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淞滬會戰的評價
從1937年8月13日到11月,當時中國軍隊中三分之一的軍隊都聚集在了淞滬戰場上,一戰便是三個多月,前後的傷亡高達30餘萬人。
淞滬戰場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軍人以勇敢無畏的精神與日軍陸海空體系展開殊死搏戰,湧現出了以堅守寶山的姚子青營與四行倉庫孤軍營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群體,他們值得我們永遠尊敬和懷念。
正是由於這些軍人的堅守和犧牲,才打破了日本速戰速決的美夢。甚至可以說,這一仗是自甲午戰爭以來,在中日戰爭或衝突中中,其遭遇的抵抗最堅決,而且規模也最大的大戰。
因此有學者認為,中國全面抗戰真正意義上的開端應該是淞滬會戰後才開始的。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以巨大的犧牲證明了國人的抵抗意志,極大地鼓舞了國內的民心士氣,也為沿海工業內遷、保存經濟實力贏得了時間。同時日本也沒有想到中國軍隊的抵抗意志這麼堅決,其遭受的死傷也是甲午戰爭以來歷次中日戰爭或衝突中最大的。日本速戰速決的設想被打破後,長期陷入在中國戰場上,被綁上了一輛不可能停下來的戰車,最終落得了雞飛蛋打,一敗塗地的結局。
但是,從軍事上講,淞滬會戰最終我們還是失敗了,而且敗得比較慘。所謂慘的方面,遠不止於上面提到的傷亡慘重。事實上淞滬會戰的失敗也給整個抗戰的大局造成了很被動的局面。
最直接的影響是淞滬會戰使得當時中國大多數的能戰部隊損失掉了,以至於日軍在12月中旬就佔領了南京,由此控制了整個京滬杭地區,站穩了在長江下遊的落腳點,日軍兵員及裝備可直接海運至此,然後北上可與華北日軍相呼應,又可憑藉優勢水上力量沿長江而上,奪佔我長江流域核心區域。
要知道,在11月初國軍主力尚與日軍在對峙當中,雖然三個月的血戰傷亡了18萬餘名將士,但相當多部隊的骨架戰鬥力還在。
此時的日軍距離南京要隔著這幾十萬大軍以及兩道國防線和一個首都防衛圈。
然而在日軍登陸金山衛後,一個月時間中,國軍在混亂的大撤退中就損失了10餘萬軍隊,兩道國防線,還讓日軍兵臨南京城下。而南京守軍因大多為淞滬受創之部隊,根本無法持久守城,故而在12月13日南京城破,又折數萬部隊。
為什麼說後續這麼多呢?
因為實際上淞滬會戰本來國軍是可以打得更好些,損失更小些,而戰果更大些的。
當年參戰的國軍將領以及現在的研究者基本都有一個共識:
淞滬會戰應該打,而且必須打,但不應該是後來的那種打法。在會戰從開始到結束,始終受到最高指揮官蔣介石寄希望於西方列強決策思想的影響,以軍事從屬於外交,最終導致了軍事上過早、過重的潰敗。
如果排除掉這種幹擾,國軍在最初的進攻中可能戰果更大,而在後續作戰中如能適時後撤到國防線的話,國軍的損失肯定會更少些,而堅守的時間也會更長些。即便最後依然是敗,但不至於兵敗如山倒。如果大量有生力量得到保存,而日軍的進展沒有那麼迅速,1938年後的抗戰局面必然不至於那麼被動。
有人說,仗都打完了,這麼說還有用嗎?其實任何戰爭打完後,都要進行經驗和教訓的總結。
1938年2月28日,陳誠在武昌珞珈山將校研究班曾作過《滬戰的經過與教訓》的講話,在這份講話中提到:
戰略原是達成政略目的的一種手段,但是戰爭既啟,就應該以戰略為主,不能因政略牽制戰略。因為戰略獲得勝利的時候,政略的環境就可以跟著好轉;反過來說,如果戰略失敗,就是最初認為有利的政略,亦必跟著惡化。
這次戰略受政略的影響極大,乃是國家的不幸,並不是國家的錯誤,因為我國本身準備不足,要希望人家援助的關係。
此說是比較委婉的,因為政略牽制戰略的根源在蔣介石這裡,所以陳誠又說道「並不是國家的錯誤」,實際是為了給蔣介石解脫。
從整場戰役看下來,淞滬會戰沒打好的客觀前提是中日兩國巨大的實力差距,但在戰役戰術上沒打好的原因則恐怕蔣介石的責任要更多些。而蔣介石之所以指揮決策上出現問題,一方面是本人的軍事指揮能力確實不太強,但更多的還是建立在其不信任本國人民、軍隊,而過多將寄希望於列強的基本指導思想上了。
要想真正地贏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最穩固的基石,其實就是本國的億萬軍民,誰看到並且做到了這一點,誰就是勝利者。
如今,淞滬會戰已經過去83年時間了,抗戰勝利也已經75年了,如今又恰逢有淞滬會戰的電影出來。
從小了來說我們這篇文章是對電影背景到具體戰鬥的一個總體介紹,從大了方面來說,也是以此文去紀念當年那場大戰中奮戰流血的數十萬將士。
甚至再大一點,本文也是我們這個小小的公號對抗戰勝利的一點紀念,我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了解那場卓絕的戰爭,通過汲取歷史經驗,樹立起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和成熟的思維方式,從而更好地發展自己,建設祖國。流血犧牲的殘酷戰爭告訴我們,唯有強大的國家和人民才不會受到欺負,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