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記者何銘生:我為什麼研究淞滬會戰

2020-12-25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何銘生(Peter Harmsen),丹麥人,研究生就讀於臺灣大學歷史系,曾任法新社、彭博新聞社駐華記者,1998年-2009年在中國大陸生活、工作。2013年和2015年分別出版英文著作Shanghai 1937: Stalingrad on the YangtzeNanjing 1937: Battle for a Doomed City,前者於2015年由西苑出版社翻譯出版(《上海1937:法新社記者眼中的淞滬會戰》)。

應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之約,何銘生撰文回憶了那些促使他走近中國近代史的人與事:一個曾在日本軍隊服役的臺灣老人,一名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倖存者,一位曾加入英軍對日作戰的丹麥商人,一份德國軍官指揮淞滬會戰的回憶資料……最後,他以一個西方人的立場,敘述了他眼中西方學界所關注和忽略的抗日戰爭。

本文原題為China’s War as History: A Paradox(《歷史學中的中國抗日戰爭:一個悖論》),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Peter Harmsen(左)在北京採訪

一個丹麥人的困惑

當我還是個小男孩時,有一本非常喜歡的漫畫書。那本書通俗地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大約一百多頁,有簡單而令人回味的插圖和精煉的文字。這是一本美國出版的漫畫,所以特別關注美國在戰爭中的角色。該書描述中國的篇幅非常少,不超過一頁,這即便在當時也令我頗感驚訝。我聽說中國是個很大的國家,人口之多在世界上數一數二。我想,在整個戰爭中肯定有更多關於中國的故事。

隨著年齡增長,我開始對歷史產生更濃厚的興趣,但這個問題仍然在困擾我:為什麼我們對二戰時的中國戰場知之甚少?儘管中國改革開放了,在世界舞臺上越發舉足輕重,但它在這場建構當代世界格局的戰爭中扮演的角色,在西方人的歷史敘述中始終缺席,除了一些很小眾的學術專著。

對我來說,這幾乎是個悖論:一方面,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受到許多關注;另一方面,二戰是一個引人注目的話題。二者合一的結果卻是:在西方大多數人的歷史觀念中,二戰中國戰場是一片空白。

在歐洲和北美,幾乎每一位受過教育的人都聽說過不列顛之戰、阿登戰役和柏林戰役。即便沒有完整閱讀過相關書籍,至少也看過電影和紀錄片。

這些戰役的名字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而且理當如此,因為它們是歷史上的裡程碑。我們知道,現代歐洲是二戰的產物,如果戰爭呈現另一種結局,歐洲的命運也將截然不同。

相反,幾乎沒有西方人聽說過臺兒莊戰役、武漢戰役或長沙戰役。

即便那些自詡廣泛涉獵二戰書籍、自認為熟悉二戰的人,也很少聽說過。中國的抗日戰爭在西方史學是一處空白,是1937年到1945年戰爭的巨大謎團中缺失的一個關鍵部分——儘管不認識中國的作用就無法從全局來理解這場戰爭。

例如,20世紀30年代中國領土動蕩不安,在這個重要背景下,美日爭端持續升溫,最終釀成了珍珠港事件,導致了兩國的全面戰爭。撇開中國就無法透徹理解1941年爆發的太平洋戰爭。同樣地,中國牽制了大量日軍,使其無法頑守太平洋島嶼,如果不考慮這一點,就難以解釋美軍在太平洋上的順利進展。


在1990年代的臺灣感受近代史

這些關於二戰的事實,在我學習歷史和社會科學的過程中逐漸清晰起來。在我大學畢業離開歐洲前往亞洲工作後,依然對二戰時期的中國保持濃厚的興趣。後來我進入臺灣大學歷史系攻讀研究生,在此期間,我儘可能多地去了解二戰中的中國。我還寫過一篇論文叫《抗戰時期的鄧小平》,其中一個重要的參考文獻是當時剛出版不久的《我的父親鄧小平》,是鄧榕為鄧小平撰寫的傳記。

