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申遺遞交了哪些鐵證

2021-02-09 新華網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9日發布的消息,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第12次會議經過4日至6日在阿聯阿布達比的評審後,決定為《世界記憶名錄》新增47個項目,其中包括中國申報的《南京大屠殺檔案》。

在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二戰史上三大慘案之一的南京大屠殺再次因申遺走入公眾視野,在人類記憶中留下歷史的血色底版。

長期關注南京大屠殺申遺進程的新華社記者將對讀者講述申遺前前後後的故事,再現歷史慘痛的一頁,講述一個城市和一個民族對慘案的回憶和思考,對和平的珍視和祈願。

遲到的共識

時間流逝,記憶能否長存?

2015年,二戰和抗戰硝煙散去已經整整70年。

今年,距離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已有78年;距離197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立,已有39年;距離1979年奧斯維辛集中營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已有36年;距離1996年,廣島和平紀念碑(原子彈爆炸圓頂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已過去19年……

南京大屠殺在這一年成為世界記憶遺產,無疑有著特殊的意義。一直推動申遺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聽到這個消息後鬆了一口氣,也深深嘆了一口氣。「這是一個遲到的共識。」他說。

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地區委員會主席、國家檔案局局長李明華介紹,根據形態和性質,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記憶遺產、口頭與非物質遺產、文化景觀遺產。其中,世界記憶遺產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延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該項目的目的,是對世界範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記錄進行保護,從而使人類的記憶更加完整。「對照這一目的及另外兩大慘案的申遺,推動南京大屠殺檔案申遺之舉是十分必要的。」李明華說。

在國際史學界,南京大屠殺事件與奧斯維辛集中營、日本廣島長崎核爆並稱為二戰史上的三大慘案。

10月9日,觀眾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 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文部省篡改教科書引發中國人民強烈抗議,南京大屠殺歷史及相應研究逐漸回歸國內輿論。

1995年,二戰結束50周年。《芝加哥論壇報》前記者、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在南京待了25天。她隨後完成的《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在1997年連續兩個多月被列為《紐約時報》書評最佳暢銷書,長時間淡出國際視野的南京大屠歷史在英語世界重獲關注。

南京大屠殺檔案申遺工作最早開始於2009年,作為南京市人大代表,朱成山提交了申遺議案。南京市政府當年便成立了申遺領導小組,正式啟動申遺相關工作。2010年,系列文物檔案被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2014年3月,由國家檔案局以世界記憶工程中國國家委員會的名義,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秘書處遞交了《南京大屠殺檔案》提名表。

由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市檔案局等7家單位聯合申報的11組檔案,經多方慎重挑選,主要包括膠片、照片和文字材料。這批形成於1937年至1948年之間的歷史檔案,歷史線索清晰、紀錄真實可信,檔案資料互補互證,構成了完整的證據鏈。

申報檔案包括日軍當時自拍的屠殺照片,外國友人拍攝的紀錄影片、國際安全區中國婦女日記,戰後中國政府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調查資料,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南京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的檔案,我國司法機構偵查起訴、審判日本戰犯檔案等。

「每一件檔案都具有毋庸置疑的權威性、真實性和唯一性,對於研究中國抗戰史、日軍暴行史,有力回應否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日本右翼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朱成山介紹。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陳列的《戰犯谷壽夫判決書正本》複製件和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石美瑜等五位法官判決谷壽夫死刑的底稿。新華社記者 孫參 攝

殘酷的記憶

列在此次申遺的11組檔案第一位的,是國際安全區教會所辦的金陵女大收容所負責人程瑞芳的日記。她在1937年12月8日至1938年3月1日的84個日夜裡,用3萬多字記錄下南京城這段悽風苦雨的歲月。

白天,62歲的程瑞芳和同伴們撐起一頂已然千瘡百孔的「保護傘」,為無家可歸的難民們提供庇護;晚上,昏暗燈光下,她用和著淚水的墨水寫下一篇篇日記:

「12月11日……今早死去兩個小嬰孩,一個只有一個多月,是悶死的,一個有三個多月,早有病的……今日大炮打得利(厲)害……」

「12月14日……今日來的人更多,都是從安全區內逃來的,因日兵白日跑到他們家裡抄錢、強姦。街上刺死的人不少,安全區裡都是如此,外邊更不少,沒有人敢去,刺死的多半是青年男子……」

