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大反攻日軍2次被迫焚毀軍旗 中日傷亡6:1(圖)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沿騰衝縣城南門街西側店鋪搜索前進中的遠徵軍攻擊小隊。 資料照片

  軍人出身的餘戈,研究滇西大反攻已逾十載。「最初,是因為部隊出差到了滇西,接觸到抗戰文物。在收藏滇西抗戰文物之後,就很自然地萌生了想了解文物的主人和它曾發生過什麼故事的念頭。杜牧有詩云:『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由物及人、由物追事,不就是通過『磨洗』來重新認識那場抗戰的過程嗎?」於是,將家中陳列抗戰文物的書房命名為「磨洗堂」的餘戈,開始了研究滇西抗戰史的「徵程」。

  「微觀戰史」,是餘戈對自己的戰史研究和寫作的定位。其特點為「細密的時空網格」,以日記體將戰役一地一時地推進,就像給那場戰爭做核磁共振一樣,一寸一寸地對史實進行數位化掃描,拒絕想像和「戲說」;其次是視野儘可能地多維度,每一場戰事,儘可能地使用所有能找到的歷史資料:當事人怎麼說,中國軍史怎麼記,美國軍史怎麼寫,甚至日軍的軍史是怎麼描述,「三國兩方」的所有史料互為印證,去偽存真;再者為領域的全覆蓋:涉及軍事指揮、軍事技術、軍事裝備,以及官兵在戰場的生存方式、自然環境和經濟社會因素等等。

  中國軍隊 首次「以火力壓火力」

  文匯報:遠徵軍成建制地裝備了美式裝備,與抗戰前期相比,火力大大增強。當時,遠徵軍的火力是否已經強於日軍?它對大反攻的勝利起了怎樣的作用?

  餘戈:抗戰前期,中國軍隊的裝備大大落後於日軍。1936年,整個中央軍只有36門從德國買來的150mm榴彈炮。炮兵團不是屬於哪個師、哪個軍的,而是直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一個師通常只配屬一個迫擊炮連。而日軍的一個師團,師團長雖然也是中將軍銜,但兵員數通常要超過中國軍隊的一個軍,一個師團就配有一個炮兵聯隊。以日軍56師團為例,炮兵聯隊總共有33門炮,其中,9門100mm榴彈炮、24門75mm山炮。滇西大反攻中,遠徵軍首次每個軍裝備有一個美式105mm榴彈炮營,有105mm榴彈炮12門;每師有一個山炮營,有75mm山炮12門。遠徵軍因此提出了口號:「以火力壓火力,以速度壓速度」,這些都是中國軍隊抗戰以來從未有過的。但戰鬥中起決定作用的,還是遠徵軍官兵捍衛民族生存權的堅強意志。以松山戰役為例,第8軍前後10次攻擊松山,該軍的總兵力為15975人,傷亡達6074人,傷亡率高達38%。衝鋒時,團長、營長經常衝在第一線,因此陣亡者中有軍官107名,負傷軍官188名。第11集團軍美國聯絡參謀組組長吳德上校曾感慨地對該集團軍總司令官宋希濂說:「中國軍隊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戰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

  美軍少校 長眠在菩提樹下

  文匯報:滇西大反攻中,盟軍「飛虎隊」聲名遐邇,其具體的兵力如何?

  餘戈:陳納德少將指揮的第14航空聯隊,總部設在昆明,下轄第308轟炸機大隊,機型為B-24;第69混合聯隊第22轟炸機大隊,使用B-25;還有第25戰鬥機中隊,機型為P-40、P-38和P-51;以及擔負空投補給任務的第27運輸中隊,裝備C-47型運輸機13架。美軍的P-51比日軍的「零式」戰機速度更快,操縱起來更靈活,「零式」戰機不是它的對手,因此美軍完全掌握了戰場的制空權。松山、騰衝、龍陵三大戰役時,很多日軍的工事,都是被B-25低空俯衝投擲500磅到1000磅的航空彈炸毀的。當時陳納德將軍制定的戰術是,「飛虎隊」的飛機常常先飛到3000米高度,而後俯衝到200-300米進行攻擊。因此,日軍高射炮通常來不及瞄準,只能用機槍來反擊。盟軍B-25轟炸機俯衝轟炸時,因為飛得低,飛行員都可以聽見日軍機槍「噠噠噠」的射擊聲。當時B-25的機身是三夾板的,只有油箱的外面和飛行員座位的兩側及後面,才裝有防彈的鋼板。因此,這些飛行員真的是英雄。

  文匯報:騰衝的「國殤墓園」中,還有美軍官兵的墓碑。除了「飛虎隊」外,還有其他美軍官兵參加了遠徵軍的戰鬥嗎?