那是1990年代,臺灣因其高科技產業而聲名大噪,在當代世界風生水起。而一些依稀與戰爭記憶有關的事物仍隨處可見:臺北有一條主幹道被稱為「羅斯福路」;在西門町的麥當勞,你會看到一些老兵落寞的身影——他們仿佛被這來去匆匆的摩登世界落在了後面,只是望著外面的繁華街市,晃動手中的咖啡。有時那些戰爭中大人物的名字還會現諸報端,比如住在紐約的宋美齡,或者「蔣夫人」,比如「少帥」張學良,他們都已年近百歲。想想這些在戰前、戰時的各大事件中都站在權力頂端並且舉足輕重的人,那時仍與我們同在一個世界上,就足以令人驚奇不已。

1995年,宋美齡在華盛頓參加由美國國會舉辦的慶祝二戰結束50周年酒會。

1990年代中期,我還曾跟隨臺灣旅遊團參觀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同行的臺灣人大都已經退休並且經濟寬裕,懷揣著「世界那麼大,還想去看看」的渴望。其中有一位上了年紀的紳士,曾在臺灣還是日本殖民地時被迫加入日軍。他講述了自己如何被發配至太平洋基地執行最為危險的任務——突破敵人的炮火封鎖或者穿越雷區。因為他來自臺灣,日本軍官便將他視若草芥。老人還對旅行團裡一位年輕的美國成員說:「如果你的爺爺槍法再準一點,今天我就無法站在這裡了。」

1990年代,當然,也是「後冷戰時代」。根據一位二戰歷史學家的觀點,那段時期最有趣的變化是人們對蘇德戰爭的興趣突然變得濃厚。在此之前,西方史學家對東部戰線關注甚少,但是隨著蘇聯檔案的解密,二戰史學開始書寫新的篇章。

令人惋惜的是,中國在日益增多的西方二戰主題作品中依舊未見蹤影。德裔美國歷史學家格哈特·溫伯格(Gerhard Weinberg)在其1995年出版的經典之作《劍拔弩張的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史》(A World at Arms : A Glob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中寫道:「中日之間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仍有待英語世界的歷史學家解讀。」

法新社記者筆下的淞滬會戰

1998年,我從臺灣前往大陸,成為一名駐外記者,一直在那裡待到2009年。在那短短11年裡,我親眼目睹了太多變化,餘生恐怕再難見到這樣的情形。一方面我在努力跟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現代化的步伐,另一方面我仍對中國的悠久歷史保持濃厚的興趣。作為一個報導時事新聞的記者,我試著將有關歷史的題材融入我的工作中。

2008年,何銘生(右一)作為法新社駐華記者參加記者會。

200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時,我有幸採訪了一些中國的退伍老兵和倖存者。我採訪過一對在戰爭初期便逃往重慶並在那裡定居的夫婦,採訪過一名逃出香港並在中國西南加入空軍的飛行員。最難忘的是,我參觀了1937年四行倉庫保衛戰最後一位倖存老兵的家。

他的名字叫楊養正,那時已經90歲了。在當地政府官員的協調下,我被帶到他位於重慶郊區的陋室。儘管他已年邁,卻體格健碩,你能夠想像他在年輕時一定是位令人敬畏的戰士。他參與過抗日戰爭中的一場標誌性戰役,但他從未藉此吹噓。即使和他關係最為親密的鄰居們同樣不知道一位真正的英雄就住在隔壁。不過,當鄰居們了解楊的經歷後你能馬上感受到他們的敬意,這是那場戰爭仍在影響當代中國人的一個證據。

