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只要活著,就要把這段歷史一直講下去

2020-12-14 光明網

83年過去,南京已是煙火繁華,但那段苦難的歷史從未被忘記。

「金陵古城城門大,裡城外城甲天下。裡十三,外十八,一道門閂外面插……」古城門,南京城最堅實的壁壘。

守護著南京城的六丈高牆沒能在1937年12月抵擋住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華門、江東門、漢中門、挹江門……斷壁殘垣,屍橫遍野,短短六周30萬同胞遇難。

那個陰冷的冬天,城牆在哭、南京在哭、中國在哭。

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之前,南京大屠殺的幾名倖存者向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講述了那段令人痛苦、難堪回首的過往。悲哀、控訴,心酸,不僅僅只屬於他們和他們的時代。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6周時間南京城30萬同胞遇害。/上遊新聞記者 時婷婷

1前夜

1937年,正逢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十年慶,南京城內慶祝活動數不勝數。截止當年7月,南京城人口達94萬餘人。

城內大肆慶祝之時,城外戰火已蔓延。

隨著戰事的升級,難民和前線撤下來的傷員近10萬人,他們從上海、鎮江、蕪湖湧進南京。國民政府決定遷都重慶後,又有大量市民開始外遷。

1937年10月28日,日本外務大臣廣田弘毅在從東京發給駐中國北平森島參事官的電報中稱:「南京市內公務員和軍人眷屬均已避難,人口劇減。據警察廳調查,現有人口53萬餘。」此時的南京城,已成為日軍進攻的目標。

這一年,蔣樹珍8歲。

「我家住在中華門旁的門東小心橋24號,房子是租的。家裡有父母、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那年我上小學,學校在武定門旁。」在蔣樹珍的記憶裡,日本人攻城前,武定門、新街口附近時常有學生遊行,「打倒日本人」「打倒帝國主義」是她聽到最多的口號。

「日本人攻城前,父親和哥哥一起隨著兵工廠遷去了重慶,臨走前告訴我們要打仗了。當時,日本人的飛機已經把南京炸得不成樣子。只是我還小,不知道打仗是什麼,只看到有人在逃,說敗了。」炮火襲擊下的南京城岌岌可危,外婆和媽媽帶著蔣樹珍等兄弟姐妹逃去了南京鄉下親戚家。

親戚早已逃走。「沒幾天日本兵就來了。我媽媽當年只有30多歲,臉上抹著鍋底灰藏在柴堆裡。日本人翻柴火堆沒發現她。日本兵衝著我外婆大聲喊著要雞蛋,在屋裡亂砍,摸出了雞蛋說我外婆不老實,還拿槍對著她說要殺了我們幾個人。」8歲的蔣樹珍嚇得瑟瑟發抖,槍口打歪了,外婆沒傷到要害。

「第二個日本兵要再開槍打外婆的時候,竄出來一條狗,槍把狗打死了。我們一家人算是逃過一劫。他們剛要走,就看到兩個穿得漂漂亮亮的學生樣男娃走過來。兩個日本兵抓住男娃就拖到房後打了兩槍,死了。」蔣樹珍說,面對日本人槍口時的恐懼,是她這輩子都忘不掉的。

實際上,最慘的是地裡幹活的男人,他們常年用鋤頭,手掌磨出了老繭,日本兵看到手上有老繭的人就抓、就殺。他們認為手上有老繭的人都是當兵的。

東躲西藏的日子,蔣樹珍常常餓得前胸貼後背。一家人只能返回城裡謀生計。從鄉下回城的路上,蔣樹珍看到遍地死屍。「屍體在街上都堆成了山,我們只能踩著死人走。中華門附近還坐著一排排日本兵,看到人就殺,慘無人道。」

靠著野菜、做零工生活的蔣樹珍一家,在南京大屠殺中活了下來。83年過去了,再次講起那段歷史,老人的手在顫抖,泛紅的眼睛和哽咽的語調,難掩悲憤。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哭牆上,記錄了30萬遇難者的名字。每年12月13日,這裡都會舉行祭奠活動。/上遊新聞記者 時婷婷

2攻城

南京正南面的中華門,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內甕城,城牆上的木質鏑樓毀於日軍戰火。

1937年12月6日,侵華日軍向南京發起全面進攻。南京守軍在中華門進行了一場悲壯的「南京保衛戰」,這裡也成為戰事最激烈的之地。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主犯之一的谷壽夫帶領日本第六師團突入南京城,城門失守、南京失守。