  餘戈:在整個遠徵軍裡,從空中到地面,約有3000名美軍官兵。當時,美軍顧問團也與遠徵軍一起橫渡怒江、翻越高黎貢山,一起出生入死!美軍顧問團從集團軍司令部,一直設置到團一級作戰單位,既協助制訂作戰進攻計劃,又負責幫助中國士兵學會使用美軍的新式武器。美軍還設立了野戰醫院和高射炮陣地,從整體上提升了遠徵軍戰鬥力。

  按規定,美軍顧問即便跟隨部隊行動,仍是不能上第一線直接作戰的。但在危急關頭,很多美軍顧問都搶著上第一線,遠徵軍軍官勸也勸不住。在53軍116師348團翻越高黎貢山、攻佔黃頂山的戰鬥中,美軍顧問麥梅瑞少校不幸犧牲,這是遠徵軍反攻以來犧牲的最高軍階的美軍軍官。我找到了53軍美軍聯絡組組長斯多德上校給麥梅瑞遺孀的陣亡通知書,值得一讀:「1944年5月20日,麥姆瑞少校所在的營進行了一場艱難的戰鬥。他沒有顧及自己的安全,暴露在一個顯眼位置,以便觀察敵人支援部隊的火力點。在離他很近的地方,一個中國機槍手向敵人開火。敵人試圖消滅這個火力點,就突然朝那個位置開炮,第二發炮彈在距離麥姆瑞少校很近處爆炸……大約5分鐘後,我趕到他受傷的地點,立即將他抬上擔架,並試圖喚醒他。一名當時受了輕傷的美國醫護人員,首先來到他身邊,宣布了少校的犧牲。將軍(116師師長趙鎮藩)找到了一口棺材,並對安排最好的儀式給予了儘可能的幫助……第二天上午,我們將他安葬。埋葬地點位於一處美麗的山間臺地,旁邊有一棵高大的菩提樹。在沒有牧師的情況下,我主持了葬禮,結束時他的戰友們在墳墓上空齊發三輪子彈。這一地點將被登記在美國軍隊的記錄中。」

  傷亡比例 遠徵軍與日寇為6:1

  文匯報:國內的不少影視作品中,日本兵經常連槍也打不準,軍事素質很差;如果指揮官一被打死,士兵就掉頭逃跑。滇西戰場上真是這樣嗎?

  餘戈:很多電視劇、電影中,確實存在著對日軍士兵漫畫化的傾向。這種看似滅敵氣焰的敘述,客觀上消解了抗戰的艱巨性,讓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今人無法理解抗戰為什麼是「艱苦卓絕」的、為什麼中華民族要付出幾千萬人生命的巨大代價。

  以滇西大反攻的實例來看,日軍的軍事訓練非常紮實,工事相當堅固,大多數日軍士兵的軍事技能不低,而且射擊的精度很高。這是因為日軍自知國力匱乏,浪費不起彈藥,因此沒有像德軍、美軍那樣熱衷於研發衝鋒鎗,而選擇了「三八大蓋」步槍,強調步兵的「每發必中」和「白刃主義」。當過日本兵的作家五味川純平曾披露,日軍步兵的射擊訓練教程為,先打300米的伏靶,必須5槍全中;達到這個標準後,再限秒射擊,開始是4秒鐘裡擊中300米外出現的靶子;其後是限2秒;最後是戴上防毒面具快跑30米後再進行限秒射擊。如果訓練時達不到上述標準,老兵就會申斥:「打不中不許吃飯!」這樣訓練出來的士兵,射擊技能形同狙擊手。遠徵軍進攻時,不到100米的距離,日軍一般不開槍射擊。而且日軍擅長夜襲和逆襲,在遠徵軍衝鋒到其陣前或佔領其陣地立足未穩時,日軍常施行反衝鋒或夜襲。即使其指揮官被擊斃,單個的士兵也會死拼。正是日軍堅固的工事和堡壘,以及高精度的輕重火器射擊技術,造成了遠徵軍重大的傷亡。據統計,遠徵軍與日軍的傷亡之比大約為3:1到6:1。但即使這樣,他們還是逃脫不了侵略者必然滅亡的下場。