「12月17日……現有十二點鐘,坐此寫日記不能睡,因今晚嘗過亡國奴的味道……今晚拖去11個姑娘,不知託(拖)到何處,我要哭了,這些姑娘將來如何?」

……

程瑞芳日記記錄的,是一場烙印在人類文明恥辱柱上的大屠殺中最真實的場景。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佔南京,此後一個多月時間裡,南京城變成人間地獄,30多萬手無寸鐵的無辜平民與放下武器的士兵被以各種方式屠殺,2萬多名婦女被強姦,城內三分之一的建築被毀。

(程瑞芳日記,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

日記發現者、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郭必強說:「越讀越感覺悲憤,我們的同胞曾經生活在這樣恐怖的環境中。」程瑞芳不僅逐日記錄下大屠殺期間見聞,日記內容也與此前發現的《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和《東史郎日記》相互印證,構成受害者、加害者以及第三方證言的完整鏈條,成為不可撼動的鐵證。

翻閱這次作為申遺材料呈送的11組檔案,日軍坦克、裝甲車瘋狂地炮擊南京城;一片斷垣殘壁的南京,受辱後痛苦萬分的婦女,被汽油燒焦的屍體,街道上、水塘中被日軍血腥屠殺的平民……一篇篇文字、一張張圖片記錄下手無寸鐵的平民被入侵獸軍蹂躪,也以最直接的方式揭開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的傷疤。

「在人們印象中,申遺更多是要體現文化存在的意義。而這次申遺,是通過展現我們國家與民族慘痛的血色記憶,讓全人類警醒侵略戰爭的殘酷,了解維護和平的重要。」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說。

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經盛鴻認為,南京大屠殺申遺將一國的文獻遺產,上升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捍衛人類尊嚴、珍惜世界和平,需要全世界、全人類的共同參與和努力。」

曾經經歷過戰爭的人們,更懂得和平的可貴。

申遺檔案中唯一一組視頻史料,是當時身在南京的美國牧師約翰·馬吉用16毫米攝影機拍攝的長達105分鐘的視頻。其中一段,畫面裡一個身中30多刀的孕婦滿身是傷、奄奄一息。她就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李秀英。

(上圖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所收藏的約翰馬吉攝影機,下圖為約翰馬吉所拍攝的被日軍強暴的婦女,均為新華社記者孫參拍攝)

1937年12月,已有7個月身孕的李秀英和父親躲進了安全區,在一所小學的地下室裡棲身。12月19日,三個日軍士兵發現了他們,並欲強姦李秀英。她拼死搏鬥,臉部、腿部、腹部共中33刀,後經美國醫生威爾遜全力搶救,僥倖存活,孩子卻流產了。

戰後,李秀英作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人物曾在多個場合控訴日軍罪行。更曾以高齡之身遠赴東京,起訴污衊她為「假證人」的日本右翼作家。

「大屠殺給母親帶來的傷痛永遠揮之不去,她畢生深受折磨。」李秀英的女兒陸琪說。但最讓她難忘的是歷盡劫難的母親2004年臨終前留下的最後的話——「要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

象徵和平的花

一個民族,以什麼樣的方式去記住歷史,就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在當下立身。

日本近年來也接連推出與二戰有關的申遺事項,申報項目甚至涉及專門進行自殺式襲擊的日本神風特攻隊。

對南京大屠殺歷史本身和不斷增添的歷史證據,乃至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正義審判,日本右翼卻在不斷狡辯、詆毀,以達到否定歷史的目的。

2014年6月,我國宣布將有關南京大屠殺和日軍強徵慰安婦的珍貴檔案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後,日方一直通過官方和民間團體對我申遺提出「抗議」。

2014年6月,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要求中方撤回申請;

2015年初,日本宗教團體「幸福的科學」派人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項目秘書處遞交申請,以兩項目「虛構」為由要求終止申報;

2015年6月10日《產經新聞》報導,福岡市的婦產科醫生、80歲的天兒都女士表示,中方將父親麻生徹男拍攝的「慰安婦」照片作為申遺材料存在版權爭議……

在朱成山看來,日本右翼一直把否定南京大屠殺作為否定侵華罪行的突破口,絕非偶然。「一方面南京大屠殺在東京審判中有著突出地位,將二戰中的日本釘在了『侵略者、戰敗者與和平破壞者』的歷史定位上;另一方面,這個二戰史上三大慘案之一就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反人類罪行的典型符號。」

日本右翼勢力肆意篡改歷史的行徑,日本國內有良知的人們同樣無法容忍。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以本多勝一和笠原十九司為代表的日本學者就成立了南京事件調查研究會,對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殺的觀點逐一進行駁斥。

松岡環等日本民間友好人士30多年間往返中日近百次,走訪了超過300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以及250餘名日本兵,將「理解中日歷史,與受害者同行」作為畢生的座右銘。

