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認的古代四大樂器,只會吹笛子,你會哪一種?

2020-12-17 蘭海攝影

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古人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了很多樂器,其中包括古琴、笛子、琵琶、編鐘等,今天小編為大家提供中國古代四大樂器,一起來了解下吧!

4、笛子:笛子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它是中國古代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笛子在戲曲、民族音樂和古典音樂中運用。大部分是竹子和紅木等材質做的,但是也有石笛、玉笛做的笛子。

3、琵琶:琵琶是撥弦類弦鳴樂器,起源於秦朝,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演奏時需要豎抱著右手五指彈奏左手按弦,用於獨奏或者伴奏以及合奏等表現形式。

2、編鐘:編鐘起源於3500年前興起於西周,盛行於秦漢時期,象徵著權利和地位。中國是最早發明編鐘的國家主要是青銅鑄成,有大小不一的扁圓鍾繪有美麗的圖案,懸掛在巨大的鐘架上,主要是用木錘敲打編鐘發出不同的聲音的一種樂器。

1、古琴:古琴又稱玉琴、瑤琴等已經有3500年以上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樂器。古琴音色細韻綿長層次豐富,是榜單中最常用的一種樂器。多見於古代的文人雅士用來獨奏或者修身養性靜心悟道的一種精神食糧。

