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湖骨笛 新石器時代 長23.6釐米 出土時間:1987年 出土地點:河南舞陽賈湖遺址M282號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對當下所有中國人而言,最早認識「羌」字,幾乎都是從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開始的;對漢、唐之後所有中國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發明創造,並非華夏族原有的樂器。
但1984年至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鶴(丹頂鶴)尺骨(翅骨)製成的骨笛,相繼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破土而出——而賈湖遺址,卻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華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遺址!
賈湖骨笛橫空出世,無疑為我們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但賈湖骨笛能夠改寫的,遠非整部中國音樂史那麼單純簡單。更為重要的是,賈湖骨笛作為罕見的史前神器、作為中華民族必須翻越的從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瑪峰,其對此後聞名於世的中國禮、樂制度,土生土長的中國道家、道教,乃至整個中國文化、文明的重要影響,恐怕語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仙鶴是溝通陰陽兩界的使者,仙鶴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騎——賈湖先民以仙鶴尺骨創製骨笛神器,說到底,奠定的是中國文化的原初之基。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這支賈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瑩亮潔,近乎可與美玉爭輝——在目前發現的30多支賈湖骨笛中,這一遺世精品可遇難求,堪為「中華第一笛」代表作品。
在擠掉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大河村遺址出土的彩陶雙連壺後,這支賈湖骨笛挺進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鎮院之寶」的行列,成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選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的神器。
「絕代雙驕」深藏「賈湖第一墓」
「那,就是個笛子!連民工們都說,它就是個笛子!」
20多年已經過去,談到1984年主持發掘賈湖遺址、最初見到賈湖骨笛的「第一反應」,當時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當下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居中先生脫口而出,沒有「思索」。
「笛子就是笛子,它的樣子,明擺著在那兒的,不可能是別的什麼器物!要是非要思索這東西到底是什麼,上帝都會發笑的。現場就是現場,不會想那麼多的。至於綜合研究、科學認知賈湖骨笛的價值,那是整個遺址全貌大體被揭露出來後的事兒。」張居中先生補充道。
抹去與骨笛相伴萬年的泥漬,張居中先生迫不及待地將賈湖先民把握得光滑透亮的棕色骨笛橫握在自己手中,嘴對笛孔,就吹將起來。骨笛復鳴,其劃破天際的並不悅耳動聽的嗚鳴,直把滿場民工逗得前仰後合,大笑不止。
當下的笛子,是橫吹,對此大家與張居中先生一樣熟悉——但賈湖骨笛,古老得沒有任何文獻可證,是橫吹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裴明相先生認為,它不是笛子,是洞簫;不是橫吹,而是豎吹。道理也很簡單:賈湖骨笛缺乏橫吹的吹孔、也沒有粘貼笛膜的笛膜孔——這,是通過對賈湖骨笛的物理觀察就能得出的一種基本判斷。
是笛是簫?這件骨器怎麼使用,有何用途?張居中先生請河南一位音樂工作者給說法,沒承想,其鑑定結果相當讓人掃興:它就是個哨子,一個還算不上什麼樂器的骨哨——也許這位音樂工作者聽說它是考古工作者挖掘出來的萬年古物,在慣性思維的推動下,就一口咬定這骨器是先人打獵用的骨哨吧!
哨子而已,不是笛、簫?
究竟是哨子還是樂器?是洞簫還是笛子?這,讓張居中先生疑惑不解:是哨子的話,它的製作,為什麼會比哨子複雜得多、完美得多呢?是笛子或洞簫的話,該如何演奏?是笛子的話,缺少橫吹之孔;是洞簫的話,沒有豎吹之嘴……加之先期出土的這類骨器,自身本來殘缺不全,更是陡然增加了學者們對其的認知難度。
就在張居中先生一籌莫展之際,賈湖遺址M282號大墓被揭露出來——兩支完整的7孔骨器也隨之出土。
帶上這兩支骨器,張居中先生與當時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郝本性研究員一同前往北京,拜見中國著名古樂器專家蕭興華先生,請他鑑定這到底是什麼器物。經過測音,蕭先生認為骨器已經具備音階,當是樂器。為證明自己的判斷,蕭先生請來中央民族樂團的演奏員進行吹奏。演奏員手持骨管,輕輕一吹,便發出音階,婉轉清亮,動人心魄。在一片喝彩聲中,專家一致認定骨管就是樂器,可稱之為「骨笛」!此後,再經嚴格的科學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至此,「骨笛」被科學家正式定名為「賈湖骨笛」!「賈湖遺址出土有30多支骨笛,其中只有5支骨笛保存較好。在這5支骨笛中,以M282號大墓出土的編號為M282-20、M282-21的兩支骨笛最為完整(M282號大墓只出土這兩支骨笛,兩支骨笛之所以獲此編號,蓋因考古發掘時,其在該墓60件隨葬品中,出土序列分別排在第20位與第21位),尤以M282-20骨笛完美無缺,是賈湖骨笛中的精品。」張居中先生說。
M282號墓是賈湖遺址中規模最大、隨葬品最多的墓葬,據統計,該墓隨葬品計有60件。這說明,該墓主人生前於這個在當今賈湖一帶相繼生活了1000多年的部落或氏族中,是有著特殊地位並有過特殊貢獻的。因此,他的墓葬,在新石器時代物質條件還很不豐富的情況下,才會有這麼多隨葬品,才能成為「賈湖第一墓」。該墓出土了兩支骨笛,M282-21號骨笛出土時置於墓主人左股骨外側,M282—20號骨笛在墓主人左股骨內側。「這兩支骨笛,在賈湖遺址出土的全部骨笛中,骨質最精美、製作最精湛、工藝水平最高、音質最優美。」張居中先生說。
正因為如此,「賈湖第一墓」出土的M282-20、M282-21兩支骨笛,被譽為「絕代雙驕」。而河南博物院收藏、展示的,就是這「絕代雙驕」中的「一驕」。
張居中先生認為,M282-20與M282-21雖是賈湖遺址出土的30多支骨笛中「最為完整」的兩支,但以物理觀察,「M282-20骨笛完美無缺,是賈湖骨笛中的精品」。
如此說來,M282-20與M282-21似乎還有個「高下」之分,那河南博物院展示的,也就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是「絕代雙驕」中的哪「一驕」呢?而你,又喜歡看到哪「一驕」呢?
