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南京大屠殺70年祭

2020-12-25 搜狐網

  《瞭望》文章:南京大屠殺70年祭

  在對侵略戰爭、種族屠殺和恐怖威脅深刻反思、同聲譴責的國際輿論環境中,半個多世紀前的「南京大屠殺」歷史悲劇,顯示出巨大的現實警示意義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徐機玲蔡玉高

  12月13日,在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70周年之際,投資3億多元擴建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將向公眾免費開放。

  又是一年「1213」。70年前的這一天,侵華日軍攻佔南京,製造了二戰史上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70年後重溫這段慘痛歷史,警醒世人的是對一切違反現代文明的暴力侵略、種族屠殺和恐怖事件的正義譴責。

  以史為鑑,和平發展,已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全球關注「被遺忘的大屠殺」

  11月11日,由加拿大人執導、製作的紀錄電影《張純如——南京大屠殺》在多倫多舉行全球首映式。這位曾全身心投入南京大屠殺史實的調查、寫作,而後不幸猝然離世的美籍華裔女作家,以她的生命之作《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首次以英文著述的形式披露了侵華日軍施暴南京城的罪惡,引起西方世界對這段黑暗歷史的普遍關注。

  「此前南京大屠殺歷史為世人尤其是西方社會知之甚少,有著多重因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說。二戰勝利後的中國內戰,美、日兩國出於政治利益的交好,以及東西方長期冷戰,影響了國際上對日本軍國主義戰爭罪責的追究和賠償,導致了對其審判中定性定案的不徹底性,為日本右翼勢力歪曲否定歷史留下了隱患。

  而生長在美國的張純如,以其親身調查、觸摸的史實,用西方的思維語言介紹這段慘絕人寰的歷史,更能為西方人所接受。

  1995年七八月間,應邀作為翻譯全程陪同張純如在南京尋訪大屠殺倖存者的江蘇省行政學院教授楊夏鳴告訴本刊記者,張純如的書1997年在美國出版後引起強烈反響,連續5個月被列入《紐約時報》書評的最佳暢銷書。

  「她的成功之處,是從人性批判的角度,將這場大屠殺中人性善良與殘忍的兩個方面作了鮮明的對比:一方面是濫殺無辜、兇殘暴虐的日軍官兵;一方面是挺身而出、救助危難的西方人士和大批手無寸鐵、束手被擒的難民,這種對比的強烈震撼力和她對南京大屠殺歷史教訓的深入剖析,打動了千百萬讀者的心靈。」楊夏鳴教授說。

  據記者了解,受張純如《南京浩劫》的影響和啟示,去年一年有8個國外攝製組來寧拍攝南京大屠殺題材的影片。

  「美國在線」副總裁泰德萊昂西斯閱讀了《南京浩劫》後,「深為自己對這段歷史的無知感到羞愧」,「為使更多的美國人了解發生在遙遠中國的這段歷史」,他個人籌資200萬美元拍攝了引起轟動的《南京》,此片現已入圍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張純如——南京大屠殺》的製片人安妮彼克說:「歷史是沒有國界的,南京大屠殺是反人道的罪行,我們希望用鏡頭保存和傳播這一歷史真相。」

  多次與美國學者交流的楊夏鳴說,西方人士對二戰種族屠殺的認知,主要限於猶太人大屠殺。由於「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他們對二戰中亞洲人的受難史不甚了解。近來出現的南京大屠殺題材影片熱,有助於藉助文化傳播的力量,讓世人更多地了解這段歷史。

  朱成山認為,近十年來,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得益於中國加大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進入中國,親身考察、了解歷史的真相;中國學者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也多次走上國際講壇,以大量史料和事實揭露侵華日軍的暴行。

  此外,日本右翼勢力一再否認、歪曲歷史,激起世界上更多有良知的公民站出來維護史實,聲討違反人性、人道和國際法的醜惡行為。正是在對侵略戰爭、種族屠殺和恐怖威脅進行深刻反思、同聲譴責的國際輿論環境中,發生在半個多世紀之前的「南京大屠殺」歷史悲劇,顯示出巨大的現實警示意義。

  擴建紀念館銘刻歷史記憶

  擴建後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將以更具視覺衝擊力和心靈震撼力的紀念建築和史料展陳,向公眾免費開放。

