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漯河聽世界最早的笛聲

2020-12-13 漯河統戰網
  帶著這個問題,愛音樂的我,在桐花飄香的季節,去追訪人類遠古音樂的起源,體驗古人在大自然中與世間萬物和鳴發出的聲響。這自然要去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的賈湖遺址了。

  漯河市地處河南省中南部,水陸交通便利,歷史文化悠久,奔流不息的沙河、澧河承載了漯河輝煌燦爛的文明——這裡曾釀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美酒,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楔形文字,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遺存、最早的家畜馴養地;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曾在這裡會盟稱霸;東漢的許慎在這裡編寫了世界上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三國的曹丕在這裡接受漢獻帝的禪讓,君臨天下;南宋的嶽飛在這裡大戰金兀朮,壯懷激烈。

然而,漯河最令世人矚目的則是存在於8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賈湖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七音骨笛。

  要領略賈湖骨笛的美妙,我首先走近賈湖村周遭的豐沛水系。我來到漯河市沙河國家溼地公園,眾多陶醉於大自然的攝影愛好者用鏡頭捕捉水間嬉戲的候鳥,把生命的每一次靈動精準定格,講述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愜意與美好。賈湖村位於沙河故道東岸的一個小平原上,北距沙河約2公裡,正和這一片豐沛的水系相連。
  看到賈湖村,你就會明白,我們的祖先何以愛上這裡,將之選為定居之所?賈湖村西部有伏牛山。

千百萬年來,伏牛山上水流奔騰而來,攜帶各種沉積物,在這一帶形成河流縱橫、土壤肥沃的平原。這是賈湖得天獨厚、吸引先民長期定居的重要因素。賈湖村東、村北是平曠的原野,村西、村南有小湖依傍。

我沿著賈湖村的護村堤信步,只見湖中水波蕩漾,一群鴨子追逐嬉戲;湖岸邊,幾位白髮老人享受著春日的陽光。小村莊安靜悠閒,村口雜花叢生,蝴蝶翩翩飛舞。

  與河南的大多村莊沒有什麼不同,賈湖村也是非常平實、祥和的。村中居民以賈姓為主,村邊的小湖因之得名。

但就在這外表的平實之下,賈湖這個小村莊,卻有著難以想像的歷史的厚重。現代考古科技手段表明,八九千年前,賈湖一帶的自然環境十分優越。考古人員在賈湖遺址文化層之下的生土層中,提取出現在生長於亞熱帶的楓香和水青岡花粉以及現在生長於熱帶、亞熱帶湖沼水域的水蕨孢子。

據此推測,八九千年前,賈湖一帶沼澤湖塘遍布,是典型的亞熱帶景觀,年平均氣溫至少比現在高兩三度,年降水量比現在多100至200毫米。這裡土肥水美,動植物豐富,賈湖的八次發掘,發現了大量動物骨骼,有豬、狗、牛、鹿、鶴、龜、鱉、螺、蚌和揚子鱷等諸多種類。

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更重要的是,這裡得天獨厚的條件適合野生水稻生長,賈湖先民因此培育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這些都為賈湖人的卓越文化創造力奠定了基礎。

  1983年至2013年,30年間經過8次發掘,賈湖遺址先後出土了30多支用丹頂鶴尺骨製成的骨笛。

這30多支骨笛是一個系列,屬於不同年代,很好地揭示了賈湖骨笛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歷程:早期(距今年代為9000至8600年左右),骨笛為5孔或6孔,可吹奏四聲、五聲音階;中期(距今年代為8600至8200年左右),骨笛為7孔,可吹奏六聲、七聲音階;晚期(距今年代為8200至7800年左右),骨笛為7孔或8孔,可吹奏七聲音階和變化音。

早期的賈湖骨笛可能只是為了模仿鳥叫,以吸引獵物;慢慢地,狩獵之後的歡慶,讓這些骨笛變成了樂器,因獻禮神靈而不斷豐富樂音;再後來,人類的審美不斷升級,創作出越來越華美的樂章……

  站在賈湖的護村堤上,抬眼可望見村民房屋間一片不小的空地,這正是賈湖骨笛出土的地方!當地政府在旁邊立了一座石碑,簡單質樸地寫著四個大字「賈湖遺址」,讓普普通通的鄉間多了一份厚重的歷史感。

我與湖邊閒坐的老人攀談,說起骨笛,老人臉上的皺紋也多了些弧度。那些我在考古發掘報告中見到的文字,在老人的講述中更加生動。

一個老人告訴我:「乖乖來,骨笛可真帶勁兒,是咱這兒最帶勁兒的!仙鶴的尺骨,兩邊的關節鋸了,再鑽孔!咱這老祖宗可了不得!

