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玉器:原始圖騰的宗教思想

2021-01-10 人民政協網

河姆渡文化發現於浙江省杭州灣附近的餘姚縣河姆渡,距今年代約6800~7000年,在河姆渡遺址第三、四層所出土的玉器是我國迄今發現較早的玉飾件之一。出土玉器品種有璜、玦、管、珠、餅、丸、墜等,多系小件裝飾品。由於當時人們製作玉器經驗不足,琢玉工具尚不完備,再加之藝術欣賞能力較低,製作不規整。一般僅採用琢打磨光,器形較簡單,器身多不飾紋飾。



大玉龍,曲長60cm,直徑2.2-2.4cm。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其玉料為淡綠色老岫巖玉。龍體較粗大,捲曲,呈倒「C」形,長吻微翹起,有圓鼻孔二,雙目橄欖形凸起,頭頂至頸背有長鬣後披,末端翹起,額及顎下有陰刻稜形網紋。龍軀光素扁圓,背部有一鑽孔,可繫繩穿掛。

此玉龍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翹,因此又有人稱之為玉豬龍。這是早期氏族藝術的代表作,屬紅山文化。其造型誇張、奇特,兼具寫實與抽象手法,結構雖簡潔,卻滿盈著生命力,質樸而粗獷,可能是某部族的圖騰。 


紅山文化時期的玉器


玉獸形玦,高15.4cm,寬10.5cm,厚4.5cm。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玦以青黃色玉料制,表面有多處色斑。整體為環形,一側有一開口,未斷開。開口一端為獸首,另一端為獸尾,獸身屈而成環,頸部有二小孔。

目前,多處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這類器型,它表現的是一種神化了的動物,反映了較大範圍的動物崇拜。頸部帶有雙孔的作品並不多見,此玦可能是製造時所穿之孔位置不理想,作品懸掛時傾斜度不合要求,於是又鑽了第二孔。這件作品為清代宮廷遺玉,說明清代宮廷曾收藏紅山文化玉器。


玉巫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高14.6cm,寬6cm,厚4.7cm


黃綠色玉料,身上有大面積鐵褐色沁斑。人像蛋形首,尖下頦,面部窄而前凸,眼睛及嘴部均以陰刻線刻畫。全身赤裸,唯頭上戴一動物頭形的冠帽,動物眼睛圓凸,有兩個豎直的長角,雙耳鏤空。冠帽前緣、人首額頭處有淺刻的網格紋。人像細腰長腿,呈坐姿,上肢彎曲撫於腿上。後頸部有大的對穿孔,可以懸掛佩帶。

這件玉器是1983年初由內蒙古幾位牧民賣給故宮博物院的,目前類似造型還未在考古發掘中發現。過去一些學者認為作品是獸面人身的造型,但仔細觀察,可以看出作品為人戴著動物冠的形象。經研究,其和2002年在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四號墓人骨骼左側骨盆外側出土的一件玉立人,以及英國劍橋大學菲茲威廉姆博物館(Fitzwilliam Museum)收藏的一件中國早年流散出去的玉坐人像,均表現的是同一類人,即紅山時代巫的形象,是巫在作法時不同狀態下的表現。故宮玉坐人和劍橋玉坐人可能為作法前或後的入定狀態。


