戰老兵李子儀去世 曾參與滇西大反攻戰役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抗戰老兵李子儀。李子儀家屬 供圖 中新網宜昌10月5日電 (董曉斌 覃丹)記者5日從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獲悉,曾參與滇西大反攻戰役的抗戰老兵李子儀,10月3日6時20分因病在長陽家中去世,享年98歲。
  • 我們的軍魂和民族之魂——《1944:騰衝之圍》
    於是,當我在曦潮看到這本厚厚的《1944:騰衝之圍》時,便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本書確實很厚,有848頁,滿載了作者餘戈四年的心血。對於二戰歷史(包括抗戰),我一直有興趣了解,尤其是具體的人、事、物。然而不管是歷史課本,還是國內介紹二戰歷程的書籍,絕大多數是聚焦在高層視角,從政治、戰略角度來寫,而且總體上突出八路軍而弱化國軍。中國遠徵軍作為純粹國民政府領導下的軍隊,是被許多人遺忘掉的。
  • 滇西抗戰:碧血千秋,功昭中外
    當時,雖然有遠徵軍將士在怒江東岸英勇抗敵,與日寇隔江對峙兩年之久,但怒江以西包括騰衝在內的國土均被日寇所佔,滇緬公路被截斷,大量援華軍用物資只能由美軍航空隊通過「駝峰航線」輸送。  1943年年底,遠徵軍司令長官部從楚雄前移到保山馬王屯,與前線只一江之隔,保山成了滇西大反攻作戰指揮的大本營。
  • 國殤墓園 滇西抗戰的悲壯記憶[組圖]
    騰衝國殤墓園位於騰衝縣城西側,在這裡安葬著滇西抗戰時期在收復騰衝戰鬥中犧牲的3000多名中國遠徵軍將士和19名盟軍官兵,是目前全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戰時期正面戰場陣亡將士紀念陵園。199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公布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湘潭老兵回憶滇西大反攻:三戰龍陵
    據資料統計,在長達4個多月的戰役中,中國遠徵軍先後投入的兵力達11.5萬人,3次大的拉鋸爭奪共計進行了大小戰鬥數百次。前後殲滅日軍1萬多人,而中國遠徵軍也為此付出了近3萬人的傷亡代價。在這場戰役中,萬開生和萬國章也先後投入到了戰鬥中。我們的記敘,就是他們用九死一生換來的經歷。
  • 中國遠徵軍血戰松山有多慘烈?總攻十次傷亡七千餘人最終將其攻克
    1944年5月,中國為了打通滇緬公路,20萬軍隊集結在雲南滇西,準備進攻松山,騰衝和龍陵。作戰主攻方向直指騰衝。但是由於之前日軍繳獲了一本中國軍隊的密碼本,通過破譯,在遠徵軍發動進攻前5天就掌握了我軍作戰計劃,於是日軍迅速調集主力增援高黎貢山,所以遠徵軍在進攻高黎貢山和騰衝時傷亡慘重。
  • 如果你是中國人,到了騰衝一定要去國殤墓園,滇西抗日紀念館
    如果你是中國人,到了騰衝一定要去國殤墓園,滇西抗日紀念館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1周年,我到雲南採風的同時能不去憑弔那裡的抗戰英烈嗎?騰衝的當地朋友說,如果你是中國人,到了騰衝一定要去國殤墓園。你會得到心靈的洗滌、精神的升華。1944年就在滇西,就在我腳下這片雲貴高原西部的土地上,中華兒女先後打響了著名的騰衝、松山戰役。
  • 勿忘歷史,重走滇西抗戰路
    史迪威公路是1944年中國軍隊在滇西和緬北大反攻勝利後修通的始自印度東北部終至中國雲南昆明的公路,在槍林彈雨中為中國抗日戰場運送了5萬多噸急需物資,被稱為「抗日生命線」。
  • 中國遠徵軍滇緬抗戰紀實——十五從軍徵
