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日軍淪陷區百姓失蹤,吃人事件曝光後,激起中國遠徵軍與滇西民眾的一片憤慨。1944年4月下旬,蔣介石籤署了《中國遠徵軍怒江作戰命令》,拉開滇西大反攻的序幕。中國遠徵軍總司令衛立煌上將,下轄第11、第20兩個集團軍及直屬特種兵部隊,先期兵力十萬人,向怒江前線集結。
面對在滇西經營長達兩年之久的日軍,特別是日軍在騰衝、松山、龍陵三個滇西重鎮構築的強大防禦工事,互為犄角之勢。中國遠徵軍決定對這三個「魔窟」同時進攻,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掘「食人魔」老巢--騰衝
1944年5月11日,中國遠徵軍第20集團軍實施騰衝反攻戰,高黎貢山,敵56師團148聯隊主力146聯隊一部憑險死守,我軍猛烈仰攻;經9日血戰,日軍潰退,我軍攻佔高黎貢山頂之南、北齋公房,又經十餘日的激烈戰鬥,進至騰北。又經22日血戰,遠徵軍終殲敵半數,繼而乘勝攻下騰北敵軍中心據點橋頭、江苴,並沿龍川江南下,將騰衝城合圍。
我軍將領視察前線。網絡圖
此時,潰逃而來的日軍與騰衝守城日軍重新混成一個聯隊,由藏重康美大佐指揮,死守來鳳山及騰衝城。
不久,來鳳山被遠徵軍攻下,現在只剩下騰衝一座孤城了。
但是,騰衝城那由堅硬巨石砌成的城牆,連美軍轟炸兵都感到頭疼。據美軍飛行員克利福德·隆回憶:8月3日,在得知我們扔下的炸彈被堅硬的城牆巨石反彈到離城牆幾十米外爆炸而無法炸塌城牆時,地面的勤務人員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在炸彈上綁上磨尖的鋼條,猶如給炸彈安上了「刺刀」。這樣,當我們在飛機上扔下炸彈時,「刺刀」就能牢牢「釘」在巨石上,準確地炸毀城牆。後來,我清楚地看到我扔下的炸彈把南城牆炸開了一個缺口……
沿騰衝縣城南門街西側店鋪搜索前進中的遠徵軍攻擊小隊。網絡圖
8月14日,遠徵軍從南城牆缺口突進市區,展開激烈巷戰。由於騰衝城內街巷稠密,戰鬥異常慘烈,我軍損失慘重。不久,我軍又將防敵增援的130師投入攻城戰役,經42天血戰,將守敵全殲,於9月14日光復騰城。
掘「食人魔」老巢--松山
日軍佔領滇西後,在龍陵與松山地區,構築了堅固的防禦體系,被西方記者稱之為「東方的馬其諾防線」、「東方的直布羅陀」。
我軍炮兵。網絡圖
1944年5月,中國遠徵軍向日軍發起全面進攻。
松山血戰經歷大小戰上百次,最後以坑道爆破的方式攻克松山,全殲日軍3000餘人,而我軍亦傷亡巨大。
掘「食人魔」最後老巢--龍陵
中國遠徵軍收復騰衝與松山後,龍陵成為日軍最後的龜縮地。
龍陵位於滇緬公路龍陵至保山段和騰龍支線分岔口,其地東通保山、北接騰衝、西控芒市,是滇西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我軍發起總攻。網絡圖
日軍在這裡經營兩年多,利用該地四面環山、易守難攻的有利地形,修築了一個連結城區與四周高地的網狀防禦體系。
龍嶺戰役是整個滇西反攻戰中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要塞爭奪戰。在長達四個多月的戰鬥中,中國遠徵軍先後投入了11.5萬人兵力,經過三次拉鋸爭奪,歷經大小戰鬥數百次,共殲滅日軍10640人(除400餘名殘敵突圍後潰逃芒市外,其餘被全殲),而中國遠徵軍為此付出的傷亡代價則為2,980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