最新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地處遼寧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中,出土了玉玦、玉匕、玉鑿及管狀玉玦八件玉器。它的發現,標誌著中國制玉歷史又提前了2000年。距今已有7000~8000年。紅山文化出土了一批包括龍和與龍有關的各種動物圖案為題材的玉器群,而裝飾用的小件玉器則發現甚少,也沒有琮、鉞、璋等禮器出現。紅山文化玉器依據造型和題材可以分為動物形玉類和幾何形飾玉類:動物形玉類又可以分為現實動物和幻想動物:現實動物如玉鳥、雙龍首玉璜、獸形玉、玉龜、魚形墜、玉鶚等;幻想動物如獸形玉和玉龍、獸形玦等。幾何形玉飾有:勾雲形玉佩、馬蹄形玉箍、方圓形邊似刃的玉璧、雙聯玉璧、三聯玉璧、棒形玉等等。紅山文化時期的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玉雕龍,此件玉飾玉質呈碧綠色,體捲曲,形似「C」字,吻前伸,嘴緊閉,鼻端平齊,雙眼突出,額及顎底皆刻細密的方格網紋,頸脊長鬣上卷,邊緣斜削成銳刃,末端尖銳,尾向內彎曲,末端圓鈍,背有一對穿圓孔,可供穿掛用。紅山文化玉器中的動物造型,風格質樸而豪放,表現手法中的圓雕、浮雕、透雕、兩面雕、線刻等已日臻成熟。


玉雙虎首璜,長11.9cm,厚0.4cm。新石器時代含山文化


璜為較窄的弧形,近於半圓,中部厚,邊緣略薄。璜兩端呈虎首形,形似剪影,其上有陰線界出的五官,虎的獠牙極誇張,虎眼用穿孔表示,孔中可穿繩系掛。

此玉璜虎形之表面特徵明確,說明在新石器時代虎與人關係之密切,在社會生活中已出現對虎的崇拜,這對於了解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期人們的生活及普遍存在的動物崇拜非常重要。

此璜為1987年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墓葬出土。


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遊重要的晚期新石器文化,最初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距今約4000~5000年。良渚文化分布範圍大體是南自浙江的杭州灣,北跨長江到達蘇北的海安,東至上海,西到南京附近的寧鎮山脈。良渚玉器的造型、裝飾技藝都有一定的創新。在造型方面除璧、玦、管、珠、環等以簡單的幾何形狀為主的裝飾品外,還出現了鳥、魚、蟬、蛙、龜等動物形態的立體雕刻品。良渚文化中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節玉琮,標誌著制玉工藝已於石器工藝分離。玉器造型較為複雜,已能碾琢陰線或陽線、平凸或隱起的幾何形及動物形圖案裝飾,具有樸素雅拙的風格。在裝飾方面,一掃前代樸實無華的光素傳統,出現了雲雷紋、鳥紋、蛙紋等繁密精細的裝飾花紋,其中以多種形態出現的神人、獸面複合圖像最為重要。良渚文化玉器中最令人矚目的是以「兩眼一嘴」為特徵的所謂「獸面紋」,這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紋飾。這種「獸面紋」或繁或簡,變化多端,它以其猙獰而怪異的色彩和對後世紋飾(尤其是商周青銅器饕餮紋)的巨大影響。


龍山文化時期的玉器


龍山文化是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市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的。距今年代約3500~4000年,它的下限年代較晚,有可能已經跨到我國歷史上的夏代,是高度成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出土了許多玉石裝飾品,鳥形或鳥頭形玉飾成組隨葬,為以後商代大量盛行動物雕開創了先例。出土有玉斧、玉錛、玉刀、玉鑿、玉璇璣等。我們從龍山文化出土玉器的造型、紋飾來分析,它們所體現的思想內容和社會特點及時代所賦予的特殊性質,並不僅僅只具有裝飾的意義,說明它與當時宗教思想有關,這種以某種生物為崇拜對象的現象正是原始圖騰的特徵。


