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1937年淞滬會戰時上海童子軍的照片。
童子軍是民國元年新興的一種教育模式,從1934年被列為初中必修課。
在民國歷史上,童子軍是一支非常活躍的力量,除了經常性的遊戲、野外生活、國際交誼外,還參與各種社會服務,尤其是全面抗戰時期,童子軍或奔赴前線,或服務後方,作出了很大貢獻。
1937年七七事變後,童子軍總會頒發了《全國童子軍戰時服務大綱》,各地紛紛組織童子軍戰時服務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上海童子軍戰時服務團。
淞滬會戰爆發首日,該團便開始工作,參加童子軍人數最多時曾達到3000多人,大約1/5為女童子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為四行倉庫八百壯士送旗的楊惠敏。
後方服務方面,當時上海一百六七十處傷兵醫院和難民收容所,幾乎到處都有童子軍忙碌的身影,他們擔任警衛、宣講、教育、急救、清潔等各項事務,在上海三次轟炸慘劇中,後方童子軍也很快趕往現場幫同救護。
服務前線的童子軍,則都是職業青年,年齡較長,訓練有素,主要配合紅十字會搶救轉運傷兵,也有一部分擔任隨軍工作。從戰爭開始到南市失陷的近三個月時間,童子軍向前線出勤1871次,救護轉運傷兵23925人。
上海淪陷後,有300多名童子軍隨同後撤。
1937年10月1日,英國童軍總會主席暨世界童軍領袖貝登堡寫信慰問上海童子軍服務團:「英國童軍兄弟深切關懷並欽佩君等服務受傷同胞及難民之精神,貴國獲得勝利與和平之期,當不在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