大約就在這個時候,我決定寫一本關於中國戰場的書。這樣一段重要歷史,西方讀者卻不知曉且無據可考,實在不合常理。我最初的目標是介紹1937年至1945年整個戰爭歷程,不過我很快意識到,對於這場宏大龐雜的戰爭而言,即使寫500頁甚至更長,也只能觸及皮毛。然後,我決定寫戰爭的頭半年,即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寫到當年12月份南京淪陷,但即便是這個目標也顯得不切實際。因為其中涵蓋的主題、事件的地理範圍和涉及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太過複雜。

我最終選擇了淞滬會戰。這看上去是一個完美的主題。它清晰地劃定了時空範圍。它始於1937年8月中旬,隨著中國軍隊的撤退而終於11月初。空間範圍集中在上海及其周邊地區,這樣我筆觸就沒必要涉及整張中國地圖。重要的是,這場戰役充滿了具體的、充滿戲劇性的有關英雄主義和自我犧牲的故事——當然都比不上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的可歌可泣。

但真正促使我把淞滬會戰作為書本題材的原因是:上海是一座世人皆知的城市,不管是在1930年代還是今天,它都是一個標誌性的國際都市。即便那些無法從地圖上辨認出上海的人也聽過上海這個詞。然而,即便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西方面孔很多,也只有極少數人意識到這是二戰初期的一個喋血戰場。對我來說,這就是整個「中國戰爭悖論」:上海在中國抗日戰爭中是一個重要的戰場,就像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部分一樣,但這些只有少數學者知道。

我開始著手尋找關於這場史詩性戰役的原始史料,隨即發現史料並不匱乏,而且多得很。主要資料當然是從中國大陸和臺灣挖掘,日本和美國也有。然後,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是德國,我從沒想到居然能在那裡找到寶貴且關鍵的信息。

我從這些資料中發現,中國在淞滬會戰中曾得到一夥德國顧問的幫助,顧問團的大部分人員是一戰的退伍老兵。為了更多地了解這些顧問,我在2011年夏天前往位於德國弗萊堡的軍事檔案館查檔、請教,還閱讀了一段由回國後的德國軍官所寫的關於上海戰役的「機密歷史」。那真是一種奇妙的感受,我身處黑林山附近,那是整個德國最「德國」的地方,研究著曾經發生在地球另一端的戰鬥。這也是一個提醒,那場戰爭是世界性的,歷史學家也應該以世界性的目光來看待這些事件。

我的兩本關於淞滬戰役和南京戰役的英文書相繼出版後(Shanghai 1937: Stalingrad on the Yangtze. Philadelphia and Oxford: Casemate, 2013 和 Nanjing 1937: Battle for a Doomed City. Philadelphia and Oxford: Casemate, 2015),一些戰爭親歷者開始聯繫我。我曾收到過來自一位美國老先生的長信,分享他兒時在上海日佔區生活的回憶。儘管那時他還小,無法理解周遭發生的事情,但他還是本能地感覺到日本兵代表著危險,便刻意迴避他們。

現在已經是21世紀的第2個10年,在採訪那些有戰爭親歷者的過程中,我的緊迫感與日俱增,因為人數每年都在減少。我和一位在1940年代遊歷過日佔區的丹麥商人有過一段有趣的對話,他告訴我他坐船抵達大連港時,看到了在貨物之間走來走去的日本士兵:「他們身材矮小,扛著重槍。如果哪個中國人不趕緊挪開,他們就扇他耳光。他們給我留下了非常惡劣的印象。」幾個月後,那個丹麥商人就參加了與日軍作戰的英國軍隊。

何銘生與中文版《上海1937》

請西方學者別再寫「飛虎隊」了

隨著《上海1937》被譯成中文,我有幸在中國參加了幾場學術會議。這些會議使我大開眼界,感受到了那段歷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它是中國學術領域對該段歷史的研究日趨成熟的標誌,會議主題不限於軍事、政治等核心領域,還延伸到了抗戰時期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話題。

