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長江上、中遊地區

2021-02-19 文博考研考證網

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一直是很多學校考研筆試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同學們一直以來的複習難點。我們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將陸續為大家再次梳理新石器時代的內容,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備考有所幫助~

PS:本期推文及下附連結均為知識點整理/課程、筆記推介相關內容,想查看初複試研訊,請查看往期推送~

(1)仙人洞和吊桶環文化遺存

①仙人洞文化

a.在地層上將舊石器時代末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兩個不同時代的地層區分開來

b.仙人洞遺址的分層特徵

第一,第2、3層為舊石器文化堆積

第二,第3、4層為下層文化堆積

c.上下層出土的文物區別

第一,上層出土夾砂粗陶片,下層不見

第二,上層有磨製石器,下層只有打制石器

第三,上層有較多螺蚌殼,下層不見

第四,上層出土碎陶片為夾砂紅陶,質地粗疏

②吊桶環系文化

a.文化堆積分上下兩層

b.上層出土夾砂粗陶片、局部磨製石器、骨器等

c.下層出土遺物與仙人洞下層一致

(2)玉蟾巖文化遺存

①分布:湖南道縣白石寨村,為南嶺北麓

②出土遺物:石器、陶器、骨器、角器、水稻遺存等

③文化特徵:

a.均為打制石器

b.黑褐色陶片,質地粗疏,內外飾編織紋

c.稻作農業經濟形成和發展

d.狩獵技術和狩獵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

(1)分布:澧水下遊

(2)發現遺址:彭頭山、李家崗等

(3)文化特徵

①房屋建築分大型地面建築、小型半地穴式房屋

②墓葬墓坑小而淺,有方形、圓形、不規則等

③多紅、褐陶,有紅色陶衣

④石器分大型打制石器、磨製石器、細小石器三種

⑤有水稻遺存,表明水稻栽培已經過選育、馴化階段,到稻作農業的誕生階段

3、皂市下層文化和城背溪文化

(1)皂市下層文化

①分布:澧水中下遊、沅水下遊

②發現遺址:石門皂市、臨澧胡家屋場等

③文化特徵

a.以發展農業為基準選擇房址

b.石器有大型打制石器、磨製石器、燧石小石器

c.夾砂陶為主

(2)城背溪文化

①分布:鄂西的長江兩岸

②發現遺址:宜都城背溪、秭歸柳林溪等

③文化特徵:陶器主要用泥片貼築法成型

(1)分布區域:西至川東三峽,東抵漢水,南達洞庭北岸,北到荊州地區

(2)發現遺址

①四川巫山大溪

②湖北秭歸朝天嘴、宜昌楊家灣等

③湖南澧縣三元宮、安鄉湯家崗等

(3)文化特徵

①農業經濟為主,種植水稻,飼養家畜豬牛羊

②生產工具石器為主,少量骨器、木器

③早期紅陶為主,晚期黑陶為主

④建築有圓形半地穴式建築,也有長方形、方形地面建築

⑤多一次葬,頭多向南,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俯身葬

(4)類型劃分

①長江三峽區

a.石器多大型厚重,製作粗糙

b.炊器以陶釜、支架為主,中期開始出現少量鼎

②三峽以東地區

a.炊器以鼎為主,釜數量較少

b.有極少量白陶

③洞庭湖北岸的湘北地區

彩陶紋飾纖細、繁縟,富於變化,陶器中有一定數量的白陶

(1)分期及文化特徵

①早期

a.發現遺址:湖北屈家嶺、朱家嘴,安鄉劃城崗等

b.文物特徵

第一,早期時期磨製較粗糙,邊緣有打琢痕跡

第二,灰黑陶為主,灰陶次之

第三,墓葬頭向東北,隨葬品多日用陶器

②中期

a.發現遺址:湖北鄖縣青龍泉中層,湖南安鄉劃城崗二期等

b.文化特徵

