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文物|新石器時代·賈湖骨笛: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2020-12-19 騰訊網

賈湖骨笛 新石器時代 長23.6釐米 出土時間:1987年 出土地點:河南舞陽賈湖遺址M282號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對當下所有中國人而言,最早認識「羌」字,幾乎都是從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開始的;對漢、唐之後所有中國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發明創造,並非華夏族原有的樂器。

但1984年至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鶴(丹頂鶴)尺骨(翅骨)製成的骨笛,相繼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破土而出——而賈湖遺址,卻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華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遺址!

賈湖骨笛橫空出世,無疑為我們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但賈湖骨笛能夠改寫的,遠非整部中國音樂史那麼單純簡單。更為重要的是,賈湖骨笛作為罕見的史前神器、作為中華民族必須翻越的從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瑪峰,其對此後聞名於世的中國禮、樂制度,土生土長的中國道家、道教,乃至整個中國文化、文明的重要影響,恐怕語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仙鶴是溝通陰陽兩界的使者,仙鶴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騎——賈湖先民以仙鶴尺骨創製骨笛神器,說到底,奠定的是中國文化的原初之基。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這支賈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瑩亮潔,近乎可與美玉爭輝——在目前發現的30多支賈湖骨笛中,這一遺世精品可遇難求,堪為「中華第一笛」代表作品。

在擠掉裴李崗遺址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大河村遺址出土的彩陶雙連壺後,這支賈湖骨笛挺進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鎮院之寶」的行列,成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選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的神器。

「絕代雙驕」深藏「賈湖第一墓」

「那,就是個笛子!連民工們都說,它就是個笛子!」

20多年已經過去,談到1984年主持發掘賈湖遺址、最初見到賈湖骨笛的「第一反應」,當時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當下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居中先生脫口而出,沒有「思索」。

「笛子就是笛子,它的樣子,明擺著在那兒的,不可能是別的什麼器物!要是非要思索這東西到底是什麼,上帝都會發笑的。現場就是現場,不會想那麼多的。至於綜合研究、科學認知賈湖骨笛的價值,那是整個遺址全貌大體被揭露出來後的事兒。」張居中先生補充道。

抹去與骨笛相伴萬年的泥漬,張居中先生迫不及待地將賈湖先民把握得光滑透亮的棕色骨笛橫握在自己手中,嘴對笛孔,就吹將起來。骨笛復鳴,其劃破天際的並不悅耳動聽的嗚鳴,直把滿場民工逗得前仰後合,大笑不止。

當下的笛子,是橫吹,對此大家與張居中先生一樣熟悉——但賈湖骨笛,古老得沒有任何文獻可證,是橫吹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裴明相先生認為,它不是笛子,是洞簫;不是橫吹,而是豎吹。道理也很簡單:賈湖骨笛缺乏橫吹的吹孔、也沒有粘貼笛膜的笛膜孔——這,是通過對賈湖骨笛的物理觀察就能得出的一種基本判斷。

是笛是簫?這件骨器怎麼使用,有何用途?張居中先生請河南一位音樂工作者給說法,沒承想,其鑑定結果相當讓人掃興:它就是個哨子,一個還算不上什麼樂器的骨哨——也許這位音樂工作者聽說它是考古工作者挖掘出來的萬年古物,在慣性思維的推動下,就一口咬定這骨器是先人打獵用的骨哨吧!

哨子而已,不是笛、簫?

