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上尋求「龍的傳人」的身份認同
發表時間:2014-09-18 來源:合肥文明網
隨著電子產品的越來越普及,我們中不少人似乎好像已經失去了書寫的能力,更有一批人,英文說得比中文強,寫的比中文順,一問到國學典故,往往「顧左右而言他」,一說起明星瑣事,卻能夠津津有味頭頭是道。就在近日,一則新聞讓人不由驚訝:一大學生應聘已進入複試階段,卻在手寫簡歷這一環節上馬失前蹄,400個字裡錯別字就多達24個。有人斥責其不學無術,也有人質疑這是否是大學生中存在的通病。 事實也同樣讓人擔心。在大學,除去文史哲等少數學科,語文都是人們避而不學的對象。大學語文一課,也只是徒有其表,尤其對於理科生而言,學好專業課就可以萬事大吉;而英語學習,則佔據了更多時間,為了四級六級能夠順利通過,大學生們也是擠破了頭,可以通宵達旦啃完一部英文詞典,一本漢語字典卻可以棄之敝履,束之高閣。而到了工作崗位之後呢?花了大力氣的英語卻雙手奉還給了老師,因為從事崗位上壓根用不了那麼多英語;一份簡單的報告卻能草擬得磕磕碰碰,詞不達意,因為學生時代根本就沒下多少功夫。如果自己國家的文字都不能熟練掌握,那麼天之驕子們跟身處異鄉,心無系掛的「香蕉人」又有什麼區別? 其實,方塊字裡別有乾坤。這一點,是英文26個字母遠遠比不上的。中國歷史上多次分裂,繼而融合,即使面臨千山相攔,萬水相隔,統一仍然是抗拒不了的大趨勢,其原因就是,無論是天涯海角,還是大漠塞北,我們所使用的文字都是一模一樣。每個一撇一捺之下,都藏著我們祖先的靈魂,都寄託著我們共同的信仰。而由這些方塊字組成的詩篇,更是一幅幅徐徐展開的畫卷,或風光秀麗,綠水青山;或波瀾壯闊,大江東去;或悲愴慨然,拊手而歌。五言律詩是一葉扁舟,悠悠然地順流而下,怡然自得;七言絕句是一段旋律,回味悠長地直抒胸臆,餘音繞梁;宋詞則是空中忘我而舞的風箏,有時徐徐而行,在風中編織紓緩的舞步;有時秉著風力,在蒼天下頂著烏雲高飛。這些都是我們傳統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寶庫,值得我們加倍珍惜。如若將這一篇篇美如畫的詩詞翻譯成外文,顯然層次和格調都下降了一個層次,既焚琴煮鶴,又暴殄天物,滿漢全席不能做成洋快餐,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方塊字的書寫同樣也是一門藝術。書法也僅僅適用於漢字。人們常說,字如其人,同樣,練字也能磨練人。橫平豎直之中,要求的是做人要方方正正,行得住,坐得穩,要有嚴謹的態度和審慎的品格;在筆畫與筆畫之間,要凸顯筆鋒,但又不能鋒芒太過,外圓內方,坦誠篤厚,才是一個既有原則,又不失方法的謙謙君子。而這些,我們從電腦屏幕裡的輸入欄中是看不到的。微言大義,見微知著,細節蘊含在每一個方塊字裡。 簡而言之,方塊字中,有著我們所要傳承的文化底蘊。忽視它,無視他,這就是對過去的背叛,也是否認自己的血緣維繫。幸運的是,我們已經越來越重視我們的傳統文化,文化的復興也已經拉開了序幕。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鬆開鍵盤上的「ABC」,重拾書本上的「一二三」,在文化上尋求「龍的傳人」的身份認同。(曹承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