最令我感興趣的是,臺灣歷史學者總是會出席中國大陸的抗戰研討會。雖然海峽兩岸的學者有著不同背景,他們卻說著相同的語言——不僅僅是普通話而已,而且是具備現代科學理念、立場客觀的歷史學家的語言。基於這樣的共同點,他們現在有機會優勢互補,共同來解開二戰中國戰場的謎團。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重要的戰時文獻分存於海峽兩岸,兩岸學者進行合作並進行有價值的對話就顯得格外重要。

同時,西方史學家越來越多地開始參與在中國舉行的相關活動。這是一個重要的變化,它加強了不同國家學術團體之間的交流,更關鍵的是,它有助於中國從全球背景出發來研究二戰,有助於確立中國在反法西斯同盟中應有的地位。

即便如此,歐洲中心論者依然主要依靠西方的學術方法來研究中國抗日戰爭。舉個典型的例子:中國戰場被西方歷史作家和出版行業描述最多的無疑就是美籍志願飛行隊的歷史,又稱「飛虎隊」。不是說飛虎隊的故事不重要,它在二戰中確實有應得的地位,但是在這場參戰人員以數百萬計的戰爭中,它受到的關注度已經遠遠超出了其實際作用。

也許西方人應該改變態度了。我們曾經只對影響我們自己歷史進程的中國歷史感興趣。不僅是在二戰史學中如是,對中國全部歷史而言更是如此。比如,研究清朝的西方學生極為感興趣的,總是清朝統治者、清朝社會和西方在軍事衝突、貿易、技術移植等方面是如何交流的。

人類有一種天性,只對影響自己最大的事情感興趣。歷史學家沒有義務要超脫於天性。事實上,它有時是可取的,因為歷史學家在熟悉的領域進行研究往往能有更多建樹。但是它也可能使人變得眼界狹隘,以為自己的觀點就是最重要或唯一有價值的觀點。

因此我希望隨著西方歷史學家對中國在同盟中的作用日益感興趣,他們將不再僅關注中國戰場裡那些和自己國家相關的方面。比如,再寫一本關於「飛虎隊」的新書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相反,西方的歷史學家可以將時間精力花在那些我們尚不熟悉的領域,例如戰爭後期發生的常德戰役、衡陽戰役等。

要想讓西方對中國抗日戰爭的關注達到如此細微的程度是完全可能的。正是西方歷史學家對蘇德戰爭的研究讓我們看到了這種可能性。蘇聯檔案公開後,西方學術界在此基礎上開始研究蘇德戰爭的各個方面,二十年後,該領域的研究已成熟到了驚人的水平,一個世紀前還鮮為人知的戰役,如今卻已被詳盡地進行了研究。