近年來,村山富市、海部俊樹、鳩山由紀夫等日本前政要陸續造訪南京向大屠殺遇難者致歉……

歷史的真相,並不會因為時光流逝而被抹殺。還原真相,歷史才能最終走進歷史。

大屠殺倖存者、86歲的夏淑琴老人聽到申遺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動。

65歲時,她曾踏上日本國土,成為戰後第一個赴日控訴南京大屠殺暴行的倖存者;

77歲時,因日本右翼作家污衊她是「假證人」,老人憤慨赴日應訴,並當庭反訴對方侵犯名譽權,終贏得訴訟。

「如今,這段歷史終於成為人類共同記憶,意味著國際社會對這段歷史真實性的認可。」在南京家中,夏淑琴欣慰地說。

夏淑琴家中櫥柜上,一張照片格外顯眼:老人手捧紫色花束,笑容燦爛。

「這叫紫金草,是象徵和平的花。」夏淑琴說。

來源:新華全媒頭條


相關焦點

  • 日媒:中國以南京大屠殺「申遺」支援韓國共鬥日本(七)
    海外網6月12日電  據BBC中文網報導,中國宣布以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等二戰歷史資料申請了世界記憶遺產,在日本引起的新關注和議論延續。對立新糾紛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周二在記者會上宣稱,中國以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的歷史資料向聯合國教育科學機構申請了世界記憶遺產。 (責編:牛寧)
  • 四位金陵女大教師「南京大屠殺見聞日記」首發
    四位金陵女大教師「南京大屠殺見聞日記」首發  由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陸束屏教授編著的《血腥恐怖金陵歲月——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中外人士的記載》,7日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首發式。該書收錄了時屬國際安全區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四位教職人員在南京大屠殺期間,親歷、親記的相關日記、隨筆和自傳。其中程瑞芳日記也是南京大屠殺檔案申遺材料的一部分。
  • 抗戰國民政府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殺史記
    張憲文,張連紅,王衛星編:《南京大屠殺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料編委會,南京圖書館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料》,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張憲文,張生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12冊《英美文書.安全區文書.自治委員會文書》,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26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26段血淚抗爭故事
    26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26段血淚抗爭故事  尋訪倖存者,記錄血淚抗爭史:今天是抗戰勝利69周年紀念日,本報記者尋訪26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以26段血淚抗爭故事見證歷史。  今年三月到七月,五十多天,我們的記者,三次奔赴南京尋訪拍攝那場慘絕人寰大屠殺的倖存者。  於是,今天,我們讓這些歷史的見證者「走」上版面,講述他們的血與淚,講述中國人民的頑強抗爭。  26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26段血淚故事。
  • 金陵女大舍監冒死寫下的日記 揭秘南京大屠殺!
    今天上午,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出席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的國家公祭儀式。  10:01分,無論在做什麼,在哪裡,都請停下來,為遇難同胞低頭默哀1分鐘。揭秘南京大屠殺:湖北女子冒死寫下大屠殺日記
  • 銘記歷史、祈願和平——黨日活動走進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本次黨日活動通過參觀南京大屠殺史展館,讓黨員同學們重溫民族苦難歷史,在無聲肅穆當中緬懷革命先烈、悼念遇難同胞、堅定守護和平的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南京大屠殺慘案是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犯下的無數暴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是駭人聽聞的反人類罪行,是人類歷史上黑暗的一頁。
  • 南京大屠殺時,一位美國醫生的經歷有多可怕?讓人幾天沒胃口吃飯
    1937年12月13日,在隆隆炮聲中侵略者的「太陽旗」,插上了南京的國民政府大樓,六朝古都南京被侵華日軍攻陷,日軍在城內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將南京變成「人間地獄」,由此拉開了南京大屠殺的序幕。
  • 《瞭望》文章:南京大屠殺70年祭
    《瞭望》文章:南京大屠殺70年祭  在對侵略戰爭、種族屠殺和恐怖威脅深刻反思、同聲譴責的國際輿論環境中,半個多世紀前的「南京大屠殺」歷史悲劇,顯示出巨大的現實警示意義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徐機玲蔡玉高  12月13日,在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70周年之際,投資3億多元擴建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 年輕人走進這裡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來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今天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又是一年冬日來臨,已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3周年。歷史不應被忘卻,罪惡應該被譴責。為銘記侵華日軍暴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於1985年8月15日在南京建成開放。紀念館選址於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及遇難者叢葬地,是國際公認的二戰期間三大慘案紀念館之一。每日前來參觀的觀眾絡繹不絕,節假日更是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
