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意識與觀念、思想的概念異同如下:意識,指人的頭腦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其中思維是人類特有的反映現實的高級形式。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又反作用於存在。觀念一詞,指的是思想意識或觀點、概念,是客觀事物在人腦裡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時指表象)。思想,指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或形成的觀點:也指某種思想體系。思想的內容為社會制度的性質和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在階級社會中,思想具有明確的階級性。
從概念的角度來考慮,三者包括的範用是:思想〉意識〉觀念,也就是思想的概念和內涵最大最複雜,觀念的概念和內涵最小最簡單。縱觀史籍記載,中國古代先人對於環境、生態等問題既有美好的嚮往與追求,又有諸多合理見解,而且還有眾多有益舉措。結合當前研究成果,對比現代生態意識的概念、內涵和表現,中國古代先人的生態見解和舉措還是樸素的、初步的,甚至是被動的而非主動的,是客觀而非主觀的。
天此,既不能認為中國古代己經具備了系統的生態思想,也不能說中國古代僅存在著簡單的生態觀念,而認為古代先人具有樸素的、有益的生態意識比較恰當合理。古人在依存自然、開發自然的同時,產生了諸多對於自然界、動植物等客觀對象的認識和見解,並始終保持著對動植物繁榮、生態環境美好、人類與自然和諧的追求與實踐。從這一角度來說,古人具有有益的生態意識,其由客觀自然生態環境決定,又反作用於客觀自然界。
人類產生之初,與自然渾然一體,依賴自然生產力得以生存和種群延續。由於沒有能力抗衡各種影響和制約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自然現象,遠古先民們遂產生了對生命體和自然環境的敬畏,其核心表現形式即圖騰崇拜。圖騰崇拜實際上是先民們在認識自然、改造臼然過程中,對自然界的自然物、動植物等產生的諸種萌芽認識之一。這是人類最早產生的生態文化現象。
據《漢語大詞典》,圖騰是英語「totem」的音譯。它源出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在原始社會中,人們以某種自然物的圖形作為本氏族的保護神和標誌,稱為圖騰。據《辭海》,圖騰崇拜是原始社會的一種宗教信仰,約發生於民族公社時期。原始人相信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親屬或其它特殊關係,一般以動物居多。作為氏族圖騰的動物(如熊、狼、鹿、鷹、蛇等),即是該氏族的神聖標誌,照列為該全族之忌物,禁殺禁食:且舉行崇拜儀式,以促其蕃衍。圖騰信仰曾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在近代某些部落和民族中仍然流行。考古發現表明,在漫長的蒙昧時代,人類以圖騰等形式表達對自然的崇拜和畏懼。先民們把某種動植物作為圖騰崇拜,產生了最早的圖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