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傳人」文化符號形成的歷史依據

2020-12-14 人民網

原標題:「龍的傳人」文化符號形成的歷史依據

  中華文明經過了三千年的演進,在五千年前形成了成熟的文明與多元一體的形態,形成了具有認同感的符號——

  「龍的傳人」文化符號形成的歷史依據

  

  戰國時期夔龍形佩

  田兆元

  編輯同志:

  您好!11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陪同美國總統川普參觀故宮時說,「文化沒有斷過流的,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叫龍的傳人」。請問「龍的傳人」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我們的文化沒有斷過流,又是怎麼做到的?想請有關專家解答一下,謝謝!

  朝陽讀者 楚正文

  本刊約請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田兆元教授作答

  距今五千年左右,形成了成熟的「龍的傳人」的文化符號

  中華文明的龍文化起源可以上溯到八千年以前。比如東北遼寧的查海文化,那裡有距今八千年的擺石塑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龍文化形象。而在西北陝西北首嶺也有距今七千年的龍文化的前身。中國東北和西北地區的龍的形象在六千年前進入了中原,這就是濮陽發現的所謂的擺石塑龍,其實這已經是北方廣大地區共享的龍文化了。

  而此前在中國的東南地區,主要存在的還是以鳥為主要崇拜對象的文化群體。如河姆渡的雙鳳朝陽為代表符號的文化群落,是鳳文化的早期代表。早期中華文明北方以龍文化主導,南方以鳳文化為主導,這是學界的基本共識。鳳文化北上西進交流,龍文化南下東進輻射,是中華文明發展的大勢。

  當我們發現在湖北黃梅焦墩有距今五千年到六千年歷史的一條七米長的卵石擺塑龍時,就會認識到,龍文化已經跨越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信仰神物了。同時,在凌家灘大型新石器時期的遺址發現,那裡的距今五千年前的玉龍、玉鷹,以及八角太陽紋,則是長江流域龍鳳融合的鮮明證據。距今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以玉琮為代表的玉器,其上的神紋,已經與商周青銅器饕餮紋飾相一致,成為殷商文明的源頭之一。而距今五千年左右上海福泉山遺址的龍鳳交融的圖案已經成了廣泛認同的器物圖案造型。

  距今五千年左右,成熟的中華文明形成了。從那時起,中國的信仰文明、生產文明、生活文明,以及物質文明便形成了基本的文化系統。以龍鳳為中心的圖騰信仰系統便一直傳承發展到今天。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這在考古學上有充分的證據。從那個時期起,形成了成熟的「龍的傳人」的文化符號。

  同時,五千年的連續文明也得到了中國的神話與歷史敘事的證明。兩千年前的文獻將夏商周的歷史時限確定在距今四千一百年前,那是夏啟開啟的早期國家形態時期。此前,還有著遠遠超出千年的神話敘事譜系。《尚書》記載了堯舜的天下治理時期,這是先秦的基本歷史文獻,我們現在一般將堯、舜、禹的故事視為神話與歷史交織的敘事。堯舜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道德的黃金時期,其形成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而大禹治水,定九州,也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偉大事業。堯、舜、禹時期分別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堯舜禹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在其上之顓頊、帝嚳,都是在神話和信仰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氏族,即高陽氏、高辛氏,是一個時代。而炎帝、黃帝,有文獻明確記載的是各有八代,炎帝、黃帝只是名號,擔任炎帝和黃帝職位的是不同的氏族首領。比如炎帝神農氏,炎帝蚩尤氏,也可以是炎帝榆罔氏。而從伏羲女媧開始的時代,往後一共傳了十五代到神農氏時代。晉代皇甫謐的《帝王世紀》的這些歷史記載,不是憑空虛構的。他記載夏王朝十九代是清晰的,怎麼會杜撰出伏羲到神農間的這十五代首領來呢?而在漢代班固的《漢書·古今人表》中也有相同的譜系。在班固的年表、皇甫謐的譜系裡,中國的歷史比較清晰地達到了五千年以上。這並不是他們個人的想像,而是對於那一時代具有共識的神話傳說與歷史的整理。傳說伏羲氏以龍紀官,伏羲氏人首龍身,這在後世的主流圖像、主流話語中是被廣泛認同的。

