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上宅文化:北京新石器時代代表 先民無差別居住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上宅出土的陶塑豬頭

  劉揚

  「西有周口店龍骨山,東有上宅」

  前不久,北京·上宅文化研究保護與發展專家研討會在平谷召開,上宅和北埝頭遺址將啟動二次考古,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新一輪的考古研究,並擬建設上宅博物館和遺址公園。

  上宅文化在哪裡?為什麼這麼重要?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曾經說過:「西有周口店龍骨山,東有上宅,東西文化遙相輝映,珠聯璧合,填補了北京史的空白。」

上宅先民生活場景圖示

  「北京新石器時代的代表」

  考古發掘及研究是推測史前歷史的主要途徑,眾多遺址共同勾勒了遠古大地的時代剪影。

  1982年2月至1984年底,全市進行文物普查,在平谷相繼發現了北埝頭、上宅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北埝頭遺址位於大興莊鎮北埝頭村洳河南岸的臺地,上宅遺址位於韓莊鄉上宅村北山坡臺地,都距離美麗的金海湖不遠,遺址發掘後採取了回填的保護措施,因此這裡現在是一片農田。

  上宅遺址旁邊有上宅文化陳列館,這是我國第一座以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專題陳列館。陳列館的前言是侯仁之先生撰寫的:「以上宅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與陳列在周口店龍骨山的舊石器文化,東西輝映,生動地體現了首都北京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北京地區首先被發現有原始農業興起的上宅文化,可以看作是北京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

  早在50萬年以前,已有北京猿人舊石器文化開始出現在今城西南的周口店,距今約一萬年,又有新石器文化陸續出現於昌平雪山、房山鎮江營和平谷上宅等地。遠古時期,平谷盆地和泃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及環境氣候為先民提供了適宜的生存條件,上世紀八十年代參與北埝頭遺址發掘的北京文物研究所研究員鬱金城先生認為,上宅文化距今約7500年到6500年。

  平等社會無差別居住

  上宅文化早已逝去,而其遺蹟和遺物穿越數千年的時光,無聲地講述這片土地久遠的文明。

  上宅和北埝頭遺址為燕山南麓新石器文化較早階段的研究增添了新材料,使北京及附近地區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文化面貌更加清晰,對於研究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先民的生活習俗、社會關係及生產力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平谷文物志》記載,北埝頭遺址發現聚落一處,位於燕山南麓錯河(泃河支流)南岸的臺地上,臺地高出河床約7米,共發現10座房址,橢圓形半地穴建築,直徑在2.5到4米,直接挖於生土上。聚落內房屋大小沒有明顯差別,建造均不很精整,推測當時的社會應當為比較簡單的平等社會。扣除室內火塘區、儲物區、工作區,房屋的規模一般可供3-4人睡臥,應當是一個核心家庭的規模,整個聚落至少是一個大家庭的規模。

  在每個房址的地面中部附近,都發現了一兩個埋在地下的深腹罐,罐口稍露出地面,罐內存較多的木炭渣和灰燼土。在陶罐周圍的地上發現了較多的紅燒土碎塊和木炭渣,估計這個深腹罐就是當時的「火種罐」。從遺址可以看出,當時人們選擇在靠近水源、土壤肥沃的黃土臺地上建造房屋,已經形成了定居的聚落點,居住遺址分布較為集中,呈現出氏族部落的生活景象。

出土的石猴

  狩獵採集同時開始旱作農業

  新石器時代磨光石器的製造,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大進步,人類社會終於形成,農業生產開始發展。

  北埝頭、上宅兩處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類的器物絕大多數為石質。主要是打制、琢制、磨製、壓削的大型石器和一些細石器,共2000餘件。磨盤和磨棒殘留有澱粉粒,其中既有栽培的粟和黍,又有採集的橡子,可以推斷,農業和採集在當時的社會經濟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當時的生產工具以斧、鏟、鑿、紡輪、盤狀器、磨盤、磨棒為主,刮削器、石葉、石片、鏃等細石器約佔三分之一。和北京地區新石器早期遺存相比,上宅文化出土的打制石器有所減少,磨製石器大為增加。比如石鏟,可以挖掘或者翻土,一般用於農業或挖溝穴、修屋、築墓等,是新石器時代常見的生產工具;而石磨盤與石磨棒配合使用,主要用於穀物加工,這正是從新石器早期向中期過渡的特徵之一,表明狩獵、採集依然重要但成分比重在降低,而粟黍類旱作農業已有了較快的發展。

  紋飾和雕塑顯示藝術追求

  遠古時代人類沒有文字可以表達情感、傳遞思想,但是追求美的藝術之花已經蓬勃地綻放了。

  上宅文化出土的陶器較多,可復原的近千件,主要有深腹罐、缽、碗、杯、勺、器蓋等,其中圈足器和深腹罐是代表器型,口沿特徵明顯,都是厚圓唇。有意思的是,很多陶器外表都有繁複細緻的裝飾,大部分是以抹壓條紋、劃紋、壓印之字紋、蓖點紋等組成的雙∽紋、三角紋、葉脈紋、羽狀紋、波紋,花樣繁多,富於變化。

