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蔣介石調全國軍隊和日軍血拼,傷亡高達30萬人

2020-12-18 新歷史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王昌齡《出塞》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之後,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由於日本是資源匱乏的國家,和中國打不起消耗戰,所以當時日本人急切地想要和中國軍隊主力在華北平原決戰,以充分發揮其裝備優勢和機動能力。當時中國上層也認識到了日本人的這一企圖,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這場戰役就是大名鼎鼎的淞滬會戰。

中國軍人

1937年8月13日開始,國民黨軍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將軍,指揮87師,88師等國軍精銳部隊開始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試圖將這些日軍趕下海。但是由於蔣介石一味地寄希望於國聯,致使前線的部隊打的畏手畏腳,使日軍有機會從本國不斷的增兵,在上海進行大規模登陸,這場戰役打成了中日雙方一場規模龐大的大決戰。

淞滬會戰,蔣介石可以說把當時的中國精銳部隊全部給調到江浙地區了,87師,88師,36師三個德械樣板師率先投入戰鬥,隨後也是全德械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財政部下轄的稅警總團等精銳部隊全部開赴前線。蔣介石以黃埔系武裝起來的中央軍部隊,如羅卓英18軍,胡宗南第一軍,俞濟時74軍等部隊陸續開赴淞滬前線,和日軍展開了殊死搏殺。

宋美齡慰問前線將士

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當時中國雖然號稱有兩百萬軍人,但是去掉一些吃空餉,還有一些連槍都沒有的雜牌軍,能打仗的也不過100餘百萬人。海軍,空軍力量也十分單薄,對日軍造成的威脅十分有限。

此戰第一批上去和日軍血拼的就是蔣介石的中央軍部隊,奉命駐守寶山的18軍奉命堅守寶山的98師第583團3營500餘人在營長姚子青(黃埔六期)率領下,和日軍進行了一個星期的戰鬥,數千名日軍在艦炮和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對寶山發動十幾次進攻,都被該部擊退。最後由於三營傷亡過大,日軍衝入城內,姚子青率部和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最後該營除了一人前夜受命突圍向上級報告軍情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

德械師

第18軍第67師第201旅旅長蔡炳炎(黃埔一期),率部進入戰場後日軍在羅店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1937年8月27日晨,蔡炳炎將軍親率402團兩個營攻擊羅店日軍,不幸中彈陣亡,以身殉國,,67師師長李樹森(黃埔一期)也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後來67師在黃維的率領下打的就剩下不到一個團的兵力。第9集團軍第88師第264旅旅長黃梅興少將(黃埔一期)率部連續攻克了日軍十幾處陣地,最後和旅部參謀主任鄧洸中校及通訊排官兵30餘人被日軍炮彈擊中,全部陣亡。稅警總團第二支隊司令孫立人(清華大學),在率部隊炸日軍浮橋的戰鬥中,被日軍炮彈擊中,身中十三發彈片。

此戰中,蔣介石賴以起家的黃埔系嫡系部隊損失十分慘重,胡宗南的第一軍所有軍官從上到下都是黃埔軍官學校畢業的,但是戰後,這支部隊的中低層軍官幾乎全部損失殆盡。馮玉祥後來評價淞滬會戰:「淞滬戰場是一場血肉磨坊,一天幾乎消耗一個師的兵力。」

中國軍隊作戰

除了中央軍外,其他地方軍隊表現得十分英雄,桂軍主力剛到,白崇禧就將剛剛趕到的生力軍21集團軍投入反攻,不料與日軍主攻方向重合,雙方在大場大打對攻,日軍充分準備的炮火完全壓制了國軍的掩護火力,21集團軍六萬多名桂軍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大場隨後失守,白崇禧聽到戰報後差點暈過去。川軍楊森的20軍在此戰中損失也十分巨大,一個師進入戰場三個小時,一名少校營長就能升為少將師長。東北軍67軍在後期投入戰場,掩護主力部隊後撤,由於和日軍在火力上懸殊巨大,67軍自軍長吳克仁中將到底下官兵兩萬多人幾乎全部殉國。

德械師

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中國軍隊傷亡30萬人,日軍傷亡四萬人,雖然最終以中國軍隊的失敗告終,但是30萬中國軍人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染紅了黃浦江,告訴全世界人民:中華民族將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此次歷史的挑戰,中國軍隊就算戰至一兵一槍,也要和侵略者抗爭到底。