  我們發現,神話與歷史的敘事與考古的發掘能夠對接起來:就是在五千年前,龍文化的信仰普遍發生,而代表性的龍文化作為祖先的形象的伏羲氏女媧氏誕生了。五千年前的考古實物確證了從北方起源的擺龍族與玉龍族來到了中原,來到了南方,形成龍文化主導、多文化信仰相輔而成的神州格局,建立了基本的一體多元文化模式,形成了成熟的五千年前的文明。中國五千年前的文明不是碎亂狀態,而是形成了由主流文化主導的統一的文化形態。

  「龍的傳人」的中華文明為何連續不斷,其奧秘何在?

  埃及文明被亞歷山大徵服,早已改變了形態,而兩河流域的文明破碎,陷入亂局;「龍的傳人」的中華文明為何連續不斷,其奧秘何在?

  一體多元的文化格局是中國文化長期延續發展的保障。在中國歷史上,對於龍文化的崇拜始終是主流的文化,無論是伏羲女媧時期還是夏商周時期,甚至是明清時期,這種信仰始終沒有改變過。到了晚清時期,黃龍旗還成為國旗在國際上交流,代表中國形象在世界上傳播。歷史上無論是哪一個民族主導國家政權,總是將龍作為帝王的化身,作為國家最高權力的化身,同時也是整個民族最為吉祥的符號,這是共識。在傳統國家體制下,民眾也有自己的信仰空間,各民族也有自己的信仰,多元化保障了文化的多樣性。一體與多元形成一種穩定的結構,也形成和諧的文化生態,這樣就避免了尖銳的文化衝突。中國歷史上曾經有著民族間的徵戰,但是並不存在尖銳的內部的文化衝突,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又是統一的。多元的前提是統一,沒有一體就沒有多元,那就只有無休止的紛爭。

  中國文化的包容開放與創新支持文化長期延續。中國的龍文化不是保守的,而是不斷調適的、包容的,形成了博大豐富的內涵。曾經有帝王想獨佔龍文化的資源,但是這份全民族的寶藏必須民族成員共享。所以我們看到,民間也在享用龍文化這一符號。比如龍舟競渡,從兩宋以來,民間社會龍舟競渡蔚為大觀,極大地促進了文化認同,形成了官民一體的共同習俗。外來的佛教的龍文化進入中國,很快就加入了中國龍文化體系,而隨著海洋文化的拓展,龍王的文化發展起來了,於是有了四海龍王。現在我們分不清哪些是原始的龍文化,哪些是後期加入的龍文化,也分不清哪些是外來的龍文化,哪些是本土的龍文化。龍文化的發展容納中外古今文化精華為一體,所以與時俱進,日新其業,生生不息。中國文化連續不斷的文明是一種發展的創新性的延續,絕不是固步自封的。

  龍文化符號化為智慧的化身,也保障了中國文化的聯繫不斷。《周易》之《乾》卦,以龍為喻,深刻表現了中庸平和的生活態度。強調潛龍在淵、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不同狀態下的不同的生活態度。終日乾乾之謹慎始終是正面的態度,而亢龍有悔則是對於冒進的警告。這樣一種以龍為喻的生活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穩健發展、持續發展,防範輕率的態度造成文明的中斷。在今天看來,這種態度依然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基本姿態。

  所以,作為「龍的傳人」,中華文明起源於八千年前,經過了三千年的演進,在五千年前形成了成熟的文明與多元一體的形態,形成了具有認同感的符號,開始「龍的傳人」的整體進程。經過五千年的包容創新性發展,具有不可戰勝的韌性與活力,在當今世界呈現出無限的活力。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這樣堅實的文化基礎之上。

