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背後的淞滬會戰:淞滬會戰的評價與反思

2020-12-18 騰訊網

十三:淞滬會戰的評價

從1937年8月13日到11月,當時中國軍隊中三分之一的軍隊都聚集在了淞滬戰場上,一戰便是三個多月,前後的傷亡高達30餘萬人。

淞滬戰場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軍人以勇敢無畏的精神與日軍陸海空體系展開殊死搏戰,湧現出了以堅守寶山的姚子青營與四行倉庫孤軍營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群體,他們值得我們永遠尊敬和懷念。

正是由於這些軍人的堅守和犧牲,才打破了日本速戰速決的美夢。甚至可以說,這一仗是自甲午戰爭以來,在中日戰爭或衝突中中,其遭遇的抵抗最堅決,而且規模也最大的大戰。

因此有學者認為,中國全面抗戰真正意義上的開端應該是淞滬會戰後才開始的。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以巨大的犧牲證明了國人的抵抗意志,極大地鼓舞了國內的民心士氣,也為沿海工業內遷、保存經濟實力贏得了時間。同時日本也沒有想到中國軍隊的抵抗意志這麼堅決,其遭受的死傷也是甲午戰爭以來歷次中日戰爭或衝突中最大的。日本速戰速決的設想被打破後,長期陷入在中國戰場上,被綁上了一輛不可能停下來的戰車,最終落得了雞飛蛋打,一敗塗地的結局。

但是,從軍事上講,淞滬會戰最終我們還是失敗了,而且敗得比較慘。所謂慘的方面,遠不止於上面提到的傷亡慘重。事實上淞滬會戰的失敗也給整個抗戰的大局造成了很被動的局面。

最直接的影響是淞滬會戰使得當時中國大多數的能戰部隊損失掉了,以至於日軍在12月中旬就佔領了南京,由此控制了整個京滬杭地區,站穩了在長江下遊的落腳點,日軍兵員及裝備可直接海運至此,然後北上可與華北日軍相呼應,又可憑藉優勢水上力量沿長江而上,奪佔我長江流域核心區域。

要知道,在11月初國軍主力尚與日軍在對峙當中,雖然三個月的血戰傷亡了18萬餘名將士,但相當多部隊的骨架戰鬥力還在。

此時的日軍距離南京要隔著這幾十萬大軍以及兩道國防線和一個首都防衛圈。

然而在日軍登陸金山衛後,一個月時間中,國軍在混亂的大撤退中就損失了10餘萬軍隊,兩道國防線,還讓日軍兵臨南京城下。而南京守軍因大多為淞滬受創之部隊,根本無法持久守城,故而在12月13日南京城破,又折數萬部隊。

為什麼說後續這麼多呢?

因為實際上淞滬會戰本來國軍是可以打得更好些,損失更小些,而戰果更大些的。

當年參戰的國軍將領以及現在的研究者基本都有一個共識:

淞滬會戰應該打,而且必須打,但不應該是後來的那種打法。在會戰從開始到結束,始終受到最高指揮官蔣介石寄希望於西方列強決策思想的影響,以軍事從屬於外交,最終導致了軍事上過早、過重的潰敗。

如果排除掉這種幹擾,國軍在最初的進攻中可能戰果更大,而在後續作戰中如能適時後撤到國防線的話,國軍的損失肯定會更少些,而堅守的時間也會更長些。即便最後依然是敗,但不至於兵敗如山倒。如果大量有生力量得到保存,而日軍的進展沒有那麼迅速,1938年後的抗戰局面必然不至於那麼被動。

有人說,仗都打完了,這麼說還有用嗎?其實任何戰爭打完後,都要進行經驗和教訓的總結。

1938年2月28日,陳誠在武昌珞珈山將校研究班曾作過《滬戰的經過與教訓》的講話,在這份講話中提到:

戰略原是達成政略目的的一種手段,但是戰爭既啟,就應該以戰略為主,不能因政略牽制戰略。因為戰略獲得勝利的時候,政略的環境就可以跟著好轉;反過來說,如果戰略失敗,就是最初認為有利的政略,亦必跟著惡化。

這次戰略受政略的影響極大,乃是國家的不幸,並不是國家的錯誤,因為我國本身準備不足,要希望人家援助的關係。

此說是比較委婉的,因為政略牽制戰略的根源在蔣介石這裡,所以陳誠又說道「並不是國家的錯誤」,實際是為了給蔣介石解脫。

從整場戰役看下來,淞滬會戰沒打好的客觀前提是中日兩國巨大的實力差距,但在戰役戰術上沒打好的原因則恐怕蔣介石的責任要更多些。而蔣介石之所以指揮決策上出現問題,一方面是本人的軍事指揮能力確實不太強,但更多的還是建立在其不信任本國人民、軍隊,而過多將寄希望於列強的基本指導思想上了。

要想真正地贏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最穩固的基石,其實就是本國的億萬軍民,誰看到並且做到了這一點,誰就是勝利者。

如今,淞滬會戰已經過去83年時間了,抗戰勝利也已經75年了,如今又恰逢有淞滬會戰的電影出來。

從小了來說我們這篇文章是對電影背景到具體戰鬥的一個總體介紹,從大了方面來說,也是以此文去紀念當年那場大戰中奮戰流血的數十萬將士。

甚至再大一點,本文也是我們這個小小的公號對抗戰勝利的一點紀念,我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了解那場卓絕的戰爭,通過汲取歷史經驗,樹立起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和成熟的思維方式,從而更好地發展自己,建設祖國。流血犧牲的殘酷戰爭告訴我們,唯有強大的國家和人民才不會受到欺負,與諸君共勉!

