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華平: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研究任重道遠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孟華平: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研究任重道遠 ——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孟華平

2019年09月17日 11: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明海英

字號

關鍵詞:長江中遊;長江;中遊地區;考古學文化;遺存

內容摘要:早在史前時期,尤其是距今10000—40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長江中遊地區相對獨立的文化區域格局就已經形成。因此,在探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時,長江中遊地區佔有不可忽視的位置。

關鍵詞:長江中遊;長江;中遊地區;考古學文化;遺存

作者簡介:

  早在史前時期,尤其是距今10000—40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長江中遊地區相對獨立的文化區域格局就已經形成。可以說,在秦漢王朝建立以前,長江中遊地區的傳統文化基本上獨樹一幟。因此,在探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時,長江中遊地區佔有不可忽視的位置。

    長江中遊地區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其中有什麼樣的地位?扮演何等角色?須由長江中遊史前考古學來回答。圍繞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孟華平。

   深入理解長江中遊史前文化結構

  《中國社會科學報》:關於長江中遊史前文化,考古學研究領域有何進展?

  孟華平:20世紀50年代以來,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取得了長足進展,田野考古資料的積累比較豐富,既有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存,也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存;既有中心地區的材料,也有邊遠地區的材料。同時,研究成果也蔚為大觀,所涉獵的領域相當廣泛,除了長江中遊地區史前遺存的年代排序、文化類型劃分、譜系分析等基本問題外,對稻作起源、聚落形態、社會結構、技術水平、文明進程等問題都展開了有益的探討。應該說,長江中遊史前文化基本上具備了進行系統研究的良好條件。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的年代序列已基本確立。它除具有自身的特點外,還吸收了周鄰考古學文化區的諸多因素,相互間有著廣泛的交往與聯繫。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也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多樣性,構成錯綜複雜的文化結構。同黃河流域的古代文化一樣,長江中遊地區也是中華文明誕生的搖籃之一,稻作遺存、古城、刻劃符號等成就提供了探索中華文明進程的新途徑,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總體來看,通過系統分析和研究,雖然對長江中遊史前文化結構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但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認為已經建立了長江中遊地區史前文化結構的完善體系。

  一些基本問題依然存在較大分歧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提到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的一些基本問題並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在認識上依然存在較大分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孟華平: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在認識上依然存在較大分歧,這主要表現在:其一,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的年代序列雖然從總體上看已經基本確立,但對一些具體遺存的年代關係,學術界仍未達成共識。如城背溪遺址與彭頭山遺址的年代關係,屈家嶺遺址墓葬與六合遺址早期墓葬及王家崗遺址墓葬的年代關係,大溪墓葬之間的年代排序,三元宮墓葬之間的年代排序,季家湖遺址的年代等,學界尚有諸多不同看法。

  其二,對考古學文化與類型的理解方面,無論是彭頭山文化、城背溪文化、皂市下層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還是這些文化的諸類型,均存在不同的見解,有些甚至大相逕庭。如對大溪文化類型的劃分就是典型的一例,有的將其分為關廟山類型和湯家崗類型,有的將其分為關廟山、湯家崗、邊畈和油子嶺四個類型,有的則分為關廟山和中堡島兩個類型,並認為湯家崗、邊畈及油子嶺類型均不屬於大溪文化的範疇。

  其三,關於長江中遊史前考古學文化的譜系關係,主要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是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是一脈相承、連續發展的一元觀,一種是二元論。這兩種觀點涉及的核心問題是大溪文化與屈家嶺文化的關係,它直接涉及對考古學遺存的年代劃分和考古學文化的界定。

  