相關焦點

  • 淞滬會戰,全國精銳和日軍血拼,30萬中國軍人的鮮血染紅黃浦江
    當時中國上層也認識到了日本人的這一企圖,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這場戰役就是大名鼎鼎的淞滬會戰。 但是由於蔣介石一味的寄希望於國聯,致使前線的部隊打的畏手畏腳,使日軍有機會從本國不斷的增兵,在上海進行大規模登陸,這場戰役打成了中日雙方一場規模龐大的大決戰。 淞滬會戰,蔣介石可以說把當時的中國精銳部隊全部給調到江浙地區了,87師,88師,36師三個德械樣板師率先投入戰鬥,隨後也是全德械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財政部下轄的稅警總團等精銳部隊全部開赴前線。
  • 《八佰》背後的淞滬會戰:淞滬會戰的評價與反思
    十三:淞滬會戰的評價 從1937年8月13日到11月,當時中國軍隊中三分之一的軍隊都聚集在了淞滬戰場上,一戰便是三個多月,前後的傷亡高達30餘萬人。
  • 淞滬會戰的意義和作用
    淞滬會戰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中、日雙方共投入兵力100餘萬,國民政府投入兵力70多萬人,日軍投入兵力30萬人(有說20多萬的,還有說40萬的)。淞滬會戰歷經了3個月的苦戰,在國民政府傷亡了30萬將士、日軍傷亡了四萬餘人的情況下,以國民政府軍隊的潰退失敗而告終。雖然淞滬會戰雖然在戰術上失敗了,可是在戰略上和政治上取得了勝利。為什麼這麼說呢?
  • 淞滬會戰蔣介石發出最強音:「先發制人,趕日本人下海!」
    比如,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為何要不惜血本在上海和日軍打這一場仗呢?大家都知道盧溝橋事變後,日軍開始了全面侵華,其實此時的日本鬼子還不想那麼快地擴大戰爭。他們的想法很惡毒,想用兵不血刃佔領東三省的辦法佔領中國的華北地區。
  • 淞滬會戰,75萬國軍浴血奮戰為何打不過28萬的日軍?
    吳克仁,來自東北軍的吳克仁,九一八事變後他就發誓要打回老家,淞滬會戰時,吳克仁任軍長,在完成守城三日的任務後,率隊突圍,不幸犧牲,是淞滬會戰中犧牲的最高的中國將領。淞滬會戰中,中國空軍首次參戰,飛行員閻海文座機不幸被日軍擊中,跳傘時落入敵軍陣地,被圍時,寧死不降,拔出手槍擊斃多名日兵後,開槍自盡,精忠報國。
  • 淞滬會戰中日實力差距體現在哪李宗仁評價日軍舉世罕有匹敵
    1937年8月13日,中日兩軍在上海因為「虹橋機場事件」展開交鋒,淞滬會戰爆發。 這次戰役不同於以往,以往中日數次交手,中國軍隊幾乎都是防守反擊,但這次不同,中國軍隊從一開始就展開了狂攻,前僕後繼,不畏犧牲,決不後退!
  • 淞滬會戰中日本兵的樣子,這些人讓國軍傷亡30萬,使上海殘破不堪
    【淞滬會戰】這場戰役的爆發,意味著中日從盧溝橋事變的局部衝突到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開始,這場戰爭爆發後全國各省各地群起響應,紛紛支持國家抗戰。在淞滬會戰以及之後的南京保衛戰中會看到來自全國各派系軍隊的身影,如粵軍、桂軍、滇軍、川軍、西北軍、東北軍、中央軍等。
  • 淞滬會戰期間,國軍在和日軍血戰時,紅軍在幹什麼?令人敬佩不已
    淞滬會戰期間,國軍在和日軍血戰時,紅軍在幹什麼?令人敬佩不已淞滬會戰期間,國軍在和日軍血戰時,紅軍在幹什麼?令人敬佩不已日本在佔領東北三省後,侵略野心就開始膨脹起來,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
  • 80萬國軍輸給20萬日軍,為什麼會戰敗?日本士兵鏡頭下的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第二次淞滬抗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 淞滬會戰中的雜牌部隊:趕了上千裡的路,就為了在這裡為國家獻出...
    中國軍隊也向上海增調劉建緒的第10集團軍和薛嶽的第19集團軍,總兵力達到6個集團軍,54個師又8個旅,共約50萬人。鑑於桂軍部隊在這幾天作戰中傷亡已高達五分之三,因此左翼作戰軍總司令陳誠只得命令21集團軍撤下戰場。桂軍參戰不過才短短七天,就有173師510旅少將旅長龐漢楨、171師511旅少將旅長秦霖、176師1051團上校團長謝鼎新等軍官陣亡,士兵陣亡超過6000人,負傷官兵高達1.5萬人,其中包括5位團長。
  • 淞滬會戰到底有多慘?聽到這個數字後,白崇禧哭了整整一夜
    淞滬會戰到底有多慘?聽到這個數字後,白崇禧哭了整整一夜   看到日本如此囂張,蔣介石徹底發怒了,決定在上海粉碎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於是蔣介石抽調全國各地的軍地在上海和日軍大幹一場。
  • 八年抗戰時期,國軍都經歷了哪些敗仗,以及傷亡人數又是多少