相關焦點

  • 中國原始社會的家族與宗教制度
    中國原始社會的家族與宗教制度我國原始社會史在很長時期被稱為古史傳說時代,許多著名的學者都曾致力於有關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二段即分為血緣家族社會和氏族社會(劃分為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兩階段)二段;三段法即血緣家族社會一一母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三階段,每一階段分別與原始社會的形成、發展、解體相連繫這一分期法又與考古上的舊石器早中期一一舊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一一新石器晚期基本相吻合;與人類體質形態的變化:猿人一一古人(早期智人)一一新人(晚期智人)同步;與人類婚姻家庭形態的變化發展:雜交亂婚、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
  • 從原始崇拜到宗教信仰的文化傳承與演變
    二、 原始崇拜所形成的人類精神現象根據科學界和古人類學、考古學的數據考證,原始崇拜的跡象大致出現在舊石器中、晚期,即始於母系社會而完結於父系社會(父系社會出現在「新石器時期」。「新石器時期」距今一萬年左右)。原始的「崇拜文化」所形成的過程十分漫長,時間跨度大約在二十萬年左右。
  • 原始時代圖騰就成為人們來表達對大自然的敬仰與忌憚的獨特形式
    觀念一詞,指的是思想意識或觀點、概念,是客觀事物在人腦裡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時指表象)。思想,指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或形成的觀點:也指某種思想體系。思想的內容為社會制度的性質和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在階級社會中,思想具有明確的階級性。
  • 青藏高原文化史:原始宗教
    從新石器時期,青藏高原的先民們,在從事狩獵採集、農耕漁獵以及遊牧生活中,面對著大自然發生的雷電風雨、霜雪冰凍的變化莫測,面對著地震、山崩、雪崩和泥石流的各種自然災害,產生了221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對天、地、水、火、山、川、湖、海,產生了敬仰,對各種動物產生了圖騰崇拜,對祖先產生了懷念,逐步有了神靈鬼怪觀念,產生了原始宗教信仰。
  • 古代:圖騰畫的——藝術象徵
    圖騰藝術及圖騰信仰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甚是紅火,至今仍有不少學者在這一領域裡孜孜耕耘著。就中華文化而言,從原始時代到近代,從中原大地到各少數民族地區,圖騰藝術包括圖騰繪畫與圖騰雕塑藝術的象徵意義是十分豐富的。圖騰繪畫的文化象徵亦不外乎直接的象徵和間接的象徵。
  • 丹東:東港小甸子鎮「老石山原始部落」,跨越五千年的時代之旅
    老石山原始部落位於遼寧省東港市小甸子鎮,是一處依託古原始部落遺址而開發的旅遊景區。景區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自然景色秀麗,山下還有碧波蕩漾的「石山湖」。整個景區稱得上是「依山而建,臨水而居」。景區通過現代技術手段,生動再現了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老石山部落遺址的全貌。
  • 紅山文化:這些奇形怪狀的玉器有什麼含義?
    以玉豬龍、勾雲形玉飾、玉箍形飾、雙龍首玉璜等為代表的紅山文化玉器,過去曾作為傳世品著錄或在博物館中收藏,根據其特點和工藝水平,人們將其定為商周時器。這些玉器,有相當一部分與原始宗教禮儀有關。至少有我們可以確定一部分其已經具備了禮器的性質。這對探討玉禮器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以說,紅山文化玉器是燕山地區古代文明中最為輝煌的部分。
  • 圖騰與宗教:心靈的支撐與政治必需品 | 進化的歷史040
    中國人的圖騰——龍摘要:圖騰、宗教對人類社會有多重意義。
  • 新石器時代|長江下遊地區
    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一直是很多學校考研筆試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同學們一直以來的複習難點。
  • 中國哲學的發生,為什麼源於原始宗教?
    作為中國哲學的「源頭」---原始宗教,是原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人類才開始產生一種十分原始和樸素的宗教觀念。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認為,人類生活資料的獲得手段及其發展程度是最重要的,並把它們作為劃分原始社會人類發展階段性的標誌,他將「古代社會」分為:1.蒙昧期;2.野蠻期;3.文明期。