  閱讀連結

  龍:中華民族騰飛與繁榮的象徵

  歷史記載和考古發掘反覆證明,龍是中華民族遠古的圖騰,這是毋庸置疑的。

  至於龍的形象如何形成,聞一多先生的推測是很有道理的。他認為龍是由蛇圖騰的氏族或部族為主體,在氏族融合的過程中,吸取了其他氏族圖騰的部分器官,形成了複合的龍圖騰形象。其他學者更補充論證說:大蛇為蟒,蟒與龍古音相近。中國古代以蛇為圖騰的部族非常多。後來,牛圖騰、虎圖騰、蛙圖騰、馬圖騰、雞圖騰、鹿圖騰、鷹圖騰、犬圖騰、蜥蜴圖騰的許多氏族被兼併、融合進來,使蛇的形象不斷變化,最後形成了龍。古龍字的偏旁符保留了「巳」字,巳即蛇之象形。蛇龍混雜不分,是有許多文獻記載的。這種圖騰的融合,是中華文化所特有的,表現了中華文化的民族精神——和合性(或曰「協和萬邦」的協和性)。

  在上古圖騰時代,龍是作為圖騰而受到崇拜的。圖騰是氏族、部族的祖先和標誌,在氏族中,每個成員都是龍子龍孫,都是龍。到文明時代以後,人們的圖騰意識逐漸淡化,神話的怪力亂神也受到了質疑,龍的形象就發生了變化,逐漸變成英雄的祖先和傑出人物的象徵。孔子把他所崇敬的老子稱為龍,這龍已成為比喻和象徵:猶龍。從秦始皇開始,龍又成了皇權的象徵,一般人更難以僭越了。到19世紀,以龍作為國旗代表中國,龍的國民意識又有所增強。民國初期,魯迅在教育部時,曾參與設計國徽,它上面中間是太陽,下面兩邊就是龍和鳳,仍然以龍鳳為中國之象徵。聞一多《伏羲考》追尋龍形成的歷史,認為:「總之,龍是我們立國的象徵……現在變為每個中國人的象徵了。」聞一多先生還說:「古代幾個主要的華夏和夷狄民族,差不多都是龍圖騰的民族。龍在我們歷史與文化中的意義,真是太重大了。」其實,不只古代,近現代的許多民族仍然保持龍的信仰,有些民族中有龍圖騰,有些原本不是以龍作圖騰的,如浙閩的畲族原是犬圖騰,後已變為「龍犬」,圖騰的形象為龍頭狗身。有關龍的民俗到處都有,尤以划龍舟與舞龍為最盛。

  如今龍已成為華人的象徵,成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和合文化的象徵,中華騰飛的象徵,中華民族繁榮、興旺、幸福、歡樂的象徵。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以我們是「龍的傳人」而自豪,都要發揚龍的精神,和合、進取、樂觀、向上,都要來繼承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為建設更美好幸福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而共同努力。(向望溪)

(責編:魯婧、潘佳佳)