我相信,在未來幾年,隨著大陸臺灣的學者交流日益密切,隨著中國學者與西方同行有更多合作,二戰中的中國戰場作為西方學界的一個研究領域,將會達到同樣的成熟水平。

過一二十年,如果看到有若干本英文著作專門研究武漢戰役,我想我不會感到驚奇了。也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中國在這場人類史上最宏大的戰爭中扮演的角色才能被人們知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丹麥記者寫南京大屠殺 填補「二戰」英文文獻空白
    《南京1937》【丹麥】何銘生 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1月 【深圳商報訊】(記者 劉悠揚)剛剛過去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祭,一本丹麥駐華記者撰寫的學術著作《南京1937:血戰危城》由社科文獻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引進國內,該書填補了論述第二次中日戰爭的英文著述中的明顯空白,首次全面闡述了1937年的南京戰役。
  • 《八佰》背後的淞滬會戰:淞滬會戰的評價與反思
    因此有學者認為,中國全面抗戰真正意義上的開端應該是淞滬會戰後才開始的。 淞滬會戰,中國軍隊以巨大的犧牲證明了國人的抵抗意志,極大地鼓舞了國內的民心士氣,也為沿海工業內遷、保存經濟實力贏得了時間。同時日本也沒有想到中國軍隊的抵抗意志這麼堅決,其遭受的死傷也是甲午戰爭以來歷次中日戰爭或衝突中最大的。
  • 淞滬會戰的意義和作用
    淞滬會戰場面慘烈,動人心魄,攻守雙方皆拼盡全力,各自陣地常常幾經易手,或為一條街道、幾座房屋殺的幾近幾齣,尤其是在被日本人稱為「血肉磨坊」的羅店,更是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整個城鎮片瓦無存,惟餘焦土,慘酷之狀,不忍卒睹。李宗仁曾這樣評價:「淞滬會戰,是我國抗戰八年,犧牲最大、戰鬥最慘的一役……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歷史上,鮮有前例。
  • 淞滬會戰
    《劍嘯大上海》 雷獻和/著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白崇禧口述自傳》 白崇禧/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37:淞滬會戰
  • 淞滬會戰之上海圍攻戰(上)
    上海淞滬會戰紀念碑近期筆者考證到大量淞滬會戰新史料,遂重寫淞滬會戰。以紀念浴血疆場的國軍烈士。沒有你們,就沒有今天之中國!將分上海圍攻戰,反登陸作戰,陣地戰,防禦戰,金山衛登陸入杭州灣阻擊戰,撤退戰六個階級講述淞滬大血戰。
  • 一寸山河一寸血——老照片裡的「八·一三」淞滬會戰
    中國嘉德 供圖  【新民晚報·新民網】80年前的今天,淞滬會戰正式拉開帷幕。「八·一三」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的第一場大規模戰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場大戰役,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的妄想。中國軍隊在虹口、楊樹浦一帶與日軍海軍陸戰隊激戰,日軍決定全力增援上海,國民政府也決心打一場大仗,調動全國軍隊向上海進發。
  • 誰說淞滬會戰毫無意義
    甚至在前線準備進攻的時候,蔣介石又首鼠兩端,命令部隊暫停進攻,再次等待調停,以至於貽誤戰機,禍害全軍······」那麼,蔣介石為何決定要在淞滬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會戰?他對淞滬會戰有沒有事先的準備和計劃?在淞滬會戰的過程中,蔣介石的軍事部署有無問題?戰爭的最後失敗與他所謂「討好洋人、乞求和平」間是怎樣的關係?
  • 淞滬會戰,75萬國軍浴血奮戰為何打不過28萬的日軍?
    孫元良之子秦漢黃埔一期學生黃梅興,淞滬會戰時是王牌軍的旅長,在守護虹口陣地時,壯烈犧牲,是會戰中我軍犧牲的首位高級將領。吳克仁,來自東北軍的吳克仁,九一八事變後他就發誓要打回老家,淞滬會戰時,吳克仁任軍長,在完成守城三日的任務後,率隊突圍,不幸犧牲,是淞滬會戰中犧牲的最高的中國將領。淞滬會戰中,中國空軍首次參戰,飛行員閻海文座機不幸被日軍擊中,跳傘時落入敵軍陣地,被圍時,寧死不降,拔出手槍擊斃多名日兵後,開槍自盡,精忠報國。
  • 淞滬會戰|不能忘記的上海童軍
