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不遷怒,但永不原諒

2021-01-08 騰訊網

今天是第六個#國家公祭日#。

全民都在默哀:「勿忘國恥,吾輩自強!」

微博@央視新聞

今天的和平安逸,都是無數先輩用鮮血換回來的。

可是我聽到了這麼一句話,深感痛心。

「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

1

「南京大屠殺究竟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對於生存在和平年代年輕一代來說,沒經歷過戰爭和死亡,沒有辦法感同身受。

甚至網絡上面出現一些人,認為這樣悼念毫無意義,不過是網絡孝子罷了。

如同那句:「南京大屠殺究竟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面對沉重的歷史,他們的認知和評價讓人異常心寒。

但分析關係之前,我想先說一個人:張純如。

她和南京大屠殺有什麼關係?

可以說她的生影響了全球,她的死震驚了全世界。

1997年,張純如的《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一經問世,便連續十年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單,被翻譯成15種語言,轟動全世界。

她出生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父母都是博士,她有大好的前程。

她出版的首部作品,描寫錢學森傳奇人生的《蠶絲》《THREAD OF THE SILKWORM》成為美國少有的在學生時代,獲得「和平與國際合作計劃獎」。

我不知道她為什麼會選擇「南京大屠殺」作為研究課題,也不知道她為什麼儘管頂著被日本威脅也要去完成這本書。

我無法想像是怎麼樣的力量支撐著她,去南京走訪倖存者,聽他們痛徹心扉的說出那段血淋淋的歷史。

去採訪當年日本士兵,記錄他們毫無負罪感的訴說。

去翻閱大量的文獻記錄,佐證日軍當年犯下的非人罪行。

書中清楚記錄日軍的種種喪失人性的罪行。

曾經一位日本士兵永福角戶的原話。

「幾乎沒有人知道。日本的士兵用刺刀挑起櫻兒,活活把他們扔進水鍋裡」,永福說「他們結幫姦淫12歲到80歲的婦女,一旦她們不能滿足他們的性需求,就把她們殺死。我kan過人頭,餓死過人,也燒死過人,還活埋過人,在我手下死去的人有200多。這真可怕,我簡直成了動物並幹了這些無人性的事。實在難以用言語來描述我當時的暴行。我真是個魔鬼。」

面對日軍的惡魔作為,張純如沒有一味地去發洩和指責。她反而深入分析日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反人類的暴行,和當時日本軍隊的情況。

她得到的數據顯示,僅僅6個星期,僅僅42天,在南京城,集體屠殺28起,零散屠殺858起,強姦和輪姦20000餘起300000人慘被屠殺,平均一天,就將近一萬人死亡!

而他們,都是手無寸鐵的百姓!

幾周之內,南京的死亡人數超過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遇難人數的總和。

寫書的時候,她經常「氣得發抖、失眠噩夢......」

書中儘是人性的惡劣,活埋、活焚、在糞池中淹死......(手段的殘忍程度沒辦法一一細描),這就是一本南京大屠殺的酷刑大全。

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將它們一一敘述出來的,在寫出過程中更是受到日本右翼的威脅和電話騷擾,她和朋友說,她一直活在壓力和恐懼中。

即便成書後,抑鬱症和生命威脅讓她不堪重負,36歲的她在車中吞槍自殺身亡。

是她用一生撕開侵略者的層層醜惡,最終卻不堪重負而離世。

成書前,西方都知道希特勒的惡行,對於南京大屠殺卻「一無所知」。

身為罪魁禍首,日本從未正式對當年的反人類暴行道歉。

甚至選擇「集體性失憶」,修改教科書,每年的參拜靖國神社,都昭示著日本並無悔過之心。

日本作家加瀨英明否認南京大屠殺的事實

南京大屠殺登記在冊在世的倖存者,只剩78人,他們背負一生的血淚噩夢。

微博@人民日報

可是永遠都等不來一個道歉!

魯迅說過,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係。

南京大屠殺,和你有什麼關係?和我有什關係?

其實和大家都有關係,勿忘國恥,追思國哀,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2

「南京,今天歡迎你們回家」

今天,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各大官媒的都在發文悼念30萬遇難同胞。

願逝者安息,勿忘歷史!

南京10點01分,防空警報劃破上空,機動車停駛鳴笛、行人駐足,全程默哀。

看著評論,心中的沉重難以言表。

微博@央視新聞

我們今天能有和平安逸的生活,都是無數先輩用生命的換回來的!