究竟是哨子還是樂器?是洞簫還是笛子?這,讓張居中先生疑惑不解:是哨子的話,它的製作,為什麼會比哨子複雜得多、完美得多呢?是笛子或洞簫的話,該如何演奏?是笛子的話,缺少橫吹之孔;是洞簫的話,沒有豎吹之嘴……加之先期出土的這類骨器,自身本來殘缺不全,更是陡然增加了學者們對其的認知難度。

就在張居中先生一籌莫展之際,賈湖遺址M282號大墓被揭露出來——兩支完整的7孔骨器也隨之出土。

帶上這兩支骨器,張居中先生與當時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郝本性研究員一同前往北京,拜見中國著名古樂器專家蕭興華先生,請他鑑定這到底是什麼器物。經過測音,蕭先生認為骨器已經具備音階,當是樂器。為證明自己的判斷,蕭先生請來中央民族樂團的演奏員進行吹奏。演奏員手持骨管,輕輕一吹,便發出音階,婉轉清亮,動人心魄。在一片喝彩聲中,專家一致認定骨管就是樂器,可稱之為「骨笛」!此後,再經嚴格的科學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至此,「骨笛」被科學家正式定名為「賈湖骨笛」!「賈湖遺址出土有30多支骨笛,其中只有5支骨笛保存較好。在這5支骨笛中,以M282號大墓出土的編號為M282-20、M282-21的兩支骨笛最為完整(M282號大墓只出土這兩支骨笛,兩支骨笛之所以獲此編號,蓋因考古發掘時,其在該墓60件隨葬品中,出土序列分別排在第20位與第21位),尤以M282-20骨笛完美無缺,是賈湖骨笛中的精品。」張居中先生說。

M282號墓是賈湖遺址中規模最大、隨葬品最多的墓葬,據統計,該墓隨葬品計有60件。這說明,該墓主人生前於這個在當今賈湖一帶相繼生活了1000多年的部落或氏族中,是有著特殊地位並有過特殊貢獻的。因此,他的墓葬,在新石器時代物質條件還很不豐富的情況下,才會有這麼多隨葬品,才能成為「賈湖第一墓」。該墓出土了兩支骨笛,M282-21號骨笛出土時置於墓主人左股骨外側,M282—20號骨笛在墓主人左股骨內側。「這兩支骨笛,在賈湖遺址出土的全部骨笛中,骨質最精美、製作最精湛、工藝水平最高、音質最優美。」張居中先生說。

正因為如此,「賈湖第一墓」出土的M282-20、M282-21兩支骨笛,被譽為「絕代雙驕」。而河南博物院收藏、展示的,就是這「絕代雙驕」中的「一驕」。

張居中先生認為,M282-20與M282-21雖是賈湖遺址出土的30多支骨笛中「最為完整」的兩支,但以物理觀察,「M282-20骨笛完美無缺,是賈湖骨笛中的精品」。

如此說來,M282-20與M282-21似乎還有個「高下」之分,那河南博物院展示的,也就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是「絕代雙驕」中的哪「一驕」呢?而你,又喜歡看到哪「一驕」呢?

「絕代雙驕」你會最愛哪一「驕」?

小魚兒、花無缺是古龍先生武俠小說《絕代雙驕》中的「雙驕」——如果以貌取人,少見風雨的花無缺勝出;如果以神取人,風雨兼程的小魚兒勝出。

你喜歡小魚兒,還是喜歡花無缺呢?

M282-20骨笛很像花無缺,用張居中先生的話講,也是「M282-20骨笛完美無缺,是賈湖骨笛中的精品」。

M282-21骨笛很像小魚兒,歷經風雨。「M282-21骨笛出土時,斷為三截。」張居中先生說,「認真觀察,M282-21骨笛雖斷為三截,但並非入土後所損。它在墓主人生前,已經折斷,可能是意外事件所致。M282-21骨笛即使不是墓主人的祖先所傳,也是墓主人生前的骨笛精品。就是斷為三截,但主人仍然不忍心棄之。在兩處折斷處的笛壁上,主人鑽了14個小孔,用細線精心綴合後,繼續使用。在新石器時代,在製作工具極其簡陋的情況下,製造一支骨笛,決非易事。也許它的音質、音準都為主人所鍾愛,也許它曾伴隨主人經歷過驚天動地的大事,故主人才雖折不棄,並利用當時最高的技術手段,鑽孔綴合。它,必定是主人的心愛之物!」