  八年抗戰 日軍2次被迫焚毀軍旗

  文匯報:聽說遠徵軍在滇西大反攻中,繳獲了日軍不少槍炮彈藥,但沒能繳獲日軍的軍旗,果真如此嗎?

  餘戈:是的。日軍的軍旗,不是我們在電影裡常見的「膏藥旗」,而是由日本天皇親授,僅為步兵聯隊和騎兵聯隊才擁有的「旭日旗」。其圖案為太陽旗加上16道血紅的光芒線,還有天皇家徽圖案的旗冠和流蘇裝飾,又稱為「聯隊旗」。按日軍規定,軍旗在則編制在,軍旗丟則編制裁。在那場侵略戰爭中,軍旗成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最高物化形式之一。因此,日軍一個聯隊通常要挑選一個最優秀的少尉軍官擔任旗手,還要專設一個軍旗護衛中隊來保衛它。日軍的戰鬥條令規定,當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時,應該先焚燒軍旗而後自殺。據資料顯示,在「二戰」中日軍的444面軍旗,幾乎全部自行燒毀或隨運兵艦船沉入海底。目前僅在東京的靖國神社留有一面日軍步兵321聯隊的軍旗,是日本右翼分子偷偷藏下來的。

  滇西大反攻中,日軍113聯隊和148聯隊的聯隊旗均在日軍覆亡前燒毀,這是中國八年抗戰中,迫使日軍焚毀的僅有兩面軍旗,這是中國遠徵軍的驕傲!