    那麼,今天小編就來細說一下,八年抗戰時期,國軍都經歷了哪些敗仗,以及傷亡人數又是多少!淞滬會戰第一場敗仗是淞滬會戰,敵我雙方主要指揮官;蔣介石,松井石根。而蔣介石為了打贏這場戰役,從全國各地調兵增援淞滬戰場,前前後後陸續趕來參戰的國軍部隊,人數達到80萬。而日軍也投入了30萬,他們是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儘管國軍投入的人數再多,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 誰說淞滬會戰毫無意義
    甚至在前線準備進攻的時候,蔣介石又首鼠兩端,命令部隊暫停進攻,再次等待調停,以至於貽誤戰機,禍害全軍······」那麼,蔣介石為何決定要在淞滬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會戰?他對淞滬會戰有沒有事先的準備和計劃?在淞滬會戰的過程中,蔣介石的軍事部署有無問題?戰爭的最後失敗與他所謂「討好洋人、乞求和平」間是怎樣的關係?
  • 37年淞滬會戰日軍有飛機,有重榴彈炮,為何不直接炸掉四行倉庫?
    1937年淞滬會戰是抗戰過程中最慘烈的大戰役之一,中國軍隊死傷二十餘萬人仍無法固守上海。而電影《八佰》中的淞滬最後一戰,四行倉庫守衛戰將這場戰爭的殘酷和中國軍人的犧牲精神充分表現了出來。但是這裡似乎有一個疑問:既然上海的中國守軍最後只剩400餘人,並且收縮在倉庫一個據點,這不是很好解決麼?
  • 抗日戰爭之中,最慘烈的5大戰役,僅此一戰,傷亡人數多達30萬
    日軍傷亡2600人,國軍傷亡為4萬人,戰爭場面異常慘烈,其實這場戰役之所以如此之慘,歸根結底還是國民黨政府當時執行所謂的「不抵抗政策」,蔣介石政府與日軍高層秘密籤訂了停戰協議,中國軍隊迫使後撤,這也就是說明蔣介石政府承認了偽滿洲國的存在,並且以長城為界碑,讓人感到十分恥辱!
  • 一寸山河一寸血——老照片裡的「八·一三」淞滬會戰
    中國嘉德 供圖  【新民晚報·新民網】80年前的今天,淞滬會戰正式拉開帷幕。「八·一三」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的第一場大規模戰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場大戰役,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的妄想。中國軍隊在虹口、楊樹浦一帶與日軍海軍陸戰隊激戰,日軍決定全力增援上海,國民政府也決心打一場大仗,調動全國軍隊向上海進發。
  • 淞滬會戰之上海圍攻戰(上)
    這一建議,得到了蔣介石的支持;在復電中說:「應由我先發制敵,但時機應待命令。」雙方在淞滬地區達到劍拔弩張的程度。這是淞滬會戰前,中國軍事當局決心以「先發制敵」,成為整個會戰最重要的決策。但此時蔣介石仍未說服國民黨內「親日」派及地方各實力派,堅決抗戰。
  • 從淞滬到南京:蔣介石的戰略失誤和轉向
    因此,本文擬通過對蔣介石日記、相關未刊檔案等第一手資料的梳理,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筆者認為,從淞滬到南京,蔣介石的戰略選擇主要服從於國民政府的外交政略需求,即寄希國際幹預、大國介入中日軍事衝突。戰略服從政略的結果,進一步加劇了戰略實施的代價:淞滬抗戰雖遲滯了日軍短期速勝的作戰計劃,卻也大量消耗了中國軍力,並暴露了中國軍隊的弱點;此後日軍採殲滅戰圍擊南京,致使中國軍民死傷慘重。
  • 衡陽會戰,泰山軍打服十萬日軍,日軍屍體堆積如山只能砍左手帶回
    日軍攻下河南之後,25萬大軍立刻進攻湖南,發動衡陽會戰,其中十萬大軍直逼湘西重鎮衡陽。此時守衛衡陽的是方先覺率領的第十軍,第十軍當時由於連續作戰,得不到補充,雖然下轄三個師,但只有七個團的兵力,加上配屬的暫編54師1個團,一共才有八個團1.7萬人的官兵。戰前蔣介石給方先覺下達命令,守衛兩個星期就是勝利,到時候和援軍前後夾擊日軍。
  • 霸氣的徐州 徐州會戰之首次打破日軍不敗神話
    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取得殲滅日軍1萬餘人的勝利,給敵人以有力打擊,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鬥志。這是臺兒莊戰役中的中國軍隊重機槍陣地。中國第五戰區部隊與日軍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各一部,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防禦戰役。其中,三四月間的臺兒莊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臺兒莊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