  • 紅山文化玉器鑑定要點
    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 ,距今約5000至6000年,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曙光」。從各類出土 報告分析來看,紅山文化玉器小件較多,典型器為玉豬龍、馬蹄形器、勾雲形佩、玉梟、玉龜等。紅山文化玉器使用的材質較多的是遼寧岫巖縣細玉溝透閃石類的玉材,材料質地細密,硬度較高,近似新疆和田玉的硬度,色澤也比較均勻。玉的顏色有蒼綠、青綠、青黃、黃色,也有玲瓏剔透的碧玉和純白色玉。在紅山玉器中使用岫巖透閃石玉的約佔70%以上。古代的玉器生產多就近取材,因此,紅山玉器使用屬於蛇紋石岫巖玉,松石、瑪瑙的也有一些。    辨別玉材的時代可靠性,是鑑別古玉的重要一環。玉質的基本顏色也發生變化。
  • 弗洛伊德是傑出的心理學家,通過圖騰的觀點,解釋了宗教現象
    於是,宗教起源問題便被弗洛伊德當成了「普及推廣精神分析理論的示範田」。他的收穫主要見於兩本名著,《圖騰與禁忌》和《摩西與一神論》。弗洛伊德很關注圖騰研究方面的進展。19世紀後期以來,圖騰現象便是文化人類學家的研討熱點,因為它被看做人類文化進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通過考察這種原始信仰體系,可發現原始社會結構的基礎。
  • 中國玉石文化的歷史淵源 玉器的寓意是什麼
    一、玉石文化的歷史淵源 石器時代 與舊石器時期的玉器相比,我國新石器時代玉石器經過了打磨和穿孔 玉圖騰 中國原始社會曾有一個被稱為玉圖騰的階段,表現為中華民族的先民曾經用帶有某種含義的玉雕製品作為民族的標誌,歷史文獻也的確有許多這方面的記載。
  • 史前文化玉器大排查,確定東北地區史前玉器產地,及岫玉開發歷史
    十二節玉琮 新石器時代考察的史前玉器包括了興隆窪文化、查海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新樂文化、小珠山文化出土的玉器及伊蘭倭肯哈達、饒河小南山、尚志縣亞布力、依安縣烏裕爾河大橋三孔玉刀 新石器時代
  • 青銅永鑄:先秦玉器發展
    周代玉項飾 梁帶村芮國墓地出土 樂藝會資料二,玉器的歷史背景出土資料證明,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玉器。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少量玉珠、玉管和玉玦等。 玉器脫胎於磨製石器 ,但遠遠超越了磨製石器。象磨製石器一樣,磨成玉制武器或工具。這時期還出現了鑽孔技術,多在小型玉器上出現。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才有雕刻花紋或磨得光滑的製品,器形也變大和複雜,可算做工藝品了。
  • 商周玉器特點對比介紹
    尤其是玉器的發展更為春秋戰國玉器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商周玉器雖然有共同點,但是也有不同點,可以說各有特色,各有所長。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對比商周玉器特點,使您對商周時期的玉文化特色有更為細緻的了解。一、商周玉器-玉器種類西周玉器主要出土於我國陝西、山西、河南等地,而且數量眾多,品種豐富。但是總體的玉器品種並不如商代豐富,尤其是玉璧、玉琮、玉刀和玉戈等禮儀玉器,數量非常少。
  • 東京國立博物館裡的中國玉器
    鳥首形玉器(新石器時代)——大連市旅順口區雙臺子出土 玉鉞(新石器時代) 玉斧(新石器時代)
  • 聚焦新石器時代 「考古中國」發布4項重要考古成果
    會議聚焦新石器時代重要考古新發現,通報了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4項重要考古成果。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甕城遺蹟後城咀石城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佔地約138萬平方米,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寬約1150米,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已知最大的史前城址,由甕城、外城、內城構成。
  • 精神的力量:精神圖騰的無窮吸引
    1.原始的人類遠沒有發達到可以將他們的思想用文字記錄下來的程度。他們就是古代和現代所謂的野人和野蠻族群。他們一定程度上能為後人所知的,是通過其文明的後代以及從這些文明後代的文字作品中所看到的流傳下來的思想和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