  隨著開館日期的臨近,這座即將竣工的遺址紀念館吸引著過往行人的目光。

  朱成山館長說,凝聚和展示歷史記憶的紀念場館特別是遺址博物館,對公眾有著巨大的教育和啟迪作用。二戰後,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猶太殉難者紀念館、耶路撒冷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法國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美國夏威夷珍珠港亞利桑那紀念館,都及時保留了戰爭遺址和大量史料,每年引來成千上萬的參觀者。

  1985年,針對日本右翼勢力否定南京大屠殺、修改教科書事件,南京市政府在城西江東門「萬人坑」遺址上興建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這座由東南大學齊康院士主持設計、形似墓冢的紀念建築,以撼人心魄的遺址和史料,將日軍屠城30萬的暴行銘刻在南京大地上。1995年,紀念館二期工程建成了悼念廣場和大型群雕《古城的災難》。建館二十多年來,已接待海內外參觀者1400多萬人。2005年底,紀念館啟動三期擴建工程。

  本刊記者在新擴展的紀念館看到,這座由華南理工大學何鏡堂院士主持設計的新展館,整體形狀猶如一艘巨大的「和平之舟」,東部拔地而起的高大船頭是陳列展廳,周邊莊嚴肅穆的廣場可容納萬人集會;中部是原館的遺址悼念區,西部大片開闊區域是樹木蔥蘢的和平公園。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教授設計的大型雕塑《家破人亡》、群雕《市民逃難》、主題雕塑《冤魂吶喊》《勝利之牆》,是凸顯各個展區主題的「點睛之筆」。在和平公園裡,著名雕塑家沈家彬創作設計的高達30米、用漢白玉製作的《和平》雕塑,以一對手託和平鴿、展望未來的母子形象,表達了人類期盼和平發展的心聲。

  「紀念館的整體設計體現了『從歷史走向未來』。齊康和何鏡堂兩位中國建築大師,以傑出的創造設計,展示了『銘記歷史,呼喚和平』的建館宗旨。」朱成山說,與原館相比,新館區的佔地面積增長了3倍,達到7.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擴大為2.5萬平方米,展陳面積增加到9800平方米。

  朱成山特別強調,作為一座遺址型歷史博物館,最有價值、最撼動人心的是真實的歷史遺存和珍貴的歷史文物。他說,擴建後的紀念館現有三處遇難者遺存:一處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建館時,首次發掘到的大批遇難者遺骸,已存放在墓地廣場的遇難同胞遺骨陳列室;另一處是1998年4月至1999年12月發掘的「萬人坑」遺址,遇難者遺骸分七層排列,分布在表層的就有208具,經專家考證原樣保留;第三處是在今年擴建工程中新發現的遇難者遺骸,現被原地原貌陳列在新落成的展廳內。這些遇難者的遺骸,是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鐵證。

  新展廳的《人類浩劫——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將展出歷史文物3000多件,圖片3500幅,大大超出原館的展示內容,其中許多是首次面世的珍貴文物。令朱成山感動的是,在紀念館擴建的短短兩年間,又獲得海內外捐贈的各類文物史料7908件。其中,日本名古屋僧人大東仁累計捐贈當年戰地報導的原版報紙、侵華日軍「勸降書」等文物1000多件;美籍華人魯照寧將自己多次在美國、日本以及中國等地徵集的文物367件,全部捐贈給了紀念館。目前,紀念館館藏的1萬多件文物大多來自社會捐贈。

  「展示歷史悲劇是為不再重蹈覆轍。」朱成山表示。

  以史為鑑面向未來

  12月3日,由南京大學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所所長張憲文教授主編、全國七十多位專家參與編纂的27卷《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在南京出版發行。至此,歷經7年大規模調查,總計55卷、近3000萬字的南京大屠殺重要史料,以其本來面目呈現在世人面前。

  張憲文介紹,這部史料集最大的特色,是首次全面、系統地匯集了中方、日方、西方各類人物、不同派別和各界人士的相關史料與證言。編纂史料的專家、學者從國內及我國臺灣地區、日本、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的歷史檔案館、高校圖書館及民間人士中搜集到的大量史料,全部是當事人的原始材料,刊出時沒有增刪一個字,也不加入任何觀點,即使是松井石根等日本戰犯的辯護詞,也原樣刊出,不帶任何偏見。他認為,這是史學研究的科學態度,也是中日兩國正確認知歷史的重要依據。

  張憲文說,中日兩國關係發展的前提是尊重史實、正確認知歷史。《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的材料是重要證據,有益於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人民認清歷史的真相。他強調說,中日兩國關係事關遠東地區的穩定,影響世界格局,當前,要在搜集編纂史料的基礎上,加強對南京大屠殺史的研究,引導中日兩國人民科學、理性地認識這段歷史。