第一,房屋遺址發現較多,有長方形單間、雙間,圓形單間等

第二,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骨器陶器較少

第三,灰陶為主,黑陶次之

第四,墓葬方面多散葬、單人葬

③晚期

a.發現遺址:湖北石家河遺址下文化層、均縣觀音坪下層等

b.文化特徵

第一,彩陶紡輪數量增多,性質變小

第二,灰陶為主,紅陶數量增加

(2)城址

①城址的分布與規模

a.城頭山古城:護城河、城垣、城門、城內夯土臺基組成

b.走馬嶺古城:位於湖北石首市

c.陰湘城:湖北江陵市,城垣、房址、灰坑、窯址、墓葬等,發現大量炭化稻米和稻穀

d.馬家垸古城:湖北荊門市,遺址兩側均有河流

e.石家河古城:規模最大,湖北天門市,城垣、護城壕、壕外土臺組成

②城址特徵

a.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多座防禦性城堡,是黃河中遊地區和長江中遊地區部族之間發生多次戰爭的結果

b.幾座古城均由護城壕、城垣、城門等幾部分組成,部分古城利用天然地勢連接修築而成,故城垣平面形制不規整

c.長江中遊地區最大石家河古城,在內外的宗教區、主要居住區、墓葬區等區劃方面都有統一規劃

d.城的等級分化是社會分化和階級分化的反映,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的變革

(3)社會經濟

①屈家嶺文化時期,長江中遊地區的農業和家畜飼養業發達,普遍栽培水稻,普遍飼養豬狗牛羊雞等

②屈家嶺文化中期已出現分間房屋、布局呈「品」字形的房屋

③墓葬多分散的單人葬,反映氏族血緣紐帶的鬆弛

④屈家嶺遺址下層發現陶祖,反映父權崇拜,說明屈家嶺文化時期已進入父系制階段

(1)石家河文化

①分布:江漢平原中部

②文化特徵

a.泥質灰陶為主,少量泥質紅陶

b.紋飾以籃紋最多,其次是繩紋和葉脈紋

c.墓葬中部分有二層臺,墓坑和人骨用膠泥封填,多仰身直肢葬

(2)青龍泉三期文化

①發現遺址:青龍泉、庹家洲、鄖縣大寺(上層)等

②文化特徵

a.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骨、陶製工具較少

b.泥質灰陶、夾砂灰陶最多

c.葬式多單人仰身直肢葬,極少數屈肢葬,頭向西或北

(3)桂花樹三期文化

①分布:鄂南、湘北

②發現遺址:湖北桂花樹、澧縣王家崗、安鄉劃城崗(晚期)等

③文化特徵

a.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出現典型器型

b.房屋形制多為方形,屋內有灶坑

c.泥質灰陶,夾砂灰、褐陶為主,少量泥質磨光黑陶

(1)城址及出土物

①寶墩古城:泥質陶數量多於夾砂陶

②芒城:陶器以手制+慢輪修整為主,石器均磨製

③魚鳧城:夾砂褐陶為主,石器以小型為主,多為磨製

④郫縣三道堰古城:古城建築年代為寶墩文化第三期,石器多小型磨製

⑤雙河古城:內外兩道城垣,文化面貌與芒城相近

(2)寶墩文化特徵

①陶器分泥質、夾砂兩類,多褐、灰、灰黃陶,以泥條盤築再經慢輪修整為主

②房屋都是地面建築,有方形、長方形兩種

相關連結

2021最新版文博綜合348考研專業課筆記精編上架發貨!

2021文博綜合348專業課輔導網絡課程全面升級!跨專業備考的你看到了麼?~

2020全國文博專碩考研真題:文博綜合真題彙編(一)

2021文博跨考如何上路?新手入門指引看這裡←

2021文博專碩初試備考看過來!最全參考書目匯總

1990-2019考古十大發現匯總

2014-2019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匯總

文物學 | 新石器時代彩陶精選(一)

文物學 | 故宮博物院藏龍泉青瓷精選(二)

北京式古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

北京式古堂教育·文博考研考證網

你的文博考研路上,有我一路相隨!

