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學者何銘生在南京市江南水泥廠辛德貝格銅像前。黃文凱/攝
「在收集南京大屠殺史料方面,願與中方同行進一步交流、合作。」在第五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丹麥人彼得·哈姆森從哥本哈根給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發來簡訊,再次確認了這一意願。
《中國青年報》詳答了「吳天威之問」
哈姆森的中文名字叫何銘生,是哥本哈根大學跨文化與宗教研究系研究員。
11月底,何銘生在南京參加了「多元視域下的日本侵華與南京大屠殺研究」學術研討會。會上,他用純正的漢語宣讀了他的論文《被遺忘的英雄:貝恩哈爾·辛德貝格的歷史地位在丹麥的社會知名度(1937~2018)》。
辛德貝格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丹麥籍見證人和救援者。他是丹麥奧胡斯人。1937年冬~1938年春,他與德國人卡爾·京特博士等,在南京遠郊江南水泥廠廠北、廠南收容了1.5萬~2萬名難民,還建立了難民診療所(辛德貝格小醫院),收治傷員,並用圖文記錄了侵華日軍的暴行。
12月初,何銘生特意造訪了江南水泥廠。
在當年存放過辛德貝格記錄日軍暴行相冊的兩層錐頂小黃樓前,立有一尊辛德貝格的銅像。何銘生凝望著銅像,在銅像前留影,然後又掏出手機拍攝了銅像所舉的十字旗。
他說:「看到這尊雕像,想著當時辛德貝格救助了許多人,讓我深受感動,並以他為榮。」「在辛德貝格的出生地奧胡斯,再過一兩年會有一個他的紀念碑。」何銘生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中國的介入下,丹麥公眾才最終認識到辛德貝格及其在南京的重要角色。」
參觀時,何銘生通過聽取記者介紹得知:1996年5月,美國華裔歷史學家、南伊利諾大學吳天威教授,想通過南京大學歷史教授高興祖,了解將南京棲霞寺難民請願書送至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辛德貝格究竟是何人。
2000年5月,高興祖借到丹麥舉辦展覽之機,提出尋找辛德貝格,《中國青年報》報導了這一消息。高教授回國不久就去世了,《中國青年報》承擔起尋找、研究的使命,刊發了一系列相關報導,並將研究成果補充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展覽之中。2010年5月,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出版了專著《1937~1938:人道與暴行的見證》,詳盡回答了「吳天威之問」。該書的發行,還成了紀念中丹建交60周年的主活動。
此後,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又出版了《卡爾·京特貝恩哈爾·阿爾普·辛德貝格》一書,撰寫了電視紀錄片《〈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第七集:辛德貝格》的學術臺本。
因紀念館展出有辛德貝格的事跡,2014年丹麥女王訪華時訪問了該紀念館。同年年底,在第一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及辛德貝格。
辛德貝格後來移民美國。據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了解,今年年初,江蘇社科院歷史所董為民博士,赴美收集了辛德貝格留下的史料。在丹麥,當高興祖提出尋找辛德貝格時,《奧胡斯教區時報》記者彼得·阿比德高報導過辛德貝格的事跡。後來,在歐洲的一個研討會上,奧胡斯圖書館研究員漢悅仁以《丹麥好人》為題介紹過辛德貝格。此後,漢悅仁又在《1846~1962:丹麥在上海》《從光輝燦爛的昨天到生機盎然的今天》兩本書中,分別以《1937:辛德貝格在南京》《1937年辛先生在南京》為題,用兩頁或兩頁多的的篇幅,介紹過辛德貝格。2016年10月,從丹麥駐華使館外交官任上退休後成為作家的歐福德,也開始收集關於辛德貝格的史料。
如今,何銘生加入了這支研究隊伍。他說:「為什麼辛德貝格這個人物吸引了我的注意?主要因為他是我的同胞,是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可以說他是丹麥的『辛德勒』,但是我們丹麥人對他的認識與了解很有限。教科書應該有他的介紹,但是(目前)一個字也沒有。」
丹麥學者:辛德貝格是二戰中最偉大的丹麥人道主義者
何銘生還參觀了辛德貝格主辦的難民診療所(辛德貝格小醫院)。1938年2月中旬,在辛德貝格的引導下,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分會主席、美國牧師約翰·馬吉在醫院內拍攝了幾個電影鏡頭。