  參與編纂史料集的楊夏鳴告訴本刊記者,他是被張純如執著追尋歷史真相的精神感動投入南京大屠殺史學研究的。他認為,對這段歷史的研究將上升到更加理性和科學的層面。從社會心理學、歷史學、國際法等方面,深入剖析發生南京大屠殺慘案的社會歷史根源,搞清楚軍國主義教育怎樣將人變成獸,探尋如何消除滋生人性「惡」膨脹的環境、土壤,從中獲得有利於中日友好發展的教益。

  他提出,正確處理中日歷史問題,還應積極引導公眾輿論,「只有真切地了解歷史,才能正確地認識歷史。」

  《瞭望》新聞周刊獲悉,近年來,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史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出版後,義大利和俄羅斯的史學家相繼提出參與研究,《紐約時報》、英國BBC等西方媒體多次來南京採訪。在紀念南京大屠殺70周年之際,美國、加拿大、日本等華人團體和友好人士相繼舉行學術研討、座談和各種展覽展示活動,日本主流媒體也在近期以大幅報導對侵華戰爭進行反思。

  南京師範大學歷史教授經盛鴻表示,隨著南京大屠殺史學研究影響力的擴大,中國學者應加強中日兩國學者的合作研究。他建議,將《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等史料贈送給日本學者,促使雙方依據客觀史料,開展學術交流,達成對歷史問題的共識,為世界的和諧發展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王偉)