    70多年前,國民政府組織了一支十萬人的軍隊赴緬對日作戰,史稱中國遠徵軍。在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裡,我們的先輩為了反法西斯勝利而拋頭顱、曬熱血。本處圖片來源於美國陸軍檔案館解密文檔,從這組年代已舊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年大部分遠徵軍戰士年紀輕輕就應徵禦敵,所以筆者取主題為「十五從軍徵」,以紀念先輩們用青春和熱血換取民族解放和世界和平。圖為中國遠徵軍抗日將士紀念碑。
  • 抗日戰地行:滇西大反攻 攻取「東方直布羅陀」
    其主峰俯視怒江惠通橋和周圍群山,炮火可控制方圓一百公裡地面和怒江打黑渡以北二十公裡江面。一九四二年五月,日軍自緬甸入侵滇西,中國軍隊於五月五日炸毀惠通橋,阻敵東進。日軍佔領松山等怒江以西要地,據險固守,長期與中國軍隊隔江對峙。   一九四四年五月,中國遠徵軍發起滇西大反攻。第十一集團軍由惠通橋等地渡江,六月四日開始仰攻松山要塞,戰鬥慘烈悲壯。
  • 血戰松山:滇西抗日中最慘烈的戰役真相
    它是日本軍國主義眼中的「玉碎之戰」,更是中國遠徵軍以血肉之軀奪取勝利的代名詞。此戰,中國遠徵軍全殲駐守松山的日本侵略者,打通了滇緬公路,使抗日戰爭由此進入反攻階段。但這次勝利是以極其慘烈的代價換來的。所以在這兩年裡,雖然英美兩國多次敦促國民政府組織反攻,但蔣介石害怕英國人再次言而無信不配合,導致遠徵軍獨自面對日軍。其二,蔣介石準備保存實力,待二戰結束後對付共產黨。所以滇西反攻的計劃被他一拖再拖。這一拖,就為日軍拉孟守備隊提供了構築堡壘的充足時間。
  • 李根源與滇西抗戰
    李根源1942年4月底,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失利,日軍沿滇緬公路突進,侵入中國雲南。滇西重鎮龍陵、騰衝相繼淪陷後,中日軍隊隔怒江長期對峙。5月上旬,中國軍隊在惠通橋一帶成功阻擊日軍,鞏固了怒江防線,阻止了日軍東進的步伐,穩住了保山這個反攻滇西的重要基地。李根源密切關注戰局的進展,致電蔣介石,請求「力疾前往保山,協助宋總司令及聯絡地方作戰」。蔣介石「復電嘉慰,並述其到滇西協助作戰,必發生大效之意」。63歲的李根源不顧親朋好友「此去風雲不測」的勸阻,毅然來到保山前線,協助軍政工作。
  • 電視劇《中國遠徵軍》分集劇情介紹(圖)
    電視劇中國遠徵軍劇情介紹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亞洲主戰場之一的中緬印戰場為大背景、以印緬戰場、中國騰衝、陪都重慶為主場景,通過韓氏家族韓紹功、韓紹英、韓紹臣等在這場戰爭中擁有不同身份的成員境遇,講述了新200師和新38師兩支傳奇之師為代表的中國遠徵軍在同古戰役、仁安羌戰役、野人山大撤退、滇西大反攻等重大歷史事件中的悲壯經歷。
  • 中國遠徵軍憶松山戰役後:除了屍體還是屍體
    據戰後美國官方的統計數據,在駝峰航線上美軍一共損失飛機468架,平均每月達13架,犧牲和失蹤飛行員及機組人員共計1579人。現為雲南中國遠徵軍聯誼會會長的楊毓驤,68年前就是從昆明乘機飛駝峰航線前往藍姆迦加入了中國駐印軍。1944年9月16日,蔣介石發表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講話,號召知識青年從軍抗日,編組遠徵軍。
  • 致敬 騰衝1944
    ——題記「1944年9月2日,那一天的月亮格外的明亮,硝煙混合著濃重的血腥味,在已經化為廢墟的騰衝城悄悄瀰漫,為了這座已經被鮮血浸透的城市,我們已經付出了太多太多的代價,我擦拭著戰友留下的槍,準備迎接這場血戰的最後時刻......」這是一位當年參加騰衝之戰的中國遠徵軍預備二師的抗戰老兵關於騰衝1944的血色記憶。
  • 在滇西打的騰衝戰役有多慘烈?日本軍官見勝利無望,選擇自殺
    由於這些前提,肩負使命的中國遠徵軍被派到了戰場上,支援盟國作戰,而且再次疏通滇緬公路,可是我軍此前並沒有來過這裡,對當地的一些地點和路線都很陌生,對當地的飲食等種種東西都不能立馬適應下來,很多人身體不適,加之我軍是單獨作戰,沒有得到任何支援。遠徵軍們折損了不少兵力,以滇西騰衝戰役為甚,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