  除此之外,遺址還出土了陶羊頭、陶熊頭、陶塑豬頭、石羊、小石龜和石猴等。這些以動物造型為題材的雕塑別致逼真,展現了當時手工藝人敏銳的觀察力和驚人的雕塑技術。其中一枚陶塑豬頭是目前我國出土年代較早而造型最精真的一件工藝品,在國內其它地方出土的時代相近的陶豬頭,造型精巧程度遠不能和其相比。而上宅出土的石猴,是我國迄今發現最古老、最逼真的石雕之一。

  在兩處遺址中都出土了一種罕見的鳥首形陶器,有鳥首支架形陶器、鳥首形陶柱和鳥首鏤空器。根據形制推測,這些器物應是用於祭祀,而這種圖騰據推測應是一種鳥。

  上宅文化發掘的石器和陶器,在當時是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在今天則是遠古文化的標誌,不僅凝聚著先民的勞動汗水,更流淌著遠古文明閃光的智慧。

相關焦點

  • 新石器時代中原農耕文化的擴散與漢藏語系北方起源說
    如粟、豬、羊等詞彙很早就已存在於原始語系中,但最早講漢藏語的先民卻並不知道更早出現的「水稻」。復旦大學學者提出的漢藏語系北方起源說示意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原地區湧現出裴李崗、磁山等多個具有代表性的農耕文化群落,原始漢藏語因此得到完善。隨著中原文化的對外傳播,西北地區也逐漸進入農耕階段,並在此後發展出影響巨大的仰韶文化。
  • 有沒有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符號
    事情如果太多了,很容易忘記哪一個結代表著哪件事。於是有聖人現世,把文字傳授給大家。《周易》中只提到了聖人,但這位聖人到底叫什麼名字卻語焉不詳,無法考證。於是在稍晚一些的著作中出現了倉頡造字的傳說。比如《荀子》、《韓非子》中都有這個故事。根據書中記載,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根據鳥獸足跡創造出字。如果這個故事能夠被證實的話,那麼距今45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字。
  • 新石器時代|長江下遊地區
    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一直是很多學校考研筆試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同學們一直以來的複習難點。
  • 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案什麼樣?紋飾又有什麼內涵
    紫禁城雜誌《錦瑟無端五十弦——圖案紋》一文中,這樣講述瓷器上的圖案。彩陶變體魚紋圜底缽 新石器時代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對稱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原則。中國古人對自己所創造的事物都從對稱做起。圖案由紋飾演化而來,紋飾形成時極力表現內容,而圖案作為紋飾的提煉,更多地展現形式之美,忽略內容之美。
  • 新石器時代|長江上、中遊地區
    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一直是很多學校考研筆試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同學們一直以來的複習難點。
  • 潘其風、韓康信:我國新石器時代居民種系分布研究
    元君廟和橫陣兩地無絕對年代數據,從文化類型分析,與上兩處遺址相同,其相對年代可能稍晚。  據研究,這四處遺址的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體質特徵比較一致。綜合它們的顱面形態,一般具有簡單的顱頂縫,圓鈍的眶形,顴骨突起,鼻棘低矮,低而凹形的鼻梁,淺的犬齒窩,鏟形門齒的出現率高以及比較扁平的面部等現代蒙古人種較常見的性狀。
  • 粟、黍,獼猴桃、葡萄 明溪南山遺址先民的食譜
    截至目前,山頂發掘區發現蓄水池2個,墓葬3座,灰坑數十個,以及一批柱洞等重要遺蹟;3號洞發現火塘、人類活動面等遺蹟;4號洞發現新石器時代墓葬4座,商周時期墓葬一座,這是福建省內除曇石山遺址外最為豐富的史前人骨材料。同時,還發現數個史前人類活動面、火塘等遺蹟。遺址中發現有石鏃、陶紡輪、陶網墜、石斧、石錛,以及大量陶片。
  • 五六千年前紅山先民能釀水果酒
    省文物局文物鑑定小組認真鑑定後共同認為,這件夾砂紅褐陶熊形尊是一件遼西一帶新石器時代的陶禮器,屬紅山文化時期,「擬推薦一級文物」。 在德輔博物館名譽館長、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博物館原館長邵國田看來,熊陶尊的塑造技藝十分高超,熟練地掌握了熊的頭、身體和四肢的比例關係,形象與神態追求寫實,在高度寫實的基礎上加以神化,顯示了史前藝術大師們高超的雕塑水平,是五六千年前祖先聰明智慧的結晶。
  • 老鄒名師工作室之「教學設計篇(五十九)」——《走進原始先民的生活》教學設計
    學生代表表演舞蹈《原始人》。3. 他們是誰?(原始人)沒錯,這就是遠古時代的先民們,他們穿越時空隧道來到這裡,是為了邀請大家隨他們回到那個時代,體驗他們的生活。大家想去嗎?活動二:原始生活知多少地點:甄皮巖門口1.(學生舉手提問)咦?老師,不是說好回到遠古時代嗎?這裡是學校旁邊的甄皮巖啊。2.
  • 看見文物|新石器時代·賈湖骨笛: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賈湖骨笛 新石器時代 長23.6釐米 出土時間:1987年 出土地點:河南舞陽賈湖遺址M282號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 考研乾貨 | 中央民大文博,新石器時代考古(上)
    1.時間:距今8000-7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後段文化。2.分布範圍:黃河中下遊,位於河北武安磁山。1.時間: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2.分布範圍:黃河中遊3.發現: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澠(miǎn)池仰韶村發現彩陶遺存,命名為彩陶文化。這是黃河中遊分布範圍甚廣,延續時間久長的一種新石器時代遺存。
