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龍」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僅是一種圖騰那麼簡單

2020-12-11 小豔兒談社會

引言:

華夏民族源遠流長,我們以「龍」為圖騰已有數千年,中國人潛意識對龍的崇拜和嚮往早已根深蒂固。龍即是一種神話傳說的產物,又是氏族社會的一種圖騰,同時還肩負著王朝天子的象徵意義。它的形象中所蘊含的內在精神,早已超越了「龍」本身。

正文:

中國的龍是民族文化的象徵,是農耕文明的精神匯融,是根植於中國人內心的烙印。已被發掘的距今最早的龍形象當屬查海遺址中的石塊堆塑龍,這是龍被人們敬仰崇拜的最初的樣貌。中華民族始終對「龍」文化抱有兩種心態,一面渴望它的庇護,一面又忌憚它的威力。龍作為一種符號出現在器皿上時也有著多變的形象,有帶翅膀的,有豬頭的,有帶麟的,有蛇尾的······隨著時間發展,龍的形象一直在不斷的變化著,充分反應了它身上承載的宗教意味和神靈地位。

圖騰說

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山海經》

燧人氏,生伏羲,人首蛇身。—《帝王世紀》

古代典籍中出現的上古神靈曾經一度充當著龍這一圖騰的前身,在龍的形象被完全構建出來以後,它漸漸取代了那些遠古的神靈,成為了統一和綜合的圖騰並且一直沿用數千年。聞一多先生曾經指出:龍,是以蛇為主體加上獸類的角,馬毛,鬣尾,鹿腳,狗爪,魚鱗而形成的,它是華夏氏族部落徵戰時期的融合產物。龍的圖騰文化伴隨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明,而且從未中斷過,這樣的歷史文化精粹在世界範圍中已屬罕見。圖騰崇拜也可以大致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蒙昧時期和文明時期。簡言之,蒙昧時期是指遠古的文化不太明朗的階段,而文明時期是說有明確歷史記載的朝代。如夏商周秦漢兩宋這些以漢文化為主的朝代中,龍一直是以圖騰的象徵物出現在人們眼中的。

龍作為古代氏族的圖騰,它的來源不僅是文化精髓,也是民族標誌。有一種說法是,黃帝在打敗了其他部落以後,將他們的圖騰糅合在一起,綜合了牛、羊、狗、鹿、蛇、馬、魚等氏族圖騰形成的新圖騰就是龍。這是動物崇拜的最早的痕跡,也是民族文化融合過程中的包容力量。不同氏族文化的多元化因素組合在一起,形成了整體的龍的符號,這裡面蘊含的是每一個曾經存在過的氏族的文化,同時也是一種權力綜合的身份象徵。如果將龍的身體形象分割,將各個部分歸還給原來的部族,那就不會有這樣統一的形象,也不存在龍這個為大部分人完全接受的形象了。圖騰對於民族和人民的寓意是深刻的,尤其是歷史久遠的民族,在漫長的王朝更迭和戰爭頻繁的年代裡,正是因為有了圖騰的存在,才使得民族文明得以延續,正是因為圖騰的力量,才能夠將人們聚攏在一個維度裡,這是圖騰自身帶有的一種號召力和凝聚力。

先秦時期的龍

先秦時期的龍的形象較為簡單,那時遠遠沒有發展到現在這樣完美的「龍形象」。距今8000年左右的內蒙赤峰的紅山遺址出土的「玉豬龍」是考古界認定的最早的龍圖騰器物,它比石碓塑龍較晚,但表現形式大有不同。「玉豬龍」的造型是豬頭龍身,嘴部凸出,頭後有鬣毛,出土時在墓主人胸前放置,表明當時已經開始流行這樣的龍形器物,並且蔓延到殯葬禮儀之中。李玉山先生在他的中國龍文化相關著作中表示:脊椎動物的胚胎時期是彎月形,這具豬首龍身的玉器同樣以彎月形式出現,表明在久遠的過去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了孕育的力量,同時產生對生命創造的敬畏心態。