相關焦點

  • 誰說淞滬會戰毫無意義
    下線近一年的電影《八佰》,終於在上周末姍姍來遲地開始了院線點映。《八佰》自去年推出預告片後即備受矚目,作為一部正面表現國軍淞滬抗戰的影片,自然也引來了各式各樣的聲音,一些人便質疑電影片面誇大四行倉庫保衛戰的規模,把一場為爭取國際同情而打的四天「表演戰」說成是生死存亡的「大轉折」。
  • 淞滬會戰
    《劍嘯大上海》 雷獻和/著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白崇禧口述自傳》 白崇禧/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37:淞滬會戰
  • 淞滬會戰的意義和作用
    淞滬會戰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中、日雙方共投入兵力100餘萬,國民政府投入兵力70多萬人,日軍投入兵力30萬人(有說20多萬的,還有說40萬的)。淞滬會戰場面慘烈,動人心魄,攻守雙方皆拼盡全力,各自陣地常常幾經易手,或為一條街道、幾座房屋殺的幾近幾齣,尤其是在被日本人稱為「血肉磨坊」的羅店,更是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整個城鎮片瓦無存,惟餘焦土,慘酷之狀,不忍卒睹。李宗仁曾這樣評價:「淞滬會戰,是我國抗戰八年,犧牲最大、戰鬥最慘的一役……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歷史上,鮮有前例。
  • 淞滬會戰之上海圍攻戰(上)
    上海淞滬會戰紀念碑近期筆者考證到大量淞滬會戰新史料,遂重寫淞滬會戰。以紀念浴血疆場的國軍烈士。沒有你們,就沒有今天之中國!將分上海圍攻戰,反登陸作戰,陣地戰,防禦戰,金山衛登陸入杭州灣阻擊戰,撤退戰六個階級講述淞滬大血戰。
  • 淞滬會戰,75萬國軍浴血奮戰為何打不過28萬的日軍?
    孫元良之子秦漢黃埔一期學生黃梅興,淞滬會戰時是王牌軍的旅長,在守護虹口陣地時,壯烈犧牲,是會戰中我軍犧牲的首位高級將領。吳克仁,來自東北軍的吳克仁,九一八事變後他就發誓要打回老家,淞滬會戰時,吳克仁任軍長,在完成守城三日的任務後,率隊突圍,不幸犧牲,是淞滬會戰中犧牲的最高的中國將領。淞滬會戰中,中國空軍首次參戰,飛行員閻海文座機不幸被日軍擊中,跳傘時落入敵軍陣地,被圍時,寧死不降,拔出手槍擊斃多名日兵後,開槍自盡,精忠報國。
  • 一寸山河一寸血——老照片裡的「八·一三」淞滬會戰
    圖說:「八百壯士」在保衛戰大象前,在倉庫周圍演習的情形。中國嘉德 供圖  【新民晚報·新民網】80年前的今天,淞滬會戰正式拉開帷幕。「八·一三」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的第一場大規模戰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場大戰役,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的妄想。
  • 淞滬會戰|不能忘記的上海童軍
    這是一組1937年淞滬會戰時上海童子軍的照片。童子軍是民國元年新興的一種教育模式,從1934年被列為初中必修課。淞滬會戰爆發首日,該團便開始工作,參加童子軍人數最多時曾達到3000多人,大約1/5為女童子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為四行倉庫八百壯士送旗的楊惠敏。
  • 淞滬會戰蔣介石發出最強音:「先發制人,趕日本人下海!」
    文|爆炸君說起抗戰中,中日兩軍打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估計淞滬會戰會排在首位。關於淞滬會戰的具體經過,想必大家在歷史課本中大致了解過。但是歷史課本的講述往往比較簡潔,其實關於淞滬會戰還有很多值得一說的地方。
  • 37年淞滬會戰日軍有飛機,有重榴彈炮,為何不直接炸掉四行倉庫?
    1937年淞滬會戰是抗戰過程中最慘烈的大戰役之一,中國軍隊死傷二十餘萬人仍無法固守上海。而電影《八佰》中的淞滬最後一戰,四行倉庫守衛戰將這場戰爭的殘酷和中國軍人的犧牲精神充分表現了出來。但是這裡似乎有一個疑問:既然上海的中國守軍最後只剩400餘人,並且收縮在倉庫一個據點,這不是很好解決麼?
  • 淞滬會戰—打出來的空軍節!
    淞滬會戰,不僅地面戰鬥十分激烈,空中戰鬥也非常激烈,是華夏大地上第一場立體性大會戰。一、首戰告捷淞滬會戰打響,日本飛機對中國軍民進行瘋狂轟炸,而此時的中國空軍,沒有任何實戰經驗,卻被盡力調往杭州機場。此時的中國空軍剛落地,還沒來得及加油,就看見日軍的飛機就黑壓壓一片,炸彈接二連三的落在飛機場上。