張居中先生經過認真分析,科學推斷:「花無缺」是「小魚兒」的「克隆版」——它們雖不像小魚兒與花無缺一樣,是孿生兄弟,但因其「克隆」,似乎比小魚兒與花無缺更為相像。張先生這一推斷的理由是——

一、「小魚兒」是主人的心愛之物,折而不棄,是採用了當時最為複雜的修復手段予以修復、繼續使用的。

二、「花無缺」與「小魚兒」的絕對音高只差兩分,即現代樂器製造家必須依賴科學儀器才能確定的半音的1/50。在當時沒有任何科學儀器的情況下,能確定出兩支骨笛基本相同的主音,難度是異常巨大的。它說明,古人在對聲音的自然敏感度上遠遠超過今人,「花無缺」在「克隆」「小魚兒」的過程中,無疑也是經過了極為精確的計算的——不然,兩支骨笛的高音不可能取得如此驚人的一致。

三、主人在「克隆」「小魚兒」、創製「花無缺」時,在將「小魚兒」大部分高音保留下來的同時,改變了兩個音的高度,讓「花無缺」的兩個音階產生了變化,把音階的第六級升高了半音,這是音樂向前發展的必然需要——這反映了賈湖骨笛由初期的五聲音階發展到中期的六聲音階,進而對七聲音階的選擇過程。「小魚兒」「花無缺」都是賈湖中期的骨笛,這種實驗、延續、發展,讓「小魚兒」「花無缺」成為賈湖出土骨笛的精品,代表了賈湖中期音樂發展的最高水平。在當下流行的河南南部的西調皮影唱腔中,有些唱段就保留了「小魚兒」「花無缺」自然音序排列的狀態,其與八千年前賈湖骨笛自然音序的一致性,絕不是一種自然的巧合,當為一種天然的自然習慣的延續,與河南南部百姓長期形成的音樂審美習慣,自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四、在賈湖遺址發掘的早、中期其他墓葬中,也曾分別出土兩支骨笛,但均沒有發現「克隆」現象——唯獨M282大墓出土的「花無缺」,發現其在制笛開孔的過程中,被留下了事前計算的痕跡——開孔前,曾在骨管上打下若干個未曾穿透的鑽點,其中小7號孔已經鑽透,但由於此音略高,被廢,在下方又重新開下一個正式孔。自「花無缺」起,所有賈湖骨笛,都留下了計算開孔位置的刻度。這說明,「花無缺」「克隆」「小魚兒」,完成了賈湖骨笛製作由經驗型向經驗加計算型的轉變。這一轉變,也說明,賈湖先民在樂器製造與音階選擇上,已經建立起自己的要求與標準,他們在音樂文化上的需求水平,是超乎我們想像的,這是我們應當高度重視的一個大問題。

在河南博物院「站崗」的,是「小魚兒」;目前,「花無缺」葬在「移花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倉庫。

「小魚兒」與「花無缺」均在鄭州。

故宮博物院調走的那支賈湖骨笛,沒有資格與「絕代雙驕」「小魚兒」「花無缺」過招比武。

故此,「小魚兒」脫穎而出,成為整個史前時代代表,挺進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鎮院之寶」的序列。

【專家點評】

點評專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張居中

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賈湖遺址,是同時期最為豐富的史前聚落遺址。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這裡先後出土了30多支用丹頂鶴尺骨製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別,大多數骨笛仍為7孔。賈湖骨笛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被稱為「中華第一笛」。

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其研究成果在英國《自然》《古物》等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後,引起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目前,這一成果已被銘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的顯要位置。

(圖文均來自河南博物院)