夏朝時期的祭祀物品青銅器上也有龍的形態出現,同時還伴隨著螺旋狀的紋路。商朝的龍形象沉穩,龍爪多為兩隻,神秘氣息濃厚。到了周朝時期,祭祀物品上龍的形象還伴隨著鳳的圖案,甚至出現鳳頭龍身的結合現象。鳳的出現是另外一種文化象徵,作為龍的陪襯也好,作為獨立的氏族文化也好,它是中華傳統文化圖騰象徵中的一個重要的元素。發展到春秋時期,除了祭祀禮器上面有龍的圖案,玉器、鏡、樽、門環上均有大小不一的龍形象。而且這一時期的龍圖案漸漸開始固定下來,龍頭更像馬頭,龍耳變得修長飄逸,龍角由商代的蘑菇狀變得生動、開始出現分叉龍角。戰國時期,龍身上還會出現雲紋或者谷紋等幾何圖案,龍足更像虎爪,整體線條剛勁,除了升騰、盤踞等狀態,還會出現雙龍交纏的形象,龍與其他形態組合的現象。

龍和水的關係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鳴,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說文解字》

遠古時期的人們,由於認識水平有限,在面對自己無法解釋的事物面前總是懷有崇拜和畏懼的情感。打雷下雨,狂風閃電這些自然現象會讓樸素思維的人們產生神奇的想像力。在面對水這一強大而又能夠為人們所利用的事物時就伴生出與它相關的圖騰崇拜,這就是龍。在遠古人們的想像中,龍是神仙,能夠保證風調雨順,能夠騰雲駕霧。龍管轄雨水的多寡,銜雲布雨的同時還管控江河湖海的洪水大小,而且龍的居所也是水中。這種能上天又能入地,能下海又能騰雲的幻想產物是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也是簡單的水循環傳遞給人們的自然思維的物化反映;是一種圖騰崇拜產生的意識形態;是傳統的天人合一觀念的自然表達。它是人們從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界的相互關聯,也是現實社會與想像世界的紐帶,是人們探索未知世界產生的終點,雖然只是想像中的存在,卻表達了祖先們思想上的創造精神。

我們知道農曆的二月二又稱「龍抬頭」,古人在這一天進行祭祀和供奉的禮儀,是為了期盼風調雨順能夠帶來的五穀豐登。那些舞龍、祭龍的活動,更是一種對於雨水的期盼和原始巫術的異化。端午節的賽龍舟也有一種說法,是因為端午時節水稻已經插秧完畢,這時需要雨水豐沛的灌溉,人們龍舟上面的搖旗吶喊和向水中投去的食物,是對龍身上的「神性」的祈禱,來祈禱雨水帶給人們豐收。

龍在人們的崇拜過程中中,從水中過渡到天空,又從天空回到水中。這是一種自然的循環過程,也是人們在與自然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的微妙變化。遠古時期的人們尚且能夠意識到「潛龍在淵」「見龍在田」等深奧的哲學含義,說明了龍已經從簡單的圖騰慢慢的轉向了更廣泛的文化領域中。

神話中的龍

「盤古之君,龍頭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五運歷年記》

古代的神話傳說已盤古開天闢地和女媧造人與鍊石補天為開端,在傳說中盤古是由三條黑、白、黃色的龍孵化龍蛋生出的,同時他還長著龍頭蛇身。另一個神話發源者女媧則在很多石器與壁畫上已人面蛇身的形象出現,蛇是龍的形象源頭之一。身為最古老的兩位創世神仙,他們的來源尚且與龍撇不開干係,我們中華民族更可以理直氣壯的稱自己為龍的傳人了。

「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帝王世紀》

「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帝王世紀》

伏羲在神話中的形象也是人首蛇身(龍身牛首),炎帝與黃帝作為伏羲女媧的後人,同樣有著龍的形象。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黃帝是黃龍,炎帝是赤龍,黃帝還有蛟龍,虯龍等部族。這種已經近似于氏族圖騰的表達更像是龍賦予的神聖地位,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黃帝即是人,同時也是龍,人性兼具神性。他們在種種傳說中已經成了神仙與人的結合體,是地上的人連接神的關鍵點。不僅於此,少昊是黃帝之子,顓頊是黃帝之孫,他們身上都有與龍相關的離奇出生經歷。《山海經》雲,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堯舜禹也是龍族後裔,堯是神話一般的英雄,王嘉在《拾遺記》中說,他治理下的國度能夠「有鸞雛歲歲來集,麒麟遊於藪澤。」舜則是重瞳,其母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而治水的大禹,出生時頭上有尖利的角,形似蛟龍。神話中的人們對龍的崇拜是社會生活不斷變化慢慢充實起來的信仰,它們的存在表達了人們簡單質樸的願望,同時反應出各個部族之間的民族的融合過程,亦是民族發展的前進歷史。