  賈湖出土的30多支骨笛中,最著名的一支是1987年在賈湖村裴李崗遺址墓葬中出土的7孔骨笛,它全長22.7釐米,通體呈土黃色,晶瑩如玉。

該骨笛磨製精細,在第6孔與第7孔之間有一小孔,經測音可以發兩變音,應為調整第7孔發音而鑽的調音孔。雖然在世界其他地方也發現了比賈湖骨笛更原始、更古老的骨樂器,但是它們製作簡單,只能算骨哨。

賈湖骨笛不僅遠遠早於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時期陶製器皿狀笛子早2000年,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且能演奏的樂器實物。人類正是在賈湖,吹奏起第一曲節奏變化豐富的笛音!

  站在賈湖岸邊,看湖水波瀾微興。我似乎聽到了來自遠古的那一曲笛音。笛聲精緻而清脆,譜寫著祖先的心曲,猶如翩翩落花,從容優雅地飄落賈湖水面,隨著水流,帶著心靈深處的顫抖漸漸遠去,只留下一縷屬於記憶裡的沉香的味道。
  帶著賈湖水氣氤氳的春天味道,我再次來到河南省博物館,以肅穆之心,觀瞻存放於此處的賈湖骨笛。

這8000年前的仙鶴骨笛,喚醒了人類文明的晨曦。先民在晨曦中勞作、狩獵、祭祀,踏實生活中不失詩意、浪漫和對自然的敬意。這也正是今天漯河人的生活方式與方向……


相關焦點

  • 看不見的漯河足跡:文字祖地與河南味道
    尺牘之間,於細微處見大千;方寸之內,於無聲處聽驚雷。《河南「城跡」70年》,看見城市生長的瞬間,讀懂歷史細節的變遷。在這裡,看見河南。看不見的漯河足跡:文字祖地與河南味道這裡有世界上最早的樂器,賈湖遺址共發掘出三十餘支骨笛同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國寶七音骨笛將世界音樂文化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
  • 河南省的漯河,一個被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承認名字的寶藏城市
    河南省還有這樣一座城市,漯河,你知道怎麼念嗎?漯河(luò)同洛陽的音,第一次知道這個城市是因為大學室友是漯河人,當時我想了很久,河南除了洛陽之外還有「洛河」?後來她寫出來名字我才算是第一次接觸到這個城市。
  • 詩詞鑑賞笛聲裡的鄉愁讀李白《春夜洛城約聞笛》
    而這鄉愁是靠聽笛聲帶來的。李白在營造氛圍能力方面堪稱高手。全詩重點就在「聞」,通過耳朵聽,就將思念家鄉的氣氛烘託得淋漓盡致。洛城就是今天的洛陽,在唐代稱為東都,是僅次於長安的繁華之地。當時可算是全國的一線城市。李白遊歷全國不少地方,洛陽屬必刷城市之一。自然要留下詩作。
  • 讀一首詩趙嘏《聞笛》,夜聞笛聲,凝心傾聽,婉妙入神,餘韻無窮
    響遏行雲橫碧落,清和冷月到簾櫳。興來三弄有桓子,賦就一篇懷馬融。曲罷不知人在否,餘音嘹亮尚飄空。——唐代: 趙嘏《聞笛》夜裡,偶然聽到他人吹笛之聲,能夠靜下來,用心聆聽欣賞,必然是閒適,沒有煩惱的人。聽之而喜歡,聽之而怡悅,笛聲停了,意猶未盡。此笛聲必然是愉快的曲子,可知吹笛人必然也是愉快,有著好心情。兩個好心情相遇,可謂是「二難並」,真是天地間尤為難得的幸事。只可惜聽笛者不知誰人在吹笛,吹笛者也不知道有人在欣賞。如果笛聲再想起,聽笛人興致被激起,轉而循聲尋吹笛之人。兩人相遇,相對驚喜,或者可以成為知音。音樂之聲,最能打動人心。
  • 有關笛子的經典詩句,笛聲悠悠,詩意綿綿!
    出自唐代高適的《塞上聽吹笛》,意思是:冰雪融盡,入侵的胡兵已經悄然返還。月光皎潔,悠揚的笛聲迴蕩在戍樓間。二、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東風滿洛城。詩句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這是一首情意綿長的思鄉曲。這是一個偶然的機遇中所觸動的思鄉。