更多2020文博考研複試&2021文博初試資料

☞關注微信公眾號:wbkykzw

☞QQ:1508389382 

☞QQ考研交流群:374476758

☞文博考研考證網客服 微信號:wbkykzkf/13671049486

☞新浪微博:文物博物館碩士考研培訓

☞文博考研專業課輔導

騰訊課堂網絡視頻直播課程/面授課程/錄音視頻課程

獲取2020文博考研專業課筆記、真題

淘寶網搜店鋪:文博考研考證網

諮詢電話:400-080-1992  |  136-7104-9486

通訊地址:北京市大興區天華大街9號珺悅國際大廈11號樓2403室(歡迎來現場諮詢哦~)





相關焦點

  • 孟華平: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研究任重道遠
    關鍵詞:長江中遊;長江;中遊地區;考古學文化;遺存 內容摘要:早在史前時期,尤其是距今10000—40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長江中遊地區相對獨立的文化區域格局就已經形成。
  • 新石器時代|長江下遊地區
    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一直是很多學校考研筆試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同學們一直以來的複習難點。
  • 湖北荊門發現大型新石器時期墓葬200餘座
    截至目前,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墓葬212座。專家認為,其中5座10平方米以上的墓葬,或為長江中遊地區,甚至整個長江流域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墓葬。  城河遺址位於沙洋縣後港鎮雙村村13組、龍壋村3組,最初發現於1983年。考古人員在後期的考古發掘中推測,這一遺址可能是屈家嶺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城址,因此名為城河遺址。這一遺址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甕城遺蹟後城咀石城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佔地約138萬平方米,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寬約1150米,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已知最大的史前城址,由甕城、外城、內城構成。
  • 考研乾貨 | 中央民大文博,新石器時代考古(上)
    1.時間:距今8000-7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後段文化。2.分布範圍:黃河中下遊,位於河北武安磁山。1.時間: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2.分布範圍:黃河中遊3.發現: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澠(miǎn)池仰韶村發現彩陶遺存,命名為彩陶文化。這是黃河中遊分布範圍甚廣,延續時間久長的一種新石器時代遺存。
  • 歷史:新石器時代
    導語:在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人們對久坐逐漸交換它們的覓食生活技能。他們為農業訂購農場,並用野生動物製作寵物。他們也開始生活在更大的社區,以及他們的寵物。綿羊和山羊不只是提供牛奶和肉類。例如,你的外套被製成衣服。
  • ...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石器時代...
    這5項成果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  出土距今7700年左右的炭化黍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位於內蒙古高原的南緣,冀蒙交界的壩上草原地區,該區域地處淺山丘陵區,屬於陰山向東延伸的餘脈。距今8500-5200年。
  • 尋找長江中遊的史前「城市」,湖北城河遺址領隊談考古發現
    城河遺址出土的陶器組合基於這些學術考慮,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擬設立 「長江中遊地區史前城址研究」課題,負責人是黃衛東副研究員。考古隊員在考古現場長江中遊文明演進與周邊地區存在廣泛互動澎湃新聞: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你認為它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_時政要聞...
    、海岱及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其城門結構特徵在河套地區龍山時代石城中尚屬首次發現,為研究河套地區龍山時代與中原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提供了考古學材料。」  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  湖南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  七星墩遺址位於湖南省華容縣東山鎮,是一座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址,年代約為距今5000-4000年。由內外兩圈城垣和壕溝構成,面積約25萬平方米。
  • 狩獵發展成畜牧,採集發展成農耕成為新石器時代顯著標誌
    在前面敘述的文章中,我們已經知道,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18000年,屬舊石器時代晚期,之後進入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家把陶器的出現作為新石器時代的開始,農業的發現是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我國長江流域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而得名。2、約公元前5500年—公元前4900年,華北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河南裴李崗文化 。3、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5100年,武安慈山文化我國最早培植粟和飼養家畜的文化 。