相關焦點

  • 《龍的傳人》捲起「少年國學風」,寓教於樂盡顯文化底色
    早在2014年,上層先後兩次強調:語文課應該學古詩文經典,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龍的傳人》已播出三期了,溫習古詩文、成語等課本經典國學知識,這可是最驚喜又驚奇的「暑假福利」啦!,答成語,解趣味題……《龍的傳人》拼的就是來自課本課堂的國學含量,拼的就是闖關的有趣燒腦!
  • 為什麼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只是源於歷史上的幾個典故
    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古代曾經發生過很多很多歷史趣事,正是因為歷史的車軲轆不斷地向前推進,才推動了文化,政治,經濟多方面的發展,如果大家今天想要返璞歸真,追溯本源的話,那麼中國的龍文化是必須要了解的,很多人都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但是你是否知道,這個龍是哪一個時期的龍
  • 我們為什麼是龍的傳人?
    文化自信從我們開始,為子孫後代的強大而學習。正文第十篇:我們為什麼是龍的傳人?圖丨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圖一、龍的傳人,龍族的誕生 為什麼我們是龍的傳人? 為什麼我們是龍的傳人呢?因為在久遠的上古時期,那時候的各個氏族,不同的氏族,都有一套不同的曆法體系。我們中國人的祖先伏羲,確立了以蒼龍七宿為參照的天文曆法體系,並世代相傳下去,所以我們就成了龍的傳人。 其他的族群,比如蚩尤部落,他們是通過觀測牛宿來確立曆法。
  • 新解讀中華民族是羊的傳人:龍的傳人英語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詞彙指導>正文新解讀中華民族是羊的傳人:龍的傳人英語怎麼說?他說:「龍到底是什麼,說法不一,難以確定。而羊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從歷史上是可考的。」   黃楊稱,被視為中華民族血脈的羌族,其名「羌」是甲骨文中最早記識族號的唯一文字。而在甲骨文中,「羊羌同義」,因此羌人又被稱為「羊人」。同時,中文裡的一些代表美好含義的文字也都包含「羊」字,例如「美」、「善」和「祥」。羊的形象和藹可親,適合作黃河文明的象徵。
  • 歌曲《龍的傳人》適合用來教小學生嗎?
    《龍的傳人》是1978年由臺灣音樂人侯德健創作,歌手李建復首唱的歌曲。那是正值臺灣校園民歌興起的年代,因為旋律非常容易唱,歌詞也非常有意義,所以,這首歌很快就在臺灣的校園裡傳開。同時,由於歌詞涉及中國的地理、歷史、人種與文化的象徵,《龍的傳人》後來風靡了全球華人世界,成為許多海外華人民族認同的一首經典歌曲。
  • 在文化上尋求「龍的傳人」的身份認同
    在文化上尋求「龍的傳人」的身份認同 發表時間:2014-09-18   來源:中國歷史上多次分裂,繼而融合,即使面臨千山相攔,萬水相隔,統一仍然是抗拒不了的大趨勢,其原因就是,無論是天涯海角,還是大漠塞北,我們所使用的文字都是一模一樣。每個一撇一捺之下,都藏著我們祖先的靈魂,都寄託著我們共同的信仰。而由這些方塊字組成的詩篇,更是一幅幅徐徐展開的畫卷,或風光秀麗,綠水青山;或波瀾壯闊,大江東去;或悲愴慨然,拊手而歌。
  • 實物考證龍的圖騰形象存在已經有8000年的歷史,幾乎跟中國文化一樣的古老,所以中國人是龍的傳人
    在猶太人身上,我看得出是什麼叫信仰,以及如何形成信仰?信仰,同一個信念不段地重複、強化就會形成一種信仰;信仰是無須論證的,它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它成為一種本能。 當然,除了有排猶事件,歷史上也發生過排華事件。但是總體上,中華民族文明在歷史上不斷地吸收外來種族民族、不斷吸收外來文明文化,不斷地揚棄、不斷地兼容並蓄、不斷地與時俱進、不斷地進化,跟滾雪球一樣成為今天這樣的規模。
  • 身為中國人,你知道中華民族為什麼被稱為龍的傳人嗎?
    龍——中華民族的符號龍為「四靈」之一,是最大的靈物,也是最大的神物。幾千年來,龍伴隨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人們又把它視為最大的吉祥物,受到人們的膜拜和信仰。中華民族一直把龍作為民族的象徵,並將其作為圖騰來崇拜,並自稱為「龍的傳人」、「龍的子孫」。龍的形象已成為一種符號、一種情感、一種文化,所以炎黃子孫對龍表現出一種極大的無比熱愛和崇拜。
  • 為什麼中國人叫做是龍的傳人,龍的來歷又是什麼?
    中國是一個文明歷史都是很長久的國家,在這個神奇的國度當中有著許許多多的事情,而正是因為這些故事才會讓歷史不斷的前進跟發展,從而推動了歷史文化的交流,不光是文化還有文明社會等很多個方面的發展,但要是從頭說起來的話,這個國家的龍的文化,還有龍的傳人這一個詞又是怎麼興起來的你知道麼?
  • 教學設計方案:《龍的傳人》
