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白骨可以入睡,讓冤魂能夠安眠,把屠刀化鑄警鐘,把逝名刻作史鑑,讓孩童不再恐懼,讓母親不再泣嘆,讓戰爭遠離人類,讓和平灑滿人間。」來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今天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又是一年冬日來臨,已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3周年。
歷史不應被忘卻,罪惡應該被譴責。為銘記侵華日軍暴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於1985年8月15日在南京建成開放。
紀念館選址於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及遇難者叢葬地,是國際公認的二戰期間三大慘案紀念館之一。每日前來參觀的觀眾絡繹不絕,節假日更是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
在現在網際網路幾乎等同於百科全書的時代,為何這個紀念館仍廣受歡迎?這裡除了文獻藏品,還有什麼?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採訪了紀念館館長張建軍,他的講解也許會給你答案。
紀念館內遇難者數字紀念牆
攝影師 姜弘毅
01 「還原」這個展館「看」起來不一樣
「我們的展覽是動態的,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變化。」——張建軍
一踏入展館的大門,很多人會被展館內的視聽效果所震撼。
展館建築整體呈現冰冷與割裂感,充斥著壓抑、悲傷的氣氛,館內院子裡的各種「逃難」雕像、從負一層直插一層的巨型檔案牆......
不同於大部分紀念館的展覽形式,大屠殺紀念館運用了大量的高科技,用展陳藝術的方式更好地還原歷史、將觀眾情緒帶入,強化傳達勿忘國恥、勿忘歷史的宗旨。
紀念館內一樓檔案牆 圖片來自中國青年報
跟著時間變化的照片牆
一入大廳,很多人會被兩面密密麻麻布滿了照片的牆吸引,牆上一共1213張照片,呼應12月13日。前牆左右兩側,是1113張已經離世的倖存者黑白照片對稱排列;與之相對,後面牆上對稱排列的100張彩色照片是截至2017年9月30日在世的登記在冊的倖存者。
據張建軍介紹,在當初設計這一部分的時候,有意將在世倖存者照片牆做成動態、變化的,與已去世的倖存者照片牆形式分開。
在製作時,給每一張照片做一個能單獨控制的燈光,館內為此有一個「熄燈」儀式,當有老人去世後,紀念館會邀請其家人來到名單牆前一起舉行追思會,與此同時,這張照片將會被熄滅。
從17年的100人到現在僅剩73人,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張張照片熄滅。這部分的展覽是一個持續不斷的狀態,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變化。通過這個方式形成空間、時間上對這段歷史的反觀與體驗。
紀念館內在世倖存者照片牆 圖片來自新華網
可以「對話」的3D影像
在倖存者中,有一位老人一直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那就是夏淑琴老人。
在這場屠殺中,夏家一家九口人最後只剩下兩人,今年已經91歲高齡的她早些年一直奔走於與日本的訴訟官司,終生致力於捍衛歷史真相。
為了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這段歷史,紀念館運用了3D幻影成像技術製作了一個可以「對話」的3D影像。
「屠殺時你看到了什麼?」「大屠殺持續了多久?」這些問題夏淑琴老人都可以通過對話進行講述回答。據悉為了保證最好的視覺效果,該影像與美國南加州大學猶太大屠殺基金會合作拍攝,錄製時使用了多達110臺攝像機。塵封的歷史再次被打開,每個來館參觀的人都能直接與歷史見證者「對話」。
紀念館內夏淑琴老人對話裝置 遊客可直接與夏老「對話」
圖片來自江蘇衛視視頻截圖
「紀念館的敘事風格是將宏大敘事和個體的微觀表現相結合,在宏大趨勢的框架下來表現個體人物。」張建軍介紹道,這一點從很多地方可見一斑,鐵證的文物史料是最好的證明。
02 「尊重」讓文物史料來說話
「我們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找民國戶籍卡,就是為了展現個體的命運。」——張建軍
據紀念館網站顯示,館內共收藏了國家珍貴文物6000餘件(其中一級文物300餘件),展出照片近4000幅、影像資料262部,藏品的來源包括出土挖掘、民間徵集、社會捐贈等。館藏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藏品包括中山碼頭集體屠殺遺址出土的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遺物、作家張純如英文手稿、美國牧師約翰·馬吉拍攝南京大屠殺暴行時使用的攝像機及膠片等。
這些文物史料尊重過去、尊重現實、尊重每一個在劫難中走過的個體人物,這些構成了鮮活歷史的重現。
已離世的倖存者照片牆
對於戰爭留下的印記,一張張親歷者的面孔是最好的記錄。照片的收集並非易事,據張建軍介紹,戰亂的環境決定了大屠殺死難者照片很少。為了尋找到最精準的倖存者信息,紀念館的工作人員曾歷時幾個月去南京檔案館查證民國檔案的民國戶籍卡,將倖存者的照片全部找出,從中挑選了1213位,其中1113位已逝的倖存者採用的照片均是檔案館拍攝於1946-1947年的照片。在那個照片還未普及的年代,這些應該是他們年代最久遠的照片。100位截至2017年9月還在世的倖存者照片則是近幾年所拍攝,由紀念館組織攝影師組成10個攝影分隊前去完成。「搜集和展示1213張倖存者的照片,正是為了讓這段歷史更加真實可感。倖存者被銘記,不僅僅因為關聯著南京大屠殺這個標籤,我們要做的,是儘可能客觀、詳細地向公眾展示,作為普通人,他們的命運怎樣被戰爭改變,又怎樣走出陰影、過上新的生活。」張建軍介紹道。
站在照片牆的面前,接受著這些來自時光的凝視,這些從浩劫中走來、也逐漸回歸歷史的老人,從此將影像定格,永遠凝視著這段民族傷痛。
紀念館內已逝倖存者照片牆 圖片來自紀念館官網
《被遺忘的南京大屠殺》英文原稿