秦漢以後的龍

人們對龍這一形象的崇拜不僅在遠古上人和仙者的文化中有所展現,隨著時間推移,秦始皇統一之後,嬴政的真龍天子理論讓龍成為了皇權的形象代表。在後面的日子裡,龍已經不是簡單的布雨神仙,也不是上古神人的化身(前身)。它漸漸成為了皇帝的肉體化身,皇帝們變成了龍的顯像,統治者代替了神靈的地位,在人與神的權衡中找到了最為穩妥的代言方式。

秦漢至唐,龍的形象越發完善,使用範圍逐漸擴展到了建築、壁畫、帛畫、玉雕、彩繪、衣服、器皿、寢具上。龍形象作為皇帝的象徵和代表,在尊貴的同時還帶有一種優秀的精英氣質。漢代出現的龍形象有四隻腳,同時出現盤龍形態。隋唐時期還曾經出現過龍首魚身的形象,不過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脫不了干係,「魚躍龍門,入海成蛟」正是士族階層瓦解,科舉制度開始給人們帶來的社會情感的真實反饋。這是龍文化的親民象徵,也是「下凡」與招賢的表現。在民間,龍不僅是神話傳說和帝王代言人,同時也能作為優秀人才的代稱,如諸葛亮又稱「臥龍」。

到了宋代,龍的形象更加親民,它不但可以出現在皇宮,乃至民間繪畫裝飾都有龍的形象。它的形狀在發生著改變,變得越來越趨近於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形象。宋代的龍,龍身豐滿壯碩,龍頭精緻、腦後有鬣毛飛散,龍翼化為綢帶漂浮在周身,龍足固定為四爪,龍尾出現魚鰭狀,整體裝飾性更強。這時的龍更加藝術化,審美感更為強烈,它身上代表的宗教意味和神話氣質依然為人們所喜愛,除了龍遊花海龍騰四海這類寓意吉祥的形象,有的地方還會使用龍「鎮壓」某些事物。

宋元時期龍的形象越來越普及,到了明清階段龍卻轉而被統治者壟斷了。因為龍身上「受命於天」的深層含義,統治者不願將這一形象再施予民間,便加強龍在宮殿、住所、器物、服飾、日常用品上的形象裝飾。我們今天去故宮就會發現,太和殿,保和殿這些大殿基本上可以說是到處可見龍,包括臺階都雕刻的是龍。明清時期,龍的形象也較為多樣,分蟠龍、蛟龍、應龍等多種,它們不但是皇權的象徵,更是專治統治下的民眾服從結果。又說清代民間不允許出現五爪龍,只可以出現三爪和四爪龍,因為五爪是九五之尊,而三爪四爪則允許出現在一些亭臺樓閣,寺廟道觀等地。

總結:

龍文化作為一種圖騰象徵,同時又是統治者的代言身份,在古代社會一直承載著它固有的文化精神。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龍自史前蜿蜒至今,它曾經是封建社會的歷史符號,也是農耕文化的傳承。今時今日科技發達,封建制度消亡,龍的形象仍舊有著無窮的魅力。中國是一個龍的國度,中國人則是龍的傳人,龍文化是我們傳承的文明精神之一,也是華夏五千年歷史的民粹底蘊,使我們可以永遠發揚下去的文化精髓。

