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漯河最令世人矚目的則是存在於8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賈湖遺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七音骨笛。
千百萬年來,伏牛山上水流奔騰而來,攜帶各種沉積物,在這一帶形成河流縱橫、土壤肥沃的平原。這是賈湖得天獨厚、吸引先民長期定居的重要因素。賈湖村東、村北是平曠的原野,村西、村南有小湖依傍。
我沿著賈湖村的護村堤信步,只見湖中水波蕩漾,一群鴨子追逐嬉戲;湖岸邊,幾位白髮老人享受著春日的陽光。小村莊安靜悠閒,村口雜花叢生,蝴蝶翩翩飛舞。
但就在這外表的平實之下,賈湖這個小村莊,卻有著難以想像的歷史的厚重。現代考古科技手段表明,八九千年前,賈湖一帶的自然環境十分優越。考古人員在賈湖遺址文化層之下的生土層中,提取出現在生長於亞熱帶的楓香和水青岡花粉以及現在生長於熱帶、亞熱帶湖沼水域的水蕨孢子。
據此推測,八九千年前,賈湖一帶沼澤湖塘遍布,是典型的亞熱帶景觀,年平均氣溫至少比現在高兩三度,年降水量比現在多100至200毫米。這裡土肥水美,動植物豐富,賈湖的八次發掘,發現了大量動物骨骼,有豬、狗、牛、鹿、鶴、龜、鱉、螺、蚌和揚子鱷等諸多種類。
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更重要的是,這裡得天獨厚的條件適合野生水稻生長,賈湖先民因此培育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這些都為賈湖人的卓越文化創造力奠定了基礎。
這30多支骨笛是一個系列,屬於不同年代,很好地揭示了賈湖骨笛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歷程:早期(距今年代為9000至8600年左右),骨笛為5孔或6孔,可吹奏四聲、五聲音階;中期(距今年代為8600至8200年左右),骨笛為7孔,可吹奏六聲、七聲音階;晚期(距今年代為8200至7800年左右),骨笛為7孔或8孔,可吹奏七聲音階和變化音。
早期的賈湖骨笛可能只是為了模仿鳥叫,以吸引獵物;慢慢地,狩獵之後的歡慶,讓這些骨笛變成了樂器,因獻禮神靈而不斷豐富樂音;再後來,人類的審美不斷升級,創作出越來越華美的樂章……
我與湖邊閒坐的老人攀談,說起骨笛,老人臉上的皺紋也多了些弧度。那些我在考古發掘報告中見到的文字,在老人的講述中更加生動。
一個老人告訴我:「乖乖來,骨笛可真帶勁兒,是咱這兒最帶勁兒的!仙鶴的尺骨,兩邊的關節鋸了,再鑽孔!咱這老祖宗可了不得!」
該骨笛磨製精細,在第6孔與第7孔之間有一小孔,經測音可以發兩變音,應為調整第7孔發音而鑽的調音孔。雖然在世界其他地方也發現了比賈湖骨笛更原始、更古老的骨樂器,但是它們製作簡單,只能算骨哨。
賈湖骨笛不僅遠遠早於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爾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時期陶製器皿狀笛子早2000年,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且能演奏的樂器實物。人類正是在賈湖,吹奏起第一曲節奏變化豐富的笛音!
這8000年前的仙鶴骨笛,喚醒了人類文明的晨曦。先民在晨曦中勞作、狩獵、祭祀,踏實生活中不失詩意、浪漫和對自然的敬意。這也正是今天漯河人的生活方式與方向……