相關焦點

  • 滇西大反攻:掘「食人魔」老巢
    滇西日軍淪陷區百姓失蹤,吃人事件曝光後,激起中國遠徵軍與滇西民眾的一片憤慨。1944年4月下旬,蔣介石籤署了《中國遠徵軍怒江作戰命令》,拉開滇西大反攻的序幕。
  • 一個軍剩2個連,一個團只剩20人,日軍傷兵服毒自殺!
    1944年8月20日,何紹周開始下達爆破命令,僅僅幾秒時間,大地連續顫抖數下,可以清楚的看到,高地上的堡壘被炸起幾米高,隨後倒塌在地,榮1師的部隊趕忙衝上高地,把軍旗插上了山頂
  • 湘潭老兵回憶滇西大反攻:三戰龍陵
    萬國章講述龍陵戰役湘潭在線4月15日訊(湘潭晚報記者 易書寶 通訊員 龍德)在滇西大反攻中,龍陵戰役可以說是整個滇西反攻戰中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要塞爭奪戰,也是殲滅日軍最多的戰役據資料統計,在長達4個多月的戰役中,中國遠徵軍先後投入的兵力達11.5萬人,3次大的拉鋸爭奪共計進行了大小戰鬥數百次。前後殲滅日軍1萬多人,而中國遠徵軍也為此付出了近3萬人的傷亡代價。在這場戰役中,萬開生和萬國章也先後投入到了戰鬥中。我們的記敘,就是他們用九死一生換來的經歷。
  • 滇西抗戰:碧血千秋,功昭中外
    遠徵緬甸,血戰滇西  1942年春,日軍進犯緬甸,妄圖沿滇緬公路長驅直入,進而陷我全滇,威逼重慶。為了保衛獲取國際物資重要交通要道的滇緬公路,應英國政府邀請,中國政府派遣十萬遠徵軍援緬作戰。不料戰局逆轉,日軍兵臨滇西,地處西南極邊的保山,由抗戰後方變為最前沿。
  • 抗日戰地行:滇西大反攻 攻取「東方直布羅陀」
    一九四二年五月,日軍自緬甸入侵滇西,中國軍隊於五月五日炸毀惠通橋,阻敵東進。日軍佔領松山等怒江以西要地,據險固守,長期與中國軍隊隔江對峙。   一九四四年五月,中國遠徵軍發起滇西大反攻。第十一集團軍由惠通橋等地渡江,六月四日開始仰攻松山要塞,戰鬥慘烈悲壯。經過一個多小時跋涉,記者從龍陵來到松山主峰子高地,尋訪戰場遺蹟。如今主峰南坡已修建起紀念設施,成為當地的「國魂」教育基地。
  • 1944年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徵軍是如何組建和裝備的?
    入緬作戰失利、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同時雲南滇西一帶被日軍佔領,中國陷入抗戰以來最危急的時刻。由於滇緬公路失守,美國援助無法運輸到中國。滇西被日軍佔領,本來最安全的大後方現在危機四伏;一旦日軍緬甸方面軍渡過怒江進攻保山、昆明一帶,國民政府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
  • 98歲抗戰老兵李子儀去世 曾參與滇西大反攻戰役
    李子儀家屬 供圖 中新網宜昌10月5日電 (董曉斌 覃丹)記者5日從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獲悉,曾參與滇西大反攻戰役的抗戰老兵李子儀,10月3日6時20分因病在長陽家中去世,享年98歲。 李子儀生於1922年12月,抗日戰爭初期,由於父親因病去世,家裡的日子愈發艱難,年僅17歲的李子儀只好依附哥嫂生活。
  • 火力差:衝繩日軍總攻一天打2500發炮彈,美軍反攻40分鐘1.9萬發
    日軍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是第24師團,下轄步兵第22、32、89聯隊,其中第22聯隊是曾經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老牌勁旅,因為在旅順圍攻戰中發動不計傷亡的自殺攻擊而被稱為"伊予之肉彈聯隊"。在戰役開始時,第22聯隊被部署在後方的那霸,防禦小祿機場和豐見城海岸。在首裡以北擔任正面防禦的是第62師團,軍炮兵隊位於更遙遠的後方。
  • 李根源與滇西抗戰
    李根源1942年4月底,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失利,日軍沿滇緬公路突進,侵入中國雲南。滇西重鎮龍陵、騰衝相繼淪陷後,中日軍隊隔怒江長期對峙。5月上旬,中國軍隊在惠通橋一帶成功阻擊日軍,鞏固了怒江防線,阻止了日軍東進的步伐,穩住了保山這個反攻滇西的重要基地。李根源密切關注戰局的進展,致電蔣介石,請求「力疾前往保山,協助宋總司令及聯絡地方作戰」。蔣介石「復電嘉慰,並述其到滇西協助作戰,必發生大效之意」。63歲的李根源不顧親朋好友「此去風雲不測」的勸阻,毅然來到保山前線,協助軍政工作。
  • 國殤墓園 滇西抗戰的悲壯記憶[組圖]