相關焦點

  • 一衣帶水,化而為龍,華夏圖騰與西夏的不解之緣
    這是西夏人留下的為數不多的遺蹟,那麼,這塊石碑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冥歆朕音,陰加擁護」旨在敕令水神和龍神,令其興風起雨,蘊養萬物。同時,西夏人也認為龍神即水神。由此觀之,龍在西夏人心中具有不可或缺影響。
  • 圖騰:中國人的圖騰文化和對某些動物的刻板印象,到底是什麼?
    提到圖騰,這個詞兒大家很熟悉,是指一種原始的崇拜,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漢民族的龍圖騰,還有前幾年比較火的狼圖騰,古代的圖騰多以自然的動植物或者是傳說中的動植物為圖騰,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對自然 有著一種敬畏之心,其實現在提倡的可持續發展 也是對自然有種敬畏之心 。
  • 我眼中繽紛的韓國民族文化
    最蕩人心魄的莫過於韓國民族文化,繽紛優美,搖曳多姿。它與中國古代唐朝及之前的傳統文化關係密切,淵源甚深,在博大精深的東方文化根系上與中國的儒道佛文化一脈相承。這種傳承與積澱是不可否認、也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一種被命名為「唐樂」的韓國化的中國音樂,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影響,其豐富多採而又流露出個性化的氣質。
  • 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的傳說都有哪些?
    「龍」,在中國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作為存在於神話傳說中的瑞獸,其從誕生的那刻起,就與華夏文明緊密相依,可以說「龍」是華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華夏文明的圖騰,「龍」在中國古代更是封建皇權的象徵,帝王都是以真龍天子自居。而到了現代,我們華夏民族也依然稱呼自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可見「龍」在華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 「龍的傳人」文化符號形成的歷史依據
    歷史上無論是哪一個民族主導國家政權,總是將龍作為帝王的化身,作為國家最高權力的化身,同時也是整個民族最為吉祥的符號,這是共識。在傳統國家體制下,民眾也有自己的信仰空間,各民族也有自己的信仰,多元化保障了文化的多樣性。一體與多元形成一種穩定的結構,也形成和諧的文化生態,這樣就避免了尖銳的文化衝突。中國歷史上曾經有著民族間的徵戰,但是並不存在尖銳的內部的文化衝突,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又是統一的。
  • 神異圖騰「牛」矗尊
    圖騰崇拜是一種最為原始的宗教形式。漢民族是牛圖騰,許多少數民族也基本以牛為信仰、置圖騰。
  • 實物考證龍的圖騰形象存在已經有8000年的歷史,幾乎跟中國文化一樣的古老,所以中國人是龍的傳人
    信仰,同一個信念不段地重複、強化就會形成一種信仰;信仰是無須論證的,它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它成為一種本能。 猶太文化是古老的羅馬帝國遺留下來的一個碎片,是歐洲的文化造就了現在的猶太人,是歐洲的反猶主義文化塑造了猶太民族意識。 文明是文化的根系,文明是文化的母體。羅馬帝國之後歐洲不再有文明,聖經成為猶太教與整個西方的母體;現在的歐洲文化是古羅馬帝國的不同碎片及碎片化的文化,類基督教則是這些碎片中廣泛共有的色調。
  • 中國文化中的「羊基因」:伏羲神農最早以羊為圖騰
    羊是人類最早開始狩獵和馴養的動物之一,中國傳統文化從誕生時起就與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據最新考古發現,距今大約8000年前的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以及距今約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都已出現了陶羊……可以說,「羊的基因」幾乎滲透進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
  • 一種姓氏,一種圖騰,你的姓氏圖騰是什麼樣子?今天可算漲知識了
    一種姓氏,一種圖騰,你的姓氏圖騰是什麼樣子?今天可算漲知識了中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姓氏的國家。中國人都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文化,自古以來,一姓為一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既然中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數量眾多,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圖騰,每種姓氏也有自己每種的專屬圖騰,那麼你的姓氏圖騰是什麼樣子呢?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提到中國的姓氏,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一部著作《百家姓》,其實現在的百家姓版本還是沿用的宋朝時期的,而在宋朝之前,百家姓也有眾多的版本,而我們所普遍知道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一版本,便是宋朝所流傳下來的版本。