相關焦點

  • 尋找長江中遊的史前「城市」,湖北城河遺址領隊談考古發現
    彭小軍:長江中遊地區是中國最早城址的起源地,是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市群之一。城河遺址的發掘,是跟屈家嶺文化的古城的研究有關。在考古學史上,上世紀五十年代,張雲鵬、王勁先生發掘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確立了屈家嶺文化,拉開了屈家嶺文化研究的大幕。
  • 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暨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成立大會舉行
    12月29日,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暨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成立大會在武漢大學校史館舉行。為建好、建強共同體和研究院,武漢大學將重點打造「四個一流」:打造一流的考古文博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一流的考古文博學科群落、推進一流的考古文博科學研究、實現一流的考古文化遺產展示與利用。  段天玲宣讀了國家文物局賀信。賀信指出,「新的徵程,任重道遠。
  • 新石器時代|長江上、中遊地區
    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一直是很多學校考研筆試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同學們一直以來的複習難點。
  • 篳路藍縷 成就輝煌 履行使命 再展宏圖——關於中國考古學發展的...
    中國考古學家經過近百年的發掘和研究,以大量實物資料和研究成果證明,中國史前文化雖與同時期外部文化發生過交流,但中國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的史前文化都是本地區土生土長的,具有從一萬年前發展至今的清晰的自身發展脈絡。中國境內彩陶出現的年代要早於歐亞大陸,兩者是各自自成體系的。考古發現使中國史前文化西來說不攻自破。  考古展現中華史前先民的發明創造。1.3萬年前制陶術的發明。
  • 藝術開卷|費根《考古學與史前文明》評介
    他是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考古學教授,他一生都同時在兩個方向上努力:非洲考古學的專業研究與考古學的普及。其新書《考古學與史前文明》從人類起源,遷徙,定居,農業起源,亞洲與中美洲文明等,一一道來,其間穿插考古學的種種思想、方法與技術的進步,兼具教科書和科普讀物的雙重特徵。
  • 湖北荊門挖出5000年前城河遺址 還原史前人類社會
    2012年11月,為開展長江中遊地區中等規模城址的聚落特徵和社會結構研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門市博物館、沙洋縣文物管理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城河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作為這次聯合考古領隊的彭小軍是一位80後的年輕考古工作者。
  • 2021年考古學和文博專碩考古學常考核心題
    33 簡述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34 簡述尖底瓶的考古發現和形式演變35 新石器時代早期黃河中遊的考古學文化36 試述長江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發展序列和文化特徵37 長江中遊地區發現的史前城址38 概述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 劍橋考古學教授倫福儒:從古希臘雕塑與良渚玉琮看史前社會
    考古學發展到今天,早已不再是考古學家的獨角戲。考古學正走出「象牙塔」,主動走近公眾,以適應時代需求。12月中上旬,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在上海大學舉辦。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150名考古學家將就「水與古代文明」的論壇主題進行跨文化與比較研究,並探討水資源、水管理與古代文明發展之間縱橫交錯的關係。論壇期間,一系列的公眾講座也在上海各地舉行。
  • 二十一世紀考古學與生物學跨領域的整合研究
    講座題目:二十一世紀考古學與生物學跨領域的整合研究講座時間:2019年6月1日(星期六)18:00-20:00講座地點:吉林大學中心校區匡亞明樓第二報告廳主講人:李匡悌李匡悌,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人類學博士。
  • 中山大學考古學考研真題篇
    長江中遊新石器時代的區系類型及其各階段的特徵。2. 中國古代城市裡坊制的演變。3. 從春秋到明清中國古代銅幣的演變及各階段的特徵。4. 斷定年代的方法及特點。5. 商代青銅器的分期及各階段的特徵。2.漢代畫像石幕的發現與研究。3.隋唐陵墓的分區與分期?4.華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特徵。5.地層學的原理及應用。三、論述題(三選二)1.  關於人類的起源的學說。2.  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學上的應用。3.  秦漢科學技術在考古學上的發現與研究。
  • 各大985/211高校考古學考研真題選輯之中山大學
    長江中遊新石器時代的區系類型及其各階段的特徵。2. 中國古代城市裡坊制的演變。3. 從春秋到明清中國古代銅幣的演變及各階段的特徵。4. 斷定年代的方法及特點。5. 商代青銅器的分期及各階段的特徵。三、論述題1.試說明蘇秉琦先生的「區系類型」理論的主要內容,並分析該理論對中國考古學研究的貢獻。2.試說明自龍山晚期至西周的主要城市遺址的基本情況,並分析中國城市的基本特徵。
  • 海岱地區史前時期磨盤、磨棒研究
    磨盤類工具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史前時期或歷史時期均有分布,對其研究屬於世界性的課題。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於其起源、發展及分布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對於特定區域的磨盤類工具尚缺乏從多角度進行的專題性質的研究,因而對於這類工具在特定時空範圍內的具體用途及其在不同考古學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知之甚少。本書正是在這一方面的一次初步嘗試,期望能夠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做出一定貢獻。
  • 中央民族大學考古學考研真題匯總
    二、簡答題1.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的商周青銅冶煉遺址2.漢代畫像石墓的分區與分期3.新疆石窟寺的考古發現三、論述題1.長江中遊新石器時代文化編年及特徵2.商代的墓葬禮儀制度3.唐代以後的古代都城布局演變 2017年一
  • 考古學的定義
    但是,英國的所謂「工業考古學」、美洲的所謂「歷史考古學」或「殖民地時代考古學」,實際上是利用考古學的方法以研究近代史,所以不能算作真正的考古學。相反,也有人把考古學的年代範圍局限於史前時代,即沒有文字記載的古代。這樣,便把許多文明古國的歷史時代也都排除在考古學研究的年代範圍之外,這也是不妥當的。考古學不研究近代和現代,而是研究古代,這是必須肯定的。
  • 2021北京師範大學考古學專業考研必看指南
    一、院系及專業介紹歷史學院是北京師範大學原歷史學系與史學研究所合併而成,現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博士點,8個碩士點。在職教授34人,博士生導師29名,在聘「985」項目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
  • 思享薈 ②|建議「長江中遊城市群」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
    【編者按】  2019年,習近平在主持召開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時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  中部地區發展勢頭能不能持續下去?能不能在先進技術、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有更大突破?能不能在高質量發展和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湖北廣電融媒體中心聯合湖南廣電、江西廣電等全國區塊鏈編輯部成員單位推出特別策劃——「長江中遊城市群」思享薈,邀請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經濟領域的專家就「長江中遊城市群」進行解讀。
  • 「以考古經世」:唯物史觀與歷史語言研究所時期夏鼐的考古學研究
    摘要:唯物史觀是夏鼐考古學研究和工作的指導思想。歷史語言研究所時期,夏鼐的思想經歷了從「洞察當前的社會」中國近代史研究到「以考古經世」考古學研究的思想轉變。留學英國期間,夏鼐積極吸收以柴爾德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考古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