    埋葬著日軍屍首的「倭冢」 攝影:羅春明 抗日戰爭的烽煙已經消散了六十多年,當年滇西戰場上撒落在高黎貢山雪峰莽林中的軍號戰鼓、槍枝彈殼早已被風雨剝蝕得鏽漬斑斑,然而那些為這片土地的和平寧靜獻出生命的勇士將會被永遠銘記
  • 松山戰役:日軍亞洲戰場的第一次「玉碎戰」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1944年6月,中國遠徵軍第11集團軍奉命反攻松山,拉開了「松山戰役」的序幕。日軍 1340人,還包括300多名傷員,日方沒有空軍,火炮少得可憐,沒有後援。有著壓倒性優勢的中國軍隊,卻在松山上苦戰了數百天,中日雙方的傷亡比率竟高達6:1!算是「慘勝」!第8軍103師準備向滾龍坡日軍攻擊。
  • 抗日戰爭騰衝反擊戰,日軍兵力嚴重不足,國軍為何卻傷亡慘重?
    1944年5月,由於抗日戰爭局勢發生變化, 國軍部隊開始對日軍據點發起反攻,衛立煌率領的滇西遠徵軍奉命強渡怒江,協同民國駐印軍夾擊緬北日軍。衛立煌下令由霍揆章第二十集團軍負責渡河作戰,周福成第五十三軍一馬當先突破日軍高黎貢山防線,打通了前往騰衝的道路。
  • 松山戰役為何打得如此艱難,戰後查看日軍防禦工事後讓人直冒冷汗
    1944年6月4日中國遠徵軍開始進攻當時被稱為是東方直布羅陀的松山。戰役歷時95天,拉開了中國對日軍大反攻序幕。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松山地區日軍防禦部隊僅千人左右,卻足足阻擋了中國遠徵軍三個多月,中國遠徵軍先後投入10個團2萬餘人,付出傷亡7763人(其中陣亡4000人)的代價,斃殺日軍超1250人,敵我傷亡比達到了1:6.2。中國軍隊在這場戰役中戰死人數甚至超過了負傷人數。這還是在中國軍隊佔據絕對武器裝備優勢的情況下發生的,那麼這場戰役為何會打得這麼慘烈艱難呢?戰後才發現原因就於日軍在松山修建的防禦工事上。
  • 血戰松山:滇西抗日中最慘烈的戰役真相
    以6:1的戰損比取得了悲壯的勝利。在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描述日軍要塞堅固完善難以攻克的「南天門」之戰,原型便是松山戰役。但沒出一個月,遠徵軍在一次戰鬥中繳獲了一份日軍作戰計劃,這才知道,以兇悍聞名的日軍第56師團已經全部進入了滇西,大約有將近2萬人,到達怒江西岸的只是一小部分。這一情況即刻上報給了國民政府的高層。
  • 1944年8月4日:盟軍滇緬戰場大反攻
    中國遠徵軍於1944年5月11日,配合中國駐印軍隊發起滇西反攻作戰,渡過怒江,沿滇西公路南下。日軍則沿滇緬公路沿線及滇緬公路附近的騰衝、龍陵、松山、芒市、遮放、畹町等地,構築堅固工事,憑險固守,阻擊中國遠徵軍反攻。
  • 中日戰爭,國民黨正面硬抗的22次會戰,中日雙方真實傷亡對比情況
    那麼這場中日戰爭,國民黨正面硬抗的22次會戰,中日雙方真實傷亡對比情況如何呢?下面我們按時間段看下。 1937年發生的會戰(3個): 淞滬會戰(8月13日-11月11日),這場雙方投入兵力100萬,進行了三個月的戰鬥,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這次戰鬥日軍傷亡5萬多人,而國軍傷亡30萬左右。結果日軍勝利,上海淪陷。
  • 抗日戰爭之中,最慘烈的5大戰役,僅此一戰,傷亡人數多達30萬
    自此七七事變之後,我國軍隊開始全力以赴抵抗日軍的進攻,雖然我國軍隊當時論單兵作戰能力和武器裝備以及後勤保障差於侵華日軍,在多方比較睏乏的情況下,我國士兵依然志氣高揚,與侵華日軍展開了多次大規模的會戰,現舉五例抗日戰爭之中最為慘烈的五次戰役,以此銘記歷史。
  • 總攻十次傷亡七千餘人最終將其攻克
    1944年5月,中國為了打通滇緬公路,20萬軍隊集結在雲南滇西,準備進攻松山,騰衝和龍陵。作戰主攻方向直指騰衝。但是由於之前日軍繳獲了一本中國軍隊的密碼本,通過破譯,在遠徵軍發動進攻前5天就掌握了我軍作戰計劃,於是日軍迅速調集主力增援高黎貢山,所以遠徵軍在進攻高黎貢山和騰衝時傷亡慘重。
  • 淞滬會戰,蔣介石調全國軍隊和日軍血拼,傷亡高達30萬人
    但是由於蔣介石一味地寄希望於國聯,致使前線的部隊打的畏手畏腳,使日軍有機會從本國不斷的增兵,在上海進行大規模登陸,這場戰役打成了中日雙方一場規模龐大的大決戰。海軍,空軍力量也十分單薄,對日軍造成的威脅十分有限。此戰第一批上去和日軍血拼的就是蔣介石的中央軍部隊,奉命駐守寶山的18軍奉命堅守寶山的98師第583團3營500餘人在營長姚子青(黃埔六期)率領下,和日軍進行了一個星期的戰鬥,數千名日軍在艦炮和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對寶山發動十幾次進攻,都被該部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