初中的歷史書上面就在寫著,30萬並不是一個精確的數字,真實只會更多。

即便我們沒有經歷過那段實錄,可是大量的史料記錄記載,日軍的惡行,令人髮指。

日本電視臺NTV播出南京大屠殺紀錄片。

該片根據歷史資料和採訪,還原了1937年12月16日和17日南京魚雷營戰俘虜的屠殺畫面。

16日,士兵根據機關槍口在戰俘營的牆上鑿口洞,將俘虜帶到,被反手綁著,面朝揚子江而坐,一聲哨響,機關槍開始掃射。俘虜根本來不及反應,應聲倒下。機關槍將子彈都打光,槍口開始發熱。

為了預防有生存者,然後士兵拿著刺刀走向他們,一刀一刀刺下去。

shi 體直接將丟棄到揚子江,一開始還能飄走,到最後太多,直接堆積在江邊。

17號,人數太多帶到了更空曠的地方,機槍事先隱藏好。

火光亮起,機槍掃射,夾著哭喊和哀嚎,為了躲避槍口,他們開始不斷往人堆上走,最後足足堆到3米高。

我不知道為什麼,採訪當年士兵的聲源,能將「屠殺」說得如此輕描淡寫。

光是看視頻和描述,就已經不忍心直視那種地獄般場景!

「3分人皮,7分獸性,簡直不是人。」

「今天的南京一定很擠吧,因為有30萬人要回家。」

所有情緒都化為了一句:「歡迎回家。

3

不遷怒,但永不原諒

「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30萬遇難同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公眾號南京發布

今天,我們紀念同胞,不是紀念慘案!歷史是長存的,銘記是對同胞的愛,也是對祖國的愛。

我們不懼自揭傷疤,因為只有鮮血淋漓的痛過,才會永遠銘記國殤!

我們沒有資格替先輩去原諒日本人,我們不該遷怒,但永不原諒!

勿忘國恥,才能擁有更長遠的和平!