「絕代雙驕」你會最愛哪一「驕」?
小魚兒、花無缺是古龍先生武俠小說《絕代雙驕》中的「雙驕」——如果以貌取人,少見風雨的花無缺勝出;如果以神取人,風雨兼程的小魚兒勝出。
你喜歡小魚兒,還是喜歡花無缺呢?
M282-20骨笛很像花無缺,用張居中先生的話講,也是「M282-20骨笛完美無缺,是賈湖骨笛中的精品」。
M282-21骨笛很像小魚兒,歷經風雨。「M282-21骨笛出土時,斷為三截。」張居中先生說,「認真觀察,M282-21骨笛雖斷為三截,但並非入土後所損。它在墓主人生前,已經折斷,可能是意外事件所致。M282-21骨笛即使不是墓主人的祖先所傳,也是墓主人生前的骨笛精品。就是斷為三截,但主人仍然不忍心棄之。在兩處折斷處的笛壁上,主人鑽了14個小孔,用細線精心綴合後,繼續使用。在新石器時代,在製作工具極其簡陋的情況下,製造一支骨笛,決非易事。也許它的音質、音準都為主人所鍾愛,也許它曾伴隨主人經歷過驚天動地的大事,故主人才雖折不棄,並利用當時最高的技術手段,鑽孔綴合。它,必定是主人的心愛之物!」
張居中先生經過認真分析,科學推斷:「花無缺」是「小魚兒」的「克隆版」——它們雖不像小魚兒與花無缺一樣,是孿生兄弟,但因其「克隆」,似乎比小魚兒與花無缺更為相像。張先生這一推斷的理由是——
一、「小魚兒」是主人的心愛之物,折而不棄,是採用了當時最為複雜的修復手段予以修復、繼續使用的。
二、「花無缺」與「小魚兒」的絕對音高只差兩分,即現代樂器製造家必須依賴科學儀器才能確定的半音的1/50。在當時沒有任何科學儀器的情況下,能確定出兩支骨笛基本相同的主音,難度是異常巨大的。它說明,古人在對聲音的自然敏感度上遠遠超過今人,「花無缺」在「克隆」「小魚兒」的過程中,無疑也是經過了極為精確的計算的——不然,兩支骨笛的高音不可能取得如此驚人的一致。
三、主人在「克隆」「小魚兒」、創製「花無缺」時,在將「小魚兒」大部分高音保留下來的同時,改變了兩個音的高度,讓「花無缺」的兩個音階產生了變化,把音階的第六級升高了半音,這是音樂向前發展的必然需要——這反映了賈湖骨笛由初期的五聲音階發展到中期的六聲音階,進而對七聲音階的選擇過程。「小魚兒」「花無缺」都是賈湖中期的骨笛,這種實驗、延續、發展,讓「小魚兒」「花無缺」成為賈湖出土骨笛的精品,代表了賈湖中期音樂發展的最高水平。在當下流行的河南南部的西調皮影唱腔中,有些唱段就保留了「小魚兒」「花無缺」自然音序排列的狀態,其與八千年前賈湖骨笛自然音序的一致性,絕不是一種自然的巧合,當為一種天然的自然習慣的延續,與河南南部百姓長期形成的音樂審美習慣,自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四、在賈湖遺址發掘的早、中期其他墓葬中,也曾分別出土兩支骨笛,但均沒有發現「克隆」現象——唯獨M282大墓出土的「花無缺」,發現其在制笛開孔的過程中,被留下了事前計算的痕跡——開孔前,曾在骨管上打下若干個未曾穿透的鑽點,其中小7號孔已經鑽透,但由於此音略高,被廢,在下方又重新開下一個正式孔。自「花無缺」起,所有賈湖骨笛,都留下了計算開孔位置的刻度。這說明,「花無缺」「克隆」「小魚兒」,完成了賈湖骨笛製作由經驗型向經驗加計算型的轉變。這一轉變,也說明,賈湖先民在樂器製造與音階選擇上,已經建立起自己的要求與標準,他們在音樂文化上的需求水平,是超乎我們想像的,這是我們應當高度重視的一個大問題。
在河南博物院「站崗」的,是「小魚兒」;目前,「花無缺」葬在「移花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倉庫。
「小魚兒」與「花無缺」均在鄭州。
故宮博物院調走的那支賈湖骨笛,沒有資格與「絕代雙驕」「小魚兒」「花無缺」過招比武。
故此,「小魚兒」脫穎而出,成為整個史前時代代表,挺進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鎮院之寶」的序列。
【專家點評】
點評專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張居中
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賈湖遺址,是同時期最為豐富的史前聚落遺址。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這裡先後出土了30多支用丹頂鶴尺骨製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別,大多數骨笛仍為7孔。賈湖骨笛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被稱為「中華第一笛」。
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其研究成果在英國《自然》《古物》等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後,引起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目前,這一成果已被銘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的顯要位置。
(圖文均來自河南博物院)
責編:李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