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騰衝縣城南門街西側店鋪搜索前進中的遠徵軍攻擊小隊。 資料照片
軍人出身的餘戈,研究滇西大反攻已逾十載。「最初,是因為部隊出差到了滇西,接觸到抗戰文物。在收藏滇西抗戰文物之後,就很自然地萌生了想了解文物的主人和它曾發生過什麼故事的念頭。杜牧有詩云:『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由物及人、由物追事,不就是通過『磨洗』來重新認識那場抗戰的過程嗎?」於是,將家中陳列抗戰文物的書房命名為「磨洗堂」的餘戈,開始了研究滇西抗戰史的「徵程」。
「微觀戰史」,是餘戈對自己的戰史研究和寫作的定位。其特點為「細密的時空網格」,以日記體將戰役一地一時地推進,就像給那場戰爭做核磁共振一樣,一寸一寸地對史實進行數位化掃描,拒絕想像和「戲說」;其次是視野儘可能地多維度,每一場戰事,儘可能地使用所有能找到的歷史資料:當事人怎麼說,中國軍史怎麼記,美國軍史怎麼寫,甚至日軍的軍史是怎麼描述,「三國兩方」的所有史料互為印證,去偽存真;再者為領域的全覆蓋:涉及軍事指揮、軍事技術、軍事裝備,以及官兵在戰場的生存方式、自然環境和經濟社會因素等等。
中國軍隊 首次「以火力壓火力」
文匯報:遠徵軍成建制地裝備了美式裝備,與抗戰前期相比,火力大大增強。當時,遠徵軍的火力是否已經強於日軍?它對大反攻的勝利起了怎樣的作用?
餘戈:抗戰前期,中國軍隊的裝備大大落後於日軍。1936年,整個中央軍只有36門從德國買來的150mm榴彈炮。炮兵團不是屬於哪個師、哪個軍的,而是直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一個師通常只配屬一個迫擊炮連。而日軍的一個師團,師團長雖然也是中將軍銜,但兵員數通常要超過中國軍隊的一個軍,一個師團就配有一個炮兵聯隊。以日軍56師團為例,炮兵聯隊總共有33門炮,其中,9門100mm榴彈炮、24門75mm山炮。滇西大反攻中,遠徵軍首次每個軍裝備有一個美式105mm榴彈炮營,有105mm榴彈炮12門;每師有一個山炮營,有75mm山炮12門。遠徵軍因此提出了口號:「以火力壓火力,以速度壓速度」,這些都是中國軍隊抗戰以來從未有過的。但戰鬥中起決定作用的,還是遠徵軍官兵捍衛民族生存權的堅強意志。以松山戰役為例,第8軍前後10次攻擊松山,該軍的總兵力為15975人,傷亡達6074人,傷亡率高達38%。衝鋒時,團長、營長經常衝在第一線,因此陣亡者中有軍官107名,負傷軍官188名。第11集團軍美國聯絡參謀組組長吳德上校曾感慨地對該集團軍總司令官宋希濂說:「中國軍隊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戰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
美軍少校 長眠在菩提樹下
文匯報:滇西大反攻中,盟軍「飛虎隊」聲名遐邇,其具體的兵力如何?
餘戈:陳納德少將指揮的第14航空聯隊,總部設在昆明,下轄第308轟炸機大隊,機型為B-24;第69混合聯隊第22轟炸機大隊,使用B-25;還有第25戰鬥機中隊,機型為P-40、P-38和P-51;以及擔負空投補給任務的第27運輸中隊,裝備C-47型運輸機13架。美軍的P-51比日軍的「零式」戰機速度更快,操縱起來更靈活,「零式」戰機不是它的對手,因此美軍完全掌握了戰場的制空權。松山、騰衝、龍陵三大戰役時,很多日軍的工事,都是被B-25低空俯衝投擲500磅到1000磅的航空彈炸毀的。當時陳納德將軍制定的戰術是,「飛虎隊」的飛機常常先飛到3000米高度,而後俯衝到200-300米進行攻擊。因此,日軍高射炮通常來不及瞄準,只能用機槍來反擊。盟軍B-25轟炸機俯衝轟炸時,因為飛得低,飛行員都可以聽見日軍機槍「噠噠噠」的射擊聲。當時B-25的機身是三夾板的,只有油箱的外面和飛行員座位的兩側及後面,才裝有防彈的鋼板。因此,這些飛行員真的是英雄。
文匯報:騰衝的「國殤墓園」中,還有美軍官兵的墓碑。除了「飛虎隊」外,還有其他美軍官兵參加了遠徵軍的戰鬥嗎?