  • 新石器時代玉器:原始圖騰的宗教思想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玦以青黃色玉料制,表面有多處色斑。整體為環形,一側有一開口,未斷開。開口一端為獸首,另一端為獸尾,獸身屈而成環,頸部有二小孔。目前,多處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這類器型,它表現的是一種神化了的動物,反映了較大範圍的動物崇拜。
  • 廬山是長江中遊地區最為著名的山脈
    ◎廬山與仙人洞位於長江以南,鄱陽湖西岸的廬山,古稱匡廬,又名匡山,是長江中遊地區最為著名的山脈。山嶽蜿蜒於江西省境內,最高峰大漢陽峰海拔1543米。廬山的得名還有一段故事:相傳周威烈王時(公元前4世紀),有位匡俗先生,在山結廬,專心修煉。
  • 潘其風、韓康信:我國新石器時代居民種系分布研究
    例如山東龍山文化和陝西龍山文化居民的人類學類型究竟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它們各自和本地區更早或更晚的居民之間有無體質上的聯繫?這些都需要今後注意填補。  黃河上遊甘肅青海地區的新石器時代人骨材料,解放前由加拿大人步達生經手研究,並於1928年發表了對甘肅、河南史前人種的研究報告(20)。
  • 大溪古鎮伴長江,文化遺址美名揚|峽江文物珍藏
    大溪文化遺址大溪文化遺址人居倚幹欄,漁獵伴長江。它佐證除黃河文明外,長江文明之真實存在,被考古界欣喜命名為新石器時代之「大溪文化」。後續考古證明,「大溪文化」分布東起鄂中南,西至川東,南抵洞庭湖北岸,北達漢水中遊沿岸,主要集中在長江中遊西段的兩岸地區。大溪文化,屬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萌芽時期,乃五千年中華文明史象徵之一。
  • 成渝起飛,失意的長江中遊城市群差在哪:中心城市自己都沒吃飽
    從今年年初的「西部地區的高質量增長極」,到如今的「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已真正開始向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看齊,幾乎穩坐第四大城市群的寶座。而此前與其暗暗競爭「老四」的長江中遊城市群,則顯得頗為失意。
  • 上下五千年真不是隨便說說,中外美術史對照告訴你—新石器時代
    今天走進原始美術的最後一個時期:新石器時代。彩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藝術中,最具的代表性的藝術形式。(1)陶器以用途分:飲食器、炊煮器、儲藏器:①飲食器:盆、缽、碗、杯、豆、勺 共同特點是敞口。②炊煮器:鼎、鬲、簋、甑、斝、釜、灶,一般都有三足,便於架在火上燒煮,移動方便。
  • 思享薈 ②|建議「長江中遊城市群」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
    【編者按】  2019年,習近平在主持召開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時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  中部地區發展勢頭能不能持續下去?能不能在先進技術、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有更大突破?能不能在高質量發展和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湖北廣電融媒體中心聯合湖南廣電、江西廣電等全國區塊鏈編輯部成員單位推出特別策劃——「長江中遊城市群」思享薈,邀請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經濟領域的專家就「長江中遊城市群」進行解讀。
  • 長江中遊城市群省會城市第八屆會商會在南昌召開!虞愛華凌雲等出席
    12月11日,長江中遊城市群省會城市第八屆會商會在南昌召開。12月11日上午,以「新時代、新格局、新合作、新發展」為主題的長江中遊城市群省會城市第八屆會商會在南昌召開。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王忠林,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虞愛華,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吳曉軍,長沙市市長鄭建新,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副司長張東強分別講話。合肥市市長凌雲、常務副市長王文松,武漢市市長周先旺,南昌市市長黃喜忠出席。黃石、嶽陽、安慶、九江、黃岡、株洲、銅陵、撫州、鹹寧、湘潭、六安、 宜春等十二個觀察員城市領導應邀出席。
  • 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案什麼樣?紋飾又有什麼內涵
    紫禁城雜誌《錦瑟無端五十弦——圖案紋》一文中,這樣講述瓷器上的圖案。彩陶變體魚紋圜底缽 新石器時代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對稱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原則。中國古人對自己所創造的事物都從對稱做起。圖案由紋飾演化而來,紋飾形成時極力表現內容,而圖案作為紋飾的提煉,更多地展現形式之美,忽略內容之美。
  • 揭秘上宅文化:北京新石器時代代表 先民無差別居住
    上宅先民生活場景圖示  「北京新石器時代的代表」  考古發掘及研究是推測史前歷史的主要途徑,眾多遺址共同勾勒了遠古大地的時代剪影。  1982年2月至1984年底,全市進行文物普查,在平谷相繼發現了北埝頭、上宅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北埝頭遺址位於大興莊鎮北埝頭村洳河南岸的臺地,上宅遺址位於韓莊鄉上宅村北山坡臺地,都距離美麗的金海湖不遠,遺址發掘後採取了回填的保護措施,因此這裡現在是一片農田。  上宅遺址旁邊有上宅文化陳列館,這是我國第一座以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專題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