責編:李曉霞

相關焦點

  • 中國樂器百科——吹奏樂器
    根據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以氣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動的有: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類,氣流通過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動的有:嗩吶、海笛、管子、雙管和喉管等。  第三類,氣流通過簧片引起管柱振動的有:笙、抱笙、排笙、巴烏等。
  • 吹奏樂器基本技法
    吹奏樂器是樂器的一類。一般吹奏樂器由帶孔的管子組成。中國民族樂器中的吹奏樂器一般是竹製的,包括笛、簫、笙等。(一)吹奏樂器的分類:  我國的吹奏樂器的發音體大多為竹製或木製。根據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以氣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動的有: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 中國古代最具代表的十大傳統樂器,其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
    2、笙笙是源自中國的簧管樂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是吹管樂器中唯一的和聲樂器,也是唯一能吹吸發聲的樂器,其音色清晰透亮,感染力強。笙還在少數民族流行,主要是貴州、廣西、湖南、雲南、四川等省區。
  • 古代十大樂器:看看古人用什麼演奏出美妙之聲
    鍾在古代不僅是樂器,還是地位和權力象徵的禮器。王公貴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種儀典、宴饗與日常燕樂中,廣泛使用著鍾樂。2.壎 壎是古代最流行的樂器之一,屬於吹奏鳴響樂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壎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續至今。壎在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現在有八孔,九孔,十孔,雙八度等,六孔壎市場上不常見)。亦稱「陶壎」。以陶製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 中國民族樂器——吹奏樂器
    中國民族樂器——吹奏樂器我國的吹奏樂器的發音體大多為竹製或木製。根據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以氣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動的;第二類,氣流通過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動的;第三類,氣流通過簧片引起管柱振動的。
  • 4萬年前的笛子仍可吹奏,德國考古學家吹了一曲,點擊收聽
    世界上最古老的笛子不在中國,不是賈湖骨笛,而在德國。《國家寶藏》上的賈湖骨笛只有9000年歷史,而德國這根骨笛已經有40000年的歷史了。在德國Hohlefels考古遺址,考古學家找到了一根舊石器時代的笛子,有人試著吹了一曲,沒想到音色還不錯。
  • 中國古代十大樂器,琴瑟簫已然在列,編鐘二胡獨領風騷。
    從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銅鼓,一直發展到種類繁多的現代鼓,鼓是最為人們喜愛和廣泛應用的樂器之一。笙笙,是中國傳統古老的吹奏樂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並且對西洋樂器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笙屬於簧片樂器族內的吹孔簧鳴樂器類,是世界上現存大多數簧片樂器的鼻祖。發音清越、高雅,音質柔和,歌唱性強,具有中國民間色彩。
  • 中國民族樂器百科-笛子
    中國民族樂器百科中,笛子是中華民族歷史最悠久的吹管樂器之一,並且受到了世人的喜愛和大力推崇。有關我國笛子的發展歷史、制笛用材料、笛子種類等知識大全本文逐一為您詳細介紹。一、笛子基本知識概述笛子是我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族樂器。笛子常常在民間音樂、戲曲、民族樂團等重要音樂形式中使用。笛子的音色婉轉而悠揚,響亮而清脆,吹奏者笛聲陣陣,令傾聽者無不醉心於它。
  • 到漯河聽世界最早的笛聲
    漯河市地處河南省中南部,水陸交通便利,歷史文化悠久,奔流不息的沙河、澧河承載了漯河輝煌燦爛的文明——這裡曾釀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美酒,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楔形文字,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遺存、最早的家畜馴養地;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曾在這裡會盟稱霸;東漢的許慎在這裡編寫了世界上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三國的曹丕在這裡接受漢獻帝的禪讓,君臨天下;南宋的嶽飛在這裡大戰金兀朮,壯懷激烈。
  • 樂器大全系列,中國民族樂器之吹奏樂器篇
    前面小編我寫了一篇樂器大全系列之中西不同的樂器分類法介紹完了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不同的樂器分類法,今天我們繼續來說說中國民族樂器中的吹奏樂器。由於樂器種類過多,文中只能選取流傳較廣,民眾認識基礎較好的樂器重點介紹。
