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貝格外甥女:舅舅從未講起南京大屠殺經歷

2020-12-13 中國網新聞中心

丹麥女王走過和平廣場。昨日,南京,女王一行參觀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記錄了77年前在這個美麗城市發生的最黑暗的一段歷史。我們無法改變殘酷的歷史,但我們可以從中學到經驗和教訓。今天,我們紀念它,不但要回顧過去,還要面向未來。——丹麥女王

我在廠裡升起了一面在中國最大的丹麥國旗,我還讓人在廠房屋頂上用油漆繪出一面約1350平方米的丹麥國旗,從空中就能清楚地看到。我想,這一定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面丹麥國旗。——辛德貝格

據新華社電昨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迎來了一位特別的憑弔者——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

10時許,女王和亨裡克親王一行步入館內。走廊上,一幅幅丹麥友人辛德貝格當年救助中國難民的照片史料十分醒目,館長朱成山向女王介紹了辛德貝格在南京救助中國難民的歷史。走廊外,紀念館工作人員彈著鋼琴,唱著《永遠的南京——辛德貝格玫瑰》。

2004年,辛德貝格的故鄉奧胡斯市將當地的一種黃玫瑰命名為「永遠的南京·辛德貝格黃玫瑰」。現在,這裡的和平廣場上就盛開著這樣的黃玫瑰,女王在黃玫瑰前駐足欣賞。女王還在這裡邂逅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蘇國寶。今年87歲的蘇國寶老人告訴女王,南京大屠殺時自己只有10歲,很多難民住在辛德貝格參與建立的難民營中。辛德貝格親手交給他一塊大洋,還有一些大米。如今,老人與辛德貝格的親屬還時常往來。辛德貝格的外甥女瑪麗安也隨女王到訪南京,與老人共敘友誼。

女王和親王還在和平廣場為和平樹培土澆水,並親手插上一枝黃玫瑰。

■ 釋疑

女王為什麼訪問紀念館?

據丹麥駐華大使裴德盛介紹,辛德貝格曾幫助中國人免遭日軍屠殺,目前仍有當年受救者在世,他們代表了丹麥與中國的歷史聯繫,這是女王訪問紀念館的原因。據紀念館顯示,丹麥女王是首位訪問這一紀念館的在任外國元首。雖然美國前總統卡特、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和海部俊樹等都參觀過這個紀念館,但他們都是在離任後到訪的。據人民網

訪問紀念館傳遞啥訊號?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前駐英大使馬振崗認為,丹麥女王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傳遞了中丹友好的信息。丹麥女王的來訪傳遞出良好的訊號,希望國際社會能夠對這段歷史有更好的認識,汲取教訓、正視歷史。讓更多領導人來參觀紀念館,有助於促進國際社會對這段歷史的了解。新京報記者韓旭陽