除了親歷者的視角之外,展館內還保留有華裔美籍女作家張純如的英文手稿,張純如作為歷史的旁觀者去研究、挖掘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細節,她是《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的作者,也是讓《拉貝日記》及《魏特琳日記》公之於世的關鍵人物。
張純如女士在耶魯大學看到《拉貝日記》,倍感震驚與憤怒的她從此走上了對南京大屠殺歷史研究的道路。她收集了大量資料,看了很多從未出版的日記、筆記、信函、政府報告的原始材料,通過書信聯繫日本的二戰老兵,甚至查閱了東京戰犯審判記錄稿。她從受害者、加害者、見證者三個角度研究了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她用自己努力和勇氣,直面了人類歷史上那一段慘絕人寰的記憶。
1997年,她撰寫的《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在美國出版。該書一個月內就進入美國最受重視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在西方社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為提升南京大屠殺的國際影響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日軍的殘暴行徑讓她的心靈備受折磨,張純如女士於2004年11月自殺,終年36歲。
《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英文手稿圖片來自紀念館官網
《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英文手稿 圖片來自紀念館官網
館內的大部分文物藏品在官網都可以看到介紹。紀念館以其豐富的文物史料作為證據,對南京大屠殺、日軍「慰安婦」制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等歷史在全球的傳播和認知做出了巨大貢獻。
03 「專業」展覽之外的努力
「為了分析觀眾心理,我們開了14場包括心理學者在內的不同群體座談會。」——張建軍
一個好的展覽,離不開幕後團隊的研究與策劃。對歷史的深刻分析、對展陳設計的考究、對細節的斟酌……種種工作只能用「專業」二字來形容。「為了完善觀展群體的感受,我們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張建軍介紹道。
紀念館在一次專業的社會學機構所做的數千個觀眾樣本調查中發現,場館的觀眾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場館的觀眾七成在35歲以下,較為年輕;二是館內七成左右的參觀者是自發前來而非旅遊團隊。針對這兩個特點,館內開了14場不同專家群體的座談會,從各個方面探索如何更好地提高觀感體驗。
例如在有關心理學的專家座談會上,就曾討論過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探索更為合適的展示屠殺題材,包括如何在展覽過程中通過展板、燈光、音樂來引導觀眾心理等。除此之外,紀念館針對青少年群體也做了單獨的研究。在館內來參觀的觀眾中,14歲以下的兒童佔有一定的比例,兒童時期世界觀正處於形成中,紀念館擔心屠殺題材會對此帶來衝擊,館內在進行一些遺骸展示時特意加入了有關青少年的心理關懷。
在展館中有一個巨大的「黑匣子」,其中放置著2007年紀念館三期擴建時發現的死難者遺骸。黑匣子是表達的入土為安,同時擋板的高度比較高,可對身高較低的兒童視覺進行一部分限制。除此之外,館裡還召開過多個地方導遊、講解員的座談會,對每一個流線、每一個路線細節的觀感體驗都盡善盡美地進行完善。
紀念館內的「黑匣子」 裡面安置著2007年發現的死難者骸骨 圖片來自紀念館官網視頻截圖
紀念館包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展、「三個必勝」主題展、「二戰中的性奴隸——日軍『慰安婦』制度及其罪行展」等三個基本陳列與臨時展覽陳列。據張建軍介紹,展館自2004年免費開放後參觀人數漲了很多,展館免費開放第二年的全年參觀人次就從63萬漲到140萬。近幾年已漲到全年800萬人次左右。截至今年展館已經歷了4次擴建,正在以更豐富、更完善的狀態迎接世界觀眾,為了觀眾更好地觀感體驗,自今年年初開始館內採用了預約制限流。
為了滿足越來越多的觀眾需要,也為了更好地表達展覽主題,在紀念館裡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臨時展覽的身影。
熟悉南京這段歷史的人,對「辛德貝格」這個名字應該並不陌生。被譽為「南京辛德勒」的他背負著保護江南水泥廠的任務從丹麥來到南京。自南京淪陷之後,他利用外國人身份,庇護了當時在江南水泥廠難民區和棲霞寺難民所的約兩萬名中國難民,他用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了日軍戰爭犯罪的事實,把日本軍隊在南京的暴行公之於眾,在國際社會傳播南京大屠殺的真相。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知道這位英雄國際友人,在2019年,紀念館策劃舉辦的《貝恩哈爾·辛德貝格:南京的「丹麥英雄」》展在中國南京市和丹麥奧胡斯市同步開展。辛德貝格雕像也於同一天在奧胡斯市明德帕肯紀念公園落地,由丹麥女王親自揭幕。該展覽以辛德貝格在南京的人道主義救援事跡為重點,講述了這位「丹國辛先生」勇敢、善良、正義而又傳奇的一生。
《貝恩哈爾·辛德貝格:南京的「丹麥英雄」》展 中國南京市
《貝恩哈爾·辛德貝格:南京的「丹麥英雄」》展 中國南京市 圖片來自紀念館官網
《貝恩哈爾·辛德貝格:南京的「丹麥英雄」》展 丹麥奧胡斯市
《貝恩哈爾·辛德貝格:南京的「丹麥英雄」》展 丹麥奧胡斯市 圖片來自紀念館官網
歷史已經過去,但歷史不能被忘卻。「白骨為證,廢墟為碑」,紀念館以其獨特的身份存在於這個曾遭受苦難的城市中,它是過去苦痛的鐵證,也是對未來的警醒。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就好像紀念館院子裡的和平白鴿雕塑的寓意一樣,願悲劇不再重現,願和平灑滿人間。
(作者 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