《外人目睹之日軍暴行》一書中提到,甲級戰犯、日軍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在勸降書中曾保證,日本軍隊「對於非武裝的平民與不懷敵意的中國軍隊,則採取寬宏和善的態度」。然而等待著南京城的,卻是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由於挹江門、和平門被守城部隊堵塞,從中華門、中山門至下關碼頭的中山路、中正路以及通往燕子磯的路上擁擠著逃難人群。13日上午破城後,他們成了日軍捕捉的首批屠殺目標,一時間,他們被日本兵持槍瘋狂掃射。

高如琴的外婆,就在這一天死在了日軍的槍口下。

今年86歲的高如琴說,「12月13日那天,母親和外婆挽著我的手在前面走,突然遇到幾個日本兵。他們看到我們就開槍,子彈穿透了母親的大腿。緊接著又響起很多槍,外婆『哎呦』一聲就倒了下去。」高如琴回憶,家人把外婆的遺體安葬後,第二天就趕到上海路難民區。寒冬臘月,在這裡避難的人擠在一起,但還是很冷,打心裡發出來的那種冷。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94歲的石秀英老人說,她永遠都忘不了哥哥被帶走時的情形,哥哥再也沒回來。/上遊新聞記者 時婷婷

那一天,石秀英的父親從難民區到親戚家給大女兒送醬菜,再也沒回來。

「我家住在七家灣牛首巷,家裡原本7個人。父親石長福47歲,哥哥石坤寶19歲,我11歲。」這段往事,石秀英已不記得講過多少次,每一次都淚流滿面。「12月13日,日軍進城,我們一家人躲進了上海路附近難民區的一間蘆席棚。當天,父親把姐姐送去了姑媽家。第二天他去姑媽家送醬菜,就再也沒回來。」

3個月後,有親戚告訴石秀英,他看到日軍在水西門附近刺殺中國人,其中有一個像她父親。等日本人走後,親戚走近一看,石秀英父親的身上被刺了3刀,已經遇害。

得知父親遇害後不久,大哥石坤寶又被日軍抓上卡車。「我弟弟當時9歲,哥哥被日本人帶走前告訴弟弟說你先回去,哥哥一會就回來。這一去,哥哥再也沒回來。」石秀英說,她永遠忘不掉哥哥被拖拽著上卡車的情形。

父親沒了,哥哥沒了。母親靠著給別人洗衣服、倒馬桶拉扯著幾個孩子。幾年後,母親去世,11歲的妹妹被送去當童養媳。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88歲的路洪才老人說,在大屠殺中,他們一大家子人死了一大半,怎麼能不恨。/上遊新聞記者 時婷婷

3殺戮

中華門被攻破後,日軍從中華門、雨花門、通濟門、光華門、中山門、太平門湧入城內,南京成了一片血染的土地。

美國《紐約時報》冒險留在南京的記者德丁在《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報導:「俘虜全遭殺害;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擴大」》中寫道:「15日,廣泛巡視市內的外國人,看到所有街巷內都有平民的屍體,其中有老人、婦女和小孩,特別是警察和消防隊員,更成為槍殺的對象……死者很多是用刺刀刺死的,有的是用極其野蠻的手段殺害的。由於恐懼,慌忙逃跑的和一旦落後在大街小巷被巡邏隊抓到的,不問是誰,都被殺害。」

「1937年12月,父親帶著我和大舅舅跑到中華門外沙洲圩荒島上避難。我的母親已近臨產,與外祖父一家留在原住地。日本兵搜查發現了外祖父家藏身的地窖,用機槍向洞裡掃射,母親、妹妹、外祖父、外祖母、二舅、三舅全部遇難,只有洞外的奶奶活了下來。」 88歲的路洪才老人說,事後父親告訴他,「媽媽肚子裡還有一個小弟弟」。

「這些年,這些事一遍遍在眼前過,一大家人,死了一大半,怎麼能不恨!」路洪才激動得拍著座椅,眼眶紅了。

攻城幾天後,在南京城裡殺戮成性的侵華日軍踩著屍體攻到鄉下。遇到日本人的第一天,謝桂英的父親挨了一槍,兩個在家裡睡覺的舅舅同日遭到槍殺,死後又被燙了開水。

今年96歲的謝桂英老人,在南京大屠殺中失去了親人。她說,頭上傷疤就是反抗日本侵略者時留下的。/上遊新聞記者 時婷婷

「得知父親被打死的消息,母親帶著我們一家回老房子給父親收屍。回來的路上,燕子磯、寶塔橋、挹江門、到處都是死人,完全是用槍,用機關槍掃射死的。回去後,我們受到了日本人的侵害。」那一年,謝桂英只有13歲。