  • 來源於新石器時代至古希臘的一種樂器
    豎琴,是一種大型撥弦樂器,是現代管弦樂團的重要樂器之一。豎琴可作獨奏、重奏和合奏,屬多功能的複音樂器。其流傳地區甚廣,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等地區亦有出現豎琴類的樂器。豎琴在古埃及稱為貝尼琴,古希臘和古羅馬稱為裡拉琴,中國又有一種稱之為箜篌的豎琴。 樂器本調:C大調(非移調樂器)。
  • 中國十大樂器,你知道嗎?
    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稱''五十弦''。鼓鼓是一種打擊樂器。在很早的傳說中,「伊耆氏」之時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笙笙,古稱盧沙,是源自中國的簧管樂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藉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發聲,是吹管樂器中唯一的和聲樂器,也是唯一能吹吸發聲的樂器,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感染力強。
  • 世界上挖掘出來最早的樂器是我國的骨笛,比埃及的笛子早2000多年
    那麼小編想問大家一句,大家知道不知道音樂是從何時起的了,又是什麼東西成為了第一件樂器的了。小編覺得大家可能都說出去答案,今天小編我就為大家來說說世上最早能吹的樂器,骨笛。款式最多的為七孔骨笛,它是最早的樂器。它不僅能演奏一般的音樂,它還可以變音,吹奏出外族或外國音樂。
  • 臨泉千年古城的崗上遺址,出土的文物年代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期
    聽說位於淮北平原的千年古城之中,竟然有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據說這個遺址出土的文物很有科學研究價值,出土的文物跨度年代也很久遠,這裡是從新石器時期一直到漢代時期的歷史文化遺存之地,這個遺址人們稱之為崗上遺址。
  • 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你知道幾個?
    音樂,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形式,而音樂的創作,就要用到樂器,我們知道外國有吉他,有鋼琴,這些也都是在世界比較流行的,那你知道我們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都有哪些嗎?是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代表。古琴音域寬廣,音色低沉。古人稱其音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古琴的常見樣式有仲尼式、伏羲氏、落霞式、蕉葉式等。古琴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與五臟對應,可治癒疾病,非常神奇。著名曲目有《廣陵散》、《梅花三弄》、《鷗鷺忘機》等。主要產地揚州和蘭考。
  • 盤點:民族樂器都有哪些,一般見不到的樂器,你見過幾個?
    壎是閉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壎的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有的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當先民們用這樣的石頭投擊獵物時,石上空腔由於氣流的作用而產生哨音。這種哨音啟發了古代先民製作樂器的靈感,於是早期的壎就產生了。陶製的壎是古代就流行的樂器之一,屬於吹奏鳴響樂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壎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續至今。
  • 歷史:新石器時代
    導語:在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人們對久坐逐漸交換它們的覓食生活技能。他們為農業訂購農場,並用野生動物製作寵物。他們也開始生活在更大的社區,以及他們的寵物。綿羊和山羊不只是提供牛奶和肉類。例如,你的外套被製成衣服。
  • 中國公認的古代四大樂器,只會吹笛子,你會哪一種?
    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古人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了很多樂器,其中包括古琴、笛子、琵琶、編鐘等,今天小編為大家提供中國古代四大樂器,一起來了解下吧!4、笛子:笛子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它是中國古代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笛子在戲曲、民族音樂和古典音樂中運用。大部分是竹子和紅木等材質做的,但是也有石笛、玉笛做的笛子。3、琵琶:琵琶是撥弦類弦鳴樂器,起源於秦朝,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演奏時需要豎抱著右手五指彈奏左手按弦,用於獨奏或者伴奏以及合奏等表現形式。
  • 新石器時代|長江上、中遊地區
    考古學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一直是很多學校考研筆試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同學們一直以來的複習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