相關焦點

  • 點點燭光祭哀思 南京農業大學舉行燭光祭 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
    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南京農業大學學子舉行燭光祭,悼念南京大屠殺慘案中死難同胞。 由學校廣播臺、「小雨滴」志願服務隊、農博館志願者講解隊等組成的隊伍,深情講述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通過振奮人心的誦讀,呼籲全校青年學生不忘國殤,砥礪前行。
  • 點點燭光寄哀思 聲聲誦念祈和平 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燭光祭
    12月13日晚,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燭光祭活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  江蘇臺記者毛俊說:「這裡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祭場,夜幕降臨,燭光祭已經開始了,在祭場中央黑色的石牆上,白色的花圈圍繞著一個巨大的奠字,下方是熊熊燃燒的長明火。
  • 東南大學舉辦燭光祭活動,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揚子晚報網12月13日訊(記者 王贇 實習生 鄧琳 通訊員 唐瑭) 今天是第七個國家公祭日,12月12日-13日,為弘揚愛國主義文化,培養東大學子的家國情懷,東南大學在四牌樓校區、九龍湖校區和丁家橋校區分別舉辦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系列活動。
  • 南京大屠殺80周年祭|勿忘國殤,砥礪前行
    關於國家公祭日你應該知道的國家公祭日的由來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開始對我同胞實施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三十多萬人慘遭殺戮。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滅絕人性的法西斯暴行。
  • 南京大屠殺是哪一年發生的?2019年南京大屠殺幾周年
    南京大屠殺是哪一年發生的?2019年南京大屠殺幾周年  南京大屠殺(Nanjing Massacre)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淪陷後,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 南京大屠殺為什麼和我們有關係?
    1937年12月13日南京至暗時刻空氣裡充斥著刺鼻的血腥味▲圖為在南京大屠殺中,日軍把無辜的中國人反綁雙臂槍殺後,擲入城郊池塘。(圖片來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官方網站)如今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已不足百人就在不久前陳廣順
  • 南京師生悼念大屠殺遇難同胞
    公祭日前夕,南京市600多所中小學結合《南京市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讀本》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南京市長江路小學師生通過自創公祭日海報、自編「三行詩」等方式,開展「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系列活動,有的中隊利用隊會課時間開展主題隊會;有的中隊組織全班學生深入學習南京大屠殺事件的歷史背景;有的中隊共同觀看相關影視資料;還有的中隊組織徵文、繪畫和海報設計等活動。
  • 南京舉行「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告慰逝者祈願和平
    當晚,「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各界人士手捧燭臺,告慰逝者、祈願和平。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晚,「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各界人士手捧燭臺,告慰逝者、祈願和平。
  • 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舉行:讓世界看到來自南京的和平之光
    12月13日晚,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祭場舉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其後代代表、援鄂醫護人員代表、青年學生代表等靜默肅立、寄託哀思,緬懷遇難同胞。 南報融媒體記者 餘夢嬌 攝 熒熒燭光,悼念83年前的遇難同胞 今年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成立35周年,12月13日是第7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作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系列活動之一,燭光祭活動自2009年起,已連續舉辦了11年。
  • 記住,南京大屠殺
    今天后臺有一位給我留言,如是說:今天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希望您能寫一篇相關的文章,提醒人們勿忘國恥,謝謝我回了一句:這不是我們的國恥。踢球,輸了比賽的一方是沒面子,但贏了比賽的一方開始肆意霸凌輸球的一方,丟臉的是哪一邊呢?在弱肉強食的時代,霸凌者有面子;但文明發達的現代,還以無限的弱肉強食欺凌手無寸鐵之人,就是喪失尊嚴的禽獸了。
  • 兩岸同胞在臺灣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以史為鑑 民族復興——南京保衛戰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此間開幕,兩岸同胞共同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本次展覽由臺灣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主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協辦,旨在激勵兩岸同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抗戰精神,凝聚民族情感。
  • 南京大屠殺80周年祭,是什麼樣心理導致當年日本侵略者喪失人性?
    侵華日寇,毀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蒼生。同胞何辜,國難正殷。乙酉既捷,家國維新。今天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祭,在80年前的今日,日本侵略者侵佔南京後,進行長達6周的侵佔屠殺,他們燒殺姦淫,無惡不作。1937年的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攻佔南京,進行40多天的血腥屠殺,槍殺、活埋、強姦、火燒……30萬同胞橫屍遍野。1937年3月的杭州,總人口數約為59.6萬;1938年6月的杭州,總人口數為18.1萬。
  •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充分暴露出日本軍國主義者的野蠻和兇殘,也反映出中華民族遭受帝國主義欺凌和宰割的深重苦難。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在佔領上海、蘇州、杭州等地之後,又攻陷南京。在南京城裡,殺人成性的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血腥大屠殺。他們首先對已經失去戰鬥力的中國守軍成批成批地進行槍殺,接著在全城進行瘋狂的大搜捕,槍殺了無數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
  • 網傳南京大屠殺歷史教科書不提 1957年書中就有
    昨天,現代快報記者調查發現,「南京大屠殺」最早出現在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歷史教材。  網友供圖  熱帖  以前教科書中沒有「南京大屠殺」?  昨天,被眾多網站轉載的《曾「消失」的南京大屠殺》稱,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經盛鴻也經歷了沒有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教育。
  • 《南京大屠殺》在日本艱難出版 日媒體反思戰爭
    《南京大屠殺》在日本艱難出版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文雨來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70周年紀念日。就在中國民眾以各種方式紀念這段歷史的同時,一部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的歷史書即將在日本面世。
  • 《南京大屠殺》課文被撤?真實情況是……
    《南京大屠殺》題材撤下」。《南京大屠殺》為什麼被換掉?這一消息在網上引起大討論。23日晚,語文出版社在其官方網站刊發嚴正聲明,聲明指出,此種說法「與事實嚴重不符,混淆視聽」。沒撤掉南京大屠殺題材的課文 只是換了一篇此前的媒體報導顯示,語文出版社在義務教材修訂中,大幅增加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文比重,還有一些和時代要求不符的課文被撤換,「例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由於與現代和諧社會導向不符,被換為《智取生辰綱》;《南京大屠殺》被換成《死裡逃生》」,不少媒體將其解讀為南京大屠殺題材課文被撤掉。
  • 一群外國人創建「南京人」網站:想讓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殺
    有一群在南京生活和學習的外國人建立了一個「南京人」網站,專注向西方人介紹中國文化。今年國家公祭日期間,他們推出了一組英語文章,講述拉貝、魏特琳等外國人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英勇事跡,在海外熱傳。網站負責人賀福(Frank Hossack)告訴紫牛新聞記者,現在還有非常多的西方人根本不知道南京大屠殺。
  • 書單|南京不哭: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沉重之書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進入南京,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了長達四十多天的大屠殺,超過30萬生靈慘遭屠戮。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我校華碩專業舉辦「勿忘歷史 共創未來」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燭光祭活動
    我校華碩專業舉辦「勿忘歷史 共創未來」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燭光祭活動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於12月13日上午10時舉行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12月13日上午10時,中央按照逢10周年規格,將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屆時周邊道路將實施交通管制。12月13日早晨7點,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集會廣場舉行升國旗和降半旗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