「一個日本兵進到我屋裡,我以為他是要用刺刀殺了我,結果她看到我是姑娘就想侵犯我。我一直跪在床上求他:洋先生,洋先生,我是小孩,我是小孩。」謝桂英在屋裡哭著乞求,母親在屋外乞求。「沒得用。之後我在床上躺了一個星期,我媽每天餵我稀飯,我都想死了算嘍,可我媽媽不肯。」

第一次被侵害後,謝桂英又曾碰到過兩次日本兵,所幸在鄉親們的幫助下逃過一劫。有一次,為了擺脫日本人,謝桂英用頭去碰了石頭,現在額頭上還留著深深的疤痕。「這是日本人留給我的,他們有多狠!」謝桂英顫抖著說,在南京大屠殺中,她的3位親人遇害,自己也遍體鱗傷,這樣的恨她忘不掉。

短短六周裡,6600多平方公裡的南京城,30萬人被侵華日軍屠殺,平均每12秒就有一個生命消逝。

謝桂英說,「從沒有見過那麼嚇人的場面,一個個男人身上綁著皮帶,死在路邊。」

在那個寒冷的冬天,南京城遍地哭聲,屍臭瀰漫,曾經華麗的城池變成了人間地獄。一座座古城牆在炮火下變得不堪一擊。僅從12月16日到18日,南京城北的草鞋峽就有5萬人遇難,成為大屠殺中遇難人數最多的地方。時隔多年,幕府山腳下依然偏僻荒涼。

每到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倖存者們都要到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哭牆上,撫摸親人的名字。/上遊新聞記者 時婷婷

4鐵證

12月16日,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第4天,滿目瘡痍的南京城,殺戮還在繼續……

當時江東門原陸軍監獄關押著一萬多名已解除武裝的士兵和平民。傍晚時分,日軍把他們驅趕到監獄附近一處山坡,放火焚燒四周的民房用以照明,在四周架起輕重機槍,向人群猛烈掃射,受害軍民相繼倒於血泊之中。一萬多名遇難者的屍體被暴屍一個多月之後,才由紅十字會組織收屍,就近掩埋於幾個因日軍轟炸形成的大土坑和一條壕溝內。這裡成為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見證——萬人坑。

1982年2月8日,國務院公布了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24個城市為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南京位列其中。隨後,當時的南京文管會聯合公安、規劃、地方志等部門的工作人員,開始尋找萬人坑。

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長陳平回憶說:「縱面下去應該是5層屍骨,屍骸排列得非常整齊,看了一下就發現骷髏上有彈洞。在坑裡,我們還發現了日本人的皮靴靴底、啤酒瓶和皮帶扣。」經歷了1984至1985年、1998至1999年和2006年三次發掘後,萬人坑發掘面積擴大到170平方米,且連成一片。從遺址剖面上看,至少可以看清7層遺骨。

1998年,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專家運用法醫學的原理和技術作了科學嚴密的考證,對現場每一具遺骨作勘察鑑定,推斷出該處遺骨的埋葬時間距檢驗時間為60年左右。據史料記載和倖存者回憶,慈善機構曾於1938年初在此掩埋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遺骨,到1998至1999年正好是60年左右。由此, 萬人坑遺骨成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重要證據。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叢葬地紀念碑上,記錄著大屠殺發生時的情形。/上遊新聞記者 時婷婷

5等待

除萬人坑外,每年12月13日,市民都會自發前往叢葬地弔唁:「挹江門叢葬地紀念碑」、「北極閣附近遇難同胞紀念碑」、「清涼山遇難同胞紀念碑」、「金陵大學難民收容所及遇難同胞紀念碑」、「草鞋峽遇難同胞紀念碑」,這一天是南京最深的痛。

83年過去了,謝桂英說:「我曾經到日本去講述我家的遭遇,跟他們拍桌子,發脾氣,把我心中的恨一起說出來。現在住樓房,生活那麼好,是因為和平,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石秀英說;「一定要記住這段歷史!珍惜今天的生活!」

路洪才說:「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是不能被否定的。年輕人要記住歷史,誰忘記歷史誰就是背叛。」

