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7日 11: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明海英
字號關鍵詞:長江中遊;長江;中遊地區;考古學文化;遺存
內容摘要:早在史前時期,尤其是距今10000—40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長江中遊地區相對獨立的文化區域格局就已經形成。因此,在探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時,長江中遊地區佔有不可忽視的位置。
關鍵詞:長江中遊;長江;中遊地區;考古學文化;遺存
作者簡介:
早在史前時期,尤其是距今10000—40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長江中遊地區相對獨立的文化區域格局就已經形成。可以說,在秦漢王朝建立以前,長江中遊地區的傳統文化基本上獨樹一幟。因此,在探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時,長江中遊地區佔有不可忽視的位置。
長江中遊地區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其中有什麼樣的地位?扮演何等角色?須由長江中遊史前考古學來回答。圍繞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孟華平。
深入理解長江中遊史前文化結構
《中國社會科學報》:關於長江中遊史前文化,考古學研究領域有何進展?
孟華平:20世紀50年代以來,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取得了長足進展,田野考古資料的積累比較豐富,既有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存,也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存;既有中心地區的材料,也有邊遠地區的材料。同時,研究成果也蔚為大觀,所涉獵的領域相當廣泛,除了長江中遊地區史前遺存的年代排序、文化類型劃分、譜系分析等基本問題外,對稻作起源、聚落形態、社會結構、技術水平、文明進程等問題都展開了有益的探討。應該說,長江中遊史前文化基本上具備了進行系統研究的良好條件。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的年代序列已基本確立。它除具有自身的特點外,還吸收了周鄰考古學文化區的諸多因素,相互間有著廣泛的交往與聯繫。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也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多樣性,構成錯綜複雜的文化結構。同黃河流域的古代文化一樣,長江中遊地區也是中華文明誕生的搖籃之一,稻作遺存、古城、刻劃符號等成就提供了探索中華文明進程的新途徑,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總體來看,通過系統分析和研究,雖然對長江中遊史前文化結構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但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認為已經建立了長江中遊地區史前文化結構的完善體系。
一些基本問題依然存在較大分歧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提到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的一些基本問題並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在認識上依然存在較大分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孟華平: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在認識上依然存在較大分歧,這主要表現在:其一,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的年代序列雖然從總體上看已經基本確立,但對一些具體遺存的年代關係,學術界仍未達成共識。如城背溪遺址與彭頭山遺址的年代關係,屈家嶺遺址墓葬與六合遺址早期墓葬及王家崗遺址墓葬的年代關係,大溪墓葬之間的年代排序,三元宮墓葬之間的年代排序,季家湖遺址的年代等,學界尚有諸多不同看法。
其二,對考古學文化與類型的理解方面,無論是彭頭山文化、城背溪文化、皂市下層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還是這些文化的諸類型,均存在不同的見解,有些甚至大相逕庭。如對大溪文化類型的劃分就是典型的一例,有的將其分為關廟山類型和湯家崗類型,有的將其分為關廟山、湯家崗、邊畈和油子嶺四個類型,有的則分為關廟山和中堡島兩個類型,並認為湯家崗、邊畈及油子嶺類型均不屬於大溪文化的範疇。
其三,關於長江中遊史前考古學文化的譜系關係,主要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是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是一脈相承、連續發展的一元觀,一種是二元論。這兩種觀點涉及的核心問題是大溪文化與屈家嶺文化的關係,它直接涉及對考古學遺存的年代劃分和考古學文化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