相關焦點

  • 辛德貝格的國際研究方興未艾 大屠殺史之遺存保護任重道遠
    辛德貝格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丹麥籍見證人和救援者。他是丹麥奧胡斯人。1937年冬~1938年春,他與德國人卡爾·京特博士等,在南京遠郊江南水泥廠廠北、廠南收容了1.5萬~2萬名難民,還建立了難民診療所(辛德貝格小醫院),收治傷員,並用圖文記錄了侵華日軍的暴行。  12月初,何銘生特意造訪了江南水泥廠。
  • 南京江南水泥廠16座民國建築將全部修繕保護
    1937年底至1938年初的107天,丹麥小夥辛德貝格在南京棲霞山東麓的江南水泥廠設立難民營,挽救了近兩萬中國難民及傷兵的生命,保護了廠裡的生產設備。  昨天,與丹麥女王同行一起來到南京的辛德貝格外甥女瑪麗安,重返江南水泥廠舊址,與水泥廠創始人之子、前蘇州大學校長陳克潛會面,並代表家族和在日本侵華戰爭中蒙難的父輩國人們,表達一份穿越76年的感謝。
  • 南京大屠殺參與國際救援 丹麥人曾立下生死狀
    72年前的1937年冬至1938年春,侵華日軍在進攻南京及侵佔南京後,展開了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期間,不少堅持留在南京城及其附近的外籍人士,曾伸出援手救助南京難民,史學界稱之為「南京國際大救援」。侵華日軍進攻南京前,約翰·拉貝擔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施佩林任該委員會總稽查,趕走過強姦婦女、搶劫財物的日軍,「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拉貝語),並於1938年1月21日在給德國使館羅森博士的報告中列數日軍暴行。虎畫的上款題字中,贈送者稱讚施佩林:「虎,仁獸也;司挑林先生,仁人也。」
  • 江南水泥廠發現老式英文打字機 它可能記錄過南京大屠殺罪行
    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專家戴袁支初步判斷,這臺打字機可能被難民營的設立者辛德貝格和卡爾·京特使用過。「這可能是當年他們收集侵華日軍暴行的一個實物,具有很高的價值。」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副會長張連紅說。
  • 持續推動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記憶」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上的文字介紹是中、英、日三種語言。其中,英文介紹是出自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之手。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持續推動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記憶」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上的文字介紹是中、英、日三種語言。其中,英文介紹是出自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之手。
  • 外甥女接小舅舅放學,被門衛大爺誤認是媽媽,舅舅:這是我外甥女
    外甥女接小舅舅放學,被門衛大爺誤認是媽媽在二胎開放之後,有些高齡媽媽就有了生二胎的想法,這樣一來大寶與小寶的年齡就會差距很大,甚至于大寶的孩子都要比小寶大很多,這也是誤會產生的根源。今天要說的這件事情就是如此,外甥女已經成年了,而小舅舅還在上小學。
  • 【話語中國行】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
    南京大屠殺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受屈辱的至暗時刻,這也是一段充滿國殤家恨的歷史,不僅每一個中國人應該銘記,世界亦不能遺忘。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加強南京大屠殺史實真相的國際化宣傳力度,國際社會關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認知也不斷得到加強。
  • 捷克總統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為何獲外交部「點讚」| 政解
    新京報快訊(記者顏穎顓)捷克總統澤曼16日前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進行悼念活動,成為第二位前往該館進行悼念活動的在任外國元首。他為什麼會想到參觀紀念館,此前還有哪些外國政要參觀過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 南農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持續推動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記憶」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上的文字介紹是中、英、日三種語言。其中,英文介紹是出自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之手。早在2001年,王銀泉就受江蘇省委宣傳部委託,主持翻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赴美國洛杉磯展覽的電視片《參拜靖國神社》《歷史教科書》《南京大屠殺》。2016年之後,他再次接手南京大屠殺史實相關翻譯工作,之後再沒中斷。2016年暑假,王銀泉接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赴法國展覽的英譯校對和翻譯審定任務。
  • 南農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持續推動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記憶」
    南農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持續推動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記憶」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上的文字介紹是中、英、日三種語言。其中,英文介紹是出自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之手。
  • 南京五人出遊一人生還事件後續,外甥女和舅舅互訴法庭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19日訊 一年前,南京一家五口一起出遊,失聯數月後,三位老人屍體在冰櫃中找到、一人跳樓身亡,唯一生還者是一位剛成年的女孩。隨後,警方將這起事件定性為非刑事案件。此後,生還者小妍(化名)和舅舅錢勇(化名)間分歧不斷。事件餘波未平,今年6月,因遺產繼承問題,外甥女小妍一紙訴狀將舅舅告上法庭。8月18日,舅舅錢勇也以侵權為由,將外甥女告上法庭。
  • 外甥女拿「大聲公」當街怒斥舅舅:22年從未盡孝,有什麼臉分房?
    據悉,拿著喇叭喊的這名女生是因為不滿自己的舅舅,不贍養自己的外婆,但是現在卻想著來分外婆的拆遷款的行為。作為外甥女,她覺得舅舅們做得太過分了,於是才拿著大喇叭在街道上大喊,想讓大家來評評理。後來這名女生也在社交平臺上發文回應,她表示,自從大舅去世之後,房子就被大舅母和他的女兒霸佔了,小舅舅在22年前也趁著老人外出的時候,把家裡的門鎖都換了,把外婆拒之門外。外婆一直都是由自己的媽媽和兩位姨媽撫養的,舅舅20多年來從未盡過孝,也從未來探望過老人。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只要活著,就要把這段歷史一直講下去
    83年過去,南京已是煙火繁華,但那段苦難的歷史從未被忘記。「金陵古城城門大,裡城外城甲天下。裡十三,外十八,一道門閂外面插……」古城門,南京城最堅實的壁壘。守護著南京城的六丈高牆沒能在1937年12月抵擋住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華門、江東門、漢中門、挹江門……斷壁殘垣,屍橫遍野,短短六周30萬同胞遇難。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只要活著,就要把這段歷史一直講下去
    那個陰冷的冬天,城牆在哭、南京在哭、中國在哭。83年過去,南京已是煙火繁華,但那段苦難的歷史從未被忘記。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之前,南京大屠殺的幾名倖存者向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講述了那段令人痛苦、難堪回首的過往。
  • 我的名字是「和平使者」④| 南農教授翻譯史實:讓南京大屠殺成為...
    2020-12-11 11:05圖文來源:紫金山新聞 《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展覽法國開展;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近年來,南京大屠殺的記憶正在更深切地進入西方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