相關焦點

  • 中國古老的民族樂器-笛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樂器識匯,ID:YQSH7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笛子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漢族樂器也是漢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音笛。音域一般能達到兩個八度多兩個。
  • 中國民族樂器百科-笛子
    中國民族樂器百科中,笛子是中華民族歷史最悠久的吹管樂器之一,並且受到了世人的喜愛和大力推崇。有關我國笛子的發展歷史、制笛用材料、笛子種類等知識大全本文逐一為您詳細介紹。一、笛子基本知識概述笛子是我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族樂器。笛子常常在民間音樂、戲曲、民族樂團等重要音樂形式中使用。笛子的音色婉轉而悠揚,響亮而清脆,吹奏者笛聲陣陣,令傾聽者無不醉心於它。
  • 笛子吹不響怎麼辦有哪些原因
    吹笛子的好處  1、竹笛可以鍛鍊肺活量  竹笛多使用腹式呼吸。它和瑜伽,太極拳的吸氣運氣的位置相同,並且它是很快的吸氣,很慢的吐氣,類似中國古代傳統的調息法——吐納。竹笛可以調整大家的呼吸,學習控制自己的氣息對身體大有好處。  2、 吹笛子可以讓人充滿自信。多一技之長,多一份自信。
  • 流行古典樂器演奏,你聽過哪一種?
    這四張琴被人們譽為「四大名琴」。二、古箏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中國漢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 笛子簡譜《黃種人》教學,簡譜和指法大家看一下! #樂器 #笛子 #吹...
    笛子簡譜《黃種人》教學,簡譜和指法大家看一下!#樂器 #笛子 #吹笛子 #樂器演奏 原標題:笛子簡譜《黃種人》教學,簡譜和指法大家看一下!
  • 中國樂器文化:古代中國十大樂器介紹
    中國樂器文化:古代中國十大樂器介紹在古時候,聲音是一種讓人絕美的享受,對於製造美妙的聲音,成為了古人探索發現的樂趣,也是因為這樣有了中國樂器文化,繼而發明了各種樂器。走吧,讓我們進入古時候的樂器時代吧!鼓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
  • 中國民族樂器——吹奏樂器
    中國民族樂器——吹奏樂器我國的吹奏樂器的發音體大多為竹製或木製。根據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以氣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動的;第二類,氣流通過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動的;第三類,氣流通過簧片引起管柱振動的。
  • 中國古代最具代表的十大傳統樂器,其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
    在中國古代,聲音是一種絕美的享受,而彈奏聲音,成為了古人探索發現的樂趣,繼而發明了各種樂器。下面介紹最具代表的中國古典十大樂器。1、鼓鼓的出現比較早,大約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古代,鼓被尊奉為通天的,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
  • 古人講「斷腸笛子送命簫」,簫和笛子有何特殊?深層含義少有人知
    但是相比西洋樂器,中國傳統的樂器曲調比較哀傷,比如二胡就給人一種滄桑悽涼的感覺。有一些樂器學起來比較困難,而且經常在特定的場合進行演奏,所以有家長不太願意孩子接觸這樣的樂器。有兩種樂器可能大家都比較熟悉,就是古人常用的笛子和簫,民間也有一句俗語叫做「斷腸笛子送命簫」。
  • 樂器大全系列,中國民族樂器之吹奏樂器篇
    吹奏樂器是由帶孔的管子組成,通過一個吹孔來發音,再通過不同孔的開關來控制不同的音。根據樂器的振動方式(發聲方式)又可以細分為三類:第一類,以氣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動的有:簫、笛等。第二類,氣流通過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動的有:嗩吶、管子等。第三類,氣流通過簧片引起管柱振動的有:笙、葫蘆絲、巴烏等。
  • 樂器小傳之笛子: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如今的很多人,都分不太清楚笛子和簫。兩種樂器同宗不同脈,可以說算是近親。二者的分別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笛子為橫吹,而簫則是豎吹。但是,從歷史上來講,笛子並非一直都是橫吹的。在漢代之前,笛子均為豎吹。準確來講,那時的笛子應當算是今日之笛與簫的共同祖先。直到後來,橫笛漸漸成為了主流,而豎吹之笛便慢慢演化成了簫。
  • 君子之器,象徵正德,你可知我國古代的四大樂器是什麼?
    中國鼓類樂器的品種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壎古代一種吹奏樂器。陶製,也有用石、骨、象牙製成者。大如鵝蛋或雞蛋,頂部稍尖,底平,中空,有球形或橢圓形等多種。頂上有吹口,前面有三、四或五孔,後面有二孔,古今各異。
  • 十大笛子入門曲譜,你會幾個?
    十大笛子入門曲譜,你會幾個?笛子是中國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將它與旋律優美且簡單的兒歌合在一起,就成為了動聽的音樂,來看一下你曾經了解過幾首這樣的曲子吧!為了紀念這位小英雄,晉察冀邊區的文藝戰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創作了全中國的著名兒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康定情歌》跑馬溜溜的山上《康定情歌》,是四川康定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歌,經吳文季、江定仙編曲,由喻宜萱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演唱。此後《康定情歌》在全國流傳,而且聲名遠揚海外,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 新手吹笛子的5個簡單技巧
    1、樂器演奏之前應該要始終保持口腔的潤溼,乾躁時笛子演奏比較吃力的,吹起來的音色不是太好帶澀,並且影響到唇舌,氣技術充分發揮,再有不適合過於飽和飢餓感吹笛子。影響到氣息有效控制充分發揮。#吹笛子技巧#>2、竹笛內要有一定的潤溼度音色才圓潤飽滿清脆,我很早以前不太懂什麼的時候,為了更好地讓笛子曲更美,就把竹笛用清水清洗,再貼笛膜,吹起來音色顯著比不清洗時好很多。
  • 《陳情令》裡肖戰吹的是笛子還是簫,一招教你快速分辨!
    但是笛簫卻能憑藉意境取勝,二者互通有無,只憑意境識曲風,只憑意境繪製心情之深遠,表達意境這一方面,能和笛簫媲美的不多。在你沒有關注到的小舞臺裡,總有一群人在默默發光;在你沒有傾聽到的音頻裡,笛簫的隊伍在慢慢壯大。
  • 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你知道幾個?
    音樂,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形式,而音樂的創作,就要用到樂器,我們知道外國有吉他,有鋼琴,這些也都是在世界比較流行的,那你知道我們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都有哪些嗎?古琴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的代表。古琴音域寬廣,音色低沉。古人稱其音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古琴的常見樣式有仲尼式、伏羲氏、落霞式、蕉葉式等。古琴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與五臟對應,可治癒疾病,非常神奇。著名曲目有《廣陵散》、《梅花三弄》、《鷗鷺忘機》等。主要產地揚州和蘭考。
  • 樂器文化:笛子,經得起時代的演變與改良
    笛子的歷史可以上溯到遠古時期,當時為了誘捕獵物和傳遞信號,人們多利用飛禽的骨頭鑽孔吹奏,這就是骨笛的由來。骨笛最早是用野獸骨頭來製作的,我們的古人用這種東西來製作樂器,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說中國的笛子是真正的鼻祖。笛在漢代前多指是豎吹笛,就是現在的蕭,秦漢以來,笛已經成為了豎吹的蕭,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並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 科學原理一點通:笛子裡的物理問題
    笛子作為一種樂器,歷史悠久。在古代,人們曾用較長動物的骨骼,如鳥類的翅骨、腿骨製作笛子。在河南舞陽縣挖掘出的豎吹骨笛,就是用鳥禽肢骨製成的,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到了今天,中國的笛子已有了很成熟的造型,通常採用竹製成管身,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按音指孔,以及兩個前出音孔、兩個後出音孔。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引起的,比如簧片、琴弦或鋼絲振動了就能發出聲音。笛子屬於吹孔氣鳴樂器,吹笛子時,氣體從嘴中發出,這實際上就是在用外力刺激空氣柱,空氣柱受到不同的刺激就會按照一定的頻率產生振動,繼而發出聲音。
  • 中國樂器百科——吹奏樂器
    (三)吹奏樂器的介紹:  1:簫  (1) 簫的由來:  簫在漢魏六朝時代稱為逐(加竹頭),逐(加竹頭)是從我國西北羌族地區傳到中原地區的,最初只有四個按孔,西漢京房(公元前77年--前37年)在背面加一孔,才有了五個按孔。
  • 老年人是否適合吹笛子?聽我說些真心話
    沁雪劍士認為,只要沒有「過於嚴重」的呼吸道疾病或者其它身體肢體缺陷,老年人是完全可以學習笛子的。當然,我們也要承認,笛子和嗩吶等吹管樂器,相對於葫蘆絲、巴烏、口琴、陶笛等吹管樂器而言,的確對身體條件的要求相對高一些,這是不爭的客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