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王昌齡《出塞》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之後,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由於日本是資源匱乏的國家,和中國打不起消耗戰,所以當時日本人急切地想要和中國軍隊主力在華北平原決戰,以充分發揮其裝備優勢和機動能力。當時中國上層也認識到了日本人的這一企圖,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這場戰役就是大名鼎鼎的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開始,國民黨軍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將軍,指揮87師,88師等國軍精銳部隊開始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試圖將這些日軍趕下海。但是由於蔣介石一味地寄希望於國聯,致使前線的部隊打的畏手畏腳,使日軍有機會從本國不斷的增兵,在上海進行大規模登陸,這場戰役打成了中日雙方一場規模龐大的大決戰。
淞滬會戰,蔣介石可以說把當時的中國精銳部隊全部給調到江浙地區了,87師,88師,36師三個德械樣板師率先投入戰鬥,隨後也是全德械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財政部下轄的稅警總團等精銳部隊全部開赴前線。蔣介石以黃埔系武裝起來的中央軍部隊,如羅卓英18軍,胡宗南第一軍,俞濟時74軍等部隊陸續開赴淞滬前線,和日軍展開了殊死搏殺。
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當時中國雖然號稱有兩百萬軍人,但是去掉一些吃空餉,還有一些連槍都沒有的雜牌軍,能打仗的也不過100餘百萬人。海軍,空軍力量也十分單薄,對日軍造成的威脅十分有限。
此戰第一批上去和日軍血拼的就是蔣介石的中央軍部隊,奉命駐守寶山的18軍奉命堅守寶山的98師第583團3營500餘人在營長姚子青(黃埔六期)率領下,和日軍進行了一個星期的戰鬥,數千名日軍在艦炮和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對寶山發動十幾次進攻,都被該部擊退。最後由於三營傷亡過大,日軍衝入城內,姚子青率部和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最後該營除了一人前夜受命突圍向上級報告軍情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
第18軍第67師第201旅旅長蔡炳炎(黃埔一期),率部進入戰場後日軍在羅店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1937年8月27日晨,蔡炳炎將軍親率402團兩個營攻擊羅店日軍,不幸中彈陣亡,以身殉國,,67師師長李樹森(黃埔一期)也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後來67師在黃維的率領下打的就剩下不到一個團的兵力。第9集團軍第88師第264旅旅長黃梅興少將(黃埔一期)率部連續攻克了日軍十幾處陣地,最後和旅部參謀主任鄧洸中校及通訊排官兵30餘人被日軍炮彈擊中,全部陣亡。稅警總團第二支隊司令孫立人(清華大學),在率部隊炸日軍浮橋的戰鬥中,被日軍炮彈擊中,身中十三發彈片。
此戰中,蔣介石賴以起家的黃埔系嫡系部隊損失十分慘重,胡宗南的第一軍所有軍官從上到下都是黃埔軍官學校畢業的,但是戰後,這支部隊的中低層軍官幾乎全部損失殆盡。馮玉祥後來評價淞滬會戰:「淞滬戰場是一場血肉磨坊,一天幾乎消耗一個師的兵力。」
除了中央軍外,其他地方軍隊表現得十分英雄,桂軍主力剛到,白崇禧就將剛剛趕到的生力軍21集團軍投入反攻,不料與日軍主攻方向重合,雙方在大場大打對攻,日軍充分準備的炮火完全壓制了國軍的掩護火力,21集團軍六萬多名桂軍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大場隨後失守,白崇禧聽到戰報後差點暈過去。川軍楊森的20軍在此戰中損失也十分巨大,一個師進入戰場三個小時,一名少校營長就能升為少將師長。東北軍67軍在後期投入戰場,掩護主力部隊後撤,由於和日軍在火力上懸殊巨大,67軍自軍長吳克仁中將到底下官兵兩萬多人幾乎全部殉國。
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中國軍隊傷亡30萬人,日軍傷亡四萬人,雖然最終以中國軍隊的失敗告終,但是30萬中國軍人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染紅了黃浦江,告訴全世界人民:中華民族將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此次歷史的挑戰,中國軍隊就算戰至一兵一槍,也要和侵略者抗爭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