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熱愛自由的姜戎自願來到錫林郭勒盟東烏旗滿都寶力格牧場插隊。當時,整個東西烏珠穆沁兩旗的大草原,還保持著千年遊牧的原貌,姜戎有幸成為了蒙古原始草原遊牧生活的親歷者,對於曾經天堂般美麗的邊境遊牧草原,終生愛戀並深深懷念。
作者:馮婧禕
11年的內蒙古插隊生涯給姜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草原的深厚感情曾促使姜戎創作出了小說《狼圖騰》。2004年,這部以草原為背景、以狼為主角的作品迅速風靡全國,被翻譯成37種語言,走向海外。時隔16年,姜戎推出了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天鵝圖騰》。這次,姜戎將視線投向了另一種與草原共生千年的動物——天鵝,再現了他記憶中如天堂般的溼地草原。
《天鵝圖騰》的故事圍繞一段純粹濃烈的愛情展開:草原女歌手薩日娜命途多舛,將守護天鵝視為畢生信仰;鍾情於薩日娜的草原漢子巴格納,為心上人排除萬難,不離不棄。在愛情故事之外,作者還細膩描寫了天鵝這一不為人熟知的草原生靈,再現了神秘的天鵝湖,並採用人鵝交融、人鵝不分的方式刻畫了愛與美這一主題。在一場百年不遇的雪災下,一段動人的傳奇就此走向高潮。
草原是姜戎創作的重要源泉,也使其作品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呈現出獨特的風貌,同樣是寫草原,《天鵝圖騰》卻開闢出了與《狼圖騰》截然不同的風格。與《狼圖騰》的野性相較,《天鵝圖騰》的精神內核是愛與美。勇敢動人的愛情故事、熱烈蓬勃的草原生活在四季流轉中生長,呈現出了草原上的柔情。對姜戎而言,這部新作的完成,也意味著他完成了生命中另一塊重要的拼圖。「狼圖騰是黑色的,天鵝圖騰是白色的。狼圖騰象徵著自由與剛勇,天鵝圖騰象徵著愛與美,兩個圖騰像太極圖般交融。」近日,《天鵝圖騰》的新書首發式在京舉行,冬日的寒風並未阻擋眾多讀者前來,他們齊聚Page One北京坊店,一起走進姜戎筆下的天鵝王國和草原世界,共同探討小說對於當下的啟示。
著名主持人、作家白巖松出席了這場分享會。作為一名「純蒙古族人」,白巖松表示,在姜戎的作品中,他看到了「草原的AB面」:「《天鵝圖騰》特別柔軟,它是草原的另一面。」對許多人而言,草原自然有它一望無際、歡快的面向,然而紮根在草原上的人們卻總能看到它的另一面,比如草原的「憂傷」。白巖松說,這種憂傷不是「受傷」,也無關感情,而是一種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看著一望無際的地平線時的渺小感。「即便活一百歲,你也是很倉促的過客,你走了,下一個生命來,草原一直在這兒。」白巖松還談到,《天鵝圖騰》中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比如姜戎讓女主人公薩日娜一次次歌唱。「從草原上走出來的人知道,歌聲在草原上太重要了。」白巖松說,「蒙古族人為什麼要歌唱?不歌唱怎麼和人說話,不歌唱怎麼和神說話,不歌唱怎麼跟自己說話?」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只有「長調」這種音樂形式才能將歌聲送往更遠的遠方,它與姜戎的兩部作品相契合。在白巖松的眼裡,《狼圖騰》與《天鵝圖騰》就是姜戎的「長調」。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則從浪漫主義文學及精神的角度,對姜戎的作品做了剖析。「浪漫主義的AB面」在姜戎這裡也得到了完滿的體現,李敬澤認為,《狼圖騰》是「激勵性的」,在中國經濟騰飛的21世紀初,它映照著當時人們所懷有的「欲望和決心」,和那個時代形成了呼應。《天鵝圖騰》則是「撫慰性的」,姜戎「架構了一個烏託邦」,它象徵著「美」與「愛」以及「對於我們懷想的故鄉精神之根的回望」。
兩本書的策劃編輯、知名出版人安波舜在現場回憶起出版《狼圖騰》的故事,談到《天鵝圖騰》,安波舜感慨,這部小說是在今年冬天出版的,又恰逢疫情。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閱讀《天鵝圖騰》,他「絲毫沒有感覺到寒冷、孤獨、慌亂」,而是因作品所呈現出的人與自然的和諧而倍感溫暖。對《天鵝圖騰》,作者姜戎也有很大的期待,他曾如此闡述這次寫作:「我完成了再現草原遊牧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有精神價值的兩個圖騰的重任,讓人們能更全面地了解他們幾乎完全不了解的內蒙古大草原,蒙古族人,內蒙古的狼,內蒙古的天鵝那種自由剛勇的姿態和愛與美的風貌、性格。我相信更多人會愛上他們,這次寫作的全新意義就在於此。」近20年過去,《狼圖騰》可謂見證、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這不禁讓人期待,《天鵝圖騰》這部再寫草原生靈的作品,又將帶給更多讀者走出人生低谷的溫暖和智慧。
原標題:姜戎出版《天鵝圖騰》 再寫草原生靈的動人傳奇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04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