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上的文字介紹是中、英、日三種語言。其中,英文介紹是出自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之手。
早在2001年,王銀泉就受江蘇省委宣傳部委託,主持翻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赴美國洛杉磯展覽的電視片《參拜靖國神社》《歷史教科書》《南京大屠殺》。2016年之後,他再次接手南京大屠殺史實相關翻譯工作,之後再沒中斷。
2016年暑假,王銀泉接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赴法國展覽的英譯校對和翻譯審定任務。王銀泉告訴記者,為了確保譯文符合史實,並達到語言質量要求,他當時查閱了大量史料,尤其是通過網絡查閱了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收藏的南京大屠殺項目的原始檔案,確保記述準確,譯文地道。有時為了查詢一個文獻的出處和幾個關鍵詞就要耗費幾個小時,常常忙到凌晨。
去年8月,南京贈送的辛德貝格雕像在丹麥奧胡斯市馬瑟裡斯堡紀念公園揭幕,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等出席活動。世界各大主流媒體連續報導,傳遞南京人民的和平心聲。
在這次活動上,王銀泉應邀與南京代表團一起前往丹麥,為活動提供翻譯和英文媒體協調工作。王銀泉告訴記者,在赴丹麥之前,他就完成了大量重要翻譯任務,包括展覽文字稿、致辭稿、給丹麥女王的禮物手冊等等。活動中,他協調了外國媒體的採訪,根據安排接受了多家外國媒體的採訪;他為丹麥民眾和外國遊客詳細介紹了辛德貝格當年在南京的義舉;南京市與奧胡斯市籤署了友好合作諒解備忘錄後,他以最快時間拿出了中文新聞通稿的英文版,由南京代表團向全球媒體發布。
這些年,王銀泉完成了關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10多項翻譯任務:包括《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十集電視片英譯審定,主持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赴法國、美國、捷克和白俄羅斯等國展覽文字英譯審定,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語音導覽詞英譯,獲得美國電視界最高獎艾美獎的《南京之殤》全部臺詞翻譯等等,在學術界和社會各界得到了一致認可。「如果我參與翻譯的內容增加了國際社會對這段歷史了解,那我的努力便有了價值。同時,我覺得參與南京大屠殺史實國際傳播,也是高校服務國家戰略與社會需求的職責和使命。」王銀泉說道。
「南京大屠殺史實的翻譯,必須確保準確。只有準確,才能確保話語可信。」王銀泉舉例說,「抗日戰爭」這個名稱,國外有種表述為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第二次中日戰爭),這個說法沒有體現侵略與反侵略的語義,這樣的譯文顯然不能採用。必須表達為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爭) 。在關係到國格和民族尊嚴的大是大非問題面前,絕不可以把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的話語主權拱手相讓。他認為,鑑於南京大屠殺史實在國際社會的知曉度仍然比較低,為此,中國需要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話語體系和話語主權,用國際化語言去講述和傳播這段史實,讓它真正成為世界記憶和人類「共同記憶」,捍衛世界和平。
南報融媒體記者 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