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玉器發展
青銅永鑄
一,玉的性質定義玉,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繩子,串著一些石頭。也就是說,玉是石頭的一種,質細堅硬,有光澤,略透明,可雕琢的都可稱謂玉。 玉,會意。玉字從王從丶。王指王者。「丶」讀音同「主」,用同「主」,意為進駐、入住。王與丶聯合起來表示進駐王者腰部。也就是說,玉是王者腰部佩戴的美石。
紅山玉龍 國家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玉,發音同「域」,後者指王者領有的國土。因此,玉也有標註王權的作用。 玉,遠古王室享有的美石,用於製作規範社會關係的各種指示性、標誌性、象徵性的器物,作為古代社會人際關係的調整器。
商代松石管飾 首都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玉,世界各地廣受歡迎的一種寶石的分類。通常被稱為玉的礦物主要分硬玉和軟玉兩大類,因自身化學成分的不同呈現出各種顏色,種類也很龐雜。廣義上的玉不僅包括硬玉和軟玉,也包括蛇紋石、青金石、瑪瑙、珊瑚、大理石及其他意義上的寶石。 玉,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給了它很高的評價。《說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 可見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周代玉項飾 梁帶村芮國墓地出土 樂藝會資料
二,玉器的歷史背景出土資料證明,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玉器。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少量玉珠、玉管和玉玦等。 玉器脫胎於磨製石器 ,但遠遠超越了磨製石器。象磨製石器一樣,磨成玉制武器或工具。這時期還出現了鑽孔技術,多在小型玉器上出現。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才有雕刻花紋或磨得光滑的製品,器形也變大和複雜,可算做工藝品了。
《神人》石家河文化 上海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以磨製石器為主要標誌的新石器時代,加工玉器的技術和石器是相同的。制石技術由打制發展到磨製,經歷了數千年,制玉技術大致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二者在使用技術和工具上可能完全相同,但玉器除實用外,還有其他的需求,因而在技術要求上比製造石器複雜。玉器不僅要求光潔度比石器高,有的還要鐫刻各種花紋圖案,這是出於人們審美的需要,是非實用的藝術裝飾。這在石器上很少見。這時玉器已脫離實用的範圍走向階級。
三,玉器的發展歷史
1.新石器時代的玉器
,體現階級象徵的玉器基本上是從實用的斧、鏟、刀、戈等石質生產工具和武器演化而來,用作裝飾品的玉器如玉環、玉球、玉鐲、玉璜、玉玦、玉珠、玉管等也是生產生活中所使用的工具中演變出來。
《玉璧》良渚文化 上海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這一時期玉器簡單素樸,薄厚不一,造型不規則。到了晚期,玉器製作才逐步脫離石器,在技術和藝術上走上獨立發展的歷程,並為後世玉器工藝的發展與提高奠定了社會的、技術的基礎。
神像紋琮 良渚文化 上海博物掛 樂藝會資料
隨著青銅器的出現和金石並用時代的開始,生產工具有了很大改進,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物質財富的增殖和積累,促使了階級的形成和國家的出現。玉器數量和種類都得到了長足發展,逐漸成為階級代表的符號。
良渚文化權杖 上海博物掛 樂藝會資料
2.商代奴隸制極其發達,奴隸已被投入各種社會生產和生活領域。隨著農業的發展,手工業內部有了較細的分工,制玉工藝已從石器製作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同時,商代的奴隸們又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青銅工具在制玉工藝中的應用,使琢玉技術顯著提高,制玉用具逐漸以青銅取代石器。
商代晚期玉戈 上海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殷商時期玉器與原始社會玉器有明顯變化,商代早期的二里頭文化所出的玉戈、鉞、鏟、圭、琮、刀、璜形玉等,其造型、雕琢、鑽孔、拋光等方面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至殷墟玉器,人物、動物、神瑞等玉雕大大增加,工藝精進,並有很多新的突破,創作了不少精湛的作品。這時的玉器很多已轉為賞玩之用。殷墟婦好墓出土755件玉器中,僅裝飾性玉器就超過半數,多於禮器、儀仗、工具、雜類的總和,這說明商代玉器的功能和用途方面已開始明確分工。
西周晚期玉器 上海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3.周王朝是繼殷商之後的一個強大奴隸制國家,農業、手工業都很發達。由於周朝重要法規《周禮》中賦予玉以德的理想和內涵,周玉離開了殷代玉器發展的軌道,向禮儀性玉器方向發展,並開闢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時代,奠定了後世以《周禮》為古玉研究的理論基礎。