如今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僅剩73人,老人們說:「只要活著,就要把這段歷史講下去。」一次次掀起心底的痛,只希望等到一聲道歉,他們希望日本給所有死難同胞一個正式的道歉。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上遊新聞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只要活著,就要把這段歷史一直講下去
    靠著野菜、做零工生活的蔣樹珍一家,在南京大屠殺中活了下來。83年過去了,再次講起那段歷史,老人的手在顫抖,泛紅的眼睛和哽咽的語調,難掩悲憤。▲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哭牆上,記錄了30萬遇難者的名字。每年12月13日,這裡都會舉行祭奠活動。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活一天就要講一天
    原標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活一天就要講一天2019年12位倖存者離世,僅餘78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始收集倖存者後代數據根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統計,截至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僅餘78人。根據新京報記者統計,2019年已有12位倖存者相繼離世,如今倖存者記憶傳承工作迫切,紀念館今年開始收集倖存者後代數據,有老人亦自發向後代傳承回憶內容。這些八九十歲的老人,有的曾親眼見到親人被殺,有的自己受到傷害,他們的痛楚揮之不去,但依舊站出來講述歷史。
  • 記者採訪:八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講那段歷史
    日本人太狠了……」  「我活一天就要告一天,不但為被日軍屠殺的家人,也為身後30萬的死難同胞。今天,我終於在國內打贏了這場官司,但這還不夠,我還要在日本告倒他們(日本右翼)。」當年夏淑琴在南京起訴日本右翼引起全世界的關心,這也是南京大屠殺受害者首次在中國法院對日本右翼提起的此類訴訟。
  • 26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26段血淚抗爭故事
    26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26段血淚抗爭故事  尋訪倖存者,記錄血淚抗爭史:今天是抗戰勝利69周年紀念日,本報記者尋訪26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以26段血淚抗爭故事見證歷史。  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首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這是一個綻放笑容的日子——八年浴血奮戰之後,勝利者是我們。在這樣一個銘記勝利的日子,我們又該如何紀念?  我們覺得,不該忘記戰爭的罪惡,不該忘記中國人民在戰爭中所蒙受的苦難。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劫後重生的她和日本教師有段暖心情誼...
    九旬高齡的謝桂英,說起南京大屠殺會哭,說起這些年來與日本友人松岡環的情誼也會抹眼淚。泱波 攝(從「九十後」到「九零後」 和平之聲歷久彌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劫後重生的她和日本教師有段暖心情誼中新網南京12月11日電 (記者 申冉)「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松岡環老師給我們寄了一批口罩,給我的那包上還仔細寫上了我的名字。」九旬高齡的謝桂英,說起南京大屠殺會哭,說起這些年來與日本友人松岡環的情誼也會抹眼淚。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劫後重生的她和日本教師有段暖心情誼
    (從「九十後」到「九零後」 和平之聲歷久彌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劫後重生的她和日本教師有段暖心情誼  中新網南京12月11日電 (記者 申冉)「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松岡環老師給我們寄了一批口罩,給我的那包上還仔細寫上了我的名字。」
  • 首部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生活史出版 講述其普通又不平凡的一生
    ——「從歷史記憶中汲取精神的力量,老校友常志強與《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常志強的生活史》讀書分享會」。這本書的作者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常志強的女兒常小梅,這也是倖存者的後代寫的第一本書。   常小梅說,《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常志強的生活史》從2017年的7月份開始構思,8月份開始寫作,到2018年的5月份交到出版社。「講述了父親作為倖存者普通又不平凡的一生。在寫父親童年那段經歷時,沒有把證言直接引入書中。希望用父親真實的生活還原那段歷史,及對他和家庭帶來的影響,反映生命的堅韌和人性中的柔軟善良。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並記住這段歷史,進而明白和平可貴,珍視當下的幸福。」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公布證言 曾兩次赴日應訴
    再思「九一八」,是對歷史的深沉回望,更是對現實與未來的冷靜思考,是為了讓歷史照亮未來前行的路。  作為今年12月13日中國首個國家公祭日相關紀念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南京大屠殺研究會口述史分會從17日起每天在國家公祭網和紀念館官方網站上公布一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口述證言,連續100天,共公布100位倖存者證言。
  • 倖存者後代接力傳承歷史記憶
    本報訊(記者 許琴 實習生 譚淑文) 「我叫葛鳳瑾,我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的次子,我將從父親手中接過傳遞歷史記憶的接力棒。」「我叫馬雯倩,我的祖奶奶馬秀英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作為倖存者後代,我們有義務和責任把這段歷史記憶傳承下去。」……12月3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後代記憶傳承行動發布會。