  • 笛聲和著鶯兒雀兒的啼唱,抒發著胸中的一片天地
    悠悠笛聲斷斷續續的傳來,憂傷的送別曲悠悠傳蕩。歲月,這一盤散沙還歷歷在目,可那陳舊的歲月已蓋上了一層薄薄的塵土。還記得,曾經的笛聲充滿著嚮往;還記得,那有些生疏的笛聲柔柔似棉。那時的我們睜著好奇的大眼,可如今,已浮上一層歲月流逝的憂傷。或許分別的淚已乾涸,但友誼的泉水永不枯竭。
  • 漯河舞陽老鄉注意了!舞陽到漯河高鐵西站冬季班車時刻表更新!
    從舞陽到漯河高鐵西站的班車已經開通將近一年了,還有很多老鄉不知道,最近也發現有人在問我,時刻表還準不準。今天正好坐車,就發現車站發布了最新的冬季時刻表。舞陽的首班車時間是早上6點30分發車,末班車改為16點50分。漯河高鐵西站的首班車時間是早上8點50分,末班車時間改為18點10分。全程大約是60分鐘。
  • 作為漯河人,帶你認識下我們大漯河到底怎樣!
    「我是漯河滴」!「漯河是什麼東東」···這是前天和一個朋友的對話,聽了之後我特別尷尬,堂堂我們大漯河,竟然不知是什麼東東,再後來我問他你聽說過雙匯火腿腸沒有,他說聽說過,之後我就告訴他,雙匯火腿腸就是我們漯河生產的,我就是這個市的,這下他才明白,原來漯河市一個市!
  • 漯河育才小學開展「世界讀書日」親子共讀活動
    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漯河育才小學向全校學生發出倡議:「世界讀書日」,請你和父母一起在溫馨安靜的家庭氛圍中共享閱讀的樂趣;請交一個好朋友——「讓閱讀成為你終身相伴的益友。」4月20日,漯河育才小學組織家長和學生在「釘釘群」開展了「悅讀書、悅快樂、悅智慧、悅幸福」的親子共讀活動。
  • 第十八屆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在漯河開幕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沈篪發表講話  食博會讓漯河走向世界  自2003年首屆食博會舉辦以來,每年有數千名中外客商來漯河考察調研、投資興業。  食博會提升城市品質  食博會讓世界認識了漯河,也深刻改變、影響著這座城市。十多年來,漯河加快探索創新步伐,不斷提升城市品質和食博會專業化水平。
  • 我有笛聲縈繞耳畔 奏與明月清風相伴
    月華如水,從天宮照到人間,本就帶來幾分涼意,又遇到夜風拂過,也便將這涼意又渲染了幾分。父親就這樣在院子裡吹奏著一曲又一曲,一直吹奏到了千百年前不朽的樂章。很難說明白,這笛聲究竟藏了些什麼,可是我願意聽,哪怕聽到沉醉,聽到落淚。我在那一剎那間,可以忘記所有的煩惱與不愉快,輕快得仿佛天地間只有我們兩個人。我知道,這是我夢裡的生活,像沉醉於笛聲之中的狀態一般安詳,寧靜。
  • 古詩裡迴蕩了千年的「笛聲」
    詩句中第一句「誰家玉笛暗飛聲」,所謂「誰家」,所謂「暗飛聲」,是說既不知道是誰在吹笛,也不知道笛聲到底是從哪裡傳來的。大詩人李白聽到傳來的笛聲,李白一聽就是玉笛吹出來的聲音,這種「玉笛」的聲音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嗎?李白這裡是不是有點胡說八道了呢?
  • 王振笛聲「散入夏風滿商城」,快來欣賞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 實習生 王梅竹 文 記者 許俊文 攝影 從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開始算起,笛聲已經在中原大地上飄揚了8000年,這件中國最古老的樂器在今天又將呈現出怎樣豐富的表現力?從詩經「知我者,謂我心憂」的《遐想》,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關雎》,從古曲《陽關三疊》裡深摯的惜別之情,到描述昭君在塞外思念故國的《妝檯秋思》,再到古老傳統的曲牌音樂孕育出的動人新韻《牧笛》……聽眾徜徉在詩意的時光長河裡,在悠揚的笛聲中泛起點點幽思。 笛子作為民族樂器,更是將不同地域的音樂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