點個「在看」讓更多的人記住今天。

你點一個在看,壹休加五毛工資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有人說:沒有她,世界將不知道南京大屠殺。 有人說:很多人知道南京大屠殺,卻不認識她。 她,可能很多中國人還不一定知道。 曾經,在知乎上有過這麼一個提問:我們總說要勿忘國恥,可「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嗎?
  • 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答案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深思
    在中國,對於年輕一代來說,戰爭和死亡,我們都沒有經歷過。 因此,在知乎上,曾有這麼一個提問:我們總說要勿忘國恥,可「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嗎? 有一條回答,被贊了近兩萬次。這可能是年輕一代牢記歷史,最深刻的方式之一了。
  • 南京大屠殺為什麼和我們有關係?
    空氣裡充斥著刺鼻的血腥味▲圖為在南京大屠殺中,日軍把無辜的中國人反綁雙臂槍殺後,擲入城郊池塘。(圖片來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官方網站)如今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已不足百人就在不久前陳廣順>要說南京大屠殺和她有什麼關係她的文字讓更多的事實大白於天下南京大屠殺於她
  • 星雲大師:我就是南京大屠殺的受害者和見證人
    「佛教珍愛一切生命,為什麼大師讓一名畫家來畫血淋淋的大屠殺呢?」 「要畫!因為我就是南京大屠殺這場災難的受害者和見證人。」 20多年前,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和畫家李自健在美國洛杉磯的這番對話,促成了以「殺·生·佛」為主題的驚世巨幅歷史油畫《南京大屠殺》的誕生,從此開始了它在全世界六大洲30個國家和地區廣泛展出的旅程。
  • 南京大屠殺的親歷者終於有了保護傘
    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給中國人民留下了永遠的傷痛,是無法原諒的。1998年日本亞細亞大學教授中野修道和日本自由史觀會成員的松村俊夫,發表了兩本掩蓋歷史事實的書《南京大屠殺的徹底檢證》和《南京大屠殺的大疑問》。在書中,夏淑琴被說成了「假證人」,說她「故意編造事實,欺世盜名」其證詞是故意編造的,他們只是「被政府故意培育成那樣。」
  • 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有感
    2018年11月,和小姑一起去參觀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可以說我是留著眼淚參觀完的。一座座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雕塑,似乎在和你訴說著什麼……1937年12月13日,滅絕人性的大屠殺開始了!手無寸鐵的平民啊,逃難——是求生的唯一……80歲的老母啊,趕快逃離惡魔的血腥……寒冷、驚恐將這哭僵的孩子凝凍,可憐的寶寶怎知母親已被捅死,血水、乳水、淚水已凝結成永不融化的冰……一幕幕慘不忍睹的畫面把我們帶入了37年的南京,淚水早已順著我的臉頰滾落……
  • 兩岸同胞在臺灣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以史為鑑 民族復興——南京保衛戰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此間開幕,兩岸同胞共同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本次展覽由臺灣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主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協辦,旨在激勵兩岸同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抗戰精神,凝聚民族情感。
  • 還記得今天是南京大屠殺公祭日嗎?在臺灣恐怕只有他和她!
    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舉行2019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今天,是第6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 李淼:(有良知的)日本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
    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南京大屠殺」——這個中日關係上的「死結」之一。 包括家父在內,當我談到我想寫寫南京大屠殺的「真相」的時候,很多長輩都憂心忡忡地勸我別寫,因為「政治因素太多」,而且「哪句話說不對,就會被人揪出來」。他們是為了我好,我知道。
  • 記住,南京大屠殺
    有意思的是,維基提到,松本健一引黃文雄說法,認為中國歷史上,南京多有屠殺。比如322-324年王敦之亂;549年侯景之亂(梁武帝死於此役);太平天國之亂(所謂「太平時,王殺王」);天京攻防戰(著名的曾剃頭、曾人屠來源);第二個革命的南京大屠殺(1913年)。還扯到了1645年的揚州十日,宣稱揚州大屠殺死者八十萬人以上。——這個邏輯,微妙又險惡。
  • 網傳南京大屠殺歷史教科書不提 1957年書中就有
    另一張是高級中學課本,《中國現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1960年第一版,1960年第二版),顯示第57頁上也清楚記載了「南京大屠殺」內容。  回應  經盛鴻:我只是說宣傳教育不夠  聽到自己的言論成了網絡焦點,經盛鴻第一反應相當訝異:「最近,我沒接受什麼採訪啊?」
  • 書單|南京不哭: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沉重之書
    拉貝1938年回到德國,曾寫信給希特勒,提交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報告,但報告當時沒有公開。之後,他甚至一度被蓋世太保逮捕。1945年二戰結束後,拉貝因曾是納粹黨員而先後被蘇聯和英國逮捕。1946年6月在證實清白後他被同盟國去納粹化和釋放,但生活拮据。鑑於在南京時的功績,他得到國民政府每月的金錢和糧食接濟。1950年拉貝逝於西柏林, 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遷到了南京。
  • 朱成山22年為30萬冤魂吶喊 守護南京大屠殺歷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22年為30萬冤魂吶喊——  他把守護南京大屠殺歷史當作崇高使命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的職業生涯中有許多個首次:首次帶領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赴日舉行證言集會;首次把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辦到日本、美國、俄羅斯、丹麥、菲律賓等國;創辦首個南京大屠殺學術研究機構;參與策劃和組織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活動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舊金山聖瑪麗大教堂開展
    他認為人類的情感是相通的,南京大屠殺事件是一個非常慘痛的歷史事件,侵略者應該對自己的暴行道歉、懺悔。最後布朗市長用三個「(Never)永不」來表達自己希望慘案不再發生的心願。陳家寶副書記說,今天我們在這裡展示這段歷史,就是要讓更多的人了解事實的真相,讓更多的人牢記這段歷史,反對恐怖與殘暴,張揚文明與正義,激勵人們更加理解和珍惜和平。
  • 一群外國人創建「南京人」網站:想讓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殺
    有一群在南京生活和學習的外國人建立了一個「南京人」網站,專注向西方人介紹中國文化。今年國家公祭日期間,他們推出了一組英語文章,講述拉貝、魏特琳等外國人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英勇事跡,在海外熱傳。網站負責人賀福(Frank Hossack)告訴紫牛新聞記者,現在還有非常多的西方人根本不知道南京大屠殺。
  • 張純如逝世十周年:她讓全世界都看到南京大屠殺
    說起張純如,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宅巍長嘆了一口氣:「她到南京,是我第一個接待的,可惜啊!」  1995年6月,孫宅巍突然接到美國南伊利諾大學教授、南京大屠殺研究著名專家吳天威教授的來信,「吳教授說,最近有一位美籍華裔學者張純如小姐要來南京調查日本在南京大屠殺的暴行,她準備用英文寫作一本向西方公眾介紹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著作,請我給予協助。」
  • 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的定量與定性
    然而,迄今,對南京大屠殺事件的認知程度依然堪謂中日兩國關係的晴雨表,對其研究也一直遊走在學術與政治之間。一方面,南京大屠殺作為一個歷史事件而被納入歷史研究的視野,兼具學術規範性與嚴謹性;另一方面,八十年代以來日本政壇右翼分子矢口否認侵略中國、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一再牽及中日兩國的政治神經,南京大屠殺研究不可避免地被賦予現實意義和政治色彩。
  • 持續推動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記憶」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上的文字介紹是中、英、日三種語言。其中,英文介紹是出自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之手。
  • 南京大屠殺是哪一年發生的?2019年南京大屠殺幾周年
    南京大屠殺是哪一年發生的?2019年南京大屠殺幾周年  南京大屠殺(Nanjing Massacre)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淪陷後,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 古風虐心微小說丨「原諒我,我錯了!」「生生世世永不原諒」
    我是「幸福魚兒」,兩寶寶媽,資深小說控,點擊關注我,咱們一起「小說控」!「馨兒,原諒我,我錯了!你回到我的身邊,我不要什麼榮華富貴,不要什麼後宮佳麗三千了。我只要你!可以嗎?」這個,曾經給過自己太多太多承諾和幻想的男人,卻在緊要光頭,卻因為權貴,因為他夢寐以求的王位,致自己於死地。今日,那麼高高在上的男人,卻低聲下氣的懇求自己的原諒,可能嗎?「逍遙軒,你痴心妄想了!生生世世永不原諒!當日,你如何對我的,此生我必將十倍的返還你!」馨兒抬頭看著眼前這個自己曾經深愛的男人,堅決地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