  • 南京大屠殺中,女人的命運有多悽慘?一位美國博士揭露日軍獸行
    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慘案,是侵華日軍在南京製造的一場大屠殺,至今國人仍難以忘懷,這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一個永遠的痛。 但是,從二戰結束一直到今天,日本仍然不敢承認一手製造了南京大屠殺,不斷推諉和抹殺這場中華民族的劫難,至此,筆者本著「勿忘國恥」的主題,來揭發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的累累罪行。
  • 《南京大屠殺檔案選萃》第三集:見證人記錄日軍暴行
    央廣網北京12月10日消息(記者湯一亮)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國家檔案局網站昨天公布了關於南京大屠殺檔案的第三集《南京國際安全區人員形成的材料》。第三集由四部分內容組成,包括美國牧師約翰·馬吉拍攝的南京大屠殺實景電影、南京國際紅十字會外籍人員撰寫的《日軍侵佔南京目睹記》、程瑞芳日記以及貝德士聲明書。
  • 國家公祭日,寫下親子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記憶
    我在20年前來過南京,那還是我小學時學校組織的夏令營,在為期7天的旅程中,我們幾乎到過了南京的每個著名景點,獨獨我的記憶故事沒有被輸入過這個最為舉世聞名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現在想來,想必也是當時老師們細密的心思,怕我們尚小的心靈,無法擔負起這種歷史創傷的沉痛烙印。
  • 南京大屠殺中,為何那麼多婦女被玷汙?一位德國人說出了原因
    南京大屠殺中,為何那麼多婦女被玷汙?一位德國人說出了原因 南京大屠殺中,為何那麼多婦女被玷汙?一位德國人說出了原因 1937年12月13日,是中國人永遠難以忘記的日子,因為從這一天起,侵華日軍在南京開始了長達六周的大屠殺,禽獸不如的日軍在南京城內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六朝古都南京城仿如人間地獄,使遇難人數達到了驚人的30多萬,史稱「南京大屠殺」。
  • 南京大屠殺是哪一年發生的?2019年南京大屠殺幾周年
    南京大屠殺是哪一年發生的?2019年南京大屠殺幾周年  南京大屠殺(Nanjing Massacre)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淪陷後,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 2分15秒南京大屠殺真實影像公開!這一天,不能忘!
    2分15秒南京大屠殺真實影像公開!這一天,不能忘!約翰·馬吉出庭作證他的影片成為了南京大屠殺的鐵證她決定將記錄南京大屠殺作為自己的責任2019年,約翰·馬吉先生的兩位兒子和「美國紐約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捐贈「37分鐘」版馬吉影像資料1997年,南京大屠殺發生60年後
  • 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的定量與定性
    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  姜良芹    南京大屠殺是侵華日軍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一個縮影和集中體現,將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消息,從2014年10月9日起,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南京大屠殺歷史,成為世界記憶、人類記憶。
  • 網傳南京大屠殺歷史教科書不提 1957年書中就有
    昨天,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南京大屠殺」最早出現在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歷史教材。  網友供圖  熱帖  以前教科書中沒有「南京大屠殺」?  昨天,被眾多網站轉載的《曾「消失」的南京大屠殺》稱,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經盛鴻也經歷了沒有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教育。
  • 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有人說:沒有她,世界將不知道南京大屠殺。 有人說:很多人知道南京大屠殺,卻不認識她。 她,可能很多中國人還不一定知道。 曾經,在知乎上有過這麼一個提問:我們總說要勿忘國恥,可「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嗎?
  • 犯下南京大屠殺的日本戰犯,最後結果怎麼樣了?
    其實,就在南京大屠殺間,中國人並未坐以等斃,而是進行了力所能及的反抗,關於這方面的內容,請閱讀往期文章 《南京大屠殺,中國人真的不反抗嗎?戰俘奪槍暴動,侮辱婦女的鬼子被釘耙打死!》 , 《「我是中國人,我要報仇啊!」大屠殺之後,中國人的復仇來了》 。
  • 《南京大屠殺》課文被撤?真實情況是……
    《南京大屠殺》為什麼被換掉?這一消息在網上引起大討論。23日晚,語文出版社在其官方網站刊發嚴正聲明,聲明指出,此種說法「與事實嚴重不符,混淆視聽」。沒撤掉南京大屠殺題材的課文 只是換了一篇此前的媒體報導顯示,語文出版社在義務教材修訂中,大幅增加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文比重,還有一些和時代要求不符的課文被撤換,「例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由於與現代和諧社會導向不符,被換為《智取生辰綱》;《南京大屠殺》被換成《死裡逃生》」,不少媒體將其解讀為南京大屠殺題材課文被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