    這是一組1937年淞滬會戰時上海童子軍的照片。童子軍是民國元年新興的一種教育模式,從1934年被列為初中必修課。淞滬會戰爆發首日,該團便開始工作,參加童子軍人數最多時曾達到3000多人,大約1/5為女童子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為四行倉庫八百壯士送旗的楊惠敏。
  • 辛德貝格的國際研究方興未艾 大屠殺史之遺存保護任重道遠
    在第五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丹麥人彼得·哈姆森從哥本哈根給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發來簡訊,再次確認了這一意願。  《中國青年報》詳答了「吳天威之問」  哈姆森的中文名字叫何銘生,是哥本哈根大學跨文化與宗教研究系研究員。  11月底,何銘生在南京參加了「多元視域下的日本侵華與南京大屠殺研究」學術研討會。
  • 淞滬會戰蔣介石發出最強音:「先發制人,趕日本人下海!」
    文|爆炸君說起抗戰中,中日兩軍打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估計淞滬會戰會排在首位。關於淞滬會戰的具體經過,想必大家在歷史課本中大致了解過。但是歷史課本的講述往往比較簡潔,其實關於淞滬會戰還有很多值得一說的地方。
  • 80萬國軍輸給20萬日軍,為什麼會戰敗?日本士兵鏡頭下的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第二次淞滬抗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 淞滬會戰到底有多慘?聽到這個數字後,白崇禧哭了整整一夜
    淞滬會戰到底有多慘?聽到這個數字後,白崇禧哭了整整一夜   淞滬會戰到底有多慘?
  • 淞滬會戰—打出來的空軍節!
    淞滬會戰,不僅地面戰鬥十分激烈,空中戰鬥也非常激烈,是華夏大地上第一場立體性大會戰。一、首戰告捷淞滬會戰打響,日本飛機對中國軍民進行瘋狂轟炸,而此時的中國空軍,沒有任何實戰經驗,卻被盡力調往杭州機場。此時的中國空軍剛落地,還沒來得及加油,就看見日軍的飛機就黑壓壓一片,炸彈接二連三的落在飛機場上。
  • 淞滬會戰,孫立人帶領的警衛團,為何一戰成名?
    那就大錯特錯了,有這樣一直警衛團就在淞滬會戰中,一戰成名,打了無數人的臉。孫立人將軍不久後,淞滬會戰爆發,作為上校團長的孫立人率領警衛團參與作戰,守衛陣地,結果其餘的兄弟部隊紛紛擔憂警衛團的戰鬥力能不能頂住日本人的進攻,此時的孫立人將軍沒有任何的表示,只是積極的組織士兵搶修工事
  • 淞滬會戰期間,國軍在和日軍血戰時,紅軍在幹什麼?令人敬佩不已
    淞滬會戰期間,國軍在和日軍血戰時,紅軍在幹什麼?令人敬佩不已淞滬會戰期間,國軍在和日軍血戰時,紅軍在幹什麼?令人敬佩不已日本在佔領東北三省後,侵略野心就開始膨脹起來,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
  • 最慘的淞滬會戰,桂軍6個師無一生還,他哭了一天一夜
    最慘的淞滬會戰,桂軍6個師無一生還,他哭了一天一夜說起抗日戰爭,在我們心中沒有什麼共、國之分,能扛起槍上陣殺敵的都是中華好兒郎。面對裝備的懸殊,這些熱血漢子像猛虎一樣撲向黑洞洞的槍口,即使四換一又何妨?就為了一口氣,一寸江山。
  • 石原莞爾,淞滬會戰時反對增兵,日本若採用他的戰略,中華危矣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中日兩國開始大規模向上海增兵,戰爭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但是日本的增兵行動卻遭到了一個人的反對,他就是日本參謀次長石原莞爾。
  • 37年淞滬會戰日軍有飛機,有重榴彈炮,為何不直接炸掉四行倉庫?
    1937年淞滬會戰是抗戰過程中最慘烈的大戰役之一,中國軍隊死傷二十餘萬人仍無法固守上海。而電影《八佰》中的淞滬最後一戰,四行倉庫守衛戰將這場戰爭的殘酷和中國軍人的犧牲精神充分表現了出來。但是這裡似乎有一個疑問:既然上海的中國守軍最後只剩400餘人,並且收縮在倉庫一個據點,這不是很好解決麼?
  • 他是陳誠帳下第一名將,淞滬會戰時,他的大名傳遍日本
    淞滬會戰爆發後,羅卓英率領第18軍衝在最前線的羅店,此地不僅是日軍首要進攻的地方,也是連接周圍要道、物資、援軍的重要根據地,戰略意義極為重要。因為日軍的武器裝備遠遠超過了國軍,導致國軍士兵們損失慘重,蔣介石不得不下達了撤退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