2006年4月和9月,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兩次將歷史照片、鏡頭與現存遺址對照,並結合當年工廠職員的記載,考訂了江南水泥廠難民診療所的舊址,並得到史學專家的認同。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向何銘生贈送了今年的學術期刊《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其上有根據最新發現的史料,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發表的研究辛德貝格人道事跡的論文《論辛德貝格與「威爾遜棲霞山之行」》。何銘生很高興收下這份學術期刊。
1938年3月8日~10日,以到棲霞山狩獵為名,辛德貝格請來了金陵大學醫院外科大夫威爾遜。後者帶著手術器械和材料,為江南水泥廠小醫院的傷員做了一些截肢手術,為棲霞寺難民提供了醫療諮詢,並帶腿部嚴重感染而出現壞疽、膿腫的難民產婦進城,為其做了截肢手術。
上述論文還提到1937年12月20日,辛德貝格送棲霞山傷員進城治療,受到日本兵攔阻——1937年聖誕節前,他從金陵大學醫院要來繃帶、藥物,在江南水泥廠開辦小醫院、急診室——1938年2月16、17日,他請馬吉到訪,請求為急診醫療站提供供給。由此可以看出,1938年3月辛德貝格請威爾遜來栖霞山巡診,是其為棲霞山難民爭取醫療救助鏈條上的一個重要環節。
何銘生認為,雖然流傳著二戰期間丹麥人冒險幫本國猶太人安全抵達瑞典,免遭納粹大屠殺的人道主義故事,雖然辛德貝格的社會地位在丹麥得到認可來得非常晚,但是辛德貝格仍稱得上是二戰期間「最偉大的丹麥人道主義者」。
期待說好2019年建成的「民國公園」
如今的江南水泥廠難民小醫院舊址,房頂坍塌,門窗破敗,成了危房,周邊樹起數塊「房屋年久失修,請勿靠近入內」的牌子。
在何銘生之前,辛德貝格的妹妹、弟弟、外甥女等親屬,丹麥駐華使館官員,奧胡斯市代表團等丹麥客人已先後來過。
難民小醫院的銘牌被釘到遠離小醫院舊址的一幢民國建築的外牆上。這塊2013年10月設立的銘牌說,難民小醫院是「二層磚混結構……建廠初期為辦公用房」,實際上應是平房,是建廠初期的單身職工宿舍。史載,南京淪陷前後,江南水泥廠廠南廠北的難民區收容了1.5萬~2萬名難民,附近的棲霞寺難民所收容過2.3萬~2.4萬難民,而另一塊銘牌卻稱江南水泥廠難民區「是南京最大的難民營」。在江南水泥廠,何銘生見到辛德貝格銅像的底座上標明的生卒年代,馬上指出辛德貝格去世是1983年而不是1984年。該銅像的底座,還把辛德貝格的姓氏當做姓名,寫成「辛德·貝格」。
現在,曾存放辛德貝格記錄日軍暴行相冊的兩層小黃樓,因年久失修被封閉。2008年12月,因線路老化,被燒毀的日軍大屠殺期間京特博士的宿舍,如今修復未依原樣——京特宿舍與日語翻譯顏景和宿舍相通的門,以及共用的衛生間都不見了。2006年3月,因職工子女在京特夫婦第二處舊居(甲等住宅)內玩火,將該建築付之一炬,目前僅剩殘垣斷壁,門前枯葉可以沒踝。這些遺址中,小黃樓、小醫院曾出現在馬吉拍攝的記錄日軍大屠殺的電影中,甲等住宅前京特夫婦曾經留影。
據了解,2007年6月,南京市棲霞區為把日軍大屠殺期間京特博士的辦公和宿舍用房以及辛德貝格難民小醫院舊址納入區級文保單位進行了公示。2007年11月,南京市將江南水泥廠建築群列入南京近現代建築法定保護名錄。2012年3月,「江南水泥廠舊址」公布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南京市規劃局公示了《江南水泥廠民國住宅風貌區保護規劃》。
在落實保護措施方面,江南水泥廠稱,上世紀90年代起工廠就瀕於倒閉,靠主管部門每年給予的補貼維持生存,他們呼籲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儘快採取有效措施保護這些瀕於毀滅的文化遺產。2010年3月,有棲霞區政府官員則表示,要「把京特住所改造成陳列館,館內展示一批南京大屠殺期間有關江南水泥廠的史料,今後有望向市民免費開放」。當地媒體也報導說,廠內民國建築將得到原汁原味地保護,昔日工廠住宅區將變身為文博展覽、創意產業園和民國體驗遊基地。
2014年4月,辛德貝格的外甥女隨丹麥女王訪問南京,人們再次聚焦實際上並沒有得到很好保護的江南水泥廠與大屠殺史有關的遺址。有關方面通過媒體許諾:5年後江南水泥廠變民國公園,還要清理護廠河,一葉扁舟(可)重溫辛德貝格救難史。
可是,此後前往參觀的人反映,「(文物保護的)牌子雖然掛起來了,但似乎並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民國別墅)已破敗不堪,要麼沒了門窗,要麼窗戶早已沒了玻璃。」江蘇電視臺曾就此做過報導,但問題並未得到解決。
目前僅剩下4個多月,5年時間就要到了,說好的「民國公園」何在?說好的「日軍大屠殺期間江南水泥廠史料展」又在哪兒呢?
從江南水泥廠出來,何銘生來到廠外當年難民區的一顆古銀杏樹前。初冬,該銀杏樹一身金黃,它見證了當年寒冬從平地到山坡上密布的各種難民草棚、蘆席棚。在丹楓流火、人流如織的棲霞寺,何銘生又拍下歷史照片與現存遺址對照的照片。
何銘生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我認為我們最大的責任,就是把辛德貝格的人道事跡傳播給下一代,除樹立紀念碑外,還需要通過很多不一樣的媒體傳播他的故事,比如展覽、教科書、網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