  • 漯河「走狗屎運」的縣,有望「併入」源匯區,將合併成「新轄區」
    河南漯河,因水而得名,境內有澧河貫穿全境,水運交通成了這裡非常重要的交通之一,人傑地靈,有京廣線從境內穿過,還有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等等交通便利,這裡最有名就是雙匯肉製品,方便食品還有龍雲綠色食品,所以這裡被稱為國家食品名城。
  • 決戰平安京聽到竹林中傳來的笛聲是什麼式神
    今天的3月2日,今天的決戰平安京更新的線索任務是:聽到竹林中傳來的笛聲,月光下的少女徘徊不前。這道題有一定難度,很多玩家都不知道是誰,小夥伴們知道本周線索任務對應的式神是誰嗎?這個任務又該如何完成呢?下面就是決戰平安京3月2日線索任務完成攻略了,一起來看看吧!
  • 三力聯動 打造活力漯河
    翻看漯河市承擔的17項國家級、省級改革試點目錄以及今年實施的176項改革任務可以發現,從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到政府「放管服」改革,從工業優化升級、企業服務、涉企資金基金化改革到國有非工業企業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從房地產去庫存到農地確權登記頒證……漯河市「四梁八柱」全面深化改革框架體系基本完成,重點領域改革順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 漯河旺旺食品有限公司
    旺旺集團是一家在新加坡註冊的上市公司,長期致力於各類食品、飲料、豆製品的研發及生產,是世界上最大的米果製造商之一。旺旺從一粒米結緣,造就出斐然佳績的旺旺集團,現在已經演變成為一個多元化發展的集團,投資領域由單一的食品擴展到各種產業;在醫療服務行業成立了旺旺醫院;在服務領域有酒店、法律諮詢;在餐飲業有烘焙西點、速食連鎖。
  • 漢字能夠古今相通,走向世界,這位漯河人功不可沒!
    除了漢字的特質、華夏民族重視繼承、珍惜歷史文獻等因素之外,我們不得不感謝一個叫許慎的漯河人!他搭建的古今文字的橋梁起了很大的作用。許慎的不平凡之處就在於他不僅是當時研究「五經」最牛的學者之一,還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自此,繁多複雜的漢字實現了形、音、義上第一次真正的統一。許慎,被後世尊為「字聖」「文宗字祖」。
  • 漯河市實力強勁的4所高中,漯河高中排第一,你怎麼看?
    漯河雖然人口不如南陽和周口,不過漯河也是久負盛名,比如世上最早字典《說文解字》作者的,東漢著名經學家和文字學家許慎就是漯河人,還有就是官至副國級的曹(剛川)上將也來自我們漯河,漯河雖然在河南省內人口不多,不過放在省外去看,也是一個人口紅利較大的城市
  • 為何《新華字典》中有兩個「漯河」
    但註解中均有「漯河」,一是「[漯河]地名,在河南省」;一是「漯河,古水名,在今山東省」。要弄清為何有兩個「漯河」,必須從「漯」字的源頭說起。「漯」本作「濕(溼,shī)」。已知最早的「濕」見於戰國時期的「平都矛」上。「濕」由「日」「水」和「絲(絲)」會意,表示在太陽下曬溼絲的意思;「絲(絲)」兼表示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