    龍的傳人》,感受作品所抒發的愛國之情,體會堅強、自信、獨立的民族自豪感。【過程與方法】通過運用感受、體驗、合作等方法,加深對《龍的傳人》人文內涵的了解,提升對作品的賞析能力及表現能力。我們都知道,龍是由我國古人的智慧想像而創造。龍,象徵著一種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我們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都驕傲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歌曲《
  • 《龍的傳人——當代跨界藝術展》在北京曉景國際美術館隆重開幕
    2020年11月22日訊,《龍的傳人——當代跨界藝術展》在北京曉景國際美術館隆重開幕,據悉,本次展出主要以當代活躍在一線藝壇的的數位著名藝術家之創新油畫作品、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加之藝術服裝秀,遠古龍玉藝術形式展覽,多角度多語種藝術化再現以紅山文化為主基調的東方古老文明
  • 中國畫龍第一人,6條龍價值超3億,網友:看看,這才是龍的傳人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這是著名歌曲《龍的傳人》中的歌詞,龍的形成記錄了古代民族發展的聚合過程,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標誌。然而,雖然我們總以龍的傳人自居,但是我們幾乎都不會畫龍,只會在嘴邊哼唱:來,左邊跟我一起畫個龍。可是,有「中國畫龍第一人」之稱的陳容卻是一個例外,他不但會畫龍,還畫出價值超過3億的《六龍圖》,堪稱真正的「龍的傳人」。陳容,福建長樂人,南宋時人,南宋著名畫家。1235年,陳榮中了進士,曾任國子監主簿,官至大宗大夫(從五品)。
  • 教師招聘音樂《龍的傳人》試講稿
    教學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聆聽歌曲《龍的傳人》,感受樂曲對祖國的深情祝福,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感。知識與技能:.歌唱《龍的傳人》,學會將感情加入歌曲表達情感。教學重點讓學生能主動的參與互動教學並能自信的演唱歌曲。教學難點發展學生想像力,把學生對龍的喜愛轉化為對祖國的愛國情懷。教學過程一、導入師:同學們,請看這幾張圖片,大家認識這種動物嗎?
  • 上過4次春晚的《龍的傳人》,究竟該怎麼翻譯?
    雖然無法跟難忘今宵相提並論,但龍的傳人這一首歌也已經是第4次上春晚了,前三次分別是1985年春晚由美國首個華裔市長黃錦波演唱,1988年春晚由臺灣歌手侯德健演唱,2012年春晚由王力宏演唱。至於哪一版更加經典,也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小編不是音樂人士,實在是不敢置喙。
  • 民族「龍」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僅是一種圖騰那麼簡單
    聞一多先生曾經指出:龍,是以蛇為主體加上獸類的角,馬毛,鬣尾,鹿腳,狗爪,魚鱗而形成的,它是華夏氏族部落徵戰時期的融合產物。龍的圖騰文化伴隨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明,而且從未中斷過,這樣的歷史文化精粹在世界範圍中已屬罕見。圖騰崇拜也可以大致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蒙昧時期和文明時期。簡言之,蒙昧時期是指遠古的文化不太明朗的階段,而文明時期是說有明確歷史記載的朝代。
  • 教師招聘音樂《龍的傳人》說課稿
    【說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理解《龍的傳人》的含義。2、學會比較分析旋律,嘗試創編旋律。3、學會視唱歌曲《龍的傳人》。(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學習這首歌曲,理解《龍的傳人》的含義,體會作者表達的愛國情懷。2.通過視唱《龍的傳人》,感受小調式旋律的色彩特點。
  • 「龍的傳人」選手表現漸入佳境
    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訊 :  (記者趙斌)由成都傳媒集團與成都文殊坊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共同主辦的全球大型電視選拔活動「龍的傳人」西南賽區選拔賽——都江堰杯「龍的傳人——對決青城」,昨日已進入第四天的海選,而選手們的表現也開始漸入佳境。每日直接晉級的選手數量也逐日上升。昨日的海選,可謂高手如雲。
  • 《LOL》龍的傳人李青飛龍在天介紹
    導 讀 LOL龍的傳人李青飛龍在天是什麼?
  • 開學季:孩子最好的成長,就在《龍的傳人》裡
    而今天,一檔充滿創意的電視節目,也成為了一個踐行者:《龍的傳人》《龍的傳人》,是金鷹卡通衛視原創的全國首檔親子類電視節目。這檔2017年起正式開播的節目,有著與許多少兒節目截然不同的展現平臺:可愛的卡通造型,設計獨特的動漫主題關卡,激烈且充滿考驗的闖關競賽,是對每一位小選手知識水準與智慧勇氣的重要考驗。
  • 有關國慶節作文600字:龍的傳人
    有關國慶節作文600字:龍的傳人 2011-09-15 13:25 來源:網絡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