  • 良渚玉上的神徽象徵著什麼?代表了先民的個性,也是一種氣節
    2019 年7月6日,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將中國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總數達55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
  • 走在齊家坪,看到斷崖上的一條白線,這就是與齊家文化的一次邂逅
    齊家文化是世界著名的石器文化,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了,最早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齊家坪,齊家文化的名稱由此得來。在齊家文化的遺址上,曾經發現好多巢穴、墓葬,並且出土了很多石器,陶器,瓷器,玉器和青銅器。
  • 海島居住文化的「活化石」,福建平潭石頭厝
    平潭島是一座由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島嶼,所以島上盛產花崗巖,勤勞智慧的先民就地取材用島上的石頭來搭建房屋。於是當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島上豐富的花崗巖建造房子。距今近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平潭島上繁衍生息。在平原鎮南壟村的殼丘頭文化遺址,出土過石頭打磨成的各種器皿,證明平潭先民對石頭的利用,早在刀耕火種的時代就開始了。
  • 歷史:新石器時代
    導語:在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人們對久坐逐漸交換它們的覓食生活技能。他們為農業訂購農場,並用野生動物製作寵物。他們也開始生活在更大的社區,以及他們的寵物。綿羊和山羊不只是提供牛奶和肉類。例如,你的外套被製成衣服。
  • 八千年前裕民遺址:孟和套格套分享內蒙古新石器早期文化
    孟和套格套簡介:現在內蒙古博物院工作,主要從事內蒙古地區民族民俗文化遺產展覽與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士、內蒙古大學碩士、並修完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課程。曾訪學蒙古國立博物館、日本學藝大學、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以及日本立正大學等地。
  • 新石器時代玉器:原始圖騰的宗教思想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其玉料為淡綠色老岫巖玉。龍體較粗大,捲曲,呈倒「C」形,長吻微翹起,有圓鼻孔二,雙目橄欖形凸起,頭頂至頸背有長鬣後披,末端翹起,額及顎下有陰刻稜形網紋。龍軀光素扁圓,背部有一鑽孔,可繫繩穿掛。此玉龍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翹,因此又有人稱之為玉豬龍。
  • 單人單車闖中亞|新石器時代的古老城市,最好吃的會是什麼?
    塞拉耶佛Sarajevo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的首都,一個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的地方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塞拉耶佛河谷就有人類居住,布特米爾文化就是最有代表的體現,這座城的經歷也頗為『豐富』,先後歷經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南斯拉夫,飽受戰爭的摧殘,但歷史的變遷,造就了如今的塞拉耶佛,老城與新城就是歷史變遷的呈現。老城區裡遍布著各種商店,吸引著各國的遊人,商鋪的門口擺滿了銅、銀的手工藝製品,做工都非常精美,也是這裡最有特色的商品。
  • 上下五千年真不是隨便說說,中外美術史對照告訴你—新石器時代
    又稱龍山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龍山文化(山東)良渚文化(浙江)(二)陶器陶器的發明和磨製石器的應用是新石器時代的兩大標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馬家窯文化上承仰韶文化下接齊家文化。首先發現於甘肅馬家窯,按照不同地域和時間可以劃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類型。甘肅隴西出土的《尖底漩渦紋彩陶瓶》和青海大通孫家寨出土的《舞蹈彩紋盆》是馬家窯文化的代表。
  • 沉睡萬年 荷花山醒來 早期新石器遺址又一重大發現
    這兩天,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及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江蘇、上海等地的30餘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了龍遊荷花山遺址考古現場和遺址出土文物後一致認為,荷花山遺址的新發現是長江下遊早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突破,是目前上山文化保存最好、內涵最為豐富的重要遺址,為解決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的相互關係提供了全新的重要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