西周中期 鳳龍紋玉飾 上海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周代重玉之風極盛,祭祀時兼用玉器,宴享只用銅器。由於玉器的世俗化、道德化,自天子以下,人人都佩玉。周代用玉範圍之廣、重視玉的程度、選用玉的要求和制玉的技術都超過以往。周代不斷改進琢玉技法和造型設計,著意加工修整和拋光,使器物日臻美觀。在做工方面,除繼承商代雙勾線外,還出現了粗獷的一面坡線,往往做成睛、耳、口、身、尾等的外輪廓,使造型清晰,簡潔有力;細部多用陰線或平行陰線,比較強調在磨光的平面上用陰線突出其粗細曲直的對比、變化,減少了器身的起伏層次。這是西周玉的特點。
《幎(mi)目綴玉》西周晚期 上海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4.進入春秋戰國時期,
由於鐵器的出現和使用大大促進了玉器的發展。春秋戰國是一個社會大變革時期,幾個政治經濟中心並存,文化與學術領域都出現了多元化發展,既有競爭又有共榮。從這時期玉器出土情況也反映了這一歷史事實。玉器手工業到春秋戰國時代發生了轉折性變化,玉器製作精緻非凡。 春秋就其社會形態來說是一個過渡時期,反映在玉器工藝上也同樣具有過渡色彩,仍然繼承了西周青銅器上的龍、鳳或幻想的變形禽獸等紋飾圖案,但已出現局部紋飾精雕細琢的現象,細長的砣線工藝也普遍運用,形體透雕工藝已很成熟,特別是二次拋光工藝在玉器加工上的使用,產生玻璃般的質感,更凸顯了玉質本身的溫潤。出土情況看春秋以前的玉器外表雖然也有一定的光澤質感,那是因為玉器在加工研磨過程中由於速度時間都比較慢長,加工的過程就相當於了拋光的過程,再加上使用過程中衣物的長期摩擦,這些其實無形中都是對玉器表面的一種拋光過程,但這不雷同於加工過程中的二次人為拋光。
周代玉項飾 梁帶村芮國墓地出土 樂藝會資料
出土玉器表面光澤,除了人為造成的加工研磨、二次拋光外,還有一種原因是埋藏環境造成的物理和化學變化,玉器表面都會形成一層矽化皮殼,形成的原因是由於水土中不結晶的矽酸鹽類非金屬材料長期處在一種高溫、高壓、密閉的環境中形成的物理化學矽化反映,近似於矽化木的形成過程。這種矽化皮殼形成後非常穩定,出土後不受人為環境的影響,水煮、盤玩、汙漬等都不會對其光澤造成影響。
戰國重環璧 上海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春秋戰國崇尚「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教,故當時盛行種類繁多的佩玉。這種社會習俗對玉器工藝的發展影響很廣,佩飾玉器開始出現簡便化、小型化以及出現了刀劍、革帶上用的玉器裝飾。刀劍用玉始見於春秋而盛行於戰國和兩漢,春秋戰國常見玉器有琮、璜、璧、鐲、環、劍飾、佩飾等,其中以玉璧和龍形佩飾最多。
周代玉項飾 梁帶村芮國墓地出土 樂藝會資料
此外還有玉帶鉤、玉璽等等這些都屬佩玉系列。{君無故,玉不去身。——《禮記·曲禮》。疏:「玉謂佩也。」}也就是說,身上掛帶的玉器都稱為佩。{五玉。——《虞書》。鄭註:「執之曰瑞,陳列曰玉。」}是說做為禮儀類的玉器叫做瑞器,賞玩陳設的玉器才稱做玉器。 春秋中後期葬玉開始出現,原因有很多,鐵砣的運用大大提高了制玉的過程,禮崩樂壞的環境也給僭越禮法創造了條件,才產生了葬玉的大量出現。進入戰國時代,玉器造型上的動物題材所佔比重增多,工藝加工技藝精巧,紋飾注重細節的描述,將食肉動物的兇猛性格和機警感覺深刻而生動地表現出來,特別是圓雕獨立件動物的刻畫更加明顯。
西漢虎頭玉枕飾 徐州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5.秦滅六國後,中央集權的建立各國文化、藝術、技藝得到了匯總,統一了思想。漢承秦制,又實行了休養生息,生產力大大提高再加上各項政策的頒布,這都給鞏固發展一個強盛的封建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種繁榮在玉器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玉器造型變得個頭碩大、雕飾豪放、品種繁多、紋飾繁縟並且多種技藝並用。這時統治階級在社會禮儀、日常生活中更加廣泛的使用玉器,並逐漸形成嶄新的時代風格。 兩漢玉器比較以精緻著稱的春秋戰國玉器來說在紋飾的表現主題上有重大突破,傳承青銅紋飾為主題的表現形式逐步淡出,黃老思想的融入對玉器紋飾風格的滲透開始出現。這都對後世玉器造型紋飾風格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漢代玉熊 徐州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西漢總體還是繼承了春秋戰國器形特點,變化不太大。東漢由於交通方便,新疆軟玉源源流入中原,琢玉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器形除玉璧、玉環、雞心佩、劍佩、帶鉤和玉蟬等外,各種用於殉葬的「冥器」和各式容器、玩賞品大量出現,同時也大量出現用以「闢邪厭勝」的器形,而且各種器形和紋飾多有摹擬神話故事,極富神秘色彩。總的來說兩漢玉器工藝雕琢技藝比前期還是有了飛躍的發展,這主要和砣具轉速的提升以及鐵砣的嫻熟運用有關。
漢代玉器 徐州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正如明代高濂《燕閒清賞箋》中所說:「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宛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勻交接斷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遊絲毛雕就是對漢人制玉工藝的最好描述,可見漢人制玉之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