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前後,也就是中國商代的時候,中國進入了一個青銅器繁榮昌盛的時期。那時的青銅製品涉及了社會生活的大部分領域,青銅製造技術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提高。獨特的造型、精美的紋飾,使得商朝青銅器在數千年的文化發展及藝術發展中,居於重要地位,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標誌。青銅器的大量應用,促使商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藝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燦爛的青銅文明。
銅、鐵、錫在自然界以礦物的形式存在,大多是化合物,必須經過高溫冶煉才能得到。我們的先人在加工石料、使用火及制陶當中,發現了這些金屬並開始利用它們。目前中國最早的青銅合金器物尚未發現,一如最原始階段的純銅器一樣,也還有待未來的考古發掘。
據考證,中國在炎黃時代就已經開始使用紅銅。這一時間略晚於古巴比倫人和古埃及人開始煉銅的時間。但兩河文明和尼羅河文明從純銅冶煉到青銅出現整整經歷了兩三千年,而中國古代卻很快從紅銅冶煉時代跨入了青銅器時代。
在夏代時,已經開始出現少量青銅器,古史所記「夏鑄九鼎」,大概是中華青銅文明開始的標記。但夏代的青銅文化仍在尋覓、探索當中。到了商周時期,青銅器才開始普遍使用,使中華文明前進了一大步。
青銅是紅銅、錫、鉛等金屬的合金,硬點高、熔點低,用青銅造的工具更加的耐用。根據出土文物分析,商代的青銅器為銅錫合金,錫的比例約為5%至20%。青銅合金的硬度與純銅相比更高,同時可以保持銅所具備的韌性,在熔點上,青銅合金也更低。當含錫量至20%時,熔點可以低至900度左右(純銅為攝氏1083度)。因此,青銅器兼具硬度和韌度,澆築時氣泡少,流動性好,所以可鑄造出銳利的鋒刃和精細的花紋,適合製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和華麗的容器。
銅錫比例的不同,合金的性能也不同。《周禮·考工記》這樣記載:「六齊」(即六劑)——鐘鼎之齊,銅六錫一;斧斤之齊,銅五錫一;戈戟之齊,銅四錫一;大刃之齊,銅三錫一;殺矢之齊,銅五錫二;鑑燧之齊,銅錫各半。根據這段話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商代人已經知道冶煉不同器具需要不同的配方以獲得不同性能的合金。
青銅器的冶鑄方法與青銅器的造型和裝飾方法密切相關。青銅器是鑄成的,不是敲擊或剜鑿而成的。而製造青銅器的範是陶製的,由內範、外範多塊拼成。鑄造過程大概是:用特製泥料做成待鑄器的實心泥模,然後在泥模上分塊翻制外範。外範做好之後,加以適當修整,並在外範上刻上精細的花紋,之後再將小塊的外範拼成大塊,在底部製作銘文範。內範的做法是在泥膜上刮去一層,這層空隙就是待鑄器的厚度。等製作好澆口和冒口後,用約600度左右的溫度將之焙燒成陶製模具,對合成的整體範預熱後澆注銅液。待銅業冷卻後,打碎整範,取出青銅器。
當時陶範的選料、配料、塑模、翻範、花紋刻制都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也非常成熟,這些都充分顯示了我們先人的聰明才智。通過這樣的工藝流程我們也可以看出,鑄造一件青銅器究竟是多麼的複雜。如果是像我們的國寶司母戊鼎這樣的重器,沒有數百人同時勞作,是根本無法完成的。
而這也在一定程度的顯示了當時的平民和奴隸日常工作量之大,生活之艱辛,也最終造成了奴隸制這樣的體制漸漸走向崩潰與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