  • 今年,倖存者牆上的燈熄滅了20次……這段記憶,怎敢忘!
    今年,倖存者牆上的燈熄滅了20次……這段記憶,怎敢忘!將國旗升起後又徐徐降下人們為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下半旗致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圖這段記憶,這段歷史鐵證如山!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那麼多的罪行罪證,他們不承認,我這口氣咽不下去。」2004年12月4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李秀英去世,享年86歲。
  • 6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祈願永久和平:希望年輕人平安!努力!自強
    83周年,12月13日將是第七個國家公祭日,昨天,石秀英、謝桂英、蔣樹珍、熊淑蘭、路洪才、高如琴等六位倖存者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接受了揚子晚報記者採訪,儘管不是第一次回憶起那段痛苦的經歷,但平均年紀超過90歲的老人們仍滿懷對戰爭的恐懼、對和平的珍視,除了痛說歷史,他們說的最多的是讓年輕人「珍惜和平」「努力工作」「好好學習」「一定要自強」……同時,善良的老人們雖然口口聲聲說回想起來「太恨了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含淚追思「法庭上的戰友」
    申冉 攝中新網南京8月22日電 (記者 申冉)22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與南京市律師協會共同舉行「談臻律師追思會暨物品捐贈儀式」。今年6月逝世的談臻律師,不僅曾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名譽侵權案在中日兩國法庭上雄辯,多年來他也為推動南京大屠殺民間訴訟做了大量工作。
  • 國家公祭日|12.13緬懷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倖存者石秀英曾經說:「只要活下去,就要一直講下去。」讓祖祖輩輩知道這樣一段血腥屈辱的歷史,讓祖祖輩輩珍惜和平,沒有戰爭。張純如——歷史的勇士張純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時間,在世界各地訪問了許多倖存者,參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在各種觸目驚心的資料的基礎上,撰寫、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
  • 朱成山22年為30萬冤魂吶喊 守護南京大屠殺歷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22年為30萬冤魂吶喊——  他把守護南京大屠殺歷史當作崇高使命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的職業生涯中有許多個首次:首次帶領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赴日舉行證言集會;首次把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辦到日本、美國、俄羅斯、丹麥、菲律賓等國;創辦首個南京大屠殺學術研究機構;參與策劃和組織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活動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路洪才:唯有和平才能家國興旺
    83年過去,年近九旬的老人路洪才依然能夠顫抖著手數出來,「南京大屠殺時,日本兵殺了我家六口人,還不包括我母親腹中的孩子。」每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老人總是會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悼念家人,回憶往昔。「1937年12月,得知日軍一路燒殺奸掠馬上就要進城了,我們全家人驚慌起來。
  • 萬年曆 | 南京大屠殺83年,不能忘卻的歷史!
    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攻入南京城,展開了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這場慘絕人寰的災難中,大量中國平民和軍人遭到殺害,數以萬計的家庭支離破碎,死難者超過30萬。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滅絕人性,震驚世界。   南京哭牆上,遇難者名單刺目。一筆一划刻劃下血色痕跡,深深銘刻著這段灰色的回憶。
  • 守住這段歷史真相,這些「90後」共同發聲!
    守住這段歷史真相,這些「90後」共同發聲!溫暖的夏奶奶成為志願者工作中最美的一次遇見,也成為年輕孩子們一直堅持下去的動力。被採訪者供圖2017年4月,志願者小羅在講解的過程中,遇到一家人,聽得特別認真。講解結束後,其中的一位老奶奶走過來請隊員幫忙,能否尋找一下她愛人的腳印。這時,大家才知道這一家是倖存者老人的家屬。
  • 南京大屠殺第19座紀念碑揭碑 彰一段被掩蓋歷史
    中新社南京十二月十二日電(記者 王國安)江蘇南京新發現的一處位於紫金山腳下太平門附近的侵華日軍集體屠殺地及叢葬地,今天豎起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太平門遇難同胞紀念碑」。這是南京建立的第十九座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紀念碑。
  • 銘記歷史、祈願和平——黨日活動走進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本次黨日活動通過參觀南京大屠殺史展館,讓黨員同學們重溫民族苦難歷史,在無聲肅穆當中緬懷革命先烈、悼念遇難同胞、堅定守護和平的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南京大屠殺慘案是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犯下的無數暴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是駭人聽聞的反人類罪行,是人類歷史上黑暗的一頁。
  • 辛德貝格外甥女:舅舅從未講起南京大屠殺經歷
    昨日,南京,女王一行參觀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記錄了77年前在這個美麗城市發生的最黑暗的一段歷史。我們無法改變殘酷的歷史,但我們可以從中學到經驗和教訓。今天,我們紀念它,不但要回顧過去,還要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