  • 淞滬會戰期間,國軍在和日軍血戰時,紅軍在幹什麼?令人敬佩不已
    淞滬會戰期間,國軍在和日軍血戰時,紅軍在幹什麼?令人敬佩不已淞滬會戰期間,國軍在和日軍血戰時,紅軍在幹什麼?令人敬佩不已日本在佔領東北三省後,侵略野心就開始膨脹起來,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
  • 淞滬會戰中日實力差距體現在哪李宗仁評價日軍舉世罕有匹敵
    1937年8月13日,中日兩軍在上海因為「虹橋機場事件」展開交鋒,淞滬會戰爆發。 這次戰役不同於以往,以往中日數次交手,中國軍隊幾乎都是防守反擊,但這次不同,中國軍隊從一開始就展開了狂攻,前僕後繼,不畏犧牲,決不後退!
  • 淞滬會戰到底有多慘?聽到這個數字後,白崇禧哭了整整一夜
    淞滬會戰到底有多慘?聽到這個數字後,白崇禧哭了整整一夜   淞滬會戰到底有多慘?
  • 《八佰》是一部好電影,但背後卻不是一個好故事
    我們也迎來了《八佰》的正式上映時間:2020年8月21日。這個消息對於廣大影迷來說,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諸多影評媒體在看過《八佰》的點映之後,紛紛給出了頗高的評價。然而在讚譽之下,卻湧入了一些負面的聲音,是什麼原因導致《八佰》是一部好電影,卻講了一個不盡人意的故事呢?《八佰》是一部什麼電影?
  • 淞滬會戰,蔣介石調全國軍隊和日軍血拼,傷亡高達30萬人
    當時中國上層也認識到了日本人的這一企圖,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這場戰役就是大名鼎鼎的淞滬會戰。淞滬會戰,蔣介石可以說把當時的中國精銳部隊全部給調到江浙地區了,87師,88師,36師三個德械樣板師率先投入戰鬥,隨後也是全德械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財政部下轄的稅警總團等精銳部隊全部開赴前線。蔣介石以黃埔系武裝起來的中央軍部隊,如羅卓英18軍,胡宗南第一軍,俞濟時74軍等部隊陸續開赴淞滬前線,和日軍展開了殊死搏殺。
  • 淞滬會戰,孫立人帶領的警衛團,為何一戰成名?
    那就大錯特錯了,有這樣一直警衛團就在淞滬會戰中,一戰成名,打了無數人的臉。孫立人將軍不久後,淞滬會戰爆發,作為上校團長的孫立人率領警衛團參與作戰,守衛陣地,結果其餘的兄弟部隊紛紛擔憂警衛團的戰鬥力能不能頂住日本人的進攻,此時的孫立人將軍沒有任何的表示,只是積極的組織士兵搶修工事
  • 淞滬會戰,日本人傾巢出動南下增援,蘇聯為何不趁機「抄後路」?
    近日,隨著影片《八佰》的熱映,八十三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戰役又從塵封的歷史中呈現出來。眾所周知,當時出於改變日軍進攻方向和引起列強幹預的考量,國軍主動「開闢第二戰場」發起了這場淞滬會戰。當然,這一決策後來在戰略戰術層面都引發諸多爭議,雖然日本陸軍的機械化兵團喪失了在寬闊的華北平原的機動優勢,但近海而狹小的淞滬地區卻令日本的海空軍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 他是陳誠帳下第一名將,淞滬會戰時,他的大名傳遍日本
    淞滬會戰爆發後,羅卓英率領第18軍衝在最前線的羅店,此地不僅是日軍首要進攻的地方,也是連接周圍要道、物資、援軍的重要根據地,戰略意義極為重要。因為日軍的武器裝備遠遠超過了國軍,導致國軍士兵們損失慘重,蔣介石不得不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 石原莞爾,淞滬會戰時反對增兵,日本若採用他的戰略,中華危矣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中日兩國開始大規模向上海增兵,戰爭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但是日本的增兵行動卻遭到了一個人的反對,他就是日本參謀次長石原莞爾。
  • 淞滬會戰中的雜牌部隊:趕了上千裡的路,就為了在這裡為國家獻出...
    ,雖然盧溝橋事變之後,中日之間的戰爭全面升級,在華北地區與日軍作戰的不僅有西北軍,也有晉綏軍和中央軍,但從軍事角度來看,1937年8月到11月的淞滬會戰,不但戰役規模遠遠超過了華北地區,而且中國方面參戰部隊幾乎包括了當時中國各個派系的部隊,真正可以說是以舉國之力進行的大會戰,從這點上來說,把淞滬會戰看作是全面抗戰的開始或許更為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