餘戈:在整個遠徵軍裡,從空中到地面,約有3000名美軍官兵。當時,美軍顧問團也與遠徵軍一起橫渡怒江、翻越高黎貢山,一起出生入死!美軍顧問團從集團軍司令部,一直設置到團一級作戰單位,既協助制訂作戰進攻計劃,又負責幫助中國士兵學會使用美軍的新式武器。美軍還設立了野戰醫院和高射炮陣地,從整體上提升了遠徵軍戰鬥力。
按規定,美軍顧問即便跟隨部隊行動,仍是不能上第一線直接作戰的。但在危急關頭,很多美軍顧問都搶著上第一線,遠徵軍軍官勸也勸不住。在53軍116師348團翻越高黎貢山、攻佔黃頂山的戰鬥中,美軍顧問麥梅瑞少校不幸犧牲,這是遠徵軍反攻以來犧牲的最高軍階的美軍軍官。我找到了53軍美軍聯絡組組長斯多德上校給麥梅瑞遺孀的陣亡通知書,值得一讀:「1944年5月20日,麥姆瑞少校所在的營進行了一場艱難的戰鬥。他沒有顧及自己的安全,暴露在一個顯眼位置,以便觀察敵人支援部隊的火力點。在離他很近的地方,一個中國機槍手向敵人開火。敵人試圖消滅這個火力點,就突然朝那個位置開炮,第二發炮彈在距離麥姆瑞少校很近處爆炸……大約5分鐘後,我趕到他受傷的地點,立即將他抬上擔架,並試圖喚醒他。一名當時受了輕傷的美國醫護人員,首先來到他身邊,宣布了少校的犧牲。將軍(116師師長趙鎮藩)找到了一口棺材,並對安排最好的儀式給予了儘可能的幫助……第二天上午,我們將他安葬。埋葬地點位於一處美麗的山間臺地,旁邊有一棵高大的菩提樹。在沒有牧師的情況下,我主持了葬禮,結束時他的戰友們在墳墓上空齊發三輪子彈。這一地點將被登記在美國軍隊的記錄中。」
傷亡比例 遠徵軍與日寇為6:1
文匯報:國內的不少影視作品中,日本兵經常連槍也打不準,軍事素質很差;如果指揮官一被打死,士兵就掉頭逃跑。滇西戰場上真是這樣嗎?
餘戈:很多電視劇、電影中,確實存在著對日軍士兵漫畫化的傾向。這種看似滅敵氣焰的敘述,客觀上消解了抗戰的艱巨性,讓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今人無法理解抗戰為什麼是「艱苦卓絕」的、為什麼中華民族要付出幾千萬人生命的巨大代價。
以滇西大反攻的實例來看,日軍的軍事訓練非常紮實,工事相當堅固,大多數日軍士兵的軍事技能不低,而且射擊的精度很高。這是因為日軍自知國力匱乏,浪費不起彈藥,因此沒有像德軍、美軍那樣熱衷於研發衝鋒鎗,而選擇了「三八大蓋」步槍,強調步兵的「每發必中」和「白刃主義」。當過日本兵的作家五味川純平曾披露,日軍步兵的射擊訓練教程為,先打300米的伏靶,必須5槍全中;達到這個標準後,再限秒射擊,開始是4秒鐘裡擊中300米外出現的靶子;其後是限2秒;最後是戴上防毒面具快跑30米後再進行限秒射擊。如果訓練時達不到上述標準,老兵就會申斥:「打不中不許吃飯!」這樣訓練出來的士兵,射擊技能形同狙擊手。遠徵軍進攻時,不到100米的距離,日軍一般不開槍射擊。而且日軍擅長夜襲和逆襲,在遠徵軍衝鋒到其陣前或佔領其陣地立足未穩時,日軍常施行反衝鋒或夜襲。即使其指揮官被擊斃,單個的士兵也會死拼。正是日軍堅固的工事和堡壘,以及高精度的輕重火器射擊技術,造成了遠徵軍重大的傷亡。據統計,遠徵軍與日軍的傷亡之比大約為3:1到6:1。但即使這樣,他們還是逃脫不了侵略者必然滅亡的下場。
八年抗戰 日軍2次被迫焚毀軍旗
文匯報:聽說遠徵軍在滇西大反攻中,繳獲了日軍不少槍炮彈藥,但沒能繳獲日軍的軍旗,果真如此嗎?
餘戈:是的。日軍的軍旗,不是我們在電影裡常見的「膏藥旗」,而是由日本天皇親授,僅為步兵聯隊和騎兵聯隊才擁有的「旭日旗」。其圖案為太陽旗加上16道血紅的光芒線,還有天皇家徽圖案的旗冠和流蘇裝飾,又稱為「聯隊旗」。按日軍規定,軍旗在則編制在,軍旗丟則編制裁。在那場侵略戰爭中,軍旗成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最高物化形式之一。因此,日軍一個聯隊通常要挑選一個最優秀的少尉軍官擔任旗手,還要專設一個軍旗護衛中隊來保衛它。日軍的戰鬥條令規定,當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時,應該先焚燒軍旗而後自殺。據資料顯示,在「二戰」中日軍的444面軍旗,幾乎全部自行燒毀或隨運兵艦船沉入海底。目前僅在東京的靖國神社留有一面日軍步兵321聯隊的軍旗,是日本右翼分子偷偷藏下來的。
滇西大反攻中,日軍113聯隊和148聯隊的聯隊旗均在日軍覆亡前燒毀,這是中國八年抗戰中,迫使日軍焚毀的僅有兩面軍旗,這是中國遠徵軍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