  • 古代:圖騰畫的——藝術象徵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圖騰畫的——藝術象徵,圖騰信仰是人類文明史的必經階段,每一個民族都不同程度地有過圖騰文化表現。在圖騰信仰期間大量的圖騰繪畫藝術出現了,它們充分地展示了象徵性的文化內涵。圖騰藝術及圖騰信仰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甚是紅火,至今仍有不少學者在這一領域裡孜孜耕耘著。就中華文化而言,從原始時代到近代,從中原大地到各少數民族地區,圖騰藝術包括圖騰繪畫與圖騰雕塑藝術的象徵意義是十分豐富的。圖騰繪畫的文化象徵亦不外乎直接的象徵和間接的象徵。
  • 中國頻頻發現龍的蹤跡,龍真的存在嗎?難道不僅是中國人的圖騰?
    龍,在中國的影響頗為深遠。在中華大地之上,幾乎隨處可見龍的影響。不管是從生肖文化來看,還是從「血脈起源」來看,中國人永遠都是龍的傳人。一直以來,這種所謂的「龍」,是被譽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圖騰象徵,並沒有所謂的實質性證據。那麼,龍這種生物,究竟是真實存在呢?
  • 中國龍,中國酒 ——古井貢酒「龍文化」品牌基因探秘
    古井貢酒的品牌文化魅力又是什麼呢?眾所周知,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龍文化」幾乎成為貫穿這條歷史長河的主線。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作為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和獨特釀造工藝的古井貢酒,與「龍文化」有什麼聯繫呢?研究發現,三大獨特個性成就了「古井貢——中國龍文化第一酒」的品牌文化定位。
  • 山頂9米生殖圖騰引熱議 建造者說是一種文化
    圖騰取名「擎天柱」並自稱世界最大,全國網友反對居多,專家一致力挺  長春龍灣薩滿歡樂園5月31日在380多米高的山頂建成高達9米的男性生殖圖騰,起名「擎天柱」並自稱世界最大。建造者說這是一種文化,卻遭到遊客冷遇。
  • 尊盧氏部落圖騰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盧氏文化,共建家族文明!
  • 端午節賽龍舟,這個傳統其實並不是來自華夏民族!
    作為華夏民族,「龍的傳人」,各地都在舉辦大大小小的了龍舟賽事,但是你真的了解中國的龍圖騰文化嗎?龍其實並不是起源於中原華夏民族,而是東夷和百越,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有考古依據的。最通行的說話,一般是來自高校教材。
  • 中國龍:兩億年前的龍圖騰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是結合蛇(身)、豬(頭)、鹿(角)、牛(耳)、羊(須)、鷹(爪)、魚(鱗)等動物的形象,創造出來的神話動物。它莊嚴威儀,上可騰雲駕霧,無翅而飛,下可翻江倒海,興風作雨。龍是中國人心中的圖騰,幾乎代表著中國人所有的美好願景。「仰天長嘯待時日,巨龍騰飛平地起」。所有中國同胞、海外華人都期待著中華民族如巨龍般騰飛,實現偉大復興。中國龍常常是尊貴和力量的象徵。
  • 世界上唯一用龍做國旗的國家,和我們很有淵源
    「龍」是誰的圖騰?當然是我們中華民族,記住,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族,並不是指的某一個民族,這也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賦予我們的一種信仰,「包、容」才是我們文化的精髓。龍圖騰對於龍的崇拜,在我國自古有之,直到現在,龍的精神也在激勵著我們每一位中國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 傳統文化中「龍」形象的演化歷程。「龍紋飾品」吉祥與力量的象徵
    原始製作工藝的起源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任何一種有具體象徵意義的物體形象,都不是憑空出現的,都是有演變過程的。都是由簡入繁,由抽象到寫實,龍圖騰的形成,就是一個最典型的演化過程,龍是炎黃子孫的象徵。玉璧看似簡單的形狀,卻蘊藏著無窮的奧妙,它在人們的心中代表著無窮無盡的天空,一虛一實的兩個圓,是圓滿是完美!這個圓是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
  • 因為紅色、圓形,是中國人骨子裡的文化圖騰
    春節掛燈籠,這是個不分層次等級,不分城市鄉野,人人都喜愛,家家都掛得起的,最普及、最吉祥、最傳統的喜慶方式,是中國人骨子裡的文化圖騰。紅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沒有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喜愛紅色。紅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和精神皈依,起源於對太陽神和大地之神的崇拜,《山海經》中有多處記載。古代的人民就有祭天的習俗。
  •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被稱為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其實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傳承,不管哪一種文化,需要的都是傳承。如果